毛泽东诗词中的闽西岁月与革命情怀.docx
《毛泽东诗词中的闽西岁月与革命情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泽东诗词中的闽西岁月与革命情怀.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毛泽东诗词中的闽西岁月与革命情怀福建是毛泽东曾经工作、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从风云突变的1929年开始至长征离开中央苏区,毛泽东先后八次进入福建,在这块红色土地上从事革命实践。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艰难曲折的道路探索当中,在毛泽东波澜壮阔的奋斗人生之中,都具有不同凡响的特殊意义。这也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他先后写下了九首词作,有的写于江西,有的写于福建。其中,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侧重描绘毛泽东在福建的斗争生活;减字木拦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微反第二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侧重反映毛泽东在江西的烽火岁月。但是,这些
2、诗词涉及的军事行动和活动地域存在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如梦令元旦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反映从福建向江西的行军作战,而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描写的反“围剿”战争是从江西吉安一直打到福建建宁。笔者曾在诗人毛泽东的赣南情怀(党史文苑2020年第7期)一文中对毛泽东在赣南的诗词作品进行分析,本文重点解析毛泽东与福建主要是闽西相关的五首诗词,解读毛泽东在闽西的革命实践和心路历程,进而感悟毛泽东深沉浓郁的福建情怀。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诗意表达1927年秋收起义失利之后,毛泽东毅然引兵井冈,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9年1月,为打破湘赣敌军的“会剿”,毛泽东和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闽西。据毛
3、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记载:“(1929年)秋,在红四军攻占上杭之后,有感于闽西工农武装割据的一片大好形势,填词清平乐蒋桂战争一首: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J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手迹词的上阕写军阀混战的突发性、频繁性以及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对军阀进行谴责和嘲讽。“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概括说明了当时的国内环境,时局变幻莫测,军阀之间又开始混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二指军阀混战导致民怨沸腾。“一枕黄粱再现”,亦即“黄粱一梦”,典出唐代沈既济枕中记,后人常用“黄粱美梦”讽喻不切实际的妄想。毛泽东借此来嘲讽各
4、路军阀企图独霸天下不过是白日做梦。词的下阕描写红军乘势开辟闽西根据地,推进土地革命,分田分地的景象。“红旗跃过汀江”,采用借代手法,喻指红军打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指一举攻下龙岩、上杭。龙岩、上杭,均在福建西南部。1929年3月,红四军挺进阅西,消灭了军阀郭凤鸣旅,占领长汀;5月再度入闽,消灭了军阀陈国辉旅,占领龙岩;八九月,消灭军阀刘新铭旅,攻占龙岩、上杭。毛泽东意在强调红军进军的神速和锐不可当的气势。“收拾金瓯一片”中的金瓯,原指杯盆之类的器皿,引申出河山社稷之意,典出南史朱异传:“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红军占领闽西,犹如收拾了金瓯的一块碎片,表达对革命根据地的珍视。“分田分地真
5、忙”,把土地分给农民,使“耕者有其田“真忙”二字极其本色又极具神韵,有声有色地写出了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喜人场面。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发表毛泽东1929年至1931年“在马背上哼成的”词六首,此词题名清平乐,未标明写作时间。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时,词题改为清平乐蒋桂战争,创作时间标注为“一九二九年秋二蒋桂战争不是发生于创作该词的时间,更不是当年爆发的唯一军阀混战。毛泽东为什么要以蒋桂战争为题呢?郭沫若曾经指出:“我们对于标题可以不必过于拘泥。事实上这首清平乐并不是以写军阀战争为主题,而是把重点放在下半段的,军阀之间的战争只是陪衬而已。”逼种解释是一家之言。在写于193
6、0年1月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毛泽东提到了1929年4月前委给中央的信,其中写道:“蒋桂部队在九江一带彼此逼近,大战爆发即在眼前。群众斗争的恢复,加上反动统治内部矛盾的扩大,使革命高潮可能快要到来J毛泽东分析了南方数省的力量对比之后,提出向闽赣发展,特别指出:”且福建现在完全是混乱状态,不统一。”基于这样的判断,毛泽东决心开辟闽西根据地。换言之,1929年三四月间爆发的蒋桂战争,成为这首词的直接背景。这可能是该词以蒋桂战争为题的深层原因。辛亥革命之后,军阀割据,派系林立,战争频仍,1929年三四月间,蒋介石和广西军阀争夺华中的战争(即蒋桂战争)只是其中之一。192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
7、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毛泽东深入分析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敏锐地洞察到:”军阀间的分裂和战争,削弱了白色政权的统治势力。因此,小地方红色政权得以乘时产生出来。”“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重大发展,揭示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而清平乐蒋桂战争正是这一光辉思想的生动实践。毛泽东诗词研究专家们普遍认为,这首词是“有感
8、于闽西工农武装割据一片大好形势”的感怀之作,几乎都将其定义为“胜利凯歌而事实未必全然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理解并没有完全读懂毛泽东这首词的本意和深意。1929年1月,为粉碎湘赣敌军对井冈山根据地的“会剿”,朱毛红军主力千里征战,创建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就在革命形势日益高涨之时,红四军内部围绕一些重大问题出现了严重分歧。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根据地如何巩固与发展。种种乱象表明,红四军前途堪忧。在8月进攻闽中和10月进攻东江的军事行动中,红四军连遭重创。1929年7月上旬,毛泽东以红四军前委特派员身份到闽西,指导闽西特委召开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土地问题决议案。毛泽东
9、在政治报告中指出:闽西党的任务是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同赣南红色区域连成一片。会后,闽西在600多个乡进行土地改革,约80多万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在这期间,红四军打破了闽粤赣三省国民党军队对闽西根据地的第一次“会剿二总体而言,1929年秋天,闽西根据地曲折发展,毛泽东的心情十分复杂。清平乐蒋桂战争反映了“革命人民群众和革命战士们的心情舒快状态:与此同时,红四军存在的种种问题,也导致毛泽东心情沉郁。与其说清平乐蒋桂战争是对根据地大好形势的赞颂,不如说是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大力宣传和积极倡导,是对“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局面的热切希冀和深情呼唤。这首词上下两阕一反一正,对比强烈。在毛泽东所有
10、军旅诗词中,只有这首词明快而又含蓄、简练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主题。这是该词的最大特色,也是其史诗价值所在。二、身处逆境胸襟豁达的崇高风范1929年三四月间,趁着蒋桂战争之际,毛泽东与朱德率红四军第一次入闽占领长汀。6月中旬,夺取龙岩县城之后,原来便存在于党内的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等非无产阶级思想开始抬头,集中反映在6月22日于龙岩召开的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的正确意见被否定,被党内严重警告,前委书记落选。7月,毛泽东身患疟疾,到闽西农村养病。9月下旬,红四军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在闽西上杭召开,红四军前委通知毛泽东出席会议,毛泽东回信说:党内是非不解决不能随便参加;再
11、者身体有病,就不参加大会了。前委又给他一个党内警告处分并坚持要他参会。10月100,毛泽东坐着担架赶到上杭,住在汀江岸边的临江楼,但会议已经结束了。据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记载:“10月11日,农历重阳节,当时临江楼庭院中黄菊盛开,汀江两岸霜花一片,触景生情,填词采桑子重阳一首: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J上杭临江楼毛泽东旧居毛泽东采桑子重阳手迹采桑子重阳是毛泽东身处逆境时的感怀之作。上阕起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句,这里反用其意。“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12、这既是“天难老”的特点,也是“人生易老”的证明。每年都有重阳节,景色依旧,而人的年龄却不断增加,特别容易使人感慨人生短暂。“战地黄花分外香”,作者笔锋突然一转,写出今年重阳节独特的感受和不同寻常的意义。“黄花”即菊花,重阳节也被称作菊花节。此句初稿作“但看黄花不用伤”,有的手迹写作“野地黄花不用伤”“大地黄花分外香”,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时才定稿为“战地黄花分外香”。“但看黄花不用伤”最能反映毛泽东当时的心境,它不如定稿那样慷慨激昂,但也不难体悟到毛泽东的平和心态。遭遇坎坷之后,他不断调整精神状态,努力克制烦躁甚至憋闷情绪。而改成“战地黄花分外香”之后,给读者创造出
13、一个非凡意境,原来的感伤情绪一扫而空,显得格外开朗洒脱。“战地黄花分外香”,化用杨万里九日郡中送白菊“若言佳节如常日,为底寒花分外香”,与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的句意完全相反,将消沉的情绪转化为激扬的格调。毛泽东笔下的战地菊花,与革命战争联系在一起,经受丹心热血抚育,因而更加芳香四溢。1996年1月28日文汇报所载崔向华、世一舒同与毛泽东一文写道:“1932年春漳州战役结束,毛泽东同舒同第一次会面。打扫战场时,毛泽东握着舒同的手说,早就知道你了,看过你的文章,见过你的字。毛泽东边走边从弹痕遍地的地上捡起一颗弹壳,轻轻地说:战地黄花呵!舒同会心地一笑,他
14、为毛泽东如此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如此神妙的结句所触动。”这是革命家的视角,这是思想家的气魄,这是革命乐观主义的自然流露。下阕通过吟咏秋景表达对待秋天的态度。”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一年一度的秋风猛烈地吹来,与春天明媚和煦的春光迥然不同。秋季不及春天那样万紫千红、嫩绿娇黄,但秋风具有扫除酷暑、荡涤尘埃的巨大威力。“劲”字写出了秋天强劲有力的个性,也隐隐透露出诗人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绝大多数古代诗人在红衰翠减、万物凋零的秋天,都禁不住感伤身世,悲秋情愫成为古典诗词吟咏秋景的主基调。但毛泽东是豪情万丈的革命家,没有附和历代文人的悲秋情调。“胜似春光”寓意非凡,打破
15、肃杀哀婉的文人悲秋传统,高扬古典诗词中微弱孤寂的赞秋情怀,展现辽阔豪迈的艺术境界,彰显了豁达激越、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寥廊江天万里霜”,秋高气爽,水天相接,这是对“胜似春光”的具体诠释。如果说“战地黄花分外香”是芬芳酸丽的近景,表达诗人对战斗胜利的豪迈心境,那么“寥廊江天万里霜”则是辽阔壮美的远景,“秋水共长天一色”,寄托诗人对革命前途的美好遐思,余韵悠扬。“万里霜”之“霜”不是霜雪之霜,而是秋色的代字,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霜”,色彩斑斓,绚丽迷人。这首词的原稿是下阕在先,先描写秋天的壮美和江天的寥廓,再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无限。诗人进行修改时,将上、下两阕互易位置。采用这种“挪移法”
16、之后,原先字里行间透出的抑郁情绪锐减,先抑后扬,境界变得更加开阔,更使人感受到激越豁达的活力。这是毛泽东创作于逆境之中的作品,有沉郁的思索,但全然不见怨天尤人、消沉郁闷的牢骚与哀叹,呈现给世人的是积极乐观、豁达昂扬的人生追求与洒脱心态。采桑子重阳表达人生感悟和革命豪情,独具神韵,极富艺术魅力。古田会议旧址毛泽东为古田会议起草的决议案三、古田会议永放光芒的生动写照1929年10月,陈毅从上海带回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毛泽东重新担任前委书记。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在上杭古田村召开,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
17、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毛泽东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全面总结了红军创建初期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及教训,系统阐述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重要原则,科学回答了两大问题:一是如何把一个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党建设成为无产阶级政党;二是如何把一个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新型人民军队。古田会议决议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彻底划清了红军与旧军队的界限,红四军上下实现了空前的团结,部队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振。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又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中国革命必胜的充分信心。国歌、国旗的4个决议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正式官方确定阳历1月1日为“元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毛泽东 诗词 中的 岁月 革命 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