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县“十四五”草牧业发展规划(20212025).docx
《通渭县“十四五”草牧业发展规划(2021202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渭县“十四五”草牧业发展规划(20212025).docx(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通渭县“十四五”草牧业发展规划(2021-2025)第一章规划背景与依据一、规划的背景“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转型期,也是推进全县草牧业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分析“十四五”时期草牧产业发展形势,可以说草牧产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三年再次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国家促进乡村振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带路”,省上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这就表明国家将在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等方面作出重大安排,真正向“三农”倾斜。从全省发展看,甘肃省处在多重发展机遇的叠加期、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弥补基础短板的突破期、经济
2、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缩小发展差距的窗口期。在全省良好发展的大背景下,“十四五”时期,通渭县有着良好的政策利好、项目支持和资金红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推进,将为草牧业加快发展和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有力支持。“十四时期,国家经济转型重点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绿色有机优质安全畜产品是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后经济复苏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全县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人民群众对肉、奶、蛋等畜产品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肉、奶、蛋等畜产品有效供给将是国家今后支持的重要方向。同时,社会各方面发
3、展草牧业、参与草牧业、支持草牧业的认识和积极性明显高涨,也将为草牧业加快发展营造更为积极有利的社会氛围。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为草牧业发展创造历史新机遇。通渭县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渭河支流-牛谷河中上游,全县人口43.35万人。县域东西长约78千米,南北宽约64千米,总面积2908.5平方千米。东南、南分别与天水市秦安县和甘谷县接壤,西南、西分别与天水市武山县和定西市陇西县相邻,西北、北、东北分别与定西市安定区、白银市会宁县和平凉市静宁县毗邻。距离甘肃省省会兰州市189千米,距离甘肃天水市103千米。境内铁路、省、市公路和城乡道路纵横交错,310、312国道横贯全境,宝兰客专纵
4、贯县境,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兰白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过渡开发走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节点县域。加上自然环境、历史积淀、风俗习惯和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推进,草牧业的优势产业发展环境已经形成,并成为定西地区重要的活畜及畜产品交易、贩运、初加工集散地,将为通渭草牧业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甘肃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定西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点。甘肃出台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五个制高点“规划及配套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加强长城重点段落实施本体修缮、环境整治、展示标识和导览导引系统建设,推动“长城文化保护带”向“长城保护与
5、文旅产业展示带”转型,活化长城文化遗产;明确要求打造通渭县新能源清洁供暖示范工程。这些都为通渭融入”带一路“建设,抢占“五个制高点”带来了新的政策机遇。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为草牧业发展创造广阔空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大力发展草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设现代草牧业是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和重要畜产品稳产保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稳定肉食产品价格,做好“菜篮子”产品稳产
6、保供工作。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的指导意见,对猪、牛、羊肉等畜产品生产提出了明确要求。2020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农业农村部计划启动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省上相继出台甘肃省现代畜牧业推进方案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甘肃省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为今后一个时期现代畜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畜牧业发展迎来r难得的黄金发展机遇期和政策叠加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草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枳极打赢脱贫攻
7、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主要定位是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沿黄河省区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重要保护带和经济带。通渭县作为I肃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必将得到更多的项目支持。草牧业现代化建设水平逐年提高,为草牧业加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十三五”时期,在国家和省市县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扶持引导下,草牧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技术装备水平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加雄厚,新技术、
8、新装备、新业态加速涌现,草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主要畜产品供给相对充足。全县居民对肉、奶、蛋等畜产品消费质量需求刚性增长,特别是肉类消费结构中,牛羊肉的消费比例和消费量,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为全县草牧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前景。二、规划依据本规划主要以国家、甘肃省、定西市和通渭县涉农政策,尤其是草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依据为编制依据,同时也结合通渭县草牧业发展传统和区域资源特点,采取高端规划和因地制宜相结合,主要编制依据包括:1.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2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3 .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4 .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推进
9、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农牧发(2021)10号)5 .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甘政发(2018)17号)6 .定西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7 .定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定发(2021)15号)8 .定西市“十四五”草牧业发展规划(2021-2025)9.中国西部草都建设总体规划(2016-2030年)10 .甘肃省定西市现代种业发展规划(2018-2027年)11 .定西建设黄河上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草牧业生态循环经济试验示范区总体规划(2021-2030)12 .通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
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三、规划期限规划基期:2020年规划期限:2021年2025年第二章基础条件分析一、规划范围本次规划包含通渭县共辖14镇4乡,即平襄镇、马营镇、鸡川镇、榜罗镇、常家河镇、义岗镇、陇阳镇、陇山镇、陇川镇、碧玉镇、襄南镇、什川镇、华岭镇、北城铺镇和新景乡、李店乡、三铺乡、寺子乡。通渭县位于甘肃中部,定西市东侧,介于东经10457105。38、北纬34553529之间,东西长78公里,南北长64公里,东南、南分别与秦安、甘谷县接壤,西南、西分别与武山、陇西县相邻,西北、北、东北分别与安定区、会宁和静宁县毗邻,总面积2908.5平方公里。二、自然资源概况(一)自然地理概况1 .地形地貌。
11、通渭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多黄土梁、加利河谷阶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耕地面积232.24万亩,海拔14102521米。2 .交通条件。通渭县隶属r甘肃省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渭河支流-牛谷河中上游,东南、南分别与天水市秦安县和甘谷县接壤,西南、西分别与天水市武山县和定西市陇西县相邻,西北、北、东北分别与定西市安定区、白银市会宁县和平凉市静宁县毗邻。距离甘肃省省会兰州市189千米,距离甘肃天水市103千米。境内铁路、省、市公路和城乡道路纵横交错,310、312国道横贯全境,宝兰客专纵贯县境,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为占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兰白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过渡开发走廊,是“
12、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节点县域。“十三五”期间新修市政道路12条17.6公里,西环路、北环路、滨河路、马营路、S222城区段等主次干道相继打通,形成“四横八纵”城区路网结构。(二)资源条件概况1.土地资源。全县土地总面枳290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2.24万亩。人均耕地占有量相对大,但立地条件差,难以利用土地占一定比例;山地面积大,集约化经营水平低:城区土地利用率低;村镇缺乏统规划,分布松散,空心村面积大,土地浪费较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土地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点。2.水资源。全县共有大小河流10条,195条支沟,1325条毛沟,年均径流量9540万立方米。全县水资源总量10986万立方米
13、其中地表水8093万立方米,地下水1597万立方米(其中1447万立方米排入河道转化为地表径流),入境地表水为1296万立方米。全县自产水资源总量9690万立方米,其中苦水资源2200万立方米,占22.7%,其余7490万立方米可用于农业灌溉。全县水利工程供水能力1800万方,引洪一、二期工程建成后新增年供水能力7380万立方米。水资源贫乏,人均拥有量是全省的25%,全国的10%,且分布不均,受地形地势等条件限制,利用率低,水资源保障面临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的双重压力。3 .矿产资源。全县有萤石、白云岩、石灰岩、大理岩、石英岩、耐火粘土等24个矿种,各类矿床(点)约50多处。非金属矿产资源
14、较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好。其中,非金属矿产17种、产地40多处,石英岩、白云岩、花岗岩、耐火粘土资源储量具有比较优势,花岗岩分布仅露地储量在6亿立方米以上,高岭土可开采储量187万吨,在定西市独具特色。可开发利用的金属矿产资源种类少,但具有定的找矿潜力。目前已发现金属矿6种、产地10多处,其中,硅铁矿总储量300万立方米。4 .地热资源。通渭县拥有地热资源3处,其中距县城8千米处的地热温泉闻名省内外,日泛水量6000吨以上,地下200米处恒温113.C,地表水温53.9C,富含32种矿物质元素和化合物,属国内少见的复合型富质高热矿泉,可洗愈皮肤病、胃肠道疾病、风湿病等17种疾病,素有“陇上神泉”
15、之美誉,为陇中著名的疗养胜地。5 .风力资源。年平均风速4.7m/s、风力发电年有效发电时数达1900h以上。2014年12月国家能源局批复建设的通渭风电基地是甘肃省继酒泉、武威民勤后的第三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也是陇中地区唯一一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规划以通渭为核心区,辐射周边安定区、陇西县和会宁县,共规划布局12个风电场,总体建设规模200万千瓦,其中在通渭建设8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总投资约115亿元。目前已建成并网50万千瓦,在建70万千瓦。6 .光热资源。全县年平均温度77C,极端最高气温达32.1C。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002400小时,年太阳辐射量为130.3千卡/平
16、方厘米,光伏发电年可利用时数达1200h2014年被国家能源局和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光伏扶贫试点县三、草牧业发展概况(一)发展基础通渭县按照市上打造“中国西部草都”的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围绕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新定位,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以培育家庭适度规模为基础、规模养殖场(小区)为重点、现代化龙头企业为方向,迅速壮大牛羊猪,实现种养加销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把草畜产业打造成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导产业。1 .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十三五”以来,全县草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肉、
17、蛋、奶等主要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产业产值和农民收入稳步提高。2021年底,全县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12.8万头、37.5万只、24.5万头、125万只,肉蛋奶总产量达3.3万吨,草牧业总产值达28亿元。2 .草畜一体化转变步伐加快。抢抓国家实施粮改饲、草牧业试验试点等项目的机遇,大力发展现代草产业,加快推进以肉牛、肉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调动千家万户种草积极性,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户等多层次、全方位种草的格局。全县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80万亩.,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青贮玉米22万亩,年产各类鲜草达240万吨以上,种植结构由“粮一经一饲”三元结构向“粮
18、一经一饲一草”四元结构加快转变,草畜融合互动共促,有力地推进传统秸秆型畜牧业向优质饲草型草牧业转型升级。3 .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通过市场拉动和政策引导,草牧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优化,草牧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全县现有部级标准化示范场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规模养殖场286家,规模养殖户2.5万户,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推动全县草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4 .科技支撑水平不断增强。实施科技兴牧战略,深化与甘肃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校地合作,从牧草丰产、舍饲养殖、品种改良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19、全方位科技合作和联合攻关。大力引进优良畜种,推广牛冻配和性控冻精技术,普及人工授精和杂交改良技术,畜禽良种化程度达到80%以上。5 .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日益完善。建立健全联防联控协作机制,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水平和突发重大疫情应急处置能力稳步提升。动物防疫基础条件、装备水平、队伍建设和预警预报水平不断提高,扎实开展动物集中免疫和消毒灭源工作,落实家畜强制免疫应激死亡补偿政策,开展布病、包虫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治工作。不断推进动物卫生监督和检疫监管,产地检疫率不断提升,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全面落实,动物及动物产品、动物疫情和兽药经营实现可追溯,草牧业投入品和畜产品质量日常监管机制常态化。(二)发展存在的主要
20、问题国际国内市场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加,创新创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的发展动能释放缓慢,产业发展压力增大。草牧业生产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依然突出,自然条件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实现“两个可持续”的难度较大。一是草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小,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弱。全县草牧业还没有真正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拉动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柱产业。二是产业化水平较低,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全县规模养殖数量仅占全部饲养量的48%0近几年全县规模养殖尽管发展迅猛,但总体上规模养殖场和大户养殖数量普遍偏少,规模化养殖还没有真正挑起发展的大梁。三是畜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滞后,产业链条短。全县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能力弱,畜产品加工
21、和市场建设滞后,产业链条短,产业化经营水平低,草牧业仍停留在以鲜活产品销售为主的产业发展初期阶段。四是动物防疫体系不健全,防控压力大。从当前形势来看,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依然形势严峻。特别是防疫工作经费短缺、村级防疫员报酬低、队伍不稳定的问题突出,县乡动物疫病防控队伍力量与承担的工作任务严重不匹配,严重影响着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五是融资机制不健全,发展资金短缺。存在流动性贷款期限短、经营主体直接融资能力弱、政策性担保公司担保金利用率不高、抵押贷款难,特别是加工企业收贮原料资金短缺问题突出。第三章规划定位与功能布局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22、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九大和卜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视察任肃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立草为业、草畜并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路,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草畜转化、畜食转化、食工转化全产业链开发为主线,以培育家庭适度规模为基础、规模养殖场(小区)为重点、现代化龙头企业为方向,不断夯实“四大基础”,迅速壮大牛羊猪,稳步提升鸡和驴,建立完善“六大体系”,实现种养加销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推动草牧业高质量发展。二、基本原
23、则(一)坚持改造提升和创新发展的原则。围绕改造提升传统草牧业、开拓创新现代草牧业两大方向,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着力推进草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快提升畜禽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促进草牧业发展方式由依赖物质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转变,不断增强草牧业发展动力。(二)坚持资源融合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围绕草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优化产业布局,拓展草牧业功能,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区域融合、产业融合。通过调整优化畜种生产结构、产业布局结构、种养经营结构、产品品质结构,实现在协调发展中拓展空间,在补齐短板中增强后劲。(=)坚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原则。统筹草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推进美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渭县 十四 牧业 发展规划 2021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