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docx
《针灸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针灸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201 .经络2 .奇经八脉3 . 一源三歧4血海5 .十二经别6 .十二经筋7 .十二皮部8 .根结9 .气街10 .四海8 .腌穴9 .十四经穴:10奇穴11 .阿是穴12 .特定穴13 .五输穴14 .原穴15 .邦穴16 .下合穴17 .背俞穴18 .募穴19 .八会穴20 .八脉交会穴21 .骨度折量定位法22 .拇指同身寸参考答案经络:是指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 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奇经八脉:是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任冲带阴阳维跷脉。一源三歧:是指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 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
2、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 为“一源三歧”。血海:由于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 又称血海。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 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 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 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 脉之气散布之所在。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气街: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乃头、胸、腹、胫。四海:是指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 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穴:是人体脏腑
3、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内经 中又称作节、会、气穴、骨空。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脉 系统的腌穴。该类腌穴具有治疗本经和相应脏腑病证的共同作用, 又简称“经穴”。奇穴:是指即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末归入 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腕穴。这类胸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 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又称“经外奇穴”。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 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月俞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特定穴: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 的月俞穴。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郑穴
4、下合穴、背 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10类。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胸穴, 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为五输穴,简称“五输”。所出为 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 主逆气而泄。原穴:是指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止于十二经脉四支部的月俞 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 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郑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阳维跷之经气深聚的部位 称为郑穴。都穴共有16个,除胃经的梁丘穴之外,都分布于四 肢肘膝关节以下。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
5、下肢足三阳经的胸穴,称为下合穴, 又称“六腑下合穴”。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与背腰部的脸穴,简称“俞穴”。位 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主治脏之虚证。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脸穴,又称“腹募穴”。主 治腑之实证。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精气会聚的8个 月俞穴。腑会中院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骨会大杼血膈俞,气膻 中兮脉太渊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8个月俞穴。均 位于碗踝部上下。公孙冲脉心胸胃,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 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蹒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蹒 照海隔喉咙。骨度折量定位法: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
6、 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经穴定位的方法。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横指同身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 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又名“一夫法”。二、名词解释:21-6623 .横指同身寸24 .得气25 .实则泻之26 .宛陈则除之27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28 .热则疾之29 .寒则留之30 .治病求本31 .针灸处方32 .近部选穴33 .远部选穴34 .辨证选穴35 .对症选穴36 .配穴方法37 .本经配穴法38 .表里经配穴法39 .同名经配穴法40 .上下配穴法41 .前后配穴法42 .左右配穴法43 .行针44 .刺法4
7、5 .刺手46 .押手47 .指切进针法48 .夹持进针法49 .舒张进针法50 .提捏进针法51 .直刺52 .斜刺53 .平刺54 .提插法55 .捻转法56 .捻转补泻57 .提插补泻58 .徐疾补泻59 .迎随补泻60 .开阖补泻61 .平补平泻62 .烧山火63 .天灸64 .角法65 .间接灸66 .三因制宜67 .虚则补之68 .陷下则灸之参考答案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当针刺入腌穴后,通过 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谓之得气;医 者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患者针下出现酸、麻、胀、重 等感觉,可沿着一定的部位向一定的方向扩散传导。实则泻之:就是实证
8、采用泻法治疗。针刺治疗实证用泻法主 要是通过针刺手法的泻法、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而实现的。宛陈则除之:“宛”同“瘀”,有瘀结、瘀滞之义。“陈唧陈旧 ,引伸为时间长久。宛陈泛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除即 清除,指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等;就是对络脉瘀阻不通引起的 病证,宜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并非病证本身无虚实可言,而是脏腑、 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主要是由于病变脏腑、经脉本身的病 变,而不涉及其他脏腑、经脉,属本经自病。治疗应按本经循经 取穴。在针刺时,多采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热则疾之:即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 手法宜轻而快,可以不留针或针用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针灸 学期末 复习 名词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