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驱散我们的想象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
《第16课 驱散我们的想象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6课 驱散我们的想象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16课驱散我们的想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驱散我们的想象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及作品,掌握“契合”“旷远”“拘泥”等重点词语。2 .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3 .领会作者鉴赏文艺作品的思想方法,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4 .培养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体验阅读的快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看看下面这些图片,发挥你的想象力,你能想到什么?阅读一篇文章,欣赏一种文艺作品,没有想象的参与,都无法尽情领略到它的美感。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作品的时候驱遣我们的想象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文章。【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
2、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背景链接】本文节选自文艺作品的鉴赏(叶圣陶集第十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原文共有四节,分别是“要认真阅读”“驱遣我们的想象”“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旨在教授中等学校学生或一般的青年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课文是第二节,主要以实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如何驱遣想象去鉴赏文艺作品。【字音字形】【多音字】【理解词语】【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通读课文,把握论证思路和方法。1.划分文章段落2.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3.找出文章所用到的论证方法。【整体感知】本文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3、第一部分(1-4):主体论述前的知识铺垫环节,以“歌谣”为例,按时间顺序介绍文艺的发展过程,指出古今各类文艺从外表说,都是文字的集合体。第二部分(5-13):主体部分。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海燕的解读为例,指导读者如何驱遣想象去阅读,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第三部分(14):结论部分。总结全文,指出鉴赏文艺的最大目的以及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阅读全文,画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并结合文题说说文章所表达的主要观点。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像这样驱遣着想
4、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主要观点: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新课精讲】第一部分(1-4)文章第一部分是如何阐述文艺与文字的关系的?文章开篇先介绍了文艺的产生;然后介绍文字产生后,文艺与文字“并了家;最后介绍当纸笔以及印刷术发明后,文字完全成为文艺的集合体,而且文字不断成为各种文艺作品的集合体。第二部分(5-13)1.说说下面这段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境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城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比喻论证将文字
5、比作桥梁,读者阅读文艺作品的文字才能与作者会面,从而将读者阅读文艺作品,实现与作者沟通心灵的过程阐述得生动形象。2 .本文的核心概念是什么?与核心概念相关的有哪些概念?如何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3 .谈谈你对“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这句话的理解。任何一篇(部)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集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客观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文艺作品绝不是文字的随意拼凑,而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4 .结合第6、7段,分析作者在文艺创作方面和读者在文艺鉴赏方面有什么异同。5 .第8、9段,运用了什么论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6课 驱散我们的想象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6 驱散 我们 想象 公开 一等奖 创新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