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治理王道勇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副教授.doc
《创新社会治理王道勇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副教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社会治理王道勇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副教授.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创新社会治理王道勇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副教授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个话题,就是“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新的重大历史命题。以前,我们更多地谈的是创新社会管理。三中全会过后,我们更加强调社会治理。在新的形势下,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和挑战期,很多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各种各样的呼声和需求,越来越多的前提下,怎么样创新社会治理?这是一个新的话题,我们今天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和决定的相关精神,谈一谈我个人的想法。我们共同讨论三个问题。第一,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社会治理的基本精神有哪一些?我们首先简单地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和中央关于深化,全民
2、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决定,一起来简单地回顾一下新的精神有哪一些。第二,我们来说一下,当前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一些。这种挑战是我们创新社会治理的前提,也是我们需要克服的一些东西。第三,结合三中全会的精神,讲一下创新社会治理的总体思路与制度创新。这是我们结合三中全会的一些公报和决定,重点要讲的内容。一、十八届三中全会社会治理基本精神我们先讲第一个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社会治理的基本精神。2013年11月9号到12号,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这次会议非常重要,我们简称十八届三中全会。这是一次全面深化改革的大会,历届中央全会过后,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
3、七大、十八大它都会有六到七次中央全会。一次全会、二次全会、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六中全会,还有七中全会。一般来说,三、四、五、六这四次全会,都是讨论重大的改革发展问题。农村问题,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文化问题,和谐社会问题,科学发展观问题,讨论这些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总共有七次中央全会。加上我们2013年的十八届中央全会,总共是八次中央全会,前七次,有五次谈改革,有两次谈农村问题。这一次,它又是谈改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以前五次谈改革,它都是重点谈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单一的改革、单向的改革,重点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外两次是谈农村问题,它都是谈一个具体
4、问题。而我们十八届第三中全会,它这次谈的是全面深化改革。它不仅仅谈经济体制改革,它讲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还有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党的建设,全面进行改革。所以这一次改革不仅仅是一次经济改革,它包括社会体制的改革。这也是个重头。所以我们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它是中国社会改革、全面改革的一个宣言,是在十八大精神指导下,希望我们真正行动起来的一个宣言。希望在制度方面,尤其是具体的制度方面有所创新的一次宣言。它首先是整体的、全面的改革,不仅仅是经济的,包括四个方面。第二个就是它是个行动宣言,希望大家在十八大精神指导下行动起来。第三个就是它是中国制度改革创新的具体体现,它列了很多制度,所以我们
5、社会体制改革,也有很多方面的内容。三中全会总共公布了一个公报,随后对外正式公布了一个决定,就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和公报是我们学习三中全会的主要依据。公报5017个字,决定是公报的进一步详细版本,这一次公报的字数非常多,两万一千五百多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三中全会决定里面,字数最多的,以前前七次,基本上是在一万二千字到一万六千字之间,这次有两万一千字。涉及的内容非常广,它总共16个部分,从经济、社会等15个方面,涉及到五、六十项的具体的改革内容。所以我们说,它是2020年以前,它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一个总括性的,方向性的概括。它直接影响到未来七年之内,中国
6、的发展的具体的精神。在十八大精神指导下,三中全会的公报和决定,它至少是影响未来七年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进程。它涉及了五、六十项具体改革,未来六、七年都会不断地推进。在公报,尤其是决定里面,涉及到很多有关社会治理的内容。决定第十三部分标题就是“创新社会治理”总共九个段落,1004个字,每字都是精华,很多方面都有创新,提出了很多创新的精神。这里我们结合决定,谈一谈以下几点有关社会治理的新的精神。在社会治理方面,有以下几个新的说法值得关注的。(一)宏观层面:十八届三中全会社会治理新提法第一点,从宏观上提出一个说法,强调广大领导干部群众都要关注一点,就是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
7、福祉为出发点或落脚点。这个说法以前相关的说法,这两年也经常看到,但是这一次,因为这个改革,它不是一个方面的改革,它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个层面的全面的改革。所以这次改革,它着重强调了,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落脚点是什么,就是公平正义,让老百姓得到好处,得到实惠,让老百姓高兴,让人民幸福。这是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尤其需要强调,因为一旦说到深化体制改革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要把经济体制改革搞的很好,要把政治体制改革推进,要把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生态文明也要推进,建和谐社会,美丽中国,要建其他的一些东西。但是最终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增进人民福祉。这也是我们过
8、去改革开放三十五年以来,一个执政理念,尤其是对追究社会、经济社会总体发展阶段进行总体判断所得出的一个结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基本上不提公平正义这个词,当时我们效率也很少提,我们重点提的是先富共富,黑猫白猫论,抓到老鼠的猫都是好猫,无论它是黑猫还是白猫。这是八十年代,八十年代基本上不提。到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前期的时候,我们开始提,效率优先,后来我们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就是以效率为主,公平是兼顾的。2004年过后,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的浪潮,不断掀起。这个时候我们开始提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是这样提的。最近两年,我们提的是,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次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9、初次分配也要注重公平。所以这样的话,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中,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也说明我们党,对发展时期有了新的判断,我们已经走过了先富的发展阶段,正在进入共富的发展阶段。在共富的发展阶段,我们仅仅强调效率是不够的,它必须对公平正义问题,更加重视。这是一个新的提法。所以三中全会里面,在社会治理这块,一个宏观的指导思想,就是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汇集全体人民。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中全会以前的11月初,到湖南去考察的时候,专门提的,今后我们不能再以GDP的排名论英雄。要注重全面的改革,全面的发展,这是我们社会治理包括整个社会建设整个,宏观指导思想。就是改革的目标,包括我们社
10、会建设的目标,是增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的福祉,这是第一点需要强调的在宏观层面要关注的,就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第二点,先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这个词,在我们党的很多中央文件里面,以前是极为罕见的,基本上我怎么说。这一次三中全会的公报和决定,提了很多地方的治理,尤其是社会这一块,也提了很多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说明我们国家在建设型政党,在服务型政党,在整个国家发展目标这一块,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所以我们对2020年整个目标就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11、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可能是最关键的内容之一。因为治理,它要激发社会各个层面的活力,不仅党委、政府,应该有它的主导地位,主导作用,领导地位,而且社会组织、企业、广大人民群众,都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都应该有进一步明确的说法。所以对治理体系的强调,说明我们在国家的治理理念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这是在宏观上讲的第二个,我们在强调社会治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我们2020年的时候,要实现的制度定型的目标,就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二)具体层面:十八届三中全会社会治理新提法具体而言,在社会治理这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是新的提法。第一,在宏观方
12、面,他说,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在这个基础上,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不是什么新的提法,是社会治理的新的目标,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让整个社会上总体上看是安定有序的。这不是什么新的提法,但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以前我们在中央文件,包括我们学者的一些讨论当中,都是比较少见的,在中央文件中更为罕见的,甚至说,绝无仅有的。这是一个新的提法。第二个,在社会治理具体层面的新的提法就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我们后面还要具体地说,我们以前提的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现在我们说的是创新社会治理。管理和治理是两个概念,管理重点强调的是党委和
13、政府,它应该经常管理和服务,而治理,它有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主体的平等性、多元性。主体不一定包括党委和政府,它还应该包括企业、非政府组织、所谓的社会组织,还包括广大人民群众。多元的主体,而且地位是平等的,并不是你说管理者,我是被管理者,是多元参与的,所以地位是平等的。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协商,治理才能协商。协商的关系,所以我们在创新社会治理提升的过程中,三中全会说了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整,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是协商的管理。最后一点,治理的第三个特征就是合作。第一个特征是主体的平等,第二就是协商,第三就是合作。我们共同把社会治理地安定有序、和谐,稳定。所以创新社会治理
14、体制,这个是新的提法。以前我们十八大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尽管我们要求,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党委是领导地位要加强,加强党委领导,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希望社会各方面都能够参与,再到社会协同。以前我们提各个方面要协同,现在我们提的是各方面都参与。然后法治保障,所以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现在我们改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所以在这个方面,是一个新的提法。具体是怎么办,我们在第三部分再具体谈,怎么落实这些新的精神。这是微观层面第二个新的提法。微观层面第三个新的提法是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这也是个非常新的提法,以前在中央文件里是没见过的,以前我们是改进社会管理方式,这个说
15、法有。以前我们说管理,是比较硬性的,现在治理方式,它提在三中全会的决定里面,提的是系统管理,然后依法治理。三中全会提的是系统治理,这就包括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三个治理。所以它改进社会治理的方式,依法治理,尤其强调依照法律来治理社会,尤其强调综合治理,不仅仅完全靠强硬的治理,包括军队、警察、监狱这些强力治理,而且要有道德参与,要通过协调人民利益关系,让人们利益关系必须和谐,来进行社会治理。要求化解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各方面都参与来进行社会治理,所以社会治理是一种综合治理,要从源头治理,把矛盾和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所以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是要求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
16、合治理、源头治理三个治理。这是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第三个微观的新的提法就是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党委、政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很好发挥的,但社会协同,尤其是社会组织,怎么参与社会治理,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个非常难的难题。我们希望能够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微观层面第四个新的提法就是,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这是根据我们中国现在社会矛盾,尤其是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越来越突出,有激化的倾向所提出来的。在国家安全方面,我们提出一个新的说法,就是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然后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确保国家安全。这是三中全
17、会里面的原话,这也是非常重大的体制和制度的创新。这是我很快地从宏观层面,结合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来两点,在宏观层面上,有关社会治理的创新点。从微观层面上,说了六个方面的创新点。这是我们讲的第一部分,我们首先简单地提一下,在创新点这一块,三中全会的公报尤其是决定,有哪些跟社会治理有关的创新点,先简单地提一下,最后我们在第三部分,再分门别类第一个个重点结合我们的中央精神,结合地方的做法,谈一谈怎么落实具体的精神。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部分,三中全会有关社会治理的基本精神。在这些基本精神的基础上,我们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提这么多新的精神?第二个问题就是怎么落实具体的精神。我们下面讲两个问题,为
18、什么在社会治理这一块就很多新的具体精神,很简单。当前创新社会治理面临了很多挑战,这些挑战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然后怎样创新社会治理?这是我们第三部分要讲的。社会治理创新的总体思路和制度创新。二、当前创新社会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一)社会结构转型带来的挑战我们讲第二个问题,当前社会创新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结合中央十八大精神,结合三中全会,对我们整个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总体的判断,结合我们整个经济社会转型的现实情况。我们可以以为,当前创新社会治理主要面临以下五个方面的大的挑战。第一个挑战,社会结构转型带来的挑战。社会结构转型带来的挑战非常明显的。要对社会进行治理的话,要发展社会事业的话,要实现社
19、会和谐的话,首先有个最基本的前提是社会结构必须稳定、完善。否则,社会结构不断变动的话,社会治理是很难弄的,社会事业很难发展的,社会体制改革是很难推进的,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是很难实现的。而当代中国面临的最大的社会治理的挑战就是,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在深刻转型,而且这种转型还有一个特点,基本上可以判断为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是落后于经济结构转型的,这也是一个宏大结构性背景。一,它的深刻转型;二,它转型的速度,或者限度、深度、难度都跟经济结构转型不是很匹配,总体而言是滞后的。社会有自己的结构,比如说,整个社会的财富分配结构,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财富分配差距过大,一部分人很高兴,或者是很多改革开放的成果,一
20、部分不是很高兴,他认为自己得的少了,差距太大。这给社会治理就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第二,人口结构。中国的人口结构现在正在急剧转型,比如说流动人口迅速增加。1984年的时候,我们外出一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只有几百万,六百多万。但是现在,我们常年外出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达到了2.36亿,是过去的三十多倍。这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以前的人口结构基本上稳定不动的。现在人口结构流动性非常强。比如说,阶层结构,以前我们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现在阶级还是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但阶层已经分化地非常厉害,不同阶层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他们在改革过程中,获得的财富不一样,他们的社会声望不一样,他们掌握的政府权
21、利是不一样的。所以虽然不是你死我活的敌我斗争,但是他们的人民内部的利益冲突是越来越激化。利益多元化过后,使我们社会结构转型更加多样化,使我们阶层结构分化猛烈过后,使整个社会治理的难度加大。比如说,我们整个社会的组织结构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过去中国人基本上都是单位人,但是现在中国人大部分都是社会人。其中13亿公民中间,还有将近6亿人口他是网民,这些网民能够上网的人,都是中国必须强势的人群。所以这样的话,组织结构也在彻底转型。所以社会治理的方式肯定跟过去不一样了。过去很多方式,一平二调,统筹一切,国家包办一切的做法,管人们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整个社会安定、有序的做法,现在肯定是不适用了。另外一种
22、老百姓的心理结构也不一样。社会心理结构跟过去相比,也不一样。过去老百姓心理是比较平和的,是比较知足的,甚至是比较满足、幸福的,现在中国老百姓,很多人是焦虑的,甚至有部分人是愤怒的,这样的话,这种社会治理起来,难度就明显增大。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在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财富分配结构、人口结构、阶层结构、社会组成结构、社会心理结构,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巨大的变化,为我们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且值得注意的就是,我们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它相对而言比较慢。因为我们过去的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社会事业,社会体制改革,关注度不是很高,我们可能是2004年过后,才提社会建设的。大家以前基本上不关心它。但
23、是我们是1978年就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经济建设的。所以这样的话,相对而言,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它发展的速度,或者是现代化的程度,比社会结构要高。所以它经济社会结构是不协调,甚至可能比较滞后。中国社会协会一个老会长,叫陆学艺曾经预测,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滞后于经济结构转型,大约15年。所以这样的话,相对而言,我们经济领域的问题,最艰难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了,未来会有很多新的问题。但是跟1998年、1999年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体制的改制,这些问题相比较而言,可能难度稍微好一点。但社会领域这块的很多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我们刚刚启动。所以社会治理的难度,和压力明显比过去增加,这是宏观方面的挑战,就是
24、社会结构转型,深刻转型,而且它比经济结构转型慢,使财富分配结构、人口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社会心理结构这些社会结构的二级结构,都有很多新的问题,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是第一个宏观方面的挑战。(二)时空压缩效应带来的挑战第二个宏观方面的挑战就是,时空压缩效应,对社会治理带来的挑战。所谓的时空压缩,就是说我们国家是一个后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国家,很多发达国家都已经实现现代化了,所以我们要赶超它们,后发赶超型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发达国家过去在几百年完成的事情,咱们几十年之内,甚至十几年之内,就要把它全部完成。结果很多改革的任务,很多事情,处在时空压缩的状态,把很多问题压缩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创新 社会 治理 王道 中央党校 社会学 教研室 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