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规划4.主要任务24第三节打造三峡库区有影响力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261 .发展思路262 .发展目标273 .发展重点274 .主要任务28第四节打造三峡库区特色生物制药研发生产基地301 .发展思路302 .发展目标313 .发展重点314 .主要任务32第五节打造节能环保新型材料产业集群331 .发展思路332 .发展目标333 .发展重点344 .主要任务34第六节打造西部装配式建筑产业与技术高地351 .发展思路352 .发展目标363 .发展重点364 .主要任务37第五章推动两化两业深度融合391 .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512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
2、力523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534 .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53第五节质量标准品牌建设行动541 .推动工业产品质量提升542 .完善主导产业标准体系543 .加强知名品牌培育宣传55第六节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行动561 .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562 .中小企业聚焦“专精特新”563 .促进各类企业融通发展57第七章保障措施58第一节加强实施组织领导58第二节增强资金保障能力58第三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59第四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60附件一县工业和信息化“十五五”规划重点项目.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二县工业和信息化“十五五”重大项目布局.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第一节发展成就工业持续稳
3、步增长。“十四五”期间,全县工业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202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51.65亿元,是2015年的2.05倍;工业增加值达24.92亿元,是2015年的1.28倍,“十四五”时期年均增长6.3%,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6.1%;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61户,较2015年增加29户;工业纳税主体完成税收1.5亿元,占全县税收总额的8.92%,规上工业企业提供就业岗位6900余个。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到“十四五”末,全县形成眼镜制造、绿色能源、特色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新材料、新型建材等六大生态工业体系。眼镜产业强劲增长,实现产值达13亿元,县生态工业园区被确定为市特色产业(
4、眼镜)建设基地。绿色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产值22.96亿元,华电电厂开启10亿级工业企业先河。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有序推进,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实现产值5.83亿元。生物制药取得新突破,建成红杉醇、紫杉醇等特色中药材生产线,实现产值0.8亿元。新材料产业稳步增长,建成微纳米纤维高效低阻新材料、防雾霾口罩、高性能复合材料陶瓷先驱体等各类生产线,实现产值2.4亿元。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一园两组团”生态工业格局。到2020年底,园区累计入驻企业达59户,其中,眼镜制造类企业33户,特色农产品加工类两化建设稳步推进。积极推动数字化装备普及、企业上云、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等智能化改造
5、项目,到2020年底,全县累计完成19个智能化改造项目,投资金额达1.7亿元,40%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开展了两化融合建设,信息软件系统及数控机床等一批智能化装备在各企业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亚洲第二台智能钢化炉一渝玻科技公司国产T系列全智能钢化玻璃炉,全自动智能玻璃冷加工线和全智能节能玻璃合片线已投入生产。祥飞茧丝绸公司研发的全球首创智能蚕桑系统将养蚕从第一产业过渡到第二产业。深入实施大数据智能化、5G基站、城区千兆光宽带小区等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城区和景区沿线、重点场镇等5G信号连续覆盖。表1县“十四五”工业指标完成情况指标20152020年(规划)年均增速(规划)2020年(实际)年均增速(实
6、际)指标属性一、工业经济规模指标(亿元)1.工业总产值87.4332029.6137预期性2.工业增加值28.019026.324.92预期性3.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5.805029.8导向性4.利润总额12404.17导向性二、工业经济关联指标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97.430011%323.148.2预期性2.三次产业结构比重()18.2:39.1:42.712.4:38.5:49.118.1:38.5:43.4导向性3.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4.2307.7预期性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个)3610061预期性三、工业经济质量效益指标1、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年)7.010
7、031预期性2、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煤/万元)0.580.540.36约束性3、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9599约束性服务发展滞后,科技创新人才不足,企业研发型、专业技术型、生产技能型人才短缺。第三节发展机遇新工业革命为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指明方向。以数字革命为基础、人工智能为引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为核心的多种技术相互融合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蓬勃兴起,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应用驱动社会生产力变革,信息(数据)作为核心投入要素提高社会经济运行效率,智能制造构造现代产业体系。5G将成为制造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底层技术,而人工智能的加速突破和应用将大大提升5G的商业应用价值
8、提高工业的研发效率、生产效率、工程化效率,推动商业模式的创新突破,成为改变制造业形态和结构的最重要动力。新工业革命将带来新一轮创新驱动、绿色低碳、优质高效、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助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国内疫情控制有效带来产业发展机遇。新冠肺炎疫情让我国经济社会经历严峻的考验。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人民基本生活得以保障;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经济在疫情中的“逆周期”运行提供支撑。一方面,新冠疫情引致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供应链体系,国内的安全市场保证绝大多数的企业健康运行,疫情倒逼传统产业与互联网加速融合,新业态快速发展;全球其他主要经济大国疫情短期内难以得到控
9、制,其他国家的经济放缓为我国制造业带来新的机遇。另一方面,常态化疫第四节面临挑战工业经济转型面临挑战。“十五五”期间,伴随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以及后发国家工业化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双重挤压,面临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的不利局面,县在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县工业经济总体规模较小、实力不强,尚未形成竞争优势;产业配套不完善,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市场主体实力不强,高素质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足,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面临较大挑战。全球疫情蔓延产生风险。新冠疫情导致全球范围内部分产业链断裂,产业国别替代及西方国家“制造业回流”趋势明显,创新合作管制严格,对我国资金链、供应链、技术链
10、等造成冲击,影响产业发展。其次,全球疫情造成海外需求和供应的不确定性,全球贸易体系中主要经济体受疫情影响严重,贸易需求受到抑制。区域竞争加剧带来挑战。在中央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市各级政府积极推进本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区域产业发展横向竞争激烈。周边区县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争相出台更优惠的政策,导致县招商引资难度加居1.压力增大。此外,区域内部邻近地区间资源禀赋存在差异,部分地区工业发展起步较早,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实力,市场体系完善,配套服务到位,中心地区辐射影响力较强,存在虹吸效应,增加了吸引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难度。总体来看,“十五五”时期,县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处于重要战略
11、机遇期,同时也存在很大挑战。必须准确把握发展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变化的新特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主动适应和引领发展大势,加快解决突出问题,有效应对内外部各种风险,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之路。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对提出的系列工作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12、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1239”发展思路,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发展,推动工业由规模扩张型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型发展,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坚持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并举,以产业集群思维推进制造强县目标,将优势产业壮大做强,努力开创“兴业兴城、强县富民”崭新局面,奋力谱写新时代工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第二节基本原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能耗“双控”等要求,持续降低现有企业能耗水耗物耗水平、碳排放强度和污染物排放量,严格新项目环境、安全准入,不断提升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资源循环利
13、用水平,用更小的资源投入和环境影响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安全、更可持续的发展。重点突破,整体提升。坚持优势优先,围绕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重点在眼镜及眼健康、特色农产品加工、特色生物制药、新型材料、数字经济、绿色能源、装配式建筑等产业延链、补链、壮链上求突破,在农业机械装备制造和研发上促提升,坚持市场、技术、工艺、产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径,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创新引领,科技支撑。坚持将创新摆在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扩大市场需求与优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和培育自主研发能力相结合,打造一批面向基础领域的研究开发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关键共性技术供给和大
14、规模产业化应用,增强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市场运作,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着力破除制约各类要素资源有序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产品产能布局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重点培育产业发展生态、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维护市场秩序和引导消费需求,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75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20家左右,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0%以上。工业结构更加优化。生态工业体系基本健全,产业集群优势加速显现。到2025年,培育形成200亿级清洁能源产业集群、50亿
15、级眼镜产业集群、50亿级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50亿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生物医药、环保新材料、装配式建筑等特色产业实现新突破,生产性服务业支撑有力。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重点领域和特色产业技术标准取得突破。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8%,科技型企业达到100O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家,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达到40个。两化融合步伐加快。企业信息化示范带动能力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覆盖率进一步扩大,两化融合不断深入。到2025年,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推动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认定,推广一
16、批工业机器人。绿色发展成效显著。绿色发展要素植入企业设计、工艺、生产、销售和回收的产品全生命周期,培育形成一批绿色设计、绿色工厂、绿色产业链示范企业,企业用能效率和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工业污染物排放显著减少,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突出。到2025年,力争培育一批国家级、市级绿色工厂,形成一批绿色设计产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工业园草堂组团:重点发展眼镜制造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特色生物制药和新型材料两大新兴产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同时,充分发挥临近机场、高速公路和夔门景区的区位优势,建设集中仓储设施,大力发展仓储物流产业。园区规划面积4.61平方公里,建成面积2.4平方公里。工业园
17、康乐组团: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和新型环保建材两大生态环保产业;发挥水陆联运交通优势,借势陕煤入渝储备基地建设契机,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围绕能源生产、新型建材加工、食品加工和中药材加工等产业需求,重点发展矿产资源开采机械、运输机械、农业机械等机械装备制造业。园区规划面积3.53平方公里,建成面积0.53平方公里。工业园康乐组团和草堂组团共同构成生态工业园,通过发展生态工业,推动园区主导产业促增量、扩总量、提质量,打造200亿级生态工业集群。县高铁生态城产业集聚区:以低污染、低能耗、高价值的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配套产业为主,兼顾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数字经济、电子信息
18、创意产业、汽车机械零配件制造、专业市场、物流产业及农机制造,打造200亿级高铁生态城新兴产业集聚区。园区按照“一园三区”的发展架构,规划面积4.8平方公里,其中高铁生态城片区规划面积约1.8平方公里,湘泗沟高速公路以北区域规划面积约1.7平方公里,干溪沟片区规划面积约1.3平方公里。各乡镇节点:围绕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目标,利用现有基础条件,在重点乡镇推进返乡创业园、创业扶贫车间、小微企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园建设,重点发展无污染手工业或林果蔬菜的商贸物流及初加工等产业。结合自然资源优势,规划布局抽水蓄能、风电场、陆地光伏、水面光伏等清洁能源项目和装配式建筑产业项目。图1县生态工业空间布局厌氧发酵
19、净化提纯、发酵制肥、自动监控、热解制气等成套设备,全面推进生物天然气供气、供热、供冷、供电等集成化一体化经营项目,同时扩展有机肥、绿色食品、生态农业等产业链项目。4.主要任务推进产业高效、智能、绿色发展。鼓励引导清洁能源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梯级利用,着力提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围绕“新基建”建设,推进能源开发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应用工业互联网、5G、大数据等技术,提高技术水平,推进生产智能化,加快能源产业升级。鼓励风电企业应用风机大型化、叶片材料轻量化等技术,鼓励光伏企业应用氧化铝钝化硅表面、叠瓦封装等新技术,推进新能源场站储能系统建设,支持应用多种储
20、能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筑牢产业安全基础。积极构建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生产标准化”三位一体,体系,以提升企业安全基础保障能力、强化能源安全监管执法效能等关键环节为着力点,扎实推进能源行业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力提升能源行业安全水平。建立能源安全应急响应机制,着力加强监管执法,逐步推进信息化监管,加快推进应急救援装备建设和救援队伍战斗力提升,提升应急救援处置能力。专栏1清洁能源产业重点工程及重大项目布局1.产业绿色发展工程:围绕能源产业绿色化转型,重点推进风电、光伏、水电、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现有火电厂设备更新改造、新技术推广应用,实现能源产业清洁化、绿色化。
21、2.重大项目布局:风力发电项目:主要布局在兴隆镇、甲高镇、太和乡、云雾乡以及青龙镇等重点布局,重点并网投产新建尖子山、分水岭、杉树包等一批风电,开工建设、龙家坪、龙家坪二期、草堂风电场、平安风电场、大树风电场、金凤山风电场二三期等风电项目;光伏发电项目:主要布局在石岗、公平、康乐镇、草堂镇、白帝镇等乡镇的陆地集中式光伏项目,建成投产石岗公平、青莲、红土、康乐等光伏项目,研究渡口坝、梅溪河等水域水面光伏,面积广阔、地形适宜区域,重点推进县陆地光伏发电项目、水面漂浮式光伏发电项目、康乐镇100MW光伏项目、青龙镇200MW光伏项目、康坪乡集中式光伏等项目;水电及抽水蓄能项目:重点推进建成纤维厂、竹
22、林湾等小水电项目和推进茅草坝天赐湖水电项目,推动装机120MW县菜籽坝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力争核准并开工;生物质能发电项目:新建县生物制天然气试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第二节打造中国西部。眼镜产业园1 .发展思路依托中国西部O眼镜产业园区,推进眼镜产业的全产业链和集群发展,突破环保工艺、原料供应掣肘,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眼镜产业转移,以镜架、镜片、成镜、表面处理等产业及洗眼液、护目仪、眼部医疗器械等眼健康产品为重点方向,引进培育眼镜制造及眼健康产品生产企业,建设眼镜研发检测中心,举办中国眼镜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打造集原辅材料供应、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检验检测、产品展示、贸易结算、观光体验
23、和总部经济于一体的眼镜产业集群,着力培育自主品牌并向市场大力推广,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上市企业。2 .发展目标按照专业化、集群化、国际化思路,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眼镜知名品牌企业、代工企业、配套企业和商贸企业,打造全产业链眼镜产业集群,培育眼镜及眼健康全业态发展,到2025年,眼镜行业影响力显著增强,眼镜制造企业达到120家,总产值达到50亿元,打造集“互联网+工业+商业+物流+配套”为一体的眼镜产业集群,建成中国第六大眼镜产业生产基地。3 .发展重点跨界融合眼镜。鼓励眼镜生产企业与体育、时装、景点、咖啡厅、书店等时尚消费场景合作,共同设计产品,开发市场,共享品牌,接受网络定制,融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工业 信息化 质量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