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新时代新型城镇化中长期规划.docx
《十五五新时代新型城镇化中长期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新时代新型城镇化中长期规划.docx(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新时代新型城镇化中长期规划本规划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市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等文件编制,紧紧围绕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空间布局才是出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关键举措,重点着眼20212025年中期规划,放眼展望20262035年远景目标。本规划是指导全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第一章新型城镇化规划背景第一节发展基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十四五”期末,区城镇常住人口
2、为175943人,比十二五期末增加33343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9.27%,较“十二五期末提升9.4个百分点。其中,凤山街道、芙蓉街道占全区常住人口比重之和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12.87个百分点,中心城区人口聚集效应持续增强。城区面积保持扩张态势,2020年全区建成区面积达17.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建成区面积3.75平方公里。市民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5%;农村转移人口就业创业水平不断提升,随迁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3年,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区域联动不断加强,协调发展格局初步
3、形成。开放通道、开放平台加快构建,仙女山机场、渝怀二线铁路、G65西互通建成投用,开工建设白马航电枢纽、渝湘高铁、渝湘高速复线、武道高速等重点交通项目17个,内畅外联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合作迈出新步伐,启动凤来新城规划建设,打造全市跨行政区域合作示范平台。扩大双城经济圈”合作,缔结巴蜀遗产地联盟,与乐山市缔结友好城市。深入推动区域文旅协作,加快推进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建设,积极加入中国武陵山旅游联盟渝东南旅游发展联盟”等组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空间格局初现雏形。交通通道建设逐渐完善,土坎大桥、龙溪大桥、江后公路、桐后公路竣工通车,区内五纵四横干线公路骨架网络基本形成。城市更新稳步推进,十四五
4、期间,实现棚户区改造面积26.6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总建筑面积17.49万平方米。建成飞天之吻、博象美术馆、懒坝大地艺术公园、树顶漫步、归原小镇等一批重点文旅项目。凤山街道、芙蓉街道等中心城区经济、政治、旅游集散等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人口、产业承载能力稳步提升,全区逐步形成了以凤山一芙蓉一羊角为极点的城乡空间格局。城乡融合更加协调,城乡差距持续缩小。基于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创建了旅游+N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旅游扶贫经验模式两次入选世界旅游联盟减贫案例。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农网升级改造率超过70%;建成农村公路2595公里行政村通客率100%,4G网络覆盖率100%o基
5、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布局合理、水平适度、管理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从2015年的2.82下降至I2020年的2.62o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支撑更加有力。特色农业提质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带动性增强,粮食、蔬菜、肉蛋等自给率提高,以一环两园”为重点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建设。生态工业转型发展,园区建成面积达4平方公里,清洁能源装机突破150万千瓦,页岩气日产能突破70万立方米,规上工业企业增加至40家。服务业升级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大健康等现代服务体系加速呈现;文旅产业持续发力,十四五期间,旅游综合收入从75.16亿元增加到1
6、80亿元,增长139.49%o接待游客从2450.12万人次增加到3700万人次增长54.28%o2020年旅游业增加值达162957万元,占GDP比重7.27%o生态屏障全面筑牢,绿色发展基础更加夯实。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指标基本完成,成为全国少有、唯一同时获得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的区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并严格保护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有效保障遗产地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安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保持稳定,芙蓉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通过验收,大规模国土绿化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达65%,位居全市前列,成为首
7、批38个中国森林氧吧之一。环境保护机制和责任全面落实,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完善各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细化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考核机制,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第二节存在问题土地资源紧张制约城镇化进程。受特色高山地形影响,中心城区缺乏现成净地,现有国土空间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住房、产业发展等需求。棚户区拆迁和老旧房改造难度大,成本高。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紧缺城区公园绿地、广场空间严重不足,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千人养老机构床位数、万人拥有幼儿园班数等指标设施低于标准,事关人民福祉的上学难养老难问题仍然存在。产业发展用地供不应求问题日益凸显,工业用地指标不足,农业生产不
8、适宜区占全域幅员面积的67.74%,人地矛盾突出。区域联动能级尚需提升。产业方面,由于产业体系较薄弱,科技创新水平不高,新兴现代产业发展缓慢,承接主城都市区及沿海沿江城市产业外溢、产业转移、产业配套等市场需求的能力有待提升。交通方面,对外通道体系尚未完善,铁路水路建设急需提速。文旅方面,与渝东南、黔东北等区域联动合作较为单一,合作深度有待加强。旅游产业发展遭遇瓶颈。随着周边地区旅游建设步伐加快,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旅游发展的先手优势正日益减弱。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整合不够,文化原创能力和市场推广能力有待提高。全区旅游资源开发不均衡,四季旅游产品及夜游产品仍是短板。农
9、村空心化现象日益凸显。受主城区和中心城区对人口的虹吸效应影响,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乡常住人口所占比重减少4.34%,其中青壮年人口向外流失严重,空心村、土地摧荒等衰落现象明显,导致乡村发展活力不足,影响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空心化趋势渐显,部分传统优势农业产区,优质产品少,结构不优、品牌优势不突出,现代科技应用整体落后,产业融合度低,市场竞争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第三节面临形势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上对推进新型城镇化作出部署,提出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新时代推进城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区新型城
10、镇化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部署稳步发展,走统筹城乡发展、融入自然山水、重视发展质量的新路径。区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诸多机遇。一方面,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一区两群发展格局纵深推进,有利于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有利于打好区位牌,推进互联互通,丰富承载空间,提升集聚能力;有利于打好协同牌,形成与其他地区资源共享、利益共享、产业互补的共赢格局。有利于打好旅游牌,优化旅游产业,深化联动发展,提升旅游配套。有利于打好生态牌,夯实绿色本底,培育绿色动能,放大绿色效应。有利于打好融合牌,推进新型城镇化,推进产城景融合,建设成为成渝地区产城景
11、融合发展先行区。另一方面,农民进城仍是大趋势,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人心,城镇居民对优质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城市的运营管理能力要求更高,有利于加快城区发展方式转型。乡村资源资产价值日趋显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同时,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一些挑战。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乡村振兴实施,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环境污染防治难度提升。人口红利整体趋减,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意愿整体呈减退趋势,常住人口持续增长的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近年来人口呈现净流出态势。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城乡公共服务资源优质均衡供给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城乡不平衡
12、问题仍然存在。产业体系不健全、科技创新水平低,新兴现代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抗压能力弱。第二章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建成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
13、目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人口城镇化和市民化,构建强韧有力的产业支撑体系,加快形成一主、两辅、三片区、多节点多层级、协调发展的城镇空间新格局,建设国际精品旅游城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体制,为建设一个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文化兴的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第二节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以高质量发展创造和保障高品质生活,推动城市更加方便温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14、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城镇融入大自然,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严守耕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节约集约利用水、土地、能源等资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城乡互促,产城融合。统筹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以体制改革和试点突破为抓手,高水平重塑城乡关系,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优化配置和自由流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使全区人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开放包容,彰显特色。深入挖掘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名人故居、农耕民俗、风景名胜等人文资源,推进文化与城乡建设相结合,把文化元素融入街区、植入景区、嵌入乡村,传承文化脉络,强化历史记忆,留住乡愁,增强城镇文化底蕴,突
15、出独有的风貌特色。第三节总体思路立足优势条件和现状基础,围绕新型城镇化内涵和要求,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实现人的美好生活为目标推进城镇化。发挥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与主城都市区接合部、接受主城都市区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区位优势,打好区位牌,畅通对外开放通道加快构建开放平台,统筹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优化城镇布局,打造精品城市,培育绿色小镇,建设美丽乡村,加快形成一主、两辅、三片区、多节点”协调发展的城镇空间格局。切实围绕生态优先、旅游引领、三产融合、强区富民发展战略,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和旅游产业优势,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底线前提下,探索创新两山转化机制,将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转
16、化为经济价值。深化旅游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以国际化为引领的旅游“三次创业,加快形成一二三产业主动+旅游的融合发展态势,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新型城镇化。同时坚持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景区建设有机统一,打造高山生态地区产城景融合发展模式。针对建设用地资源紧张的问题立足未来发展需要,强化规划管控,加强城市设计,依托山水特色地形,促进城镇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以提升品质为导向,聚焦政治、经济、文化、旅游服务功能,按照绿色化、人文化、智能化、精细化要求,提升规划建设管理现代化水平,推动中心城区全面升级,打造国际精品旅游城市。基于近年人口净流出的问题,以推进人口城镇化和市民化为抓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17、促进有能力、有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域外人群、引进人才等落户城镇,全面提升城市文化、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并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增进民生福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结合农村产业和人口空心化趋势,以规划一体化促进城乡空间融合,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城乡设施融合,以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促进城乡社会融合,以协同发展平台构建促进城乡产业融合,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城乡要素融合,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深入研究新型城镇化政策体系,用好、用足国家和市级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才引进、生态保护等领域的支持政策,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深
18、化人口、土地、投融资、生态环境保护等城镇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力破除影响城镇化提质增效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第四节发展目标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和市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要求,结合实际发展基础,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十五五”时期发展目标及2035年远景目标展望:到2025年,区城镇空间新格局基本形成,产城景融合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国际精品旅游城市品质实现长足进步,市级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明显提升。基本形成城镇空间发展新格局。”一主、两辅、三片区、多节点城镇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更加紧密,区域协同联动效
19、应增强。城镇体系结构更加合理,中心城区的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显著增强,重点城镇辐射带动作用能力持续提升,节点城镇发展各具特色。凤来新城桥头堡功能作用充分发挥,承接主城都市区功能外溢、外部产业转移能力明显增强。产城景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产业升级步伐加快,释放城镇化发展新动能。旅游业对新型城镇化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生态工业规模效益倍增升级,特色优质品牌农业不断壮大,现代服务业提质扩容,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能更加强劲,产城景融合发展示范区与拓展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国际精品旅游城市品质实现长足进步。城市扩容增质、提标扩面和补短板强弱项取得显著成效,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日趋完善,住房保障能力
20、持续增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山水特色得到有机结合,城市精细化智理能力明显提升,智慧、人文、绿色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市级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城乡融合机制不断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运营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全面普及,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城乡之间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城乡互促的格局初步形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明显提升。农业转移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新市民文化素养全面提高,农业转移人口技能素质持续增强,就业创业能力不断提升,农村权益得到全面保障。到2035年,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进入成熟期
21、区在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支点作用充分发挥,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带动点,全区城镇总体发展格局更加优化,精致化城市全面建成,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人口市民化进程基本完成,产城景融合先行示范区与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全面建成。表1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一览表序号指标2020年2025年2035年人口城镇化质量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9.275260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29.623339.53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比重(%)40.243504人均期望寿命(岁)77.3678.880.85城镇常住人口人均受教育年
22、限(年)9.310.611基本公共服务1城镇常住人口适龄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1001001002对有意愿的城镇常住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1001001003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95954政务服务事项全网通办率(%)69.8590.1595.67序号指标2020年2025年2035年基础设施1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9095982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95991003农村集中供水普及率(%)7888964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Mbps)100010002000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1001006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1001001007城镇生活污水处
23、理率(%)95.498998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35.3250609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100100100四资源环境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7.297.297.2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1041433全区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1001001004森林覆盖率(%)656868五城乡融合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622.502.242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959595第三章更广视野谋划城镇空间发展新格局全面融入一区两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联动涪陵、南川,引领带动渝东南、黔北地区,构建紧密联动、互利共赢的区域发展格局。着眼,立足城乡大统筹,深入贯彻上位规划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时代 新型 城镇 中长期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