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察施工方案.doc
《勘察施工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勘察施工方案.doc(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概 述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拟进行“苏州工业园区唯亭交通枢纽动迁房B 区”的工程建设。拟建场地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分区,葑亭大道的北侧,西以娄蒌中 路及拟建唯亭交通枢纽 A 区动迁房相邻。B区总用地面积175421 m2,总建筑面积 321317.86m2,其中地上 258417.09m2,地下62900.77 m2。共拟建32幢多层住宅楼、26幢小高层及高层住宅楼、4个独立地下车 库及公建房。根据建设单位工程进度安排及动迁区内房屋拆迁等情况,该建设区的岩土 工程勘察分阶段进行。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我院承担了该建设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此前,我院已进行了四次勘察,先后完成了该场区
2、32 幢多层住宅楼、 19 幢小高层、高层住宅楼及 1 个地下 车库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提交时间及报告编号分别为: 2006 年 10 月, JK2006-51 ;2007 年 6 月, JK2007-30 ; 2007 年 9 月, JK2007-49 ; 2007 年 12 月, JK2007-62 )。本次勘察内容包括剩余的 7 栋高层建筑物、 1 栋公建房、 3 个地下车库。 即 B-17、B-20B-22、B-24B-26住宅楼、公建房及地下车库B-28B-30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1.1 工程概况本次勘察建筑物,平面布置均近似呈东西向分布,建筑物平面形状近似呈矩形。住宅楼为小高层和高
3、层建筑物,地上建筑物层数为 11 层 18+1 层,均为短肢剪力墙结 构,拟采用桩筏基础,室内正负零标高为4.35m(85 国家高程基准,下同),均设有 2层地下室,基础埋深 7.1m(从室内正负零标高算起);独立地下车库箱体高度为 4.55m , 地坪标高为3.15m,埋深6.2m (相对于室外地坪)。拟建建筑物的主要特征见表 1.1拟建建筑物主要特征表表1.1建筑物名称层数力 匕匕 号 厶冃何载(kPa)高度及跨度(m)结构拟采用基础形式地面或土 0.00设计标高(m)基础埋深(m)B-2018+1F29055.1B-21、B-22、B-25、B-2616+1住宅26049.3桩筏 基 础
4、4.35-7.1B-2415+125046.4B-171122033.4B-28 B-301车库1207框架筏板3.15-6.2公建房3公建6012.5框架独立基础-2.5本项目由上海电子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设计等级为乙级。拟建工程重要性等级:小高层及高层、独立地下车库为二级,公建房为三级;场地 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综合评价,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 乙级。1.2 勘察目的和技术要求本次勘察目的是提供拟建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为地基与基础设计及工程施工 提供地质依据。主要技术要求如下:1、查明建筑物范围内地基土的埋藏分布、构成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分析评价地基 的稳
5、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提供基础方案的建议及相应的设计参数,并对基 础方案作出评价;2、查明场地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水位及变化幅度以及水质情况,查明地层 的渗透性,判别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3、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05g ,本次勘察按此 烈度预测地震效应,划分建筑场地类别,评价建筑场地属对建筑抗震有利、不 利和危险的地段;4、查明场地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及其成因、分布范围及危害程度,并提出整治建议 和参数;查明有无河道、沟浜、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5、查明桩基持力层的埋深、分布、工程特性和变化规律,提供桩基设计参数,预 估单桩承载力,评价成桩的可能性
6、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提出成桩的类型及施 工方法等建议;6、提供基坑开挖支护的设计参数,评价推荐合理的地基处理及基坑支护、降水方案。1.3 勘察工作的依据及技术标准本次勘察工作的依据及所遵循的技术标准如下:1、建设单位提供的建筑物平面图及岩土工程勘察任务委托书;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 )3、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JGJ72-2004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5、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94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7、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50123-1999 )8、静力触探技术标准(
7、CECS04 :88)9、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 CECS 99:98)等。1.4 勘察方案及完成的工作量勘察方案由我院根据 1.3 中相关标准、规范进行,主要沿建筑物轮廓线布置勘探 点,在角点部位均布设有勘探点控制。本次勘察共布置勘探孔 88 个(不含小螺纹钻),其中机钻孔 27 个,双桥静力触探 孔 29 个,单桥静力触探孔 32 个,勘探点间距均小于 35.0 m。勘探点的终孔深度:小高层、高层建筑物区内控制性勘探孔 20 个,计划深度为50.0m55.0m ; 般性勘探孔22个,计划深度为45.0m ;控制性孔和一般性孔分别占 小高层、高层建筑物勘探点总数的47.6%和52.3%
8、公建房勘探孔深度为 15.0m20.0m ;独立地下车库勘探点的计划孔深为基坑开挖深度的 2.03.0 倍,为 15.0m 20.0m。勘察场区内河道界限清晰,勘察时基本完成了对河道的排水清淤及原土晒干回填。 根据原始的河道界限(见“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布置图”),结合勘探情况,本次针对性的 布置并完成了 39个小螺纹钻,验证和查明了明(暗)埋的河道、沟浜分布情况。各勘探点的具体位置详见建筑物及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图2 )。现场施工中,我院按照规范完成了钻探、取样及现场原位测试,包括静力触探、标 准贯入、波速测试。在室内对各原状样及扰动样进行了各项土工试验,包括土的物理力 学性质常规试验、固结快
9、剪、渗透、颗粒分析试验、三轴剪切试验、回弹试验等(详见土工试验成果报告表)。本次勘察完成的野外勘探及室内土工试验工作量见下表1.4勘察工作量一览表表1.4野外工作室内土工试验项目数量项 目数量取土标贯钻孔孔数(个)27含水量(项)323总进尺(m)1104.9密度(项)323单桥静力触探孔孔数(个)32比重(项)323总进尺(m)642.0液限(项)323双桥静力触探孔孔数(个)29塑限(项)3231总进尺(m)1499.6压缩试验(组)323小螺纹钻孔数(个)39固结快剪(组)323n总进尺(m)106.0颗粒分析(组)271取土试样原状土(件)323三轴剪切(组)23扰动土(件)200回弹
10、试验(组)12标准贯入试验(次)289高压固结(组)12波速测试(孔/米)7/140渗透试验(组)37测量放孔(点)127水质分析(件,利用资料)21.5定位依据及高程系统勘探点定位依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唯亭镇交通枢纽A、E区控制性测量成果图”引测两个基准点,两个基准点分别为 JTSN2: N50255.093,E67804.790,H=3.142m ,JTSN3: N50319.619, E68210.533, H=3.763m (苏州独立坐标系,85国家高程基准)。两 基准点位于娄中路边,现场均有铁钉标记各勘探点根据与两个基准点的相互关系,室内捕捉坐标,采用全站仪进行现场施 放。各勘探点高程
11、引测于 JTSN2 之高程,即 3.142m( 85 国家高程基准,若无特别注 明,本报告所采用的勘探点高程均为 85 国家高程)。基准点位置、标高及各勘探点标高 详见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图 2)。1.6 野外工作及勘察报告的完成日期野外勘探工作自 2008 年 1 月 11 日开始,至 2008 年 1 月 21 日完成。于 2008 年 1 月 28 日正式提交本勘察报告。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1 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葑亭大道的北侧,距离葑亭大道最近约50m ,西与正在兴建的唯亭交通枢纽 A 区动迁房相邻, A 区与 B 区中间为在建的的娄中路,东侧明河为“木沉港”(保 留河道
12、拟建区原为民房住宅(12层低层建筑)、河道及农耕地,勘察时房屋已拆 迁,场地内河道(施家浜)已排水清淤,部分地段尚在回填。场地除未回填完的河道部 分地势较低外,其它地段地势起伏不大,原房屋拆迁地段尚残留有少量的碎砖及混凝土 渣等建筑垃圾,弃渣地段地势较高。场区内原河道(施家浜)分布在拟建的B-21 、 B-22 、 B-25 、公建房及地下车库 B-28、 B-29 范围内。综合勘探资料和回填前的原始地形 可知:原河道(施家浜)宽约 10.0m25.0m,深约3.0m5.5m,原河道两侧为自然土 坡,无砖石砌筑。勘察期间测得勘探孔孔口标高0.54 m2.92m,相对高差为2.38 m。场地
13、地貌单元属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沉积区。2.2 地基土的构成与特征据钻探揭露,在地面下 55.30m深度范围内除素填土外,其余均为第四纪河湖、滨海相沉积物,由粘性土、粉土及粉砂组成,按其工程特性,从上到下可分为12个层次,其中层分为-1层粉土和-2层粉砂,第层局部包含粉土透镜体,第层分为-1层粉质粘土夹粉土和-2层粉质粘土。各土层分布及结构特征详见表2.2地基土构成、特征一览表表2.2土层 编号土 层 名 称土层厚度(m)平均 厚度(m)顶高mz(层标层顶 埋深(m)土层描述素填土0.50 5.101.290.58 2.85以灰褐色、褐灰色,软塑可塑状 粘性土为主,结构较松散,含少量植物 根系及碎
14、砖渣等,新近回填粉质粘土0.50 2.501.24-0.90 2.920.50 2.00灰黄色,黑灰色,可塑,局部软塑,土质 欠均匀,稍有光泽,中等干强度,中等 韧性,中压缩性,含铁锰结核,局部含 少量腐殖残骸,部分地段缺失粘土0.60 4.202.53-2.93 1.750.50 4.50褐黄色,褐色,可塑,局部硬塑,土质 较均匀,切面光滑,高干强度,高韧性, 中压缩性,含铁锰结核及泥化钙质结 核,裂隙较发育,并见浅灰色软粘性 土,河道地段缺失粉质粘土夹粉土0.50 2.201.21-4.16 -1.183.50 5.80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泽,中等干强度, 中等韧性,中压缩性,粉粒含量较咼
15、 局部夹较多稍密状粉土薄层及团块 , 河道地段较溥-1粉土2.40 5.603.96-5.08 -2.584.90 6.80灰黄色,灰色,饱和,稍密中密,无光 泽反应,摇震反应迅速,低干强度,低 韧性,中压缩性,含少量云母碎屑,局 部夹溥层粉砂,全场地分布-2粉砂4.50 8.106.21-9.53 -6.288.00 11.50灰色,饱和,密实,土颗粒较均匀,低压 缩性,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石英,少 量云母及贝壳碎屑,夹薄层粉土及 细砂,全场地分布粉质粘土2.10 5.503.89-15.59 -12.8614.20 17.60灰色,软塑,局部可塑,稍有光泽,中 等干强度,中等韧性,中压缩性
16、含少 量腐殖残骸,局部夹稍密中密状粉 土薄层,全场地分布T粉土1.50 3.002.33-17.42 -15.8517.00 18.80灰色,饱和,中密密实,土质较均匀, 无光泽反应,摇震反应迅速,低干强 度,低韧性,中偏低压缩性,见少量云 母碎屑,以透镜体型式局部分布于 层土中粘土2.30 5.303.77-20.02 -17.6819.40 21.40暗绿色,绿灰色,可塑,土质较均匀, 稍有光泽,中等干强度,中等韧性,中 压缩性,含少量铁锰结核,全场地分布-1粉质粘土夹粉土3.80 7.105.60-24.25 -20.6823.00 25.90浅褐灰色,可塑,稍有光泽,中等干强 度,中
17、等韧性,中压缩性,含少量铁锰 结核,粉粒含量较咼,夹有稍密状中 密状粉土薄层,全场地分布-2粉质粘土0.80 3.501.71-29.50-26.6828.10 31.90灰色,灰黄色,软塑,土质较均匀,稍 有光泽,中等干强度,中等韧性,中压 缩性,全场地分布粉土5.60- 10.408.72-31.35 -27.8830.00 33.50灰色,饱和,中密密实,土颗粒较均 匀,无光泽反应,摇震反应迅速,低干 强度,低韧性,中偏低压缩性,含少量 云母碎屑,局部夹薄层粉砂,全场地 分布粉质粘土6.90 11.209.42-40.06 -35.9537.50 41.60灰色,灰黄色,软塑,稍有光泽,
18、中等干 强度,中等韧性,中压缩性,粉粒含量 较咼,夹有少量稍密状粉土溥层,全场 地分布(11)粉土夹粉质粘土2.00 3.002.62-49.32 -46.2648.00 50.60灰色,饱和,稍密,局部中密,土颗粒 较均匀,无光泽反应,摇震反应迅速, 低干强度,低韧性,中压缩性,部分揭 露(12)粉质粘土未揭穿-51.68 -48.9050.30 53.50灰色,可塑偏软塑,稍有光泽,中等干 强度,中等韧性,中压缩性,粉粒含量 较高,夹有稍密状粉土薄层,部分揭露2.3 水文地质条件2.3.1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据枫桥水文站资料,苏州历史最高洪水位为 2.69m( 黄海高程, 1999 年为枫桥
19、水 位),历史最低水位为 0.01m(1934.8.27) ,年平均水位 0.88m 。据我院收集的资料,苏州市历史最高潜水位为2.63米(黄海标高,下同),近35年最高潜水位为2.50米,最低潜水位-0.21m,潜水位年变幅一般为12米。苏州市历 史最高微承压水水位为1.74米,最低微承压水位0.62m。近35年最高微承压水水位 为 1.60 米左右,年变幅 0.80m 左右。2.3.2 场地地下水条件 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水力特征,勘察深度内地下水分为三层: 第一层为孔隙潜水,赋存于地层上部素填土及层粉质粘土中,富水性及透水性均较差,勘察期间测得场地初见水位埋深为2.80m3.00m,初
20、见水位标高为-1.87m -0.17m (黄海标高,下同);稳定水位埋深为0.20m 0.80,稳定水位的标高为 0.87m 2.35m。稳定水位年变化幅度约为1.0m2.0m。该区浅层地下水主要受河流补给及 大气降水补给,以地面蒸发和侧向径流形式向河、湖排泄。第二层为浅层微承压水,赋存于第层粉土、粉砂中,初见水位埋深为 3.70m5.60m,标高为-1.98m-4.32m;稳定水位埋深约为 1.10m1.47m,稳定水位的标 高为0.65m1.12m。微承压水由于埋藏较浅,与大气降水、地表水体联系密切,补给以 地表水为主,排泄则以侧向径流向河、湖排泄。水位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影响,季节性 变化
21、明显,稳定水位年变化幅度约为0.8m。第三层为第I承压水,赋存于第层以下的粉性土中,该层地下水与拟建工程影响甚 微。2.3.3 场地环境类型及地下水腐蚀性评价拟建场地环境地质条件为湿润区含水量 w冯0%的弱透水土层,根据岩土工程勘察 规范(GB50021-2001)附录G第G.0.1条,该场地环境类型为U类。本次地下水资料引用我院2007年12月提交的苏州工业园区唯亭交通枢纽 B区动迁 房(四)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钻孔水质分析成果。根据水质分析结果(见附表水质分 析报告, 附件14) ,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 GB 50021-2001 )第12.2节规定,对本 场地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如下: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勘察 施工 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