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校本课程教材.doc
《化学校本课程教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校本课程教材.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化学校本课程教材 趣 味 化 学 实 验郑庵一中化学组课程说明化学校本课程趣味化学实验,主要针对中学生开设,共开设10个趣味实验,涵盖了贴近学生生活以及现实所学内容的简单实验,以让学生更多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每个课时内容大致分为:背景知识、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实验步骤、问题思考、相关以及扩展实验几大部分。 本课程的内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资源(如食物以及容器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一节内容都包括背景知识介绍,实验原理、操作说明,细则指导等几大板块内容。部分章节还备有课后家庭小实验选作,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求知愿望。 通过本课程的实施,能让每个学
2、生根据不同发展需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参与观察、思考、讨论,时刻让他们保留成功的欲望,享受成功的乐趣,以获得理解能力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化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目 录趣味化学实验一:制作“叶脉书签”(3) 趣味化学实验二:模拟酸雨腐蚀岩石的过程 (5) 趣味化学实验三:自制酸碱指示剂 (6) 趣味化学实验四:化学“冰箱”与冰袋(8) 趣味化学实验五:指纹鉴定以及检验加碘食盐中的碘元素(11) 趣味化学实验六:水下公园(14) 趣味化学实验七:豆腐中钙质的检验(16)
3、 趣味化学实验八:食物中常见元素的测定(20) 趣味化学实验九:铝器表面刻字以及制备可燃的“胶冻”(22) 趣味化学实验十:自制碳酸饮料(24) 趣味化学实验一:制作“叶脉书签”制作原理: 叶片的叶肉部分容易腐烂降解,而叶脉非常坚韧,能构成各种形状比如网状、扇形、弧形等结构,以支持叶片。选取具网状脉的植物叶片,用氢氧化钠等碱溶液加热煮沸,可以水解掉叶肉等部分,仅剩下网状脉,再利用过氧化氢的强氧化性将叶脉漂白,一件精美的叶脉书签便制作成功了。 工具材料: (1)5-10%的氢氧化钠溶液、5%的过氧化氢溶液; (2) 电热套、烧杯(多个)、瓷盘、旧牙刷、镊子、水彩色; (3) 采摘新鲜的具网状脉的
4、植物叶子,如白玉兰、杨树、白蜡等。 制作步骤: (1) 实验前采摘新鲜的树叶(以白玉兰叶为佳),落叶也可择优选用,应注意采摘树叶时要爱护植物; (2) 用电热套加热氢氧化钠溶液,直至沸腾; (3) 选510片大小适合的树叶放进煮沸的碱液中,要不停地将叶子摁到水下,直至沸腾,保持沸腾10分钟; (4) 不时地用镊子拿出叶子,用手感觉叶肉是否煮烂;(5) 在瓷盘里加适量水,将已煮烂的叶片放到其中,用旧牙刷刷叶肉,刷时先刷正面,按从左向右,从叶柄向叶尖,从主脉向侧脉有序地刷,直至刷掉叶肉;再将叶片翻转,用同样的方法刷,直至只剩下网状脉; (6) 将叶脉放到盛清水的烧杯中,洗去残渍; (7) 将洗尽的
5、叶脉放到盛有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放臵24小时; (8) 24小时后,叶脉便被漂白,从过氧化氢溶液中取出叶脉,放到标本纸中压干、压展; (9) 将红水彩放到培养皿中,用水稀释3倍,并用毛笔刷到叶脉上,然后晾干; (10) 将已涂色的叶脉标本进行压膜,各人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艺术处理,这样一个精美的叶脉书签就制作成功了。 注意事项: (1)由于过氧化氢具有强氧化性,进行制作时应注意安全,最好戴橡胶手套进行; (2)刷叶脉时应掌握力度,以免刷破; (3)经过制作经验,白玉兰叶最适宜于制作叶脉标本,杨树叶与白蜡叶也可以做,只是效果差一些; (4)用落叶制作时,氢氧化钠浓度应较高,而用新叶时可以浓度
6、低点; (5)由于氢氧化钠价格较贵,可以考虑用石灰水或碱面代替。趣味化学实验二:模拟酸雨腐蚀岩石的过程背景资料: 酸雨是pH小于5.6的降水,5.6这个数值来源于蒸馏水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达溶解平衡时的酸度。酸雨主要是人为活动排放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物质,大量扩散至大气层与水蒸气结合形成的。酸雨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可造成土壤、岩石中的重金属溶解,流入河川或湖泊,严重时使得鱼类大量死亡。水生植物和以河川酸化水质灌溉的农作物,因累积有毒金属,经食物链进入人人体,影响人类的健康。酸雨会腐蚀建筑物、公共设施、古迹和金属物质,造成人类经济、财物及文化遗产的损失。 实验药品:蒸馏水、10的硫酸、大理石(主要
7、成分CaCO3)。实验仪器:玻璃棒、烧杯、镊子、量筒、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 (1)用量筒取50mL硫酸溶液,将大小适中的块状大理石用镊子夹住,小心投入稀硫酸中,观察大理石表面的现象; (2)再取50mL硫酸溶液,用胶头滴管一滴一滴滴加到大理石的表面,观察实验现象; (3)比较步骤3和4的现象异同 问题思考: 1、步骤3的现象: 2、步骤4的现象: 3、请根据已知酸雨形成及危害的资料,提出关于如何治理酸雨的可行性建议。 趣味化学实验三:自制酸碱指示剂 背景知识: 酸碱指示剂(indicator)是指在酸性和碱性的溶液中显现出不同颜色的物质。 许多植物的花、果、茎、叶中都含有色素,这些色素在酸性
8、溶液或碱性溶液里显示不同的颜色,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 实验用品 : 试管、量筒、玻璃棒、研钵、胶头滴管、点滴板、漏斗、纱布。 花瓣(如牵牛花)、植物叶子(如紫甘蓝)、萝卜(如胡萝卜、北京心里美萝卜)、酒精溶液(乙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1)、稀盐酸、稀NaOH溶液。 实验步骤 : 1、取一些花瓣、植物叶子、萝卜等,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后,各加入5mL酒精溶液,搅拌。再分别用4层纱布过滤,所得滤液分别是花瓣色素、植物叶子色素和萝卜色素等的酒精溶液,将它们分装在3支试管中。 2、在白色点滴板的孔穴中分别滴入一些稀盐酸、稀NaOH溶液、蒸馏水,然后各滴入3滴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观察现象。_ _ 3、用植物叶子
9、色素的酒精溶液、萝卜色素的酒精溶液等代替花瓣色素的酒精溶液做上述实验,观察现象。_参考资料: 石蕊是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是植物提取物。常见的酸碱指示剂还有:指示剂PH范围颜色变化酚酞8.2无色8.2-10浅红10红色甲基橙3.1红色3.1-4.4橙色4.4黄色甲基红4.2红色4.2-6.2橙色6.2黄色刚果红3.0蓝色3.0-5.2蓝紫色5.2红色溴百里酚蓝6.0黄色6.07.6黄绿蓝7.6蓝色趣味化学实验四 化学“冰箱”与冰袋实验一:化学“冰箱”背景知识: 现代家庭离不开电冰箱,尤其在夏天,储存食物可以长期不腐败。但外出与郊游时,需要保鲜食品或致冷饮料就成了难题,本实验使用化学试剂制冷技术,可
10、在夏季形成0-5低温小环境,食物一天不变味,饮料随时取用都凉爽可口。 实验原理: 无机盐溶于水的过程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在水分子作用下破坏原有无机盐的离子晶格,使无机盐的组成离于进入水溶液,这个扩散过程需吸热;然后离子与水分子化合形成水合离子,这个水合过程放热。无机盐溶解于水时总的热效应就由这两部分的综合效应来决定。硝酸铵等少数盐类溶解时吸热特别强烈,因而是常用的化学制冷剂。 实验用品: 硝酸铵(NH4N03)(化肥或试剂) 、水、保温瓶或保温饭盒 、10号铁丝 、量筒(100毫升) 、台秤 、烧杯(200毫升)。 实验步骤: 1、将硝酸铵在台秤上称出几份,每份120克,分别装入小塑料袋,封口
11、携带备用。 2、用10号铁丝弯成一铁丝支架,以备放臵待保鲜致冷的食品。3、使用时先用烧杯盛100毫升水,然后将硝酸铵全部次倒入烧杯中,不要搅拌。 4、将上述烧杯放入保温瓶底部,把铁支架架在其上方,最后将饮料、食品等放在铁架上,盖好保温瓶盖,连续约5个小时瓶内可保持在5以下。 5、使用后硝酸铵水溶液可以再生。方法是将硝酸铵水溶液加热浓缩或在野外敞口晾晒,使水分蒸发,硝酸铵晶体析出后,可重复使用。 说明: 也可以使用氯化铵等溶解时强吸热性物质作为制冷剂。 实验二、化学“冰袋”背景知识: 夏季储存食品离不开冰箱,但是如果家中没有冰箱,怎么办?我们可以采取化学方法制造“冰袋”,以最简单、廉价、安全的方
12、法,取得最低0的温度;外出旅游、郊游时,想致冷饮料和食品更是方便。还可应用于其他得简便制冷的场合。这种便携式“冰袋”最适宜制成商品,创造经济价值。 实验目的: 掌握某些铵盐镕解于结晶水的吸热反应,制造冰袋。 实验原理:几种特殊的铵盐如硝酸铵、氯化铵等,溶于水时具有强烈吸热降温的性质,它们还可以从与其相接触的晶体盐中夺取结晶水而溶解吸热,利用这种性质,可以通过简单地混合两种盐而制冷,制成化学“冰袋”。 实验用品: 硝酸铵(化肥)(NH4N03或NH4Cl)、结晶碳酸纳(Na2CO310H2O)、聚氯乙烯薄膜小袋、蒸发皿、铁架台(含铁圈)、玻璃棒 、酒精灯、药匙、研钵、温度计、托盘天平 、封口机(
13、或锯条与酒精灯)、细绳(讲台上) 实验操作: 1、称取无水碳酸钠20克,加水少许,蒸发结晶得到若干碳酸钠结晶水合物。 2、称取23克硝酸铵晶体并研细。 3、先将制得的碳酸钠晶体装入小塑料袋底部,压紧后,用细绳系住(活结)塑料袋,将碳酸钠封在袋子下半部;然后将研细的硝酸铵装在袋子上半部,再用封口机(或灼热锯条)将塑料袋封闭即成“冰袋” 4、使用时,只要将细绳解开,用手使袋内两种固体粉末充分混合,便可以立即产生低温,袋子最低温度可降至约0(可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变化)。将饮料瓶等用化学冰袋裹住降温,即可凉爽可口。 说明:不能使用无水碳酸钠(纯减)粉末,必须是含结晶水的晶体碳酸钠或成块状纯碱。可以将无
14、水碳酸钠粉末溶于水,然后加热浓缩至晶体析出,自制晶体碳酸钠。 趣味化学实验五:指纹鉴定以及检验加碘食盐中的碘元素 背景知识: 我们在侦探小说中,经常看到利用“指纹”来破案的情节。现代的许多国家都是建立了自己的指纹档案库,装入了本国居民和一些国际犯罪分子的指纹档案。这为通过在现场找到的指纹找到犯罪嫌疑人提供了一个破案的工具。 指纹鉴定的科学基础就在于,指纹人各不同,终身不变;而且只要物体表面有足够的光滑度,人手接触物体,必然留下指纹。人类很早就认识到指纹因人而异的特性,并将它用于个人识别,如文书契约、断案等方面。我国民间又有一斗穷,二斗富之类的说法,可见指纹是分成不同类型的。用肉眼观察,指纹就可
15、分1000多类。指纹的不同形状是由纹线(乳突线)组成,纹线分叉或中断的地方叫细节点(特征点),有100个左右;细节大致又分4种:分叉、结合、起点、终点,它们都因人而异。仅仅机械地计算这一差异,就有4的100次方,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加上点与点之间的不同关系,说是人各不同,是毫无问题的。在现代社会中,指纹鉴定已被保安部门作为鉴定人物身份的有力武器,就在需要高度戒备或保密的地方也被作为一个人进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 我们通常会认为鉴定指纹是专家才能做的事情,其实我们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专家。 实验一:【碘蒸气法】指纹鉴定实验原理 : 碘受热时会升华变成碘蒸气。碘蒸气能溶解在手指上的油脂等分泌物中,并形成棕
16、色指纹印迹。每个人的手指上总含有油脂、矿物油和水。用手指在抵面上按的时候,指纹上的油、矿物油和汗水就会留在纸面上,只不过人的眼睛看不出来。当我们把这隐藏有指印的纸放在盛有碘的试管口并加热时,碘就开始升华变成紫红色的蒸气(注意,碘蒸发有毒,不可吸入)。由于纸上指印中的油脂、矿物油都是有机溶剂,因此碘蒸气上升到试管口以后就会溶解在这些油类物质中,于是指纹也就显示出来了。 实验用品 :试管、橡胶塞、药匙、酒精灯、剪刀、白纸、碘。 实验步骤 : 1、取一张干净、光滑的白纸,剪成长约4 cm、宽不超过试管直径的纸条,用手指在纸条上用力摁几个手印。 2、用药匙取芝麻粒大的一粒碘,放入试管中。把纸条悬于试管
17、中(注意摁有手印的一面不要贴在管壁上),塞上橡胶塞。 3、把装有碘的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微热一下,待产生碘蒸气后立即停止加热,观察纸条上的指纹印迹。 实验二:【硝酸银溶液法】指纹鉴定 向指纹印上喷硝酸银溶液,指纹印上的氯化钠就会转化成氯化银不溶物。经过日光照射,氯化银分解出银细粒,就会象照相馆片那样显示棕黑色的指纹,这是刑侦中常用方法。这种方法可检测出更长时间之前的指纹。(原理说明:_) 另外,碘和人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个成人的体内大约含有毫克的碘,主要集中在人的甲状腺内。人如果缺少了碘,舍引起甲状腺的肿大,俗称“大脖子病”。在我国,许多地方的食品和水中都缺少这种碘元素。因此在建国后,我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学 校本 课程 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