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原文.docx
《医宗金鉴原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宗金鉴原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医宗金鉴原文篇一:中医从什么书读起-熊继柏 中医从什么书读起 “和解藿香正气汤,苏叶白芷共藿香,陈半茯苓大腹草,厚朴桔梗引枣姜。”“藿香正气白芷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腹皮加姜枣,感伤岚障并能驱。”这两本方剂书我都能背。 读完方剂后开始读内科学的书。内科第一本书是陈修园的时方妙用。“中风风者,主外来之邪风而言也。中者,如矢石之中于人也。”像这样的话都要背,这就是接触内科学。 接触内科学以后,老师就开始跳跃式地教我了, 他说我能读书,不能跟大家一起读,要开小灶,因为我们那时候是一个班。让我开小灶就是学习伤寒论,读的是伤寒论新注。开始是读原文,老师的标准就是背。 背的同时也讲,比如给我讲猪肤汤,我
2、问过一个问题,我问老师:猪肤是不是就是猪皮,老师回答说是,我说:“那是不是随便哪里的皮都可以?”“哎呀,你怎么问这样的问题呢?”老师说:“你怎么问这样的话,你问得出奇呀。”他感到奇怪。 又比如“五苓散,白饮和服”,我问“白饮”是什么,老师说:“白饮就是米汤啊。”就问这些东西,都是当时读书的灵感,所以永远都记得。就这样伤寒论我背下来了,背下来后就觉得这书读得差不多了,这样的书都能背下来,而且是搞不懂的书。我为什么现在始终念念.我这个老师,就是因为我这个老师引我人正门。如果没有这样的老师,我对经典不可能读得这么好。伤寒论读完了,接着就是金匮要略,又是要求背。我一年内把这两本书背完,半年背一本,其中
3、金匮要略好背,就是伤寒论不好背,尤其是太阳篇,把人背得晕头转向。这两本书读完后,赶上1958年开始“大跃进”,我就当医生去了。 我当时就读了这么多书开始去当医生。那时刚开始当医生看不好病,当然也可能偶尔看好一两个,但总是不满意。人家老医生看了几十年,病人天天找他看,因为看得好啊。 我就问那个老医生:“你怎么看得好病,我怎么就看不好呢?”我问他读些什么书,是不是书比我读得多些。他问我都读些什么书,我说读了伤寒论金匮要略,他说:“谁读那样的书啊,那书有什么用,那书没用。那书是讲理论的,不是看病的。”我说:“你怎么知道啰?”他说:我们都不读,你看我们哪个读,一个都不读。” 这就是说当地的医生没一个读
4、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但他们就能看得好病。于是我就问他读些什么书,他告诉我只读过医宗金鉴我又问他医宗金鉴怎么读,他说就读杂病心法要诀。好,我就找到医宗金鉴,把它借来。 我一看,杂病心法要诀基本出自金匮,但它在金匮方基础上加了一些时方,就成了一些常用方了。 另外一位医生又告诉我,医宗金鉴里面值钱的是它的妇科学和幼科学。我在读医宗金鉴时又发现一个问题,伤寒心法要诀把庞大复杂的伤寒论原文精化精简了。于是我把伤寒心法要诀认真读了,比内科杂病心法要诀读得要熟得多。这样,我就花力气读了伤寒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和幼科心法要诀。所以我的学生都知道,我经常用伤寒方、金匮方,用得很熟,妇科、儿科基本上用医宗金鉴的方
5、 读完了这些书我才真正开始当医生。在农村当医生,你要应付各方面的病人,尤其是当你出名以后,比如我那时每天要看将近一百个病人。那时候很多怪病就开始遇到了,师傅不在身边,我没处去请教,农村那些老医生我跟他们讲伤寒论和金匮他们不懂,所以我只能自己解决。 我看病没人带,都是自己闯出来的,所以我的经验都是实践中反复摸爬滚打出来的。跟我上门诊的这些学生得到我的经验好像很容易,其实我是吃过大苦的,所以我现在用起来,学生们一下就学到了,好像非常简单,其实我是经过几十年磨炼得来的,其中既有正面的,更有反面的,它是不断地升华、总结出来的东西,它不光是书本上的东西。对于一个方,我怎么加,怎么减,已经形成了一个规律
6、某个病一来,我立刻能想到用什么方,这些经验是我几十年积累的东西。病人一来诊察之后,我的方就出来了,为什么这么快呢?因为我搞了几十年啊,我看了几十万人了。 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我又读了一些书,比如傅青主女科,我读得很熟,傅青主女科里面的方我经常用,当然是有选择地用。治妇科病我基本上就是用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和傅青主女科的方,治儿科病我基本上就用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的方。 曾经有一本幼科专著叫幼科铁镜,我读过,我个人觉得不怎么样。还有一本书是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这本书过于复杂,把妇科复杂化了。 我经常说我们中医学本来就够复杂的了,我们现在有不少的中医,甚至于号称中医学家,他把中医学人为地复杂化。难
7、道还嫌它复杂不够吗?把它人为地搞复杂了,我们的后人还怎么来学啊!一看到就怕它,一看到就住后退缩,进一步退三步,他还怎么学?这人为的复杂给后人带来的弊病,只能给中医学术带来摧残作用。 我的第一位老师教我通读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到1961年,我又拜第二位老师了,他是陈文和老师,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院毕业的,他是在国内学中医,然后到日本去深造。 陈老师发现我读书读得好,但有明显的缺陷,第一,没学过温病学;第二,没读内经。温病学和内经讲些什么东西,我确实都不知道。我后来见到我第一位老师胡老师时,我就问他为什么不教我读内经?他说:“你那么小,读什么内经,那是你读的啊?到时候你自然就可以读。”我问他要到什么时
8、候?“当几年医生以后,到20多岁30岁时再读吧”, 在陈老师那里,他就教我读内经知要,其实我原来真正的内经功底就是内经知要,温病功底就是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拿到手以后,我的感觉就不一样,这都是我原先不知道的。所以我就在温病条辨上下了功夫。我对温病条辨是读得很熟的。我们学校的温病教研室主任谢凤英教授,她的温病学水平是很不错的,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了我对温病也很熟,她说:“你怎么对温病条辨那么熟啊?”我开玩笑说:“难道就只允许你一个人熟啊!” 现在我就可以告诉大家了,我治病用的方来自哪些地方。开始不是讲了两本方剂学吗, 跟陈老师重点就读了温病条辨和内经知要,陈老师告诉我一个重要的道理:要想当一个好医
9、生,必须大量读方剂。他有个手抄本,有2021多首方,当时他要我抄下来,我那时因为记性好得很,全记得,就没抄。那时又没有复印机,否则的话就复印下来了,真可惜啊! 自从跟陈老师学了温病学后,回去当医生就大不一样了。当时我们那里乙脑、流脑流行,我治好几个危重病例,在石门县西北地区的医名就打开了,所以我出名是在1963年以后,是因为治乙脑、流脑。 上面所谈的就是学徒读书。分析学徒读书的特点是: 第一,读的是原著,没有水分,至少没有现在的书这么多水分。我不是读的现在的书,我读的是原著,现在的教材里面有很多是人为的错误,人为的复杂。 第二,我读中医书,并且读得比较熟。恐怕大部分人虽然读是读过,但没有读得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宗金鉴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