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治理勘察报告毕业设计.docx
《滑坡治理勘察报告毕业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滑坡治理勘察报告毕业设计.docx(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三峡库区稀归县下土地岭滑坡防治工程地质勘察报O前言0.1任务由来下土地岭滑坡区位于湖北省秘归县水田坝乡新址规划区北部袁水河的南岸。该滑坡为一正在活动的滑坡,滑坡体及其影响区内的建筑物变形明显,后部的初级中学宿舍楼(场地)挡土墙及一栋建成的宿舍楼根底由于受滑坡的影响下沉变形,沿江大道路基也发生较大的下沉。三峡水库蓄水至175m水位后,滑坡体的中下部将淹没在正常蓄水位之下,滑坡的稳定性将受到严重影响,威胁到该滑坡区及周边已有建筑物、后部中学、以及新集镇沿江大道的平安。根据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下达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急抢修紧急实施工程工作的通知(三峡地防办发20
2、0513号),下土地岭滑坡为I类紧急实施工程。按照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对于已明确必须紧急工程治理工程,在已完成的规前勘察的根底上,将科研和初步设计阶段勘察两阶段合并,到达详勘深度要求。2005年3月,受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种归县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委托,我校承当了下土地岭滑坡防治工程的详细勘察(可研及初步设计阶段勘察)工作。在充分分析以前勘察资料根底上,编写了勘察工作设计书,并于2005年4月21日由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秘归县地质灾害防治中心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并通过了该评审。本勘察单位于2005年5月8日开展为期30余日的
3、勘察工作。该勘察报告是在勘察资料的根底上,经室内试验、计算和分析论证而编制的。0.2地质灾害概况及危害情况下土地岭滑坡紧邻新集镇,后缘为该镇的初级中学所在地,东侧有新建成的移民新址,滑坡体中部有连接外埠的交通主干道。该滑坡为一潜在不稳定滑坡,滑坡体及周边建筑物明显变形,后部在建的初级中学宿舍楼(场地)挡土墙及一栋建成的宿舍楼根底下沉变形,在建的沿江大道路基发生较大的下沉。滑坡体的稳定性变化对周边建筑物和环境的影响重大,如不采取治理措施,三峡水库蓄水及水位变动将会造成该滑坡体的整体失稳,加速滑坡的演化进程。其主要后果是:1)该地段的库岸带将随滑坡体的失稳而消失殆尽,新集镇区规划的唯一通往外埠的公
4、路不得不改道而重新规划;2)滑坡体后缘的初级中学学生宿舍楼因滑坡整体失稳后,斜坡临空面增大、滑坡后退作用而导致的陡坎边坡破坏,从而严重威胁师生的生命平安和学校的正常教学环境与秩序;3)滑坡体上现有14户农民住房,在水库蓄水的影响作用下,滑坡体失稳的潜在危害性是对人民生命与财产的一种严重威胁。详见危害对象调查表(表0-1)。表0-1危害对象调查表危害对象类型危害对象位置单位数量直接损失(万元)间接损失(万元沿江大道滑坡体中部m30040居民滑坡体中后部户/人14/65120学生宿舍滑坡体后缘3栋5层楼建筑面积(m2)9000450学校学生滑坡体后缘人1800土地及果树资源滑坡体上田30200合计
5、3604500.3勘察目的、任务在前期勘察成果和本次补充勘察资料的根底上,到达的目的与完成的任务如下:(1)查明滑坡区的地质环境、滑坡边界、后缘和两侧影响带的范围;(2)查明滑坡体的现状,重点研究滑坡体的变形破坏演化过程、成因机制,确定滑坡性质及诱发因素;1(3)测试滑坡岩土体及滑带土的物理力学参数,为稳定性计算和治理设计提供所需的参数指标;(4)评价滑坡体的稳定性现状和三峡水库蓄水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计算滑坡稳定性系数和滑坡推力;(5)提出对滑坡和潜在不稳定斜坡和库岸防治切实可行、经济合理的治理可行性研究方案与建议,并结合新集镇的规划与建设,论证滑坡体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措施。0.4勘察工作评述
6、勘察依据:1、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国土资源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2004)2、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技术要求(国土资源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2004)3、岩土工程勘察标准(GB5002194)4、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国土资源部2001)5、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根本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0)6、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空间数据格式与图式图例标准(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1)7、水文地质手册8、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Jk为了完成好本勘察和初步设计工作,我校成立了工程组,由科学技术处、地质调查院作为工程管理和监督
7、部门,由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工程负责人,组织了从事地质灾害研究工作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参加工程的勘察论证工作。参加工作的技术人员10人,整个工作参加人员达23人。本勘察野外工作于2005年5月8日开始,2005年6月3日结束,历时20余天。本勘察工作采用了地形测量、工程地质测绘、钻探、坑探、土工试验、水文地质现场试验、裂缝监测等综合研究手段,工作内容及方法简述如下:1、地形测量按照1:1000比例尺的地形图测量精度要求,完成了下土地岭滑坡区的地形图测制,实际测绘面积0.12平方公里。地形图范围包括了滑坡体覆盖区和周围影响区。2、工程地质测绘按1:1000比例尺精度要求,对下土地岭滑坡区地形地貌、
8、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地面变形、建筑物变形、地下水及地表水体进行了综合调查。3、钻探本勘察共完成钻孔10个,包括滑坡体范围内和滑坡区外围的影响带,所有钻孔土层均采取干钻,岩心采取率达96%;基岩采取小泵量盘旋钻进,岩心采取率大于85%。4、浅井为了解滑坡体上的地质结构、揭露滑坡前缘剪出口位置、以及采集原状土样,完成浅井3个,均开挖至地下水位以下,并有1个探井揭露到滑坡滑动带。5、竖井为了能直观地反映整个滑体结构及滑面特征、滑带岩性以及水文地质特征,并采集原状土样,完成竖井4个,并有2个竖井揭露出滑动面。6、土工试验为了解第四系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在钻孔及探井内采集了原状土
9、样和岩样共36组进行室内试验,分析工程包括常规物理性质、抗压强度、变形指标、抗剪强度、滑带土剩余抗剪强度等。7、水文地质试验在滑坡体中部和前部的4个钻孔中完成了现场注水试验及4处土层渗水试验,获得了滑坡体的渗透系数。同时,采集了地下水水样2组,完成了水质分析试验。综上所述,为了本工程顺利开展,保质保量并快速完成任务,我校开展了全面的质量管理活动、本次勘察的各项工作均按相关标准严格执行,质量符合要求。各项工作完成工作量见表0-2o表0-2完成的主要勘察工作量项完成工作量工程地质测绘0.2km2(1:1000)工程地质剖面测制5条(1:500)地形图测量0.12km2(l:1000)工程测量及基准
10、点25个钻探地质钻孔10个,总进尺249.5mo浅井3个共5.6m。竖井4个,总进尺26.94m。岩土试验土体物理性质36组,滑动带剩余强度14组,岩石物理力学性质10组。水文地质试验钻孔注水试验4段,渗水试验4处,地下水水质分析2个。编制图件1个平面图,5个剖面图,14个柱状图。1勘察区自然地理条件及地质环境条件1.1 自然地理条件下土地岭滑坡区位于湖北省种归县水田坝新址以北土地岭地段,距稀归老城西北IOkm,袁水河南岸。见图1.1。图1-1下土地岭滑坡地理位置图该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温暖干湿亚热带气候,四季清楚,雨量充分。小气候受山区峡谷影响。多年平均气温1719C,最高气温42,最低8.9。
11、一般年降雨量9501590mm,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47mm,降雨由南向北,从低往高有逐渐增多趋势。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1.6%。多年月平均降雨量150457.6mm100mm以上的暴雨主要发生在6、7月份,年均频次34次,一日最大降雨量达358mm,发生在1975年8月9Bo历史上,日降水量超过150mm的特大暴雨较少。年均蒸发量为1429.4mm。该区属重要的乡级建制镇,也是率先贯彻开发性移民的试点镇。除镇址处集中居住几千居民外,大局部散居在河谷两岸斜坡山地。当地盛产柑桔,享誉海内外,柑桔、茶叶及旱地作物是主要支柱产业。1.2 地质环境地形地貌工作区地处大巴山余脉,属构造
12、剥蚀侵蚀低山区。区域山地海拔高程一般为500-1100m0滑坡区附近山地西高东低,西部山顶高程约500m,袁水河谷为最低地形,在工作区河段高程155m。滑坡体属于河岸斜坡地貌。地层岩性工作区出露地层为侏罗系蓬莱镇组中段(J3P2)砂岩、泥岩及不同成因的第四系堆积物,其岩性特征从新到老依次为:一、第四系堆积物(一)人工堆填土(QE)主要为场地平整时人工挖掘的岩土体,分布于滑坡东部几个地段,一是中学操场周边斜坡地带,另一片是沿江公路坎下坡一带。沿江大道堆填物厚度03m不等,中学操场堆填土厚度24m0堆填物主要为亚粘土、碎块石、砾卵石等,混杂堆积,未经人工处置的自然散落堆积状态。(二)残积及残坡积物
13、Q叫滑坡区附近主要分布残积物,局部斜坡脚处有坡积作用的混杂堆积物,这里不严格区分,按成因时代分为:a.QP堆积物主要分布于测区西部及南部的缓坡、缓坡台地处,为砂岩和泥岩风化堆积产物,残积物厚度一般Im左右,最多不超过3m。主要成分为粘土混杂碎石或碎块石土。b.Qse,堆积物为更新世残积土,主要分布于中学操场与沿江大道之间的斜坡地带,发育网纹状或蠕虫状结构,有锦质团块及铁质侵染现象。其成分为亚粘土,含少量碎石,硬塑状,公路路堑坡处可见厚度4m左右。(三)冲积物(Qal)a.河床漫滩冲积物(Q4%为现代河床堆积物质,主要分布于河弯地段及河床两侧。其物质为巨砾、砾卵石,一般砾径510cm不等,个别
14、巨砾直径达50Cm左右或更大,堆积物结构松散,磨圆度高。b.阶地冲积物(Qw及Q3叫.I级阶地:Q4时期沉积物,成分主要为:上部Im左右的亚砂、亚粘土,下部为砾卵石层,厚度23m。砾石层密实,弱胶结,砾石大小一般38cm,磨圆度高,成分主要为砂岩及灰岩,具定向排列。分布在滑坡西侧的复合肥厂地带。B. H级阶地:Q4时期沉积物,上部为2m左右粘土,下部为砾卵石,大小25cm,磨圆、胶结良好。在滑坡的东侧零星分布。C. III级阶地:Q3时期沉积物,主要成分为亚粘土、粉砂质亚粘土、残存大量砾石、卵石,大小一般35cm,个别IOCm左右。磨圆度高,砾石大多风化,粘土中残留砾卵石含量3050%左右。分
15、布在滑坡后部学校的操场一带。D. W级阶地:Q3时期沉积物,主要成分为亚粘土,含15%左右的卵石及漂砾,大小一般IOCm,个别几十公分,砾石局部已强烈风化,锤击呈粉沫状。(四)滑坡堆积物主要成分为粘土、亚粘土混杂块石、碎石(见滑坡一节描述)。二、基岩工作区基岩为侏罗系蓬莱镇组中段(J3P)砂岩及粉砂质泥岩,滑坡区主要见到该段底部一套岩性。分布于滑坡区西部东侧河谷旁及后缘地段。从老到新分为如下几个岩性层。(一)蓬莱镇组中段第一岩性层(J3p2“)分布在滑坡体前部东侧河谷旁,高程在16Om以下。岩性为紫色长石砂岩,下部为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厚层状,中细粒结构,单层厚4085cm不等,未见底。(二)
16、蓬莱镇组中段第二岩性层(J3p2)分布于滑坡体中前部西外侧斜坡处及沿江公路内侧路堑坡上,高程160777。岩性为紫红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巨厚层状,单层厚120cm,总厚度46m。(三)蓬莱镇组中段第三岩性层(J3p)分布于滑坡体中部西外侧沿江公路路堑坡及斜坡台地一带,高程165785m。岩性为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厚层状,单层厚度6090cm,中细粒结构。中部夹一层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厚度8m左右,夹层厚0.5m。(四)蓬莱镇组中段第四岩性层(J3p2d)分布于滑体中上部西外侧斜坡台地及台坎一带,高程170200m0岩性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巨厚层状,层理不发育,粉细粒及泥质结构。厚度5
17、2m0(五)蓬莱镇组中段第五岩性层(J3p25)分布于滑坡体后部及东西两侧斜坡地带,东侧高程185m,西侧高程180220m.岩性为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巨厚层状,单层厚I(XM50cm,层理发育,中细粒结构。其间夹一层20cm左右的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沿走向厚度变化大。厚度6m。(六)蓬莱镇组中段第六岩性层(J3p26)分布于滑坡后部西侧斜坡及后缘斜坡地带,东侧19Om高程以下,西侧202230m高程以下。岩性为灰白色长石砂岩,中厚层状,单层厚度2530cm,细粒结构,层理发育,其间夹少量厚一巨厚层状砂岩。厚度12m。(七)蓬莱镇组中段第七岩性段(J3p27)分布于滑坡体外西侧斜坡地带,高程20
18、0m以上。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巨厚层状,层厚120-140cm,层理发育。砂岩受到风化后均呈褐黄色,各处岩石风化层残留厚度差异较大,露头基岩一般为弱风化或微风化状,某些平缓斜坡地带,岩石风化层保存较好,如滑坡体中部东侧斜坡地带,见到砂岩强风化层厚4m,弱风化层厚1.5m左右。区域地质构造与地震构造上为扬子准地台中上扬子台褶皱带的秫归盆地中心。稀归盆地是三迭纪末一一侏罗纪初初步成形,后期受东西向构造应力作用,形成为轴向NNE的向斜盆地构造。盆地大致以北部兴山、西部巴东、东部秫归、南部距长江约15km为边界,平面形态呈三角形。盆地内大的褶皱构造有:福坪一一流来观背斜,该背斜轴线近东西向,发育于盆地
19、西部。梯归向斜,位于种归盆地的内部,轴向近南北,长度约30km。测区周边发育较大的断裂有:水田坝断裂带、周家山一一牛口断裂、高桥断裂。其中盆地西缘走向NE的高桥断裂和走向NNE的牛口断裂均为基底深大断裂。水田坝断裂带主要由两条断层组成,一条为走向NE20。的向家岭断裂,其位于测区的东南部,长约20km;另一条为走向NE20o的屈家坪断裂,长约8km。两断裂近平行,相距约85014(X)m,测区正位于断裂夹持之中。据文献资料,屈家坪断层在其屈家坪北面公路边可见断层面,断层走向NNE,西盘岩层产生牵引褶皱。断层带宽度l2m,发育断层泥,产生片理化现象,断层岩呈半胶结状。断层为先期压扭后期张扭的多期
20、活动性质。向家岭断层分布于袁水河岸的向家岭、大水田、凉风城一带。该断层错断上侏罗统遂宁组地层,使其直接与蓬莱镇组地层相接。断层带宽40m左右。断层产状走向NE20o,倾向NW,倾角70左右。断层性质为张性。测区属于三峡一一鄂西南抬升区,新生代以来,该区表现为大面积微向东倾斜的总体间歇性隆起。抬升速率为0.30.5mma.在总体隆起根底上,表现出差异性活动,以周边深大断裂的微弱活动性为主要特征。这些活动断裂有仙女山断层、天阳平断裂。仙女山断裂走向NNW,全长约90km,深切地壳顶部。为三条右行展布的断裂组成,晚更新世末期有活动性。天阳平断裂走向NW,全长200km,深切上地壳至中地壳,晚更新世末
21、期,该断裂活动过二次。按全国地震区带划分,该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震活动区的江汉地震带内,属较弱地震活动带。自有记录以来,大约以兴山古夫镇为中心包括本区在内的约50km范围内,大于4.7级地震有47次。未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其中近期内发生的最大地震为1975年5月22日秫归县龙会观5.1级地震,震中烈度Vn度,震中距长江仅8km,位于稀归盆地西南缘,位于水田坝的西部,相距约20余km,据资料介绍,本次地震是高桥断裂和牛口断裂联合活动的结果。基于本区处在黄陵背斜,秫归盆地和神农架地块三个构造地块的特殊位置,附近又有新华夏体系的NNE向的牛口断裂,高桥断裂,水田坝断裂等,其中牛口断裂中更新世有过活动这
22、些条件,预计未来仍存在中小震活动、潜在中等强度地震的可能。根据国家地震烈度区划图(1996年,比例1:4000000),取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烈度作为场地根本烈度,其地震根本烈度为Vl度。水文地质条件袁水河是本区地表水系干流,为当地地下水排泄最低基准面。袁水河长52.6km,流域面积193.7km2,年均径流量8.34m3s,为季节性河流,常年不干,是本区主要农业、生活用水来源。滑坡区内发育一条浅切冲沟,位于滑坡东边界,沟源头高程195m,沟长150m,切割深度36m。沟内无水,雨季有小股溪流汇水袁水河。人类工程活动滑坡体分布有桔园和居民点。滑坡体上有多道人工堆砌的小陡坎,坎高l-2m,
23、陡坎和小平台相间分布,平台上大局部地区为桔园。在滑坡体中后部为一较大的平台,居民点分布在该平台上。沿江大道从滑坡体的中部穿过。2滑坡根本特征及类别2.1 滑坡地形地貌滑坡区属于河谷岸坡地貌,处在袁水河弯凸岸一侧的凹岸处。地形上为中缓坡过渡到前沿缓坡台地。南西面为山体,其图幅范围内最大高程223m。北东面为袁水河,为当地最低高程,海拔156m,相对高差68m。该滑坡区地貌形态特征十清楚显,后缘中学宿舍坎下198m高程处,发育滑坡后壁及陡坎,由于拉裂滑脱作用形成34道小坎,坎高l1.5m左右。后壁平面上呈大曲率弧形。连接后坎的是经人工稍作改造的台地,台地较平坦开阔,高程约190m,为居民宅地。台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滑坡 治理 勘察 报告 毕业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