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教学方案.doc
《古代文学教学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教学方案.doc(2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古代文学教学方案 (自编教材)锦州师专中文系2007年3月总绪论:教学目的 通过讲解各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发展,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以及我国古代文学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个初步认识。引导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掌握关于各时期代表性作家、风格流派、经典作品、文学思潮等系统知识,并在必要的范围内增进对中国历史和思想文化的认识。通过学习,使学生不断提高文学、语言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阅读、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教学重点及难点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的内部、外部因素。文学俗与雅的区别与融合,文和道的关系。教学方法
2、 讲授为主。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教学时数 1课时。时间安排教 学 内 容重点、难点讨论内容实践或作业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四课时第一节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视角什么是文学史:文学史时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演进推动中国文学演进的因素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一、 文体不平衡二、 朝代不平衡三、 地域不平衡四、 俗雅的互动五、 各种文体的渗透与融合六、 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撞 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三古、七段 文学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 上古期 中古期 近古期1、文学和文学史、史学的区别。2、各种复杂因素对文学发展的作用。3、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3、1、中国文学的人文精神第一编 先秦文学史绪论: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学代表作品,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的时期,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先秦文学尚未从当时混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先秦文学特征与这时特殊的文化形态有着密切关系。这一历史时期,包括了原始氏族社会,奴隶社会和初期封建社会三个阶段,产生了原始诗歌、神话传说、诗经、楚辞,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先秦寓言等,它们是中国文学的滥觞。教学重点及难点 先秦文学与历史演变的联系。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教学时数 1课时。时间安排教 学 内 容重点、难点讨论内容实践或作业第一课时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
4、头传说时期的文学,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诗乐舞紧密结合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文史哲不分,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由巫到史,贵族文学的兴起,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第四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楚地文化与楚辞。1、文史哲的关联与区别。2、“士”阶层的兴起3、诸子百家4、历史发展与文学的关联1、为什么当时出现诸子百家?1、诸子百家主要有哪几家 第一章:上古神话教学目的 讲授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命运
5、神话在后世仍然具有文学魅力,同时也启发了后世文学创作。教学重点及难点 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神话是人类社会幼年时期的产物,是远古时代人民的一种集体口头创作,它以幻想的形式来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神话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基础。神话发展演变过程,一般最初是关于自然神话,随后是英雄神话和传说。神话有其特定的历史价值和作用,它对后世的影响是积极的,其极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有极大的启发。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教学时数 1课时。时间安排教 学 内 容重点、难点讨论内容实践或作业第一课时第一节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出土资料和文
6、献资料,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第二节 中国神话及蕴含的民族精神 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忧患意识、生爱民意识,反抗精神。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以己观物、以己感物,具体、形象的思维,情感体验隐喻和象征。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神话历史化 神话发展为仙话,神话作为文学的素材,神话原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中国神话的产生,发展,到最后的亡佚。2、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中华神话与国外神话相比,有什么区别? 2、和外国神话相比,它们对后世影响有什么差异?1、了解中国神话的产生及发展,衰微的过程。第二章:诗经教学目的 讲授诗经的起源、内容、艺术特点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教学
7、重点及难点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载了自西周商朝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是反映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诗经中“风、雅、颂”的区别,诗经的作用和传承,诗经内容分类,诗经中赋比兴的用法。诗经的思想内容, 反映了社会生产状况和农民劳动生活,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爱憎与反抗,反映了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反映恋爱、婚姻及家庭生活的情况,反映周民族兴起的史诗和庙堂乐章。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教学时数 3课时。时间安排教 学 内 容重点、难点讨论内容实践或作业第一课时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的编定,风、雅、颂,用诗和传诗。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祭祖颂
8、歌和周族史诗,农事、燕飨、怨刺、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第五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抒情诗传统,风雅与文学革新,比兴的垂范1、风、雅、颂区分。诗的用处和传承。2、诗经中不同类别诗分类。3、赋、比、兴用法,联系和区别。1、诗经对后世有哪些影响?2、你如何看待诗经这本诗集?1、读中华书局版本诗经,不同类别诗各选一首背诵。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散文的成熟。教学重点及难点 左传、
9、国语、战国策的内容,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左传等散文和当时历史的联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大变革促进了散文的发展。士阶层的出现为散文的勃兴创造了有利条件。思想解放,百家争鸣,学术昌盛的局面,推动了散文的发展。史官制度的新发展和总结历史经验的需要,促进了历史散文的发展。文学的发展,书写工具的改进,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教学时数 2课时。时间安排教 学 内 容重点、难点讨论内容实践或作业第一课时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记言叙事之祖,尚书、春秋。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左传的成书,左传的
10、叙事特征,左传的记言文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成书及体制,记言为主记事为辅。第四节战国策的文学成就成书过程和纵横家思想,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气势宏伟的语言艺术。第六节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为史传文学开先河,散文创作的楷模,奠定了小说的叙事传统。 1、孔子编订的春秋。2、左传、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1、结合当时历史条件,讨论左传、战国策的成书。1、配合古代作品选,对左传、国语深入学习了解。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逐步形成,跟百家争鸣以及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相一致。论语开创了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了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便论文。庄子
11、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荀子、韩非子重点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教学重点及难点 诸子散文发展分三段,第一是春秋战国初期,代表作论语,简单言行记录,全书没有完整的篇章,多是一种记言,记事片段。第二是战国中期,代表是孟子、庄子,开始向长篇议论方向发展。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代表作是荀子、韩非子。此类散文标题明确,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多用寓言和历史故事说明道理,标志理论文章体制上的更加成熟。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对话的文集,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完整的篇章。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孟子长于论辩。庄子哲学思想精深,想象奇崛。荀子、韩非子严谨详密,议论犀利深刻。
12、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教学时数 3课时。时间安排教 学 内 容重点、难点讨论内容实践或作业第一课时第一节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对话体和寓言体,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孟子和孟子一书,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气势浩然的文风第三节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庄子和庄子一书,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形象诙异的论辩,富有诗意的语言。第四节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严谨详密的论证,犀利尖刻的议论,植根于现实的寓言。第五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影响后世的创作风格,提供了
13、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1、论语老子等文集的内容,体例。2、孟子庄子散文的内容、特点。3、荀子、韩非子散文内容、特点。1、论语对中华文化的影响。2、庄子的绮丽的想象。读中华书局版本论语,写一篇学习心得。第五章:屈原与楚辞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意义。楚辞和诗经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的源头。南方楚国文化特殊的美学特质,和屈原特殊的政治经历和卓异品质,使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教学重点及难点 楚辞的文化背景,屈原的生平和作品。离骚的解析。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教学时数 3课时。时间安排教 学 内 容重点、难点讨论内容
14、实践或作业第一课时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多种文化的交融,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屈原的生平和思想,“楚辞”的含义,楚辞的编撰和屈原作品的真伪第三节 离骚离骚解题,写作年代,忠君与爱国,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香草美人,象征和意境,形式和语言第四节屈原其他作品九歌,巫祭文化,缠绵哀婉的风格,对唱的形式与戏曲的因素,九章,记事、抒情与写景天问和招魂。第六节 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宋玉等楚辞作家,屈原人格力量的垂范,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 1、楚辞产生的历史条件。2、离骚的寓意和文学艺术特点。1、屈原的忠君爱国思想。1、屈原作品选一篇背诵。 第二编 秦汉文
15、学绪论教学目的 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二段,秦汉文学部分。让学生了解,秦朝的极端文化专制政策,造成文学创作空前冷落,流传下来的作品仅吕氏春秋、李斯的谏逐客书等屈指可数。秦以后的两汉王朝共四百余年,汉代文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汉代文学作品的数量和种类、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平都很值得注意,汉代文学在价值取向、审美风尚、文体样式等诸多方面为后世树立了典范。教学重点及难点 经学,赋,汉代散文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教学时数 1课时。时间安排教 学 内 容重点、难点讨论内容实践或作业第一课时第一节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献纳词赋的风气,乐府、东观、鸿都门学
16、的设立,游学游宦的兴盛第二节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囊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概,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文人的独立和依附,从浪漫到现实,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 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 文学的重摹拟和经学的固师法家法 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 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赋的多源性 辞赋的分工与合流 从史记到吴越春秋 五、七言诗的孕育 汉代文学的分期1、汉代社会为作家群体的持续生成提供了土壤。2、汉代文学的多元化趋势。1、为何汉代会出现文学兴盛的局面?
17、1、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状况和文学发展的关系。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从秦到西汉是中国古代散文诸体渐趋完备的时期。秦代代表作品为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秦统一后李斯的刻石为我国最早的碑体。汉兴以后,古人总结前代历史教训和诸子百家之说,文章铺张扬厉,纵横捭阖,犹有战国遗风。董仲舒的策对和刘向的奏议叙录内容雍容典重,宏博深奥,形成汉代议论文风格。教学重点及难点 吕氏春秋的内容,李斯的散文,贾谊的政论文。淮南子实际是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之说而成,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承。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教学时数 1课时。时间安排教 学 内 容重点
18、难点讨论内容实践或作业第一课时第一节 吕氏春秋成书过程及体制 平实畅达的文风 丰富多彩的寓言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辞采繁富的谏逐客书 体制独特的刻石文。第三节 贾谊的政论文从陆贾到贾谊 过秦论的战国策士遗风 从贾谊到晁错第四节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淮南子 董仲舒、刘向的策对叙录 西汉散文的演变1、吕氏春秋的内容。2、贾谊的政论文。3、淮南子的内容。1、为什么秦代文化成就很少?2、秦代的文化政策给后世留下了什么教训?1、过秦论独特的历史意义。2、讨论谏逐客书艺术特色。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汉代立国,社会稳定,国力增强,文化事业再度繁荣。汉代君臣多为楚地人,所以文学作品多用楚辞
19、的文学样式,从而创造出汉代文坛独具风貌的赋。教学重点及难点 司马相如时代的赋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辅助教学手段 电子讲稿,辅以适量的讨论。教学时数 2课时。时间安排教 学 内 容重点、难点讨论内容实践或作业第一课时第一节 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汉初文谈与贾谊 梁园文学群体 枚乘独步 七发的继承与创新第二节 司马相如时代的赋家五帝朝文坛盛况 东方朔和枚皋 卓立一世的司马相如第三节 子虚赋和上林赋盛世景象的艺术呈现 奢华生活的生动描绘 讽喻的宗旨 恢宏壮丽之美 汪洋恣肆与法度的和谐第四节 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 宣、成之世仿汉武故事 赋的题材的扩大 王褒洞箫赋 扬雄四赋1、司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文学 教学 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