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科学和技术发展专项规划.docx
《“十五五”科学和技术发展专项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科学和技术发展专项规划.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科学和技术发展专项规划“十五五”期间,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时期;是实现新时代更加出彩奋斗目标的关键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更好的推进全区“十五五”时期的科技创新工作,依据国家、省、市科技创新规划和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与挑战机遇(一)发展基础L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日趋完善院士港生态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创新基础更加夯实,成为区科技创新发展的策源地。建成生物医药工艺研发与检测实验平台,创建了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园区,建成智能
2、制造产业园。NPR新材料、二次水系电池、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车改装等生产线建成投产,原位成纤纳米新材料等4个项目进入中试阶段。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43家,德泰恒铁塔、航天红光车桥、海研电子、鲁强模具、普仁仪器5家企业获评首批省专精特新企业,泰德轴承、中特工业2家企业分别获评全国第一、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特工业、聚纳达2家企业获评省级瞪羚企业。泰德轴承、中特工业、聚纳达、艾普智能4家企业获评市级隐形冠军企业。水下无人探测技术实验室成为区首家省级工程实验室。光伏玻璃钻孔等94个项目列入市技术创新重点计划。院士港已有甄崇礼、卓敏等6位院士全年驻港,累计落地22个院士项目。抓住国家鼓励
3、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支持产研融合和产教融合的机遇,注册成立了科技类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国际院士港研究院”。国际院士港加速器获评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不断壮大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和科技项目支持,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健康发展,成为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十四五末,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0家,增长22.38%0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22家,增长173.30%。全区共有2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众创空间通过资质认定,总量分列全市第一、第二。2017-2030年,全区累计新增4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新增总量列全市第三。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国际特别创新区获评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一期
4、实现税收L3亿元,增长14%;二期正式启用,依托微软精创营、安创加速器等国际化平台,入驻企业62家,实现税收1.4亿元,诞生了第二座税收亿元楼。落地95数字经济港、顺丰同城物流区域总部等过亿元项目61个,总投资额278.8亿元。3 .科技资源整合集聚成绩斐然学习借鉴深圳经验,出台个税补贴等政策。制定技能人才支撑计划15条,搭建人社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十四五”期间累计引进硕博、高级职称及高技能人才4093人。10位院士获得省聘任院士年度科研活动经费和生活津贴。坚持“筑巢引凤”,不断优化区域创新载体配置,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吸引高层次人才。截至2030年,省级院士工作站备案总量达8个,总量全市第
5、一,两位院士入选省顶尖人才“一事一议”项目。强化产业人才的引进培育,两人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科技创业类)。区域高层次人才新增数量考核指标,首次实现零的突破。(二)挑战机遇“十五五”时期,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剧烈调整,中国将迎来由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大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区科技创新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1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重塑全球创新格局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与逆全球化震荡,科技创新的格局和产业发展的格局正在经历剧烈调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向
6、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并与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融合,前所未有地颠覆现有生产生活方式,引发全球产业链分工和生产组织网络重大调整,深刻改变国家比较优势和发展位势,为新兴国家在关键领域率先突破提供重大契机。区在数字经济、海洋经济、设计研发、生物医药及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若干高端人才和优势技术,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的机遇,实现全区走上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快车道”。2 .国家“十五五”科技创新重大部署蕴藏政策红利我国“十五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国家已明确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
7、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区也将进入一个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期,依托国际院士港等平台以及全区在科技产业的基础优势,有能力承接国家、省、市重大科技创新战略任务,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3 .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的全面提升创造新机遇已将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方位和目标,这要求市必须增强城市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培育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营造国际化创新创业生态,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为构筑支撑国际大都市建设的“
8、四梁八柱”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十五五”期间,区依托国际院士港等创新平台,打造创新策源能力更强、辐射带动能力更优的科技产业生态系统。立足自身发展基础和特点,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更加强化科技和人才要素投入,强化创新对发展的核心驱动作用。立足现有基础,敢于先行先试,大力推进体制改革试验,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力争早日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产业升级新生态。在历史机遇面前,区在创新资源、创新能力、产业培育等方面仍存在差距与不足,在创新创业生态、创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等方面仍存在弱项和短板,唯有正视自身差距与弱点,聚焦重大机遇与重点任务,着力补短板、拉长板,推动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构筑体系
9、化能力,才能在抢抓历史机遇中占得先机,在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十五五”时期区将以改革求突破,以创新求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抢抓战略机遇,实现科技创新的突破和引领。二总体思路原则和目标(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四个面向”,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国家、省、市发展战略机遇,发挥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以平台思维、生态思维为指引,着力增强全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打通从科技强、产业强到经济社会发展强的通道,让科技创新成为打造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强劲的内生动力。(
10、二)基本原则1 .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2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积极向产业领域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供给,推动科技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现创新成果快速转移转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3 .坚持科技前沿领域攻关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围绕技术孵化、多元化投入、早期市场培育和产业生态营造等培育未来产业。加强谋划部署,主动求变、科学应变,构建科技先发
11、优势,实现科技赋能重点产业,塑造更多高科技含量、高增长的新动能。4 .坚持开放合作带动以更广阔视野谋划科技创新,实施新一轮更有深度和广度的开放战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经济,统筹运用好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强化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务实促进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科技合作。(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资源有效聚集,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效益大幅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逐步把区打造为科技成果策源地、科技创新转化基地、科技创新型城区,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1 .创新资源加速集聚高新技术企业
12、数量达到500家以上,备案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700家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40家,众创空间20家。孵化总面积达到40万平米。2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发展能力稳步提升。上市高新技术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o3 .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创新成果在城市管理和社会发展领域广泛应用,支撑创新的人才体系、金融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健全完善。表1区“十五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主要目标指标名称2019年数值2030年数值2030年目标值1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13、2863505002科技型中小企业(家)1915227003企业研发机构(个)2839504孵化器总面积(万平米)2122405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11.7435.9240三提升创新驱动能力(一)强化创新平台建设1 .搭建高端科研平台高质量规划建设院士港研究院、吉林大学汽车研究院、市聚苯乙烯新材料研发与设计技术创新中心、市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载体。依托国际院士港,建设更高能级创新平台。优化数字经济平台建设,进一步打造国际特别创新区,助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依托中子科学国际研究院,建设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创新平台,开展关键科研攻关和技术应用。2 .打造
14、双创孵化平台按照“政府搭台、社会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引导平台所有权单位投资打造科技企业孵化器。积极整合院士港产业加速器、百度创新中心等平台资源,构建离岸孵化体系。依托中艺1688科技企业孵化器,打造中小微企业总部聚集地,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与孵化器建设双赢。以大数据相关产业园区为着力点,打造大数据产业孵化加速基地。进一步鼓励发展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加速器等,提高社会化招商引资中介服务能力和孵化加速能力。3 .建设科技服务平台发挥国际院士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优势,筹建省陆海统筹综合技术创新中心、“同清吉湖”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研发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培育众创、众筹、众扶等研发服务新业
15、态。围绕国家及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吸引国内国际研发机构在“港”设立研发中心,统筹国内国际院士资源,打造汇聚高端要素的研发平台和网络,提升研究开发服务水平。培育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服务。(二)加快人才集聚落地1 .加快人才引进培养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推动政府与企业、高校合作,将“柔性引才”和“招研引学”相结合,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强化数字经济、海洋经济、设计研发、现代金融、生物医药及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方向人才集聚,为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2 .完善引才聚才机制通过政策引导、文化认同、优越环境、服务贴心等多种方式吸引
16、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金融人才等融入。依托人才平台载体,加快市级以上各类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和推报。发挥好国际院士港引领作用,通过探索院士导师制、产业嫁接、企业合作,以及开办院士论坛、开展专业交流研讨等形式,加强各领域优秀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对本单位人才的引进、培养和选拔。加大对各类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培养扶持力度,发掘和培养一批优秀企业家和专业人才。3 .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加强人才信息库建设,及时完善更新各类人才台账。构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梯队发展、自由流动的制度环境。完善人社智能公共服务平台,畅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完善“人才服务绿卡”制度,实行服务清单制度,为人才提
17、供“一站式”便利服务。完善平台载体助建,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实施创业项目资助。保障人才以知识、技术、技能和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鼓励更多人才向企业和产业集聚。(三)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 .布局前沿成果转化强化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发挥院士实验室作用,在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和区块链等领域形成一批丰硕成果。加速院士项目产业化进程,着力引进高成长性上下游企业,进一步拉长产业链、补齐生态链。科学布局创新应用和场景应用实验室、研究院和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产业核心区试验区,海洋经济、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板块实现开工,生物医药板块启动运营,打造国际生物医药科技现代化检测中心。2 .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依托行业领军
18、企业,开展技术成熟度评价、样品样机试制,进行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融合创新的场景实测,强化应用场景建设,为前沿技术转化提供早期市场,加快产业应用更新迭代。推动与华夏基石、创业黑马合作,推动与一汽、海尔、济钢等企业深度合作,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生态环保等产业,成立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3 .大力发展区域技术市场务实引进培育高水平技术转移机构,以市场化方式开展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搭建服务专业、全链条覆盖的技术转移平台体系。推动科技信息、科学数据、科学仪器设施等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提升科技资源整合整体效能。四、培育特色新兴产业(一)突破重点产业关键技术1 .智慧新能源交通产业以智能
19、新能源汽车、现代轨道交通装备、新型船舶和通用航空航天装备为主攻方向,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系统集成。依托海卓动力、海通车桥、泰德轴承、瑞海泊能源等骨干企业和国际院士港、吉林大学汽车研究院、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突破氢能及燃料电池、智能新能源汽车、智能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关键技术,建设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研发燃料电池、智能汽车整车、自动驾驶部件、氢能源轨道车辆等产品,打造以绿色低碳、节能高效、多元互补、智慧互联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集群。专栏1智慧新能源交通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氢能及其应用装备。突破氢能高效制取、安全储运、加注等氢能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氢燃料电池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科学 技术发展 专项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