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现代中医药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现代中医药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现代中医药发展规划.docx(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现代中医药发展规划根据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省中医药发展“十五五”规划以及市人民政府关于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全市中医药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主要阐述全市中医药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一规划背景“十四五”时期,全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统筹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协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十四五”工作成效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领导管理体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坚持高位推动,成立了由
2、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的市促进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现场办公,就中医药发展规划、市中医院项目建设等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求。市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带队深入基层,指导中医药工作开展。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意见,明确了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推进中医药传承等重点任务及推进措施。市委编委印发关于健全完善中医药发展体制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东编发2030)18号),理顺了中医药工作体制机制。五个县区分别成立了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领衔的促进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整体推进中医药相关工作。市直各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统筹联动、协同发力,共同促进全市
3、中医药传承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十四五”期间,我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着力加强中医服务体系建设,市和县区实现公立中医医院全覆盖,全市各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传染病医院全部设立中医药科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全部建成国医堂。民营中医医疗机构成为中医服务体系有力补充。全市公立中医医院床位1560张,比“十二五”末增加1182张,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由0.172张增加到0.709张,全市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1044人,每万人口中医医师数为4.75人,比“十二五”末增加L87人。加强学科人才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开展省、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创建活动,实施省、市
4、名中医学术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十四五”期间,全市有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单位5个,市级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单位9个,建成省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2个,全国基层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个,市级中医药名医传承工作室3个。制定出台中医药名医工程实施意见,开展了中医药名医评选活动。全市有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3人,名中医药专家7人,市级中医药名医20人。联合中医药大学实施优秀中青年中医人才培养项目,对有发展潜力的中医医师进行重点培养。每个县区均建立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对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加强文化建设,拓展中医文化影响。开展了“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文化“五进”和中医药文化宣
5、传教育基地创建活动。全市建成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处、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单位3处。强化中医药活态传承,加强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挖掘整理,立项实施了脑脏象学说整理传承项目。坚持中西医结合,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发挥中医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完善中西医结合救治机制,成立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专家组,制订中医药防控疫病指引,全过程参与新冠肺炎等疫情防控救治工作,对重点人群进行中医药预防干预,中医药防治疫病的优势得到发挥。加快产业发展,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鼓励引导中医医院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开设养老床位414张。实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将罗布麻茶等中医药技术列入市级非物质
6、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曲氏痛药等中医药技术列入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推荐区天牧园创建全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单位。以县区为单位完成了全市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扶持凤凰制药、仙河药业、广元生物、养生天下、诺菲生物等中药材企业发展,凤凰制药被列为国家级中药生产企业,进入国家100强医药企业;仙河药业有多个中成药文号、7个国家级新药;广元生物申报国家区域性中药良种繁育基地。创新中医药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模式,建设了基层中医服务监管系统和互联网国医堂。(二)形势分析“十五五”时期,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健康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党
7、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强调: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医药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要批示,为新时代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中医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服务能力逐年提高,人民群众信中医、用中医的氛围逐步形成。我市土地资源丰富,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合中药材种植,凤凰药业等3家中药企业均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品种和全国独家品种,产业基础良好。面对大好形势,更面临
8、更大挑战,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制约了中医药事业发展。从内部看,我市中医药服务体系不强不优,市和县区中医院龙头带动和引领作用发挥不力,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综合服务能力欠缺。从外部看,中西医并重方针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中西医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以西律中现象仍然存在,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尚未建立;中医药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适应度不够、融入度不足、贡献度不高,在推动健康建设中缺乏应有的影响力。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
9、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我市中医药发展实际,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疗效、更加注重质量、更加注重融合、更加注重生态,以争创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为引领,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努力赶超全省中医药发展水平,为健康建设做出新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对中医药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增强做好中医药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坚持人民至上。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践行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扎根人民的中医药发展初心使命,让中医药发
10、展成果惠及人民。坚持传承创新。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技术自信、疗效自信,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坚持与时俱进,开放包容,汇聚英才,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并重。全面落实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促进中西医互学互鉴,汇聚创新,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健康体系。坚持深化改革。更大力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改革的系统集成,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模式、服务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模式,建立健全适合中医药发展的评价体系、标准体系,推动中医药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三)发展战略更加注重预
11、防。强化“治未病”思维的应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找准敏感点,积极主动地研究部署中医药工作,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强化早期干预和医防协同,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特色优势,推动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更加注重疗效。强化“疗效为本”的硬道理,将尊崇疗效作为衡量中医药全部工作的金标准,抓住“疗效”这个核心,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补齐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短板弱项,把“疗效”写进群众的心坎里。更加注重质量。把质量作为中医药工作的生命线,强化“安全第一”的意识,健全法律法规,守住安全发展的底线和红线。落实政策集成,建立健全质量保障机制、监督保障机制,提高品质、树立
12、品牌,加快提高中医药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更加注重融合。强化服务大局、协调联动的能力,将中医药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卫生健康工作全局,让中医药成为人民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促进中医和中药、事业和产业、中医药和西医药融合发展,实现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加注重生态。强化党委政府投入、管理和发展责任,加强对中医药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各方力量,加快形成全社会支持中医药发展的强大合力,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培植丰厚土壤。(四)主要目标到2030年: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建立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类别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的
13、中医药服务体系,健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西医协同机制,促进中西医融合发展,实现“四个全覆盖”(即:公立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康复科、老年病科设置全覆盖,公立中医医院“互联网+医疗健康”惠民便民服务平台全覆盖,公立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传染病医院中医药科室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全覆盖),争创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治理体系逐步完善。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现代中医医院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中医药信息化程度和服务效能显著提升,行业管理法制化水平明显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学化水平持
14、续提升。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培养省级中医药名医20名,评选市级名中医(含名中医、青年名中医、基层名中医)40名,中医药人员数量明显增加,人才成长途径不断优化,人才梯队结构趋于合理,青年人才培养初显规模,基层人才储备显著增强,后发优势明显。文化实力逐步提升。挖掘整理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建设省、市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不少于10家,建立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机制,中医药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到25%以上。产业发展逐步加快。中医药产业规模明显扩大,总产值实现新突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左右,规模以上中药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度提高,中医药产业集群逐步成型。专栏1主要发展指
15、标(括弧内为省规划数据)指标类别具体指标2030年实际值2030年预期值属性中医药健康资源中医类医疗机构数(个)184(5605)220(7182)预期性中医类医院数(个)20(374)25(402)预期性县(区)公立中医医疗机构覆盖率(%)100(93.59)100(100)预期性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张)0.71(0.62)0.85(0.85)预期性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人)0.48(0.52)0.62(0.62)预期性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比例(%)31.80(46.74)60(60)约束性设置治未病科的二级及以上中医类医院比例(%)10
16、0(77)100(95)预期性设置康复(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中医类医院比例(%)100(73.96)100(85)预期性设置老年病科的二级及以上中医类医院比例(%)100(54.20)100(80)预期性公立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传染病医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比例(%)综合医院:100(90.71)妇幼保院:100(61.90)传染病院:100(54.50)100(100)预期性公立综合医院中医床位数(张)229(3693)(283)4600预期性设置中医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比例(%)81.50(91.26)100(100)预期性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医总诊疗人次(万)151.1
17、4(6244.27)200(7800.13)预期性中医总诊疗人次占比(%)12.12(10.11)17.40(17.40)预期性中医类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万)97.22(4455.48)100(5570.96)预期性中医类医院出院人数(万)2.22(191.40)4(257.47)预期性中医类医院出院人数占医院年出院人数比重(%)8.70(14.31)16.81(16.81)预期性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74.50(73.82)85(85)预期性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67.01(68.26)75(75)预期性中药产业中药材种植面积(万亩)0.9(385)30(45
18、0)预期性中医药健康文彳七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21.66(21.66)25(25)预期性三、重点任务(一)完善中医医疔服务体系L加强中医类医疗机构建设。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的办医主体责任,加快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如期投用市中医院、利津县中医院、河口区中医院(新院区)。推进与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合作共建,市中医院“十五五”期间建成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广饶县、河口区、利津县中医院按照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高质量发展。强化中医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感染性疾病科等科室建设,提高危重症救治能力。鼓励区、垦利区中医院在运行机制、诊疗模式、收费定价、合作办医等方面大胆创新,探索建设纯中医治
19、疗特色中医医院。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传染病医院全部设置中医药科室,强化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建设,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形成融保健、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市卫生健康委(以下均需各县区党委和政府落实,不再列出)2 .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基础。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开展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和中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施精品国医堂、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创建活动,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艾灸体验馆(站)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诊疗量占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总量达到35%以上,10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85%以上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
20、务。(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分别负责)3 .强化中医药服务管理。以中医医院等级评审、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等工作为抓手,明确中医医院办院方向、功能定位、业务特色,进一步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对中医医院运营、质量安全等关键数据及中医药特色指标进行监控。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到2022年,公立中医医院全部接入省市“互联网+医疗健康”惠民便民平台。三级中医医院达到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4级以上,二级中医医院达到3级以上,实现对全市中医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控和非中医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监管全覆盖。推行床旁结算。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建设投用互联网国医堂、市域共享智慧中药房
21、打造“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特色服务品牌。(市卫生健康委、市大数据局、市医保局分别负责)(二)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L提升中医药特色医疗服务能力。加强中医医院临床救治能力建设,推进省级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提档升级,深化中医药专科联盟建设,支持综合实力强、中医优势突出的中医药专科建设市级、省级重点中医药专科、县域龙头专科,鼓励创建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积极参与全省中医医疗机构急危重症会诊平台建设,加快建立疑难重症多学科诊疗体系。推广50项中医药临床优势技术操作规范和100个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在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实施五个全科化服务模式。(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分别负责)2 .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
22、在公立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传染病医院和专科医院推广建立“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将中西医结合工作纳入医院评审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推进中药房标准化建设,强化临床科室中医医师配备,加强科室内、科室间、医院间和医联体内部中西医协作和协同攻关,打造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支持创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医院。(市卫生健康委负责)3 .突出中医预防和康复能力建设。实施国家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强市级治未病中心、慢病管理中心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治未病中心,推进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推广5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丰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鼓励家庭医生提
23、供中医治未病签约服务。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健全中医药康复服务体系,康复医疗机构(科)普遍设置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治疗室。加强中医药康复人才培养,推广20项中医药特色康复方案和技术规范。公立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和康复科全覆盖。鼓励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设置治未病科室。建立一批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中医传统运动队伍。大力推广艾灸等养生保健技术和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法在服务百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市体育局、市残联分别负责)4 .提升中医药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西医协同机制,强化指挥体系、预防体系和应急救治体系的建设和
24、协同作用。研究推广中医药抗疫有效经验、方药制剂,做好中医药疫情防控物资储备、技术准备。优化中医医院感染防控体系和管理制度,规范感染性疾病科和发热门诊建设。建设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强化各级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建设和能力培训。(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市应急局分别负责)专栏2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1 .市中医院建设成为全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心,争创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医康复中心、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区域医疗中心。2 .建成市级中医药重点专科10个以上、建设县域中医龙头专科5个以上、中医药专病特色诊疗基层医疗机构20个以上。3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部推广中医经典、中医治未病、中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现代 中医药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