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建创新中彰显为民情怀.doc
《在党建创新中彰显为民情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党建创新中彰显为民情怀.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在党建创新中彰显为民情怀 在党建创新中彰显为民情怀乌兰察布市党建工作始终坚持抓住根本,围绕中心,面向基层,示范带动,创新手段,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注重在推进党建工作创新中彰显为民情怀,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为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注入了不竭动力。小网格,大民生。集宁区围绕“抓基层党建、促社区管理、提服务水平”这条主线,在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个性化服务,推动党建与管理服务融合,让群众从中得到了实惠 集宁区秉承为民宗旨,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按照
2、条块结合、属地管理、方便服务”的原则,实施网格化管理,优化街道社区党组织设置。在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要求,探索社区党建网格化的形式,以社区为载体,以网格化为方式,打破条块分割,整合街道辖区内各种党组织资源,加大与驻地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努力构建以街道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细化网格设置,管理更加精准。集宁区按照“组织单元最小化、服务管理精细化”的要求和“分级、分类、分工”的原则,采取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方式,以社区为单位,根据不同楼宇、小区、片区的实际情况,综合党员队伍和服务对象的
3、特点来科学划分网格,实行了街道社区小区楼宇(片区)四级网格管理体制,将辖区内的非公企业、社会组织、机关事业等单位全部纳入网格中,构建起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社区党组织为主体、以网格党组织为支撑、以楼宇(小区)党小组为补充的“四位一体”的网格化党建工作格局,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到人、职能到位、不留死角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集宁区通过划分网格来落实工作责任区域,将“上面千条线”汇聚于“下面一张网”,把每个单位、每个组织、每户家庭、每个党员都纳入网格中,使得每一个区域都有人管理,每一户人家都有人服务,每个党组织和党员动能参与,做到了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发现和处理各种问题,消除了社区管理服务的
4、盲区,实现了社区管理服务的“无缝对接”。目前,集宁区共建立网格210个,初步形成了以网格为基本单元的社区工作网络。随着网格化管理的逐步推进,集宁区通过完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来规范和深化管理,搭建起保证网格化管理有效运作的长效机制。在街道建立了由班子成员、社区书记参加的民情研判会制度,专题分析研究各社区提交的网格民情,并根据工作需要确定相关单位、科室和意见建议提交人参加民情恳谈会,建立事务解决制度,集中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社区建立民情研判会制度,梳理、汇总、分析和研究各网格提交的事项,并及时召开恳谈会化解矛盾和问题,有效推进和谐社区建设。贴近群众需求,服务更加贴心。集宁区将网格作为开展党建工作和为
5、社区居民服务的基本单位,把每个网格作为一个党建和服务工作责任区,积极整合网格内和网格间的服务资源,打破自成一体、封闭运行的模式,推动服务资源在网格间合理流动。积极开展组团式服务,将服务以项目的形式进行分类,动员了辖区内各类志愿者,组建了分类志愿服务团队,在各网格进行流动服务。组建了以街道机关干部、社区干部、网格内党员、党建指导员、片区民警、公益岗位人员参与的网格专业化管理服务团队,为网格内群众提供精细化服务,实现党建网格和服务网格的有机融合。针对参与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的双向需求,组建有心参与、有能力服务、有需求市场的队伍。各支服务力量从了解和满足居民需要入手,开展保障性、应急性和公共性服务,最大
6、限度地满足群众的需求,取得了让社区居民满意的服务效果。集宁区常青街道办事处佳美社区根据辖区内空巢老人较多的特点,加强网格化管理的硬件建设,为老人们免费安装了援通呼叫系统。系统内录有辖区及周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门店信息,如医院、药店、超市等,可以根据老人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及时的服务。援通呼叫系统还可以为空巢老人提供“八帮服务”:即:帮打电话、帮订购、帮交费、帮办手续、帮预约、帮维修、帮保洁和帮调解,极大地满足了空巢老人的生活需求。根植一线,情系百姓。卓资县深入推行“一线工作法”,广大党员干部带着问题走向基层、带着思考走向实践、带着感情深入群众,全力打造过得硬、叫得响、立得住、推得开的群众工作品牌 卓
7、资县位于乌兰察布市中南部,“七山两田一水”,是国家级贫困县。县里困难群众多、民生压力大、矛盾问题突出,群众工作难度大。同时,部分干部对基层情况和群众诉求缺乏深入了解,处理矛盾问题方法简单,作风能力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开展群众工作的要求。x年3月,卓资县委、政府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动党建工作创新,在全县范围推出了“一线工作法”,促使党员干部带着问题走向基层、带着思考走向实践、带着感情深入群众,实现干部入村(社区)全覆盖,全力打造过得硬、叫得响、立得住、推得开的群众工作品牌。知民情,情况在一线了解。全县下派100名党员干部、100名科技人员、100名后备干部深入农村,采取1+1+1结对帮扶的模式开展工
8、作。在每个村,都确定1名科级干部、1名科技人员和1名后备干部驻村工作,联系农户,形成了自上而下、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全县2300多名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包村包户,与2418名困难群众和种养大户结成帮扶对子,并在帮扶中做到让科级干部有责任,科技人员有担子,后备干部有任务。驻村干部深入一线,沉下身子,每月驻村不少于20天,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在田间地头和群众家中,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心贴心拉家常,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并通过记“民情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一线工作法”推行以来,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在一线开展社情民意分析调查、重大问题协商36次,开展调研考察63次;驻村干部走村串户,了解
9、群众的困难和诉求,记录了完整细致的“民情日记”,搭建起了“下情上达”的民情直通车。解民忧,问题在一线解决。卓资县结合基层实际,强化为民服务意识,推行了农村“五日工作制”,即每周一为党组织学习日,周二为调研走访日,周三为集中服务日,周四为电教宣传日,周五为工作总结日。启动了包村县领导、乡镇领导、县直帮扶单位领导、驻村帮扶工作组和派驻村党组织书记“五级捆绑制”,让帮扶单位和驻村干部全程参与帮扶村五日工作的各项活动。首先在大榆树乡后房子村设立了便民服务大厅试点运行,然后在全县普遍推开。这些新的工作机制的建立,改变了过去“群众跑来跑去、部门转来转去、开会议来议去,结果问题还是哪来哪去”的不合理现象,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党建 创新 彰显 民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