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docx(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为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建立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根据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省“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市“十五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锚定”走在前、开新局”,聚焦“品质之求、精明之路、担当之行”,以健康建设为统领,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提升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着力点,以打造优质高效持续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为主线,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
2、革,完善配套制度,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着力补短板、调结构、提质量、转模式、增效能,全面建设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政府主导,多元发展。强化政府在健康领域的保障、管理和监督责任,坚持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发挥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导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各级力量,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预防为主,医防融合。坚决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风险防范,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坚持关口前移,强化医防协同,加快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3、转变。需求牵引,平急结合。突出主要健康问题导向,扩大资源供给,提高质量水平,优化结构布局,完善设施配备,提高重大疾病防控救治水平,全面提升应急处置和快速转化能力。提质增效,兼顾均衡。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效能。加快优质资源区域均衡布局,缩小城乡、区域、群体间资源配置、服务水平差距,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改革创新,系统整合。充分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强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价格、支付、人事薪酬等政策的系统集成,深化“三医”联动,推动制度、管理和技术创新,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建立坚实的基层医疗卫
4、生服务体系,富有韧性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具有特色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强有力的卫生健康监督体系。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质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群众健康需求相匹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秩序,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升。表1“十五五”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主要指标度号主要指标2025年2030年i标指标性质位配置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5.867.5预期性其中:市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张)1.562.1预期性其中:县级公立医院(张)1.
5、972.3预期性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张)1.21.3预期性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00预位数(张).7.85期性每千常住人口康复病床(张)一0.42预期性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O.64.8预期性力资源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33.85预期性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3.223.95预期性O每千人口药师(士)数(人)O.370.54英束性1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3.124英束性2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O.460.62预期性3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人)O.520.85预期性系融合4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6580预期性5设置中医馆
6、的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比例(%)1OO100预期性6公立医疗机构设置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科室的比例()一100预期性7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一100预期性二、优化总体布局“十五五”期间打造“3+2+1”的服务体系格局,即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为框架,融合中医药服务体系和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并以卫生健康监督体系为支撑的服务体系格局。该体系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主体,以“一老一小”为重点人群的卫生健康服务机构为补充,以传承创新中医药特色服务为突破口,以卫生健康监督为保障,面向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提供
7、健康促进、预防、保健、治疗、护理、康复、安宁疗护等健康全过程的连续型医疗卫生服务。(一)床位资源科学调控床位资源规模。到2030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7.5张左右,其中公立医院4.4张左右。按照公立医院床位15%的比例设置公立专科医院床位。将县级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口床位数提高到3.6张左右,其中县级医院2.3张左右,基层1.3张左右。按照每千人口床位1.8张左右为非公立医院预留空间。优化床位资源配置结构。引导增量床位向传染、重症、肿瘤、妇幼、精神、康复、老年、护理等领域倾斜,优先支持中医类医疗机构扩大床位规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到2030年,每千常
8、住人口康复、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分别达到042张、0.85张。加强床位资源配置管理。全面实施床位分类管理,结合省、市区域发展战略,依据各县(市、区)现有卫生资源,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床位资源质量、利用效率、人口聚集趋势、服务半径、交通条件等实际情况,按照优化发展、持续发展策略合理确定各县(市、区)床位配置标准。优化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标准,合理提高床均建筑面积。对市属医疗资源相对丰富的滨城区、惠民县采取优化发展策略,优化床位资源,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优势品牌,建设学科高地,提高行业影响力。对医疗资源相对丰富的沾化区、邹平市、阳信县、无棣县、博兴县等县(市、区),采取平稳发展策略,着
9、重加强内涵发展,提高资源使用效能,发挥区域带动作用,扩充优质医疗资源。高新区床位配置标准采取平稳发展策略,注重加大政府投入,引进资本、人才,鼓励社会办医,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各县(市、区)应结合当地实际,在强基层的基础上,参考全市指标,研究制定辖区内医院床位层级设置。表22030年各县(市、区)每千人口床位配置发展策略地区2025年发展策略2030年增长量(比2025年)市5.867.51.64滨城区13.35优化发展16.63.25沾化区4.95平稳发展61.05邹平巾4.52平稳发展5.61.08惠民县5.49优化发展8.32.81阳信县4.62平稳发展5.60.98无棣县4.5平稳
10、发展5.81.3博兴县4.39平稳发展5.61.21高新区2.83平稳发展3.50.67注:各县(市、区)数据包含驻地市级以上医疗机构床位数。(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二)人力资源完善医疗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到2030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85人左右(其中中医类别0.6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95人左右,每千人口药师(士)数达到0.54人。医护比、床医比逐年提高。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增长到0.85人。原则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按照全市每万名常住人口1.75名的比例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的比例不低于85%,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不得
11、低于70%o妇幼保健机构保健人员一般按区域每万名常住人口1名的比例配备。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均配备1-2名专(兼)职公共卫生医师。千人口医师数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滨城区、邹平市要发挥区域带动作用,加强人才内涵建设,着力优化卫生人力资源构成,提升技术水平。千人口医师数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阳信县、沾化区、惠民县、无棣县、博兴县等县(市、区),要加强卫生人力资源培养和政策支持力度,壮大稳定人才队伍,扩大人才供给数量。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招引力度,用好“硕博优选”“名校直通车”等高层次和紧缺专业人才招聘途径,面向全省、全国招揽人才。全市卫生健康系统新增齐鲁卫生与健康领军人才3名,泰山
12、系列人才实现零的突破。(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委编办、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三)设备配置坚持资源共享和阶梯配置,统筹规划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数量和布局,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占比。提高基层医学影像和检查检验服务能力,支持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机构和影像机构,推进检查检验和结果互认。提升高层次医疗服务技术水平。根据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需要,瞄准全省先进水平,配置和更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验室检验检测、救治、卫生应急和信息化设施设备。承担重大传染病救治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要加强体外膜肺氧合(ECMO)、移动CT、移动手术室、呼吸机、监护仪、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生命支持、急救、
13、转运等类别的设备配置,完善聚合酶链式反应仪(PCR)等检验检测仪器配置。加强急救中心(站)急救车辆等急救运载工具和设备配置,以县(市、区)为单位,每3万人口至少配置1辆救护车,偏远地区可适当增加配置数量。(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四)信息资源加快推进数字健康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卫生健康云”基础体系,深化重点业务应用,推广应用电子健康码,全面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升级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网+医疗健康”惠民便民服务平台,推动提升“互联网+医疗健康”惠民便民服务能力、公共卫生应急一体化综合指挥能力、中医药信息化能力、妇幼健康信息化能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能力
14、数字健康技术创新能力,加强网络安全和安全生产管理,全面构建实用、共享、安全的数字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到2030年,实现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信息技术、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融合发展、高效协同。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部接入惠民便民服务平台并提供功能完善的医疗服务。80%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达到四级以上,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动态使用率达到90%o(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财政局)(五)技术配置打造专科知名品牌,积极创建一批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150个左右市级临床重点专科,打造不少于50个市级临床精品特色专科,调整、设置10个市级专病专科医院。加快推进高水平科研平台
15、建设和一流专科打造及规划引导,巩固现有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成果。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强化中医药技术推广使用。(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三、完善体系建设(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L功能定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指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疾病管理,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服务,接收医院转诊患者,向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患者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医务室、门诊部和诊所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提供基
16、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治疗、康复训练等综合服务,为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技术指导,对专业技术人员及乡村医生进行培训与考核等。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指导下,承担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单位内部的医务室和门诊部负责本单位或本功能社区的基本医疗服务。其他门诊部、诊所根据居民健康需求,提供相关医疗卫生服务。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其提供的服务予以补助,并公开服务项目、价格和工作情况等,接受社会监督,监督执法机构加强督导。2 .建设任务。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
17、心(站)建设。以县(市、区)为单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达到省提升标准和国家推荐标准占比分别不低于80%、30%o县域面积大、交通不便的涉农县(市、区),根据地域和人口分布,选择3个中心卫生院,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标准,打造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全市建成7家。筑牢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按照服务半径不超过2.5公里的原则,科学规划调整村卫生室布局,建设100家以上中心村卫生室,建成以中心村卫生室为主体、一般村卫生室和村卫生室服务点为补充,公益特色鲜明的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农村地区“15分钟健康服务圈”。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乡村医生队伍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或执
18、业(助理)医师资格的比例达到80%以上。发挥乡镇(街道)监督协管员、村(居)监督信息员作用,夯实监督执法基层网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普及共享,推动实现县域内健康数据互联互通。推进基层检查、上级诊断,远程医疗覆盖全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中心村卫生室。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智慧化随访设备,实现公共卫生随访、体检信息自动采集和上传分析。加快基层辅助诊疗系统、智慧健康管理、健康大数据分析评估等软件开发应用。(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大数据局)3 .资源配置。常住人口3万以上的城市街道
19、至少设置1所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1家社区医院。每个乡镇建设1家政府举办的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新建或乡镇卫生院转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照社区医院标准建设。服务人口2000人以上的村庄,重点建设中心村卫生室。搬迁撤并村庄一般不再新建村卫生室,原有村卫生室随村庄规划调整进行相应调整和撤并。对位置偏远、人口偏少,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规划设立村卫生室服务点。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1-2名专(兼)职公共卫生医师,至少配备1名提供规范儿童基本医疗服务的全科医生和儿童保健医生。以县(市、区)为单位按照服务人口1-L5%0配备乡村医生,中心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执业(助理
20、医师或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以县(市、区)为单位每5年动态调整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总量。到2030年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达到45%左右。为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2名具备医、防、管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促进诊所发展,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备案制管理。鼓励在医疗机构执业满5年,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资格的全科或专科医生,全职或兼职开办全科诊所或特色门诊部,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导诊所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强化基层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凝仪、空气消毒机、远程诊断等设备配备。服务人口数量达到5万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可配备16排以上CT设备。强化村卫生室除颤仪、远程诊
21、断、智慧随访等设备配备。(牵头部门:市卫生健康委,参与部门:市委编办、市财政局)重点工程1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建设:改造提升房屋建筑,配齐设备设施,着力加强急诊急救、住院服务和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建设,开展与建设规模相适应的手术和治疗技术,横向辐射周边乡镇。社区医院建设:全面推进社区医院建设,新建或由卫生院转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照社区医院标准建设,突出服务特色,加强中医药、儿童保健科、全科、内科、康复、安宁疗护、精神心理、家庭病床等特色科室建设,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中心村卫生室建设:中心村卫生室在一般村卫生室的基础上,可提供远程心电检查、康复治疗、急救性外科止血、中医药诊疗等服务。服务人口不低于2
22、000人,房屋面积原则上不低于150平方米,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康复室、健康教育和公共卫生室等分室设置,布局合理,有条件的可设置值班室。鼓励中心村卫生室与日间照料中心、养老院融合发展。(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L功能定位。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向辖区内提供专业公共卫生服务,并承担相应管理工作的机构所组成的整体。由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服务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组成。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主要由提供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急救、采供血、精神卫生、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并承担相应管理工作的机构所组成。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急救中
23、心(站)、血站、精神卫生机构、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机构等,原则上由政府举办。市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性任务,承担辖区内的专业公共卫生任务以及相应的信息管理、科研培训、技术支撑等工作,并对下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开展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等。县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性任务,承担辖区内专业公共卫生任务以及相应的业务管理、信息报送等工作,并对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相关公共卫生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等。2 .建设任务。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建设行动。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至少建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医疗卫生 服务体系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