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1).docx
《“十五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1).docx(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十五五”时期是我市再造发展优势、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篇章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转型的攻坚时期。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谋篇布局未来产业意义重大,既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有力支撑,更是建设现代化、应对全球变革与挑战的重大战略决策。根据省”十五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十四五”期间,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培育壮大了一批特色
2、鲜明、潜力巨大的优质企业和产业集群,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规模化、高端化、集聚化发展,氢能等未来产业也呈现迅速发展态势,成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十四五”期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4.7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1.6%,比2015年提高8.9个百分点。初步建成全省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新能源电池材料、电子级化学品、超硬材料、新型陶瓷材料等研发和产业化处于全国上游水平;在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技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全市新兴产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初步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格局。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
3、成功入选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多层次良性发展的创新生态体系,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43家,是2015年的4.3倍;万人专利拥有量5.74件,是2015年的2.14倍,居全省第3位;累计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10家、省级创新平台313家、院士工作站20个,省科学院科创园落户我市。双创发展成效显著,建成国家星创天地3个、国家孵化器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个、省众创空间5个,双创市场主体数量位居全省前列。骨干企业竞争优势明显。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多氟多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高纯晶体六氟磷酸锂关键
4、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健康元吸附分离聚合物材料结构调控与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开源制药公司由单一PVP生产企业转型为基因测试、癌症筛查领域的高科技企业。龙佰集团成为全国唯一掌握氯化法、硫化法两种工艺的钛及钛深加工企业,拓展进入新能源电池材料行业。特色产业链发展开始显现。聚焦生物医药、新能源及网联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加快推进“五链”融合,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逐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站区化工新材料、马村区生物医药、示范区电子信息、武陟县医药制造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实施了百亿级新能源电池材料等一批重大工程和上下游配
5、套项目,产业链关键环节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前沿新技术加快突破发展。氢能与储能等领域具有先行优势,开始呈现突破发展态势,成功入选氢燃料电池示范应用城市群,引进国家智能清洁能源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提高清洁能源汽车和配套关键零部件测试评价能力,促进关键技术研发,填补省国家级一类汽车检测机构空白,提高中原地区汽车测试评价技术与研发能力。二、发展形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加速演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提出新问题、带来新挑战,也迎来新机遇、指明新方向。新一轮科技革命注入发展新动力。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前
6、沿技术呈现集中突破态势,多个技术群相互支撑,全面涌现的链式发展局面正在形成。众多颠覆性创新呈现几何级渗透扩散,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众多领域实现加速发展,并以革命性方式对传统产业产生全面冲击。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类脑科技、区块链、石墨烯等为代表的未来产业纷纷步入加速成长期,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和跨领域融合成为产业发展新趋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带来新希望和新契机。国际环境动荡带来发展新挑战。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长期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阶段,在经济增长减速带来的各类压力持续释放的过程中,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各类动荡源和风险点明显增
7、多。与此同时,全球产业合作格局重构,国际分工体系全面调整,目前所有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经济体都在加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推出“工业4.0,日本推行“第四次工业革命”计划等,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间的国际竞争正越来越从错位竞争向正面竞争转变。国内经济发展步入转型新阶段。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要从过去的以主要依赖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为主,转向更多地依托扩大内需长期战略,加强国内市场的经济技术联系,特别是与本地的存量产业资源高效协同发展。同时,随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深刻调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立足中部地区
8、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着眼中原城市群建设全局,积极融入郑州都市圈建设,加快布局发展特色细分领域的引领性产业,创造更大区域价值。创新发展模式调整呼唤发展新路径。长期以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采用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但随着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产业与国际产业的技术代差在快速缩小,倒逼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依赖技术扩散红利向基础性创新、引领性创新转型,需要我们更加注重前瞻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更加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美好生活向往催生发展新需求。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定义在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服务领域产生了新变化,需要利用新技术以更高效率、更高质量满足新兴
9、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发挥内需市场巨大优势,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多元化、协同化、融合化等手段,进一步催生发展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文化等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从而更好满足人们对智能、绿色、低碳、健康美好生活向往和需求。整体来看,“十五五”时期是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期和攻坚期,加快新兴产业抢滩占先、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事关高质量发展大局,必须集中要素资源加快推进,努力打造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三、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决
10、策部署,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锚定“两个确保”、再造发展优势,突出创新驱动与产业转型同向发力、产业发展与产业布局同频推进,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3大优势产业,抢滩占先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网联车等3大高成长产业,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氢能及新型储能、生命健康等3大未来产业,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体系,实现产业整体跃升,在服务全省发
11、展大局中彰显担当、作出更大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创新驱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体系建设,完善创新环境,汇聚创新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创新供给,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坚持重点突破。集中优质资源,支持重点领域加快发展,统筹培育具有“链主”地位的引领型企业、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平台型企业,以点带面推动补链强链延链实现系统性突破,快速形成规模效应,形成更多先发引领优势。坚持开放合作。聚焦科技变革最前沿和产业发展新趋势,主动对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优势区域,积极融入郑州“1+8”都市圈,吸引省内外重大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坚持集聚发展。坚持集
12、聚集约发展模式,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作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强健产业链,优化价值链,提升创新链,加快形成链式整合、园区支撑、集群带动、协同发展的新模式。(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未来产业引领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基本形成具有自主技术支撑的新兴产业体系,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更加强劲。产业规模显著提高,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实现翻番,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0%;未来产业取得重大突破,增加值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超过15%;在新材料、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等领域形成一批支柱产业,成为拉动全市经
13、济发展的新动力。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引领能力持续提升。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发展到20家以上,科技产业综合体面积达到120万平方米,新引进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50个以上,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一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取得新突破,规上工业企业“三个一”覆盖率达到50%以上、基本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巩固,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3件,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链整体效能显著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产业链条持续完善,集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智能装备、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及网联车
14、等6个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链。集聚规模不断扩大,打造10个以新兴产业为主的高端产业园区,培育2-3个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全域统筹、相互支撑的战略新兴产业增长极。企业实力快速攀升,龙头效应逐步增强。培育10家左右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自主品牌的龙头企业、30家左右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型企业、200家左右科技成长型的小巨人企业和一批充满发展活力的小微型企业,形成现代企业发展梯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达到600家和1000家。到2035年,未来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培育形成一批创新引领、要素富集
15、空间集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域,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高地。表1市“十五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要指标7别指标名称耳位2030年指标属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5预期性模收入规模过百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6预期性7业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30预期性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0预期性新力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2预期性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43预期性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300预期性新引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彳150预期性业群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笏200预期性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菖600预期性国家科技型中
16、小企业笏1000预期性四、做优做强优势主导产业聚焦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大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引进培育一批头部企业和拥有核心技术的关联配套企业,提升产业链水平和自主可控能力,全面增强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倍增,打造一批布局结构优、规模体量大、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集群。(一)新材料产业。顺应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大力发展锂离子电池材料、电子功能材料、高性能化工材料、先进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加强新材料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统筹衔接,突出新材料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应用,着力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发展。到203
17、0年,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到千亿级,市场竞争力和技术支撑力进一步增强,建成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1 .锂离子电池材料。按照“研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的思路,以多氟多、佰利新能源等企业为引领,进一步突破动力电池高比能正、负极材料、电池隔膜材料等关键技术,实现具有高安全性、高稳定性、高倍率充放电、循环性能好、长寿命性能的纳米级磷酸锂材料和微米级三元材料、隔膜材料规模化发展。开发满足储能应用需求的微米级、亚微米级磷酸铁锂材料,大幅降低储能生产成本。2 .电子功能材料。坚持“产业高端、人才高层、技术高新、工艺高精”的发展原则,依托卓立膜材料、康耀电子、嵩阳光电等企业,利用膜基材
18、规模及技术优势,加快发展柔性导电薄膜、ITO玻璃、3D曲面玻璃等光电信息材料,积极引进电子终端产品企业入驻,打造“基础膜材料一功能膜材料一智能显示终端”产业链条。依托多氟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用蚀刻剂电子级氢氟酸、电子级硫酸等电子级化学品。加速形成行业集中、空间集中、区域联动的电子信息材料产业集群,打造特色“中原膜谷”。3 .高性能化工材料。依托孟州石化园区和新开源、中维特品等企业,构建“BD0(1,4丁二醇)一NVP(单体毗咯烷酮)一PVP(聚乙烯毗咯烷酮)”产业链条,积极在净水处理、食品防腐、抗艾滋药品等高端领域应用推广,进一步巩固行业龙头地位。依托龙佰、三木等企业,构建“富钛料一钛白粉、树
19、脂一高档涂料”产业链,推动建设钛借新材料产业园、中站区绿色涂料产业园,打造绿色环保涂料生产基地。依托开元化工、昊华宇航等骨干企业,构筑“氯碱一多晶硅一环氧树脂一有机氯化学品”产业链条,积极发展联碱、PVC树脂、氯乙酸、氯化亚碉等盐化工新材料产品,延伸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4 .先进金属材料。依托龙佰集团硫氯耦合关键技术,打造富钛料一四氯化钛一海绵钛一钛合金链条,重点研发、引进大规格钛板、钛钢复合板、大型钛锻件、先进管材等,鼓励和支持企业向航空航天、舰船、生物医药、3D打印等高端领域拓展,向汽车、体育、建筑、电子产品、生活用品等民用领域延伸,抢占钛产业发展制高点和话语权,打造“中原钛
20、谷”。依托广东兴发、奋安铝业、万方精密、天鹅铝业等龙头企业,围绕延链补链和产业提质,加快新型铝合金型材研发生产,大力推动向高强高韧铝合金、高端精深铝合金加工延伸,重点发展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等高附加值产品。依托星迈科技、凯诺电子、翔思新材料等企业,加快发展覆铜铝基板等新材料,做强铝型材品牌。5 .无机非金属材料。依托富莱格、飞孟金刚石、天宝桓祥、大地合金等企业,加快提升大单晶金刚石技术水平,积极发展粗颗粒高韧性金刚石单晶、宝石级金刚石大单晶等高品级超硬材料,加快扩展金刚石应用领域,积极引进精密刀具和首饰加工制造商,大力发展精密刀具子产业链和珠宝首饰子产业链,着力打造集金刚石生产、精密刀
21、具和人造金刚石首饰于一体的超硬材料全产业链。依托强耐建材、国隆实业、中安征信、飞鸿玻璃、安彩新材料等企业,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低碳节能型住宅模块、太阳能光伏玻璃等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依托鑫诚耐火、金鑫恒拓等重点企业,重点发展高温工业用高强防渗耐火浇注料、耐火喷涂料、耐火可塑料等不定型耐火材料以及高性能低蠕变高铝砖等一系列新型耐火材料,打造高品质、高技术含量的新型耐火材料生产基地。依托中铝中州新材料、维纳科技等企业,加快提升先进陶瓷材料工艺水平,重点发展精密陶瓷结构件、可穿戴设备壳体、陶瓷轴承、集成电路基板、高频绝缘材料等高端陶瓷产品,构建国内独具特色的先进陶瓷综合生产基地。专栏L新材料产业重
22、大项目L锂离子电池材料:多氟多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关键材料项目、多氟多年产3万吨高纯晶体六氟磷酸锂项目、多氟多年产2万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用多功能锂盐项目、多氟多年产1万吨氟硅酸制氢氟酸项目、佰利新能源材料年产2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佰利新能源年产20万吨磷酸铁项目、和兴化工年产15000吨高性能导电炭黑生产线扩建项目、集越纳米年产25000吨锂电池负极材料及年产100Oo吨NMP提纯项目、伴侣纳米年产8000吨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中炭新材料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专用负极材料深加工项目等。2 .电子功能材料:多氟多年产3万吨超净高纯电子级氢氟酸项目、多氟多年产10万吨超净高
23、纯湿电子化学品项目、飞鸿玻璃智能新材料玻璃产业园项目、晶锐光电年产5K公斤声光晶体及20万片器件材料生产项目、飞鸿光电150td特种电子浮法玻璃生产线项目等。3 .高性能化工材料:三木集团年产30万吨合成树脂系列产品及年产5万吨苯酎产品项目、佰利联新材料年产2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项目、中钛集团年产8万吨精细工业钛白粉项目等。4 .先进金属材料:龙佰集团年产12万吨钛材料产业园项目、奋安铝业年产18万吨新型高端铝型材二期项目、国钛科技年产3万吨钛及钛合金、不锈钢冷轧箔材深加工项目超伟电子年5000万平方米高导率铝基覆铜板项目等。5 .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安彩年产18万吨压延太阳能电池封装玻璃设备技术
24、升级改造项目、路泰光学材料科技产业园项目、众成新材料年产2200吨纳米氧化错粉体及先进陶瓷项目、金鑫恒拓年产5万吨高档不定形耐火材料和1万吨预制件改建项目、金鑫恒拓年产2万吨高技术陶瓷项目、天宝桓祥年产3万粒天然宝石改色及1亿克拉蓝宝石抛光用纳米级高品质金刚石微粉项目、万世新材的年产20万吨气凝胶防水材料项目、路泰光学科技年产3千万平方米光学薄膜项目(微棱镜光学材料)项目等。(二)生物技术产业。抢抓生物技术加速演进、生命健康需求快速增长带来的发展机遇,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聚焦新型生物医药、现代中医康养、医疗器械、农业医药等若干细分领域,强化龙头企业和产业化项目引进,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战略性 新兴产业 未来 产业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