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伦:清代独有的边疆治理举措.docx
《卡伦:清代独有的边疆治理举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卡伦:清代独有的边疆治理举措.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卡伦:清代独有的边疆整治管理措施清朝建立初期,为了更好实现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以及维护国家领土安全,清政府专门设立了卡伦。卡伦是清朝在其管辖区域内关隘、要塞等处设置的一种特有的管理或防御设施,是清代独有的整治管理边疆、巩固边防之措施,是清代边疆整治管理和防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维持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边防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何为卡伦清人何秋涛称:”更番候望之所曰台,国语谓之喀伦,亦作卡伦,又有称卡路、喀龙者,皆翻译对音之转也”。“卡伦”一词具备狭义和广义两种涵义。狭义之“卡伦”为“哨兵”或者“岗哨”、“哨所”。从这一角度来说,卡伦类似于古代的“猴”1烽堪、烽火台),即指
2、瞭望和侦察敌情的设施或哨兵。古代北方匈奴、突厥、回纥、蒙古等民族的相关文献中也留下了“侦探”、“哨马”、“哨骑”、“哨探”等相关记载。广义之“卡伦”是清代治边和边防中的一种特殊设施,其职能极其广泛。卡伦可分为内地卡伦和边境卡伦,内地卡伦为维护境内每一项秩序而设,而边境卡伦则主要为了进一步力保边境地带的安宁,防御境外势力之侵扰而设。当时,边境卡伦的职能极为宽泛,除了边防的职能外,又有稽查贸易、征收赋税、稽查游牧、警卫或封禁矿山等物产、稽查盗窃、查拿逃犯、传递文书,甚至具备处理边务等诸多职能。卡伦按照类型亦分为常设、移设、添撤卡伦,正如史料记载:“历年不移而设有定地者是谓常设之卡伦”;“住卡官兵,
3、有时在此处安设,有时移向彼处,或春秋两季递移,或春冬两季递移,或春夏秋三季递移者是谓移设之卡伦”;“其地虽有卡伦,而有时安设,过时则撤者,是谓添撤之卡伦”。卡伦的设置与管理依据现有文献记载,清代卡伦设置至少在康熙年间已经出现,之后伴随清朝始终。康熙十三年(1674年),理藩院就已规定:“出卡伦逃往外国之人,如追时不曾抗拒者被获之日将为首一人斩,余绞”。自清前期始,清政府在东北、北部、西北等边疆地区陆续设置了众多卡伦。在清代,卡伦官兵被派遣到卡伦执行巡逻称为“坐卡”。卡伦官兵坐卡期间的任务则因地而异,各有侧重。以边境卡伦为例,其任务包括巡检该卡界内有无中外边民私自越界、经商,有无外国人越界居住、
4、开垦、放牧、采矿或打草、狩猎等行为,查验往来行人有无合法执照和其去向及目的。假设遇可疑之人即行捉拿,送卡官,呈报相关部门处理。严格的卡伦管理制度,是清代卡伦延续两百余年的重要制度保障。清朝政府对卡伦的设施与管理十分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制定了一套完整而严密的管理体系。坐卡官兵要拣选熟悉该卡伦巡逻范围内的地形、居民、通道等情形之人,坐卡兵丁人数一般少者几人,多者几十人。坐卡实行轮班制,一般有“一月一换”、“两月一换”、“三月一换”、“一年一换”或按气候变化派驻或撤回等不同周期。轮班官兵要及时到达指定的卡伦接班,坐卡期间不得误期、旷职或疏于检查。此外,上级对卡伦官兵的执勤情况定期进行监督和检查,史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卡伦 清代 独有 边疆 治理 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