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研讨发言.docx
《家国情怀研讨发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国情怀研讨发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家国情怀研讨发言“修齐治平”出自礼记大学,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是指提高自身修为,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安抚天下百姓苍生的抱负和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的,但是以修身为基础,修身是“修齐治平”之始。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了凡四训1)。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从孝老爱亲、兴家乐业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张载
2、为万世开太平”的大任担当,抑或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忠诚执着,那种与国家、民族、百姓休戚与共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都令人感佩。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家国情怀,霍去病的”匈奴不灭,何以家为?“是家国情怀,岳飞的“精忠报国是家国情怀,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是家国情怀,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亦是家国情怀。责任和担当,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从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从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情,到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满怀深
3、情,再到习近平“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责任担当,都是家国情怀的传承和发扬。爱国情怀、天下意识、担当精神是有志者必备的胸怀,正如孟子说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什么是格局?“格局”是指一个人的眼光、胸襟、胆识、智慧、风格、气度、情怀等心理要素的内在格局。“宏大格局”,即以大视角切入人生,力求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大,力求胸怀天下,海纳百川。只有格局宏大,方能有人生大气象、大意境、大趣味;方能虚心谦下,容人容物,有包容并世之心,吞吐天地之志;方能做贤圣、应帝王、建事业、成天功;
4、方能成大气候,不愧真君子、伟丈夫、大人物。古人在宏大格局方面做出了榜样,如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曹操:“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大丈夫志在安天下”;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余善:“一壶天地小于瓜”;顾宪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陈谓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某一时”;左宗棠:“身无半亩,心
5、忧天下”;张骞:“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的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等等都是宏大格局的代表,应认真学习借鉴。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宣示了“永远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的责任和担当,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情怀、大格局、大境界。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的胸怀与格局。无远弗届的远大志向“无远弗届”出自尚书大禹谟:“惟德动天,无远弗届J意思是只有高尚的品德才能感动苍天,不管多远的地方都
6、能到达。远大志向是人的总开关、总闸门,是人前进奋斗的大方向。没有远大志向,就没有前进的目标;没有远大志向,就没有奋斗的动力;没有远大志向,就不能激发自身的潜能。远大志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立志的格言、警句、诗篇枚不胜举、比比皆是。比如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诸葛亮:“夫志当存高远”;苏轼:“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王阳明:“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蒲松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
7、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清格言联璧:“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第25次会议上的演讲中引用了“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之前亦多次引用。立志是事业的开端,也是基础。志就是志向,志就是意志,大凡志向坚定的人必然有股子执着劲,越是艰难困苦,越会愈挫愈勇。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孔颖达疏:“孜孜者,勉功不怠之意”,“孜孜以求”是指不知疲倦地探求。学习是人类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发育、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学习传统,崇尚学习、诗
8、书继世之风绵延数千年。关于学习的诗句古之以来多如繁花。如:李白说:“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颜真卿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苏轼说:“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陈继儒说:“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J关于学习的成语典故更是浩如繁星。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燃薪夜读、映雪读书、囊萤映雪、韦编三绝、手不释卷、发愤图强、闻鸡起舞、孜孜不倦、举一反三等,每一个都是刻在汗青上的古人刻苦学习的事例、故事,非常感人、既鼓舞着中华儿女
9、刻苦读书的斗志也成为世界文化长廊里的经典。汉高祖刘邦,他在大臣陆贾劝说下认真学习,奠定了大汉400多年的基业,他总结他得天下原因时说的著名的“三不如”表明了他宽广的胸怀和清醒的头脑,他的“大风歌”更是唱出了安不忘危、乐不忘忧的家国情怀。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吕蒙听从孙权的劝告认真读书,以“手不释卷”的勤奋洗刷了“吴下阿蒙”的耻辱,成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一代名将。学习无论是对于民族、国家、还是个人意义都非同寻常。习近平总书记说:“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
10、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全党来一个大学习“。学习,尤其是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决定着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政党的前途命运。学习更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条件。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知行合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命题,其最早出自宋元之际儒学家金履祥所著论语集注考证:“圣贤先觉之人,知而能之,知行合一,后觉所以效之”。就是说,先知先觉的圣贤,知而能行,思想与行为一致,是后知后觉之人效法的榜样。“知行合一”后由明代王阳明发扬光大,成为较完备的哲学体系。所谓“知”指道德观念、思想意念和事物之理,“行”指道德践履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情 研讨 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