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式教学设计学科融合式教学有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docx
《学科融合式教学设计学科融合式教学有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科融合式教学设计学科融合式教学有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学科融合式教学设计|学科融合式教学有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芬兰于2016年8月开始实施旨在推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新课程。学科融合式教学;是核心改革内容,也是培养综合素养的强力手段。这种培养方式如果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许全世界呼唤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将会变得有迹可循。所谓学科融合式教学;,依托于多学科学习模块;课程。这种课程依据一些源于学生生活现象的学习或研究主题,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如基于欧洲地理认知;这一主题所编排的课程模块,将同时涉及地理、数学、历史、社会文化、语言、政治和经济等跨学科的知识。简单理解,这相当于布置给学生一份靠单一学科知识或者技能无法完成的作业,而且没有例题可以参考,他必须思
2、考需要哪些知识,寻找到这些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最后解决问题。创新型人才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但解决问题;是创新型人才的一个核心能力。我国的主流观点认为,所谓创造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哈佛大学强调人才应该是在情感、智力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受过广泛而深刻教育的人,是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才。麻省理工学院也强调:致力于给学生打下牢固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基础,培养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怎么培养?芬兰的基础教育改革或者可以给
3、世界基础教育提供一种可能的方式。现代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随着科学发展,学科的分类也越来越细,特别是到了高等教育阶段,不同学科专业之间隔行如隔山;,这种情况可以使细分的科学技术得到更深入的发展,但由于科学的单向度特点,使人也呈现出单向度的特点,这既不利于培养全面的人;,也不利于解决社会生活中那些互相关联的具体问题。教育界早已认识到这一点并开始改革,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就是尝试。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业、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通识教育是对以分类科学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弥补,但是通识教育通常从大学开始,而大学时学生的思维方式已经形成;并且通识教育仍然强调学习学科知识,缺乏对能力的培养。芬兰的学科融合式教学;可以理解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种通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它增加了能力培养的部分。用英国19世纪教育家纽曼的话来说,就是培养学会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情趣高雅,判断力强,视野开阔的人;。这样的人,无疑符合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科 融合 教学 设计 有助于 创新 人才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