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理论考前复习资料.doc
《小学德育理论考前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德育理论考前复习资料.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现代社会、现代人与现代德育l 这一章只有1题。 l 第1题:社会现代化与德育的关系如何?加强德育的作用是什么?l 社会现代化是社会生产力大发展,同时也是人的主体性大解放。中国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道德作为人的主体性的一部分,其发展也应当与生产力的发展相一致。没有人的主体性的大发展,就不会有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现代化要求人的主体性的充分解放。这样德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塑造道德主体,即主体性的德育。(第4345页) 加强德育的作用(意义)是什么? 第一、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第二、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第三、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条件和保证
2、第二章 现代德育的过程 l 这一章有5题 l 第2题:什么是德育过程?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的区别是什么?l 德育过程是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l 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的区别是:第一,教育目标上的区别。德育过程的目标是促进受教育者德性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自主地解决对待客观世界的态度问题。智育过程的目标是要求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解决如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问题。第二,所依据的规律不同。德育过程所依据的是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智育过程主要依据个体的认识活动规律。(第7879页)l 第3题:德育过程和思想
3、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l 两者的联系是:德育过程的重要性在于它有最大的可能按预定的目的、根据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并协调多方面的影响,促进其品德发展。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实质是教育活动与素质发展的关系。(第79页)ll 两者的区别是: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从外部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是受教育者与外界教育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思想品德是人的精神素质的组成部分,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在外部影响作用下,道德主体内部自身运动的过程,是德育主体与外界各种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第79页)ll 第4题:德育过程的本质是什么?德育过程结构有哪些基本要素?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l
4、德育过程的本质是: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旨在促进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发展的社会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政治,道德的社会传递和社会继承过程。德育过程的本质是造就道德主体和再生产道德主体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个体道德社会化和社会道德个体化的统一过程。(第80页)l 德育过程是结构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第81页)l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现状之间的矛盾(第86页)l 第5题:现代德育过程有哪些特点?(第88页94页)l 现代德育过程的特点是:(一)现代德育过程是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过程。(二)现代德育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作为主体
5、思想品德完整发展的过程。(三)现代德育过程是师生德育共进的过程。(四)现代德育过程是对环境开放的过程。ll 第6题:什么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热爱、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以道德践行为基础的原则,德育影响的一致性、连贯性原则。l 具体内容在第99100页第三章 思想品德观与现代德育l 第7题:什么是思想品德?如何评价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个体道德认知发展理论?l 思想品德的内涵是:个体按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等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第105页)思想品德的外延包括道德品质、思想品质、政治品质。l 皮亚杰提出个体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其主要观点是:(
6、一)品德具有个体的主体的特征;(二)个体的道德发展是分阶段的过程。他发现儿童道德是由他律向自律发展的。l 柯尔伯格创立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并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2、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l 评价: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由于偏重于品德中的认知因素,因而尚不能反映完整的品德发展的阶段性。因为道德认知仅仅是品德结构中的一个要素,道德认知发展并不能代表全部品德的发展。但是它所揭示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由他律向自律发展是品德发展的普遍的本质的特征。(第112115页)第四章 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l 这一章有5题l 第8题: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在德育活
7、动中的作用如何?l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是指教育者通过德育活动在促进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l 德育目标在德育活动中的作用:(一)对德育内容、方法的导向作用。(二)对德育活动的激励作用。(三)对德育实施的协调作用。(四)对德育评价的参照作用(第129132页)l 第9题:什么是德育内容?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的关系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l 德育内容是指按德育目标要求,或者说为实现教育目标而用以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知识、理论、思想、观点、准则、规范等。l 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的关系是:德育内容是最直接地体现了德育目标,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l 德
8、育目标、德育内容的共同特点是:(1)都是具有历史性、阶级性的。(2)都是具有超前性或理想性的。(第129130页)l 第10题:制约现代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的因素有哪些?l 这些因素是:(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二)受教育者的发展;(三)思想品德心理特点;(四)教育世界观的因素。(第132134页)l 第11题: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是什么?如何理解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基本精神?l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l
9、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基本精神是:l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设计体现了现代德育发展性精神即注重个体德性的发展。l (一)德育目标的组成部分更加完整:1、在重视树立公民国家观念,党的基本路线等政治教育、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的同时,突出了公民的法制教育、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2、把心理品质的发展列入德育目标要求。3、改变了以往只重视思想准则、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培养,忽视培养和发展道德能力的倾向。l (二)具有层次性。l (三)注重按中小学生道德心理发展水平提出要求(第146149页)第五章 现代德育课程 l 这一章包括5题 l 第13题:什么是德育课程?其根本特征是什么?l 所谓
10、德育课程是具有育德性质和功能因而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有影响作用的教育因素,是整个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l 德育课程的根本特征是育德性。严格意义上的“德育课程“是要使受教育者掌握内在性道德概念,既达到理论的概括水平,又把道德知识内化成自己的道德观念,成为道德评价标准,指导自己言行的准则。(第157页)l 第14题:什么是认识性德育课程?说明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地位、特征和功能。(第164165页)l 认识性德育课程是学校于正式课程中,规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系统传授和学习有关道德的、思想政治的知识、观点、理论,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认识、观念、理想乃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课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德育 理论 考前 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