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识中国古代香的知识.doc
《小知识中国古代香的知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知识中国古代香的知识.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香的知识香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使用。从熏燃、悬佩到涂傅、饮用、乃至到奇思妙想地用来计时,都反映了古人对香这种海外来物的认识以及古人精致的生活情趣。本文对古代人们的用香风俗作了细致的考察,希望对我们了解古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有所助益。说到香,我们首先想到的多是宗庙祠堂和寺院道观里的香烟缭绕,于是香在我们眼里就成了一种祭祀和宗教的用物,其实香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用途。 真正的香料并不产于中国,而远在西域诸国,正如范晔在为和香方所写的短序中说的:甘松、苏合、安息、郁金、 多、和罗之属,并被珍于外国,无取于中土 (宋书范晔传附孔熙先传),所以宋代以前,除了朝贡以外,香料来源比较有
2、限,香料种类也较少,除了祭祀和宗教用香外,香的使用并不广泛,是作为奢侈品而存在的。汉代时即便贵为皇后的明德马皇后都说 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但着帛布,无香薰之饰者,欲身率下也。 (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纪) 魏晋南北朝以降,香多为宫中贵族之家焚熏涂傅,平民百姓是无福享用的。据史料记载东晋巨富石崇家的厕所常有十余婢侍列,皆有容色,置甲煎粉,沉香汁,有如厕者,皆易新衣而出,客多羞脱衣。(晋书王敦传)一次平素崇尚节俭朴素的尚书郎刘寔去石崇家如厕,见有绛纹帐,茵褥甚丽,两婢持香囊,寔便退,笑谓崇曰误入卿内耳崇曰是厕耳。寔曰:贫士不能若此 (晋书刘寔传)像刘寔这样显贵人家尚用不起,更不
3、用说布衣之家了。 宋明以来,在朝贡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极大地扩大,各种香料通过海上之舟大量运入中国,民间各种修合之香也颇为盛行,香在人们生活中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香的使用也更为广泛和多样化,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不过纵观中国古代生活中的用香,大体有这么几个方面:一.熏燃之香中国古代的达官贵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香的妙用,通过熏燃香料来驱逐异味。石崇家的厕所因为焚香曾经声名显著,成为一时笑谈。在石崇以前熏香多出现于宫中。那时香大多产于西域诸国,西域离中原路途遥远,同时中原的海外贸易还没有发展起来,宫中仅有的香料都是通过西域诸国的朝贡得来的,熏香也最早成为宫中的习俗,大多用来熏炙衣被。后汉书钟离意传记
4、载,蔡质汉官仪曰尚书郎入直台中,官供新青缣白绫被,或锦被,昼夜更宿,帷帐画,通中枕,卧旃蓐,冬夏随时改易。太官供食,五日一美食,下天子一等。尚书郎伯使一人,女侍史二人,皆选端正者。伯使从至止车门还,女侍史絜被服,执香炉烧熏,从入台中,给使护衣服也。可见当时用香熏烤衣被是宫中的定制,并且有专门用来用香熏烤衣被的曝衣楼,有古宫词写到西风太液月如钩,不住添香摺翠裘。烧尽两行红蜡烛,一宵人在曝衣楼。当时熏香的器具很多,主要有熏炉和熏笼。在河北满城中靖王刘胜墓中,发掘的铜薰炉和提笼就是用来薰衣的器具;湖南长沙的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文物中,也有为了薰香衣而特制的薰笼。汉代更有博山香炉响誉于世。 唐代熏笼更为
5、盛行,覆盖于火炉上供熏香、烘物或取暖。东宫旧事记载太子纳妃,有漆画熏笼二,大被熏笼三,衣熏笼三。 反映此时宫中生活的宫体词也有很多都提到这种用来熏香的熏笼,如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王昌龄长信秋词), 红颜未老思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白居易宫词), 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熏笼 (李煜谢新恩),凤帐鸳被徒熏,寂寞花锁千门(温庭筠清平乐)。就考古而言,在西安法门寺也出土了大量的金银制品的熏笼。雕金镂银,精雕细镂,非常精致,都是皇家用品。 除了大量的熏笼,还有各种动物形状的熏炉,用来取暖,特别是唐以后使用的比较广泛。宋代一些官宦士大夫家比较流行的是鸭形和狮形的铜熏炉,称为香鸭和金猊
6、和凝作的何满子中有却爱熏香小鸭,羡他常在屏帷,周邦彦写的青门饮中有星斗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雾浓香鸭,冰凝泪烛,霜天难晓,贺铸的薄幸词里也有向睡鸭炉边,翔鸳进屏里,羞把香罗暗解,此处的香鸭睡鸭都是用来熏香取暖的器具。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自己的生活时也多次提到熏香的器具,如在凤凰台上忆吹箫里写下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在醉花阴里写下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不惟李清照,还有周紫芝的词鹧鸪天里有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徐伸的二郎神中漫试着春衫,还思纤手,熏彻金猊烬冷,词中的金猊、金兽都是这种用来熏香的器具,词中所写的闺闱绣闼或厅堂书房,围炉熏香,剪灯夜话则是古代士大夫之家充
7、满情致的生活场面的具体反映。 一般来说,相对于北方而言,南方熏香更为普遍,原因一正如周邦彦满庭芳里所说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二就是南方多瘴疠,用熏香驱邪辟秽去疾的观念非常普遍,正如明代屠隆在考盘余事香笺里论香说的仓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颜氏香史中也说到不徒为熏洁也,五脏惟脾喜香,以养鼻通神,观而去尤疾焉;还有就是南方多水,多水则蚊虫易于繁殖,熏香是驱除蚊虫的好办法。二.悬佩之香古代很早就有佩带香的风俗,尔雅释器妇人之祎,谓之缡。郭璞注:即今之香缨也。说文巾部帷,囊也段玉裁注:凡囊曰帷。广韵平支:缡,妇人香缨,古者香缨以五彩丝为之,女子许嫁后系诸身,云
8、有系属。这种风俗是后世女子系香囊的渊源。古诗中有香囊悬肘后的句子,大概是佩带香囊的最早反映。魏晋之时,佩带香囊更成为雅好风流的一种表现,东晋谢玄就特别喜欢佩紫罗香囊,谢安怕其玩物丧志,但又不想伤害他,就用嬉戏的方法赢得了香囊,烧了,成为了历史上的一端佳话。后世香囊则成为男女常佩的饰物,秦观满庭芳里有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的句子就是明证。 不仅仅身体佩带香囊,香还被用来散撒或悬挂于帐子之内,据载后主李煜宫中有主香宫女,持百合香、粉屑各处均散。洪刍在香谱中则提到后主自制的帐中香,即以丁香、沉香、及檀香、麝香等各一两,甲香三两,皆细研成屑,取鹅梨汁蒸干焚之。 不惟帐中用香,宋代贵夫人的车里
9、也悬挂香囊,成为一时的风尚。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特别记下了当时的这种风尚京师承平时,宋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鬟持香毬在旁,二车中又自持两小香毬,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 在宋词中常有油壁香车香车宝马这样的词,大概就是指的这种悬挂香囊的犊车。如晏殊的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李清照的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三.涂傅之香此类香的种类很多。一种是傅身香粉,一般是把香料捣碎,罗为末,以生绢袋盛之,浴罢傅身。 一种是用来傅面的和粉香。有调色如桃花的十和香粉,还有利汗红粉香,调粉如肉色,涂身体香肌利汗。 一种是香身丸,据载是把香料研成细末,炼蜜成剂,杵千下,丸如弹子
10、大,噙化一丸,便觉口香五日,身香十日,衣香十五日,他人皆闻得香,又治遍身炽气、恶气及口齿气。 还有一种拂手香,用阿胶化成糊,加入香末,放于木臼中,捣三五百下,捏成饼子,穿一个孔,用彩线悬挂于胸前。 此外还有香发木犀香油,亦可为面脂,乌发香油,此油洗发后用最妙。合香泽法,既可润发,又可作唇脂。五代词虞美人香檀细画侵桃脸,罗裾轻轻敛此处的香檀就是指的一种浅红色的化妆品。韦庄江城子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这儿的口脂香大概就是用某种香料调配而成的。在汉代还有上奏言事口含鸡舌香的风俗,为的是除去口气。 唐代妇女的化妆品中,已经出现了补鬓油和润面油,蜀地贡给宫中,也用到了乌沉香、白脑香,宫中称锦里油,此后经宦
11、官之手传到民间,富人家大多称之为西蜀油。见诸诗词的温飞卿菩萨蛮中有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另有归国遥粉心黄蕊花靥,黛眉山两点此处的蕊黄和黄蕊都是指的此间流行的一种眉妆,是贵族女子用花蕊研制成的一种黄色香料,涂在额角,以增美观,叫做额黄。四.印篆之香一般的香粉,为了便于香粉燃点,合香粉末,用模子压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样,然后点燃,循序燃尽,这种方式称之为香篆。印香篆的模子称为香篆模,多以木头制成。百川学海香谱条中说:镂木之为范,香为篆文。这是说香篆模子是用木头雕成,香粉被压印成有形有款的花纹。据宋代洪刍的香谱载:香篆,镂木以为之,以范香尘。为篆文,燃于饮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径者。 篆
12、香又称百刻香。它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寺院常用其作为计时器来使用。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就曾制出过精巧的屏风香漏,通过燃烧时间的长短来对应相应的刻度以计时。这种篆香,不仅是计时器,还是空气清新剂和夏秋季的驱蚊剂,在民间流传很广。 香篆也称香印,在焚香的香炉内铺上一层砂,将干燥的香粉压印成篆文形状,字形或图形绵延不断,一端点燃后循线燃尽。由于取用的香是呈松散的粉状,点燃之前才以模造成绵延不断的图形,而且移动模子时很容易碰坏图形,因此使用时并不方便。也许正是因为这,南宋杭州城的住宅区内的各种服务业中,就有专门为人供香印盘的服务业,他们包下固定的铺席人家,每天去压印香篆,按月收取香钱。这在宋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知识 中国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