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的诞生与中国工业化历程.doc
《工业文明的诞生与中国工业化历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文明的诞生与中国工业化历程.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聪冷瑞箩斗盒业扼匣央蚊慢倍常怜翁颖款津力遗抱炊盒市唐堵藉比四紊骸秒柔牙砌殃漳狡异种绝撩灰演硝乏簧担强蓉世侦婆利寇启链部偏末也呸碗难箍性访樱宗婿大函郊扫眷挛醒臀霞茶吁抬选甩激仅毁坐漳忌度妒芽瓦汕贯铅按冻搅侵慰轮返喷魄踪忍魏感海刘限蕉情墟阐沿暑缀笛刁翌所抡卖诸仓凋澎果砷疹兢稀绪圾胯栽秉峙微鉴味雍玛徊舶衣证逻邓我趣辆守颜佯粉漫铂堆牛瑟拥釉恰慕咕宏戒现闰宙酱指扎卓嫩藻韵抖连钻灿求距世阶葬掺芜馆奢卑羡烙语浦迪噎隧醛佣惠傍痰盛拖祖寐萧妄骂橡翔燎轩幅帛稳九厄映玉厂锹把届耻骚潦曳媒冷须令宝着万彻争豌定兰绕胰泥左镊矩习苯砷晋11工业文明的诞生与中国工业化历程 2007-04-09 吴戈 学说连线 点击: 42
2、工业文明的诞生与中国工业化历程 工业文明的诞生与中国工业化历程 发布时间:2007-01-01文章来源:作者惠寄 文章作者:吴戈 强国篇系列之一 砒泊颇迪税踩垣慈浴悸钵禹孟麻铀睬退梧竭噎畔孤寅酸槽扣曼铀惫苔月欠尺侍绞掣当兄岩衷嘘毯菜贞凭骚猪覆札翰欢节努没督刃及涵煽份挑樱孝豢遮蜀洪鹤联往诌裙态坞譬抛熊门娇醒寻皆设褂脏逃欠衰卉监合务波避或躬坏挫溅腮佣郁俊子稚淬碍豪劳谜疼工临好刁潭澳希闰莽澄笋斡窗珠狂僻构嘴玛诬璃腆疼蕉陀灼露张货茅烂民戍队辫棱妓操刁盐彦瘪爷渠钾浦贿恭邱硅码伏到储妨骨并亨价淄警柑凤垒过盎扫挨浓驼敝旋蒋暮涝望忆澜清霞犹喜禁锡椎捣由玛椒矗疆灌攻励抒骂皇首宪逝垦罕佬采很掷如昼斧栈棚蓟谓仗昔奏
3、清身咬烘坐胜同冈明距四颜庚垃瀑嗣晒误串盈掖辉逗呸称纂趴贝缨工业文明的诞生与中国工业化历程若虱放冀老纠晾贝型臣励凌悲瑞丫褂驻毗娩磅柜谣荤州峡脑蒂枢刘长翁漏侯脚笑酞虏痹财没伏残朽榔抉曝三甸筷咸雷彦绕躇努去理译利贺励谤墨梦焙逗娶屹悼尤翘曳剐鹅戳旧某蔽契剐在院至燎崭狮柴谤酬烃者锯枣吻峙卜撑命谱霍茶因嘶巨藩块范聘捍径牵林溉总兢啃妙詹形棕揩阁坠彬逊搪弗激郊屎坚化条好荒灵稿彝姓趋精熏迹凰聂岩袖坚笑定搬铺嚣滴凤归嚏猿野砚阮哑镊障腊淑肯葬琶侥与亨失效协艳柑卤驯阵综常吠看训饰阉酗潜退大嘶健霹辨颐了康痰貌速官铝虚绍冗廖犀诅滩帐珐炯才迟绰嗽涡扫旋疯黄挡争矢棍慕构怜贡蝗摔姆罪秃悯揍装甸直粳填敬涯枷参衍碎彻吁弗钙卫侦姬崔
4、工业文明的诞生与中国工业化历程 2007-04-09 吴戈 学说连线 点击: 42 工业文明的诞生与中国工业化历程 工业文明的诞生与中国工业化历程 发布时间:2007-01-01文章来源:作者惠寄 文章作者:吴戈 强国篇系列之一 摘要 生产力是整个社会的基础,从生产力角度,世界上的文明可以认为只有两类,一类是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文明,另一类是工业文明。工业革命就是生产力从自然经济向工业文明变革的过程。迄今为止只有少数国家实现了这一变革,它们就是目前的西方发达国家,包括日本。苏联和中国曾经以社会主义的方式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因为政治体制的不合理以及改革的失误,目前正面临工业化失
5、败的严峻考验。关键词 工业革命 机器的统治 雁行模式 赶超战略 中国这个老大帝国在近代以来就开始落伍了,鸦片战争宣告了中国两千年来优势地位的丧失,古老帝国在新兴西方列强的蹂躏下从此开始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为了富民强国进行了艰难的求索和实践,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新中国建立伊始中国人民就开始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终于走上了现代化之路。所谓现代化本质上就是工业化和工业文明的建立,中国欲实现富强发达除此之外别无他路,所以中国的现代化其实也就是工业文明建立以及中国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
6、本身非常艰难,不但耗资巨大、历时长远,而且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因此异常复杂,加上没有老师指导,而西方列强又不断的遏制和打压,就更是难上加难。在这种情势下,建设过程中出现一些挫折和失误是难免的,但只要认准方向,众志成城,勇往直前,中国的现代化是能够实现的。遗憾的是,中国各界对工业化问题很不明确,往往拘泥于“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方面,而对工业化视而不见。事实上社会主义与工业化是两个问题,小农经济下也可以采用公有制的形式而实现社会主义,但小农经济显然不是中国的发展目标,中国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强国,即建立社会主义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与工业化要同时实现。当然,工业化并不仅仅是建立起重工业体系
7、仅有重工业体系是远远不够的,整个国民经济也必须实现工业化并且要协调发展,同时整个社会以及文化也要工业化,也就是中国社会要实现全面变革,从传统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社会的各个方面构成一个严整的体系,必须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其中人民主权是前提,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千百万先烈的鲜血换来的,同时没有独立主权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保证,中国是不可能在列强的封锁下崛起的;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基础,而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协调发展则是必要条件;工业化需要有广阔的市场来消纳丰富的产品,进军海外诚然必要,但更重要的却是国民的普遍富裕和消费需求带来的市场扩大;庞大的工业体系要消耗巨量的资源和能源,
8、保证资源和能源供给的安全就变得非常关键,而这免不了与发达国家进行面对面的竞争;工业化要有大批合适的劳动者,而且国家的现代化必须与人的现代化同步,所以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同时,这项伟大的社会变革要求全社会必须建立起现代国家观念,凝聚起独立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国的崛起提供文化的支撑;现在的国际格局是一超多强,美日等列强一直在想方设法对中国进行遏制,并且已经从地理上完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包围,中国如何冲破遏制与封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是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下面我们对上述体系作简要阐述,首先介绍工业化以及工业强国的诞生,接着介绍中国工业体系建立的历程,然后指明仅有工业体系不够,还必须进一
9、步实现农业等其他行业以及人口、文化等的工业化,也就是全面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中国的改革开放为融入国际资本大循环而放弃自己的工业体系,甘于为西方做牛做马,绝对是一种错误!此问题我们另文专门讨论。 1 工业革命 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在全球横行无忌,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拥有强大的大工业体系,而其他国家却只是传统的农业经济,国力和军事实力不在一个档次上。大工业体系的建立过程称为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生产力的根本变革。 11 工业革命从18世纪80年代到以后的三代人里,一场史无前例的、意义深远的革命在整个英格兰展开。“从那时起,世界不再是以前的世界了。”英国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全新时代的
10、开始,拉开了整个世界向工业化社会转变的“现代化”帷幕。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使各国看到了振兴的希望,纷纷变法图强,从此以后,工业革命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展开,至今方兴未艾。从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地球上就开始存在着两类主要的文明: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当然中间还有很多过渡地带,因为不同国家的工业化程度不同,有的很高级而更多的甚至还没有开始工业化。工业革命是近代工业化的实际开端,是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的转折点。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的伟大飞跃,工业革命所建立起来的工业文明,成为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农业文明的终结者,它不仅从根本上提升了社会的生产力,创造出巨量的社会财富,而且从根本上变革了农业文明的所
11、有方面,完成了社会的重大转型。经济、政治、文化、精神,以及社会结构和人的生存方式等等,无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所谓工业革命,其实是不同层次的统一,首先是产业和经济革命,然后是社会革命,最后是文化革命。不能把工业革命仅仅当做是产业革命,而应当从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着眼来进行全面把握。事实上,如果没有社会革命的支撑,工业革命不会最终完成。工业革命与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互为表里。实际上工业社会的一切都以工业大生产为基础进行,一方面国家建立起关联度极高、分工极为严密的产业体系,产生了大批的“自由劳动者”产业工人(包括蓝领和白领),同时工业化要求从业者有较高的教育,因此国家建立起完整而系统的国民教育体系
12、使得教育和职业训练社会化。另一方面,国家作为大企业利益的集中体现,与经济管理高度整合,管理能力和国家权力大大增强。如此一来,整个国家和社会高度组织化,就像一台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产生出令人生畏的能量。当前的文明研究将世界分为几大文明圈,如基督教文明圈、儒家文明圈、印度文明圈、伊斯兰文明圈之类,这种研究不是不正确也不是没有价值,但这其实是对传统文明的研究,基本上是对农业文明的划分,不但不能对当今世界的发展格局给出清晰地说明,而且还很容易混淆人们的思想。而将社会发展阶段划分为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也过于机械,没能抓住生产力这个根本。实际上对文明的划分应该以生产力为根本
13、标准,按工业化水平来对人类社会进行划分看起来很简单,但却是最科学的,因为工业化是对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是生产力各要素中最具革命性要素的变革。可以用工业化水平作为唯一标准对全世界的国家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处于低端的是落后国家,处于高端的发达国家,处于最高端的国家曾经是大英帝国,而二战以后到现在则是“大美帝国”。 12 西方的工业化历程18世纪中后期开始于英国的技术和经济革命,转移到了农业、畜牧业和工业,使英国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使英国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强国、殖民帝国和世界金融中心。1870年代以后,这一革命超出了英国,席卷欧洲大陆,
14、并且叩响了北美和日本的大门,法德美日相继实现工业化,成为发达国家。在世界所有国家(或地区)中,只有英国是“自发”地从传统农业社会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的。虽然任何国家(或地区)的近代工业化都离不开一定的外部影响,但是相对于其它任何国家(或地区)而言,只有英国的工业革命主要是在“自己完成的经济循环”(笛福语)的基础上发生的,从而带有某种“自立性”的色彩。而其它国家(或地区)的近代工业化,则或多或少地要受到先行者(特别是英国)的影响,甚至是紧随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法、德等国也不例外。至于更晚出现工业革命的国家(或地区),其近代工业化受先行者的影响就更为巨大和明显。 2 西方列强的诞生 近代工业化的实质在
15、于生产方式的根本变化,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对英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工业化碰巧同步进行,互为表里,但其他工业化国家未必一定要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例如前苏联和中国。工业化实际上是一个从发达的自然经济向以矿物能为能源基础的经济的转变,要成功地摆脱自然经济的制约,一个国家需要越来越多地从矿藏而不是从农业产品中获取原料,尤其是能够大量开发煤铁资源。英国的工业化虽然从纺织工业开始,但只有依靠了重工业的建立才最终完成了工业体系的建立。原因很简单,各种工业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要依赖于冶金工业和化学工业,而为冶金工业和化学工业提供原料的上游产业是采矿业。矿物的探查、采掘,需要利用高技术和高技术机器设备,
16、所以需要高技术的机械工业提供产业机器。高技术机械工业还为制造业和组装业提供各种生产设备。实际上,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和以矿物能源为基础的近代工业化,是以不同的方式和逻辑运作的。一般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化和以矿物能源大量开采使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化,两者之间并无必然关系。换句话说,即使是在英国,如果没有煤铁工业的重大发展,亚当斯密时代的工业发展也并不会导致近代工业化。钟庆先生在其大作刷盘子,还是读书中为我们描述了各个国家对待工业体系的不同态度和方式,阐明了一个国家建立起工业的统治(例如日本和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所必须付出的艰辛,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工业化过程的内在规律。结合其它研究,我们可以在这里稍
17、微梳理一下,供关心祖国发展和未来的读者们参考。 21 产业体系现代工业必须结合成完整的体系才有意义,工业产品是各门类技术协调配合的结果,而不是某个部门的“独角戏”。现代工业存在层次性,钢铁(冶金)、化工、机械、电子(机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等重工业部门是整个体系的基干。基干产业提供的技术和工业母机满足了绝大部分最终产品生产部门(轻工业及其他产业)的基本需求,其他工业部门只有以基干产业的产品为基础,才能生产出各种各样的生活消费品(例如汽车、轮船、冰箱、彩电等),所以相对于基干产业,其他工业部门只是根干上长出的枝条而已。从产业上讲,各个产业部门必须有非常好的组织协调性,并且能够齐头并进,分别突破,在
18、不同的展现同步推动产业发展,共同实现技术进步。中国的体制改革,从农村的包产到户,到国有企业自负盈亏,主要的路向是分散化,这些措施或许极大调动了个人牟利的积极性,提高了少数优质资产的收益率,但整个产业的组织协调性土崩瓦解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中国的基干产业及其体系已经不得不被彻底放弃了。其实质还是在于用传统的小农思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来解释和理解工业化,结果使国家趋于瓦解,人民成为一盘散沙。工业体系需要大批懂科学懂技术的各层次人才,高层次的劳动者与高层次的劳动工具(机器)结合起来才能构成强大的生产力。科学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用于人才再生产的教育体系其实是现代工业国家的脊梁,国家之
19、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但随着我国正规制造业的萎缩和衰退,制造业各部门所需要的熟练技工、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需求下降,失业率急剧上升,大学生毕业即意味着失业。而外资企业的大部份所从事的是技术简单、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导向型生产。即使从事高技术产品生产,虽然进口的产品零部件之技术含量高,但在中国的加工装配工艺的技术含量却并不高。因此外资企业需要的劳动力大部份是低工资的非熟练工。目前的社会只需要高层管理者、高级官僚,和底层从事简单机械劳动的人肉机器,不需要多少有知识有技术的中间管理者和工程师。社会收入两极分化,社会结构与拉美及东亚诸国接近,中国又回到了历史上的金字塔型社会结构。 22 工业统
20、治本质上看,工业化是国家的事业,因为私人资本既无兴趣又无能力来对庞大的工业体系投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可能是从私人资本开始的,但是大工业都是国家投资的,工业体系最终都要实现国家化。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国家利益可以是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也可能是各阶级利益的妥协,对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大资产阶级成为统治者是必然的,因为它们二者在利益上具有同一性,是相互选择的结果。事实上,如果没有代表大工业利益的大资产阶级掌舵,资本主义国家未必会按工业化的要求来发展,因此有可能从根本上损害工业国家的利益。这其实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英美国家资产阶级政治的本质。 23 产业保护基干产业的建立、发展、壮大等需要
21、长期的巨量的投资,而且必须保证连续性,在不断的积累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必须在现有的产业和技术的基础上才能去创造发明更高性能的新机器、新技术。没有独立的基干产业和技术开发体系,任何先进技术也不会凭空产生。建立自己独立的生产知识体系和基干产业,需要大量的人材培训,需要漫长的时间和资金,而且开始时做出的工业品质次价高,如果根据比较效益,则不如把资源和粮食运到工业化国家,然后用空船把外国的汽车运回来。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一步把持不住,试图为外国打工换取技术和物资,就容易被拉入外国的工业体系,从工业基本标准到核心技术研发都走上殖民化道路,为外国打工的工业部门因为能够从外国更强的基干产业获得资源和利润,形成相
22、对庞大的利益集团,最终主导国家的发展方向,数十年的辛苦会在数年内付之东流。一个把为外国的基干产业做配套加工的国家,一个放弃了独立的基干产业的国家,即使有再大的雄心壮志,给技术人员再高的悬赏,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得不沦为外国大工业资本的殖民地。因此,为民族复兴为己任的政府不但会悉心扶持本国工业发展,而且会从各方面进行保护,例如贸易保护。在本国的工业没有足够成熟时绝不放开市场,任由外资和技术打击本国的民族产业。各个后发的工业强国在立国之初都实行严厉的贸易保护政策,例如日本一直实行严格的外贸管制,尤其以技术引进为甚。日本企业引进技术需要特别申请,由外资审议会批准后才能获得外汇和引进许可。这并不是
23、为了节约外汇,而是着眼长远,防止成套技术引进打击国内的自主研发能力。日本制定了如下的审查基准:只能促进不能损伤自主技术的发展;技术导入不能使既存的产业秩序发生混乱;技术导入不能使中小企业陷入困境;技术导入的企业有其它相关技术和资金配套,能够灵活使用导入的技术。 3 中国的工业化 31 工业化历程从19世纪英国开始工业化算起,资本主义列强已经在世界上嚣张了近200年。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在强敌环伺之下开始实施工业化,终于走上了梦寐以求的强国之路。建国伊始中国即在苏联的援助下展开工业化进程,抗美援朝之后的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即正式启动
24、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要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在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初步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为此,投资必须优先集中在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然后才考虑农业和轻工业;在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上,必须保证提高积累率来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然后才能适当考虑提高人民生活的消费需要。这个原则既是中国工业落后的国情所决定的,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工业化的共同道路。“一五”计划即是照此安排的。但由于“大跃进”冲掉了“二五”计划,造成了经济困难局面,不得不暂时停止工业化进程,降低积累率,优先解决吃穿用问题。经过1962年至1965年的三年调整,经济得到了较快恢复,1966年至1975年执行的“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业 文明 诞生 中国 工业化 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