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管理中的无为而治.docx
《幼儿园管理中的无为而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管理中的无为而治.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幼儿园管理中的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治国理论,最早由春秋末期的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合乎道的原那么,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既然道以自然为本,则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开展,使其处于合乎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预,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有人认为,“无为是相对儒家的君子自强不息、大有作为而言的,“无为是什么都不做。这种想法是对无为的误解。?道德经里的“无为,是相对“有为者而言的,老子眼中的“有为者指的是那些用一己成见违背大道自然的行为,比方自作聪慧的机心、算计,
2、人的机巧越多,风尚越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看重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移山填海,吾心即宇宙,宇宙吾心;道家强调的是“主观不能先于客观,一切按照规律来。大禹用疏导之法治水成功,便是因循规律的结果。所以道家反对主观成见、师心自用,赞同的是循规律而为DD用道家的话说,是知常而为。同理,老子的治国论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国、“治大国假设烹小鲜,理论的基石均是知常而为的“无为。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不折腾。“无为之后是“无不为,无不为之义不是“什么都可以做的,而是“什么都可以做好。网上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另一只鹦鹉前那么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
3、售价四百元。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结果忽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店主说:不。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店主答复: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现代科学管理理论表明:管理越少,功效越好!最好的管理办
4、法就是自我管理,无为而治是管理的至高境界!潘石屹分析过:“文革期间,人们的思想、行为被管得很紧,人们就丢失了活力,经济也上不去。改革开放后,行政干预减少,给大家更大的空间,让人们自主奋斗。在追求幸福的动机下,人们会自行寻找适宜的办法,自行管理自己。所以改革开放以后,条条框框少了,人们有活力了,也变富裕了。我想,当园长就像开一辆大巴,园长的工作不是去开大巴,而是把正确的人拉上大巴,把他们安顿到应坐的位置,告诉他们目标在哪里,保证每个人有应该做的事情,放权让他去做。我们常讲“思路决定出路,一个教师经常想班主任的事,他肯定可以做到班主任;一个班主任经常思考组长的事,他一定能做到组长;一个组长经常关注
5、主任的事,他就会做到主任;一个主任经常思考园长的事,他就一定能做到园长。因此可见,在一所优秀的幼儿园里,教师做班主任的事,班主任做组长的事,组长做主任的事,主任做园长的事,园长做长远社会的事。众所周知,最能充沛发挥每个人能动性的管理模式是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展所长,各尽所能,我不赞成“齐抓共管,我提倡“合理分工。我在幼儿园的用人之道是:教师能做到的事情,班主任不做;班主任能做到的,组长不做;组长能做到的,主任不做;主任能做到的,园长不做。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激发所有教师自我管理!我不激励老师们这样说:“园长,这事情往下该怎么做?“领导,请您教教我怎么做?“您说我该怎么办?这也是我在办公室的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儿园 管理 中的 无为而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