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doc
《教育学心理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心理学.doc(10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认知发展与教育(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察觉。感觉是认知活动的起点,通过感觉,人们可以了解事物的各种属性,也能知道自己身体的内部的状况和变化。感觉是意识的心理活动的重要来源,是意识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也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感觉为我们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众多信息。只有通过感觉,人才能认识到事物的颜色、气味、软硬和大小等特性,从而才能进一步了解事物的多种属性。感觉保证了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信息平衡。人类依靠多种感觉从周围环境获得必要的信息,以保证正常生存所需。感觉可以测量的。感觉的测量师说明心理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心理量和物理量
2、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大小来说明的。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官对各种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是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度量的。感觉阈限是指引起感觉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客观刺激量。感觉阈限越大,感觉能力越差。人的感觉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知觉是个体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但知觉不是感觉信息的简单结合。感觉信息是简单而具体的。它主要受刺激物的物理特征所决定。知觉则较为复杂,它要利用已有的经验,对所获得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同时解释这些信息,使之成为有意义的整体。例如:我们听到身后的熟悉的脚步声,就知道是谁来了。“听到脚步声”是感觉,“熟悉的”是指
3、已有经验,感觉信息与已有经验相互作用,使我们产生了谁来了这种知觉。知觉有很多种。通常,按照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征不同,可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按照知觉所凭借的感觉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另外,我们把知觉印象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知觉称作错觉。感知规律1、目的律目的越明确,感知越清晰。人在感觉活动中能够从周围环境的许多事物中优先地分出当前所要感知的对象,这是由于知觉具有选择性的缘故。知觉的选择性服从于感知的目的,目的性越强,感知也越清晰。2、差异律对象和背景的反差包括颜色、形状、声音等方面,如果这些反差越大,则对象就越容易从背景中突出而先被
4、感知到。反之,对象与背景的反差越小,则对象越容易消失在背景中,而很难被察觉出来。如雪地里的白羊不易被人看出来,由于某些昆虫有“保护色”不容易将它们和周围的事物区分出来。3、组合律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产生清晰感知的重要条件。对象的组合可分成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空间上的组合式指在视觉刺激物中,凡距离上接近或形状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感知的对象。例如:游行队伍在前进时,各单位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就可以使观礼者便于区别。又如我们记笔记时,章和章、节和节之间,重要的标题与其他词句之间都留出一定的空行,也是为了要在距离上显出明显的差异,以便日后查阅时一目了然。时间上的组合式指听觉刺激物各部分“
5、时距”的接近,它们也能使我们分出感知的对象。如,我们听别人唱歌或说话,能一句一句地去感知它,一般来讲,这是因为一句话的各个词之间时距较近,而各句话之间时距较远的缘故。4、活动律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于被人感知。因此对直观的重要对象或部分,应尽可能地增强其活动性。展览上活动的展品,容易被观众感知;课堂上学生的小动作容易被老师发现,汽车上的指示灯,一明一暗容易被警察感知;霓虹灯的闪动易被行人感知,都是这个道理。5、调节律人的感知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中实现的,第二信号系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由于言语的作用,可以使我们的感知更迅速、更完整、更富有理解性、大大提高感知的效果。在环境相当
6、复杂,对象的外部标志不很明显,知觉对象比较隐蔽,而难于感知的情况下,言语对引导学生的感知活动所起到的作用更为显著。言语可以补充感知对象的欠缺部分,提高感知效果。6、协同律由于客观事物常常是包含很多属性的复合刺激物,因此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也经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而实现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接受知识方面,看到的比听到的印象深。单纯靠听觉,一般只能够记住15%,如果靠视觉,从图形中获得的知识一般能够记住25%若使听视两者相结合,又听又看,那么获得的知识就能记住65%。在感知活动中,运动分析器的参与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在运动分析器的参与下,有些对象的某些特点才有可能被感知,如物体的软硬属
7、性等。感知觉规律的应用1、提出明确的感知目的根据感知的目的律,要使学生的观察取得成效,教师就要明确地向学生提出感知的目的。例如,在自然常识课中,让学生观察鱼缸里的鲫鱼,应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目的;如注意鱼的身体的形状、身体的表面覆盖着什么,背部、胸部、腹部、尾部长着什么。这样,学生才能观察到鱼的身体结构的特点。感知的目的越明确,越具体,其效果也越好。2、加强感知对象与背景的反差根据感知的差异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加强对象和背景的反差:第一,在直观教具的制作和使用方面,不论是板书、挂图、模型和演示实验,都要加大与背景的差别。如白蝴蝶的标本不要制作在白色背景上,而要放在黑色、蓝色的背景上。第二,
8、凡是题目,重要的定律、定理、公式和结论等,应用粗体字,使它特别醒目,容易被学生感知。第三,教师应该用红色墨水批改学生的作业,使学生能够迅速地、清楚地感知到自己的作业正确与否。3、注意区分不同感知对象根据感知的组合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区分不同感知对象。例如,在绘制挂图时,为了突出所要感知的对象,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应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色彩;凡是说明事物发展的挂图,更应注意每一个演示图的距离,不要将他们混淆在一起;在教科书或教材上的文字,应该分行、分段、分节、行与行之间应有一定的间隔。教师讲课的声调应有抑扬顿挫,避免讲话毫无停顿之处或过分缓慢,因而学生不易感知每一句话,影响听课
9、的效果。4、提高感知对象的活动性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教师在直观教学方面,为了讲明事物的发展过程,必须利用活动的挂图或演示图,有时最好用在活动模型。如地理课讲中国行政区域时,就可把各省的图形做成可取出、可放进的模型;讲长江、黄河时,可用红笔在黑板上或地图上画出,在理化生等课的教学中,教师演示实验是很重要的,通过演示可以使学生的感知效果很明显地要好一些。5、形象与言语相结合依据知觉的调节律,在运用实物直观与模象直观的过程中,使形象与词结合起来。首先,形象的直观过程应受语言的调节。若教师错误地把直观本身当做 ,为直观而直观,满足于表面的热闹、生动、忽视言语对于事物本质特点的揭露,这就必然会使学生的感知
10、失去目的性,从而降低教学效果。甚至产生消极影响。其次,要注意用确切的语言对形象的直接结果加以表述。第三,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语言与形象相结合的方式。选用先直观后讲解,或直观和讲解同时进行,或先讲解或直观都可。在中学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边使用主观教具,边讲解的形式。过多地运用直观教具而忽视语言的讲解,会降低直观教学的效果;对于挂图或模型上不能表示或没有表示出来的内容,应该加以说明,以免学生产生片面的或错误的理解。在学生自己做实验时,教师必须加强实验指导。6、发挥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可以提高感知的成效根据感知的协同律,教师要注意发挥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以提高感知的成效。那种既看,又听,还
11、用手摸,动手操作的学习,会有助于提高感知的精确性和加深印象。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不仅能提高感知的成效,而且使人变得聪明。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源泉和门户,人们通过观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有关事物的鲜明具体的印象,经思维活动的加工、提炼、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观察使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较持久的认识活动。观察的过程以感知为基础,但并不是任何感知都可以称为观察。真正的有效的观察过程既包括感知的因素,也包含思维的成分,如果在观察过程中,不注意锻炼思维能力,那么观察只能是笼统、模糊和杂乱的,既不可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更不可能做出科学的判断。1、观察目的性训练观察有目的
12、有计划是观察效果的首要保证。观察有目的、有计划也是重要的观察品质,是观察力培养的基本内容。任务法。在观察活动之前,应适时地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下达一定的任务,确立一定的观察目的,使观察有计划地进行。如“观察对象有什么特征?”“周围的环境怎么样?等等。列项划勾法。在明确观察任务和目的后,可以列出一个围绕任务的项目表,恰似上街购物前的“购物提示”它能够促使训练者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有关内容。如对鹦鹉的观察可列出以下项目:头的形状、眼睛的形状、头部的羽毛的颜色、嘴巴形状、翅膀颜色、身上的羽毛、尾巴、爪子、叫声、喝水的动作、吃的食物、睡的姿势、一天的主要活动等。2、观察方法的训练怎样观察?如何克服观
13、察的无步骤,无顺序和杂乱芜杂?如何才能提高观察分析力和判断力,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顺序转换法。观察要得法,首先就得学会有计划、有次序地顺去查看,从不同角度、不同顺序上去观察同一事物或用同一顺序观察不同事物,从而把握观察对象的整体和实质。观察顺序可以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东到西,从近到远等;还可以是从头到尾,由表及里,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求同存异法:就是要认知观察和研究观察对象,找出其同类事物之间的异同,并分析其间的关系,其意义在于提高观察者的观察分析、思考、概括归纳的能力。3、观察准确性训练观察准确性是确保观察质量、提高观察力的重要内容和条件。围绕观察的完整性和有序性来展开训练,有助于提高
14、观察的准确性。中心单元法。即围绕某一观察对象或内容开展一系列观察活动,以求完整、准确地把握和理解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例如,观察种子发芽成苗这一过程,围绕种子是怎样发芽的这一中心,设计出一系列的观察活动。比如什么时候长出根?什么时候张开瓣?叶子什么时候长出?颜色怎么样?每天需要浇多少次水?4、观察分析力训练有效的真正的观察使观察与思考相结合,所以,观察分析力,思考力的训练是观察力提高的必经之路。说得更简明些,观察分析力包括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分析、比较和判断的能力。追踪法。又可成为间断观察法,即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对同一事物进行间断地、反复地追踪观察,以了解事物的发展辩护过程,掌握规
15、律,从而对类似情况做出准确分析和判断。比如,用一个月的时间观察月亮阴晴圆缺的情况。破案法。就是从某一观察的现象、线索中的疑问之处入手,进行探索性的观察,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瓦特有一次偶然看见水壶被顶开了,他想,水壶盖为什么会被顶开?是什么把它顶开的?它究竟有多大的冲力?带着这些问题,进一步观察、分析和实验,终于受此启发,瓦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太蒸汽机。5、观察重点训练观察事物要在全面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重点观察,以便对被观察的事物有更深入的了解。观察时,善于抓重点,才能较为迅速而准确地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比较事物间的差异和联系,对观察对象的记忆力、判断力等才会逐渐增强。
16、主要特征法。就是观察事物时,认准观察对象的主要现象和特点,这是针对一些人在观察时分不清观察中的主要现象和次要现象,或者总是注意那些有趣的、奇特的、自己喜爱看的现象而忽视主要内容而言的。如观察一只公鸡,重点应观察鸡冠和羽毛颜色、大小,因为这是与母鸡相区别的特征。个体差异法。这是在对同类事物进行观察时,抓住其个体特征。例如,同样是军官,同样是被逼上梁山,林冲和杨志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心态和两种性格。这就是他们的个体差异。在实际观察中,我们面对的更多的是一个个体。这一个体除了具有同类事物的类别特征外,更重要的是具有个体特征。因而要使观察进一步深入、细致、必须抓住事物的个体差异。6、观察积累训练观察积累
17、就是指把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记录下来,养成积累观察资料的好习惯。它不但能通过材料的系统化组织提高观察分析思考力,还能通过积累习惯养成良好的观察自觉性,还能丰富想象和思维。随感法。随感法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观察积累手段。它的形式为随看随记,随想随记。它可长可短,字数不定,形式自由,如观察养蚕,随看随记,某月某日蛾卵由黄变黑;某月某日,小蚕破壳而出,某月某日,第一次蜕皮等等。观察日记法。随着观察材料的不断积累和丰富,简单的随感式摘记显得过于简单,这时就需要些观察日记了。我国古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坚持日记的科学家,他走遍我国的名山大川,仔细观察和考察,晚年把自己的观察日记整理出来,终于
18、流下了光辉的科学著作徐霞客游记。(2)记忆的种类、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1、依据记忆内容分类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来分,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境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形象记忆是个人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保持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具有直观性。它以表象的形式进行加工并储存。通常人是以视觉、听觉的形象记忆为主,但也存在着以触觉形象记忆。不过,这并不多见。这里的形象记忆与后续的形象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实践中,它是随着形象思维的发展而发展的,比如记住一个人的长相,就是以视觉为主的形象记忆;记住一个的声音,就是以听觉为主的形象记忆,尤其是盲人,这种以形象记
19、忆水平相当高。情境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情景)为内容的记忆。情境记忆接受和储存的信息和个人生活中的特定事件与某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相关,并以个人的经历为参照的。它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必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个人亲自尽力过的或是看见的真人真事。它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比如,人对车祸发生过程的记忆,由于各种外界因素的诱导,会使人的这种记忆失真,甚至颠倒黑白。语义记忆是个人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的记忆。有的心理学教材把它成为语意逻辑记忆。这种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对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如概念、定理、规则和公式等。语义记忆比较稳定,不易受到外
20、界因素的影响。提取过于迅速,往往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情绪记忆是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引起情绪和情感的事件已经过去,但对该事件的体验则何在记忆中,在一定的条件系,这种情绪情感又会重新被体验。在现实生活中,情绪和情感具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的特点体验。这种体验既要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愉快的情绪记忆对人的行为有激励作用,消极不愉快的情绪记忆有降低人的活动效率的作用。运动记忆是个人对过去经历过的身体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运动记忆是以过去的运动或操作动作所形成表象为前提的。没有运动表象就没有运动记忆。运动表象是各种运动和动作的形象在脑中的表征过程。运动表象来源于人对自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