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 前言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一、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
2、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二、课程的基本理念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一)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三)遵循共
3、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三、课程设计思路(一)为了适应高中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普遍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因此,需要建设一个新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体系和实施机制。(二)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图示。 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实行学分制,必修课程10学分,选修课程最高可达14学分。(四)必修和选修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每个模块2学分。半个
4、学期(约36学时)完成一个课程模块。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也有利于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多样的学习需求,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学或者重新学习某个模块的内容。(五)必修课程(A)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组成 “语文一”(A1)至“语文五”(A5) 五个模块。(六)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B),小说与戏剧(C),新闻与传记(D),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E),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F)。学校可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有选择地开设选修课程。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实施。具
5、体课程的名称可由学校自定。(七)高中生的语文水平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必修课程10学分(高中毕业的最低要求); 第二层次,必修10学分+选修8学分(报考高等学校的最低要求);第三层次,必修10学分+选修14学分。(八)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就业的需要或所报考学校的要求,确定相应的水平层次,选修有关课程。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一)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二)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三)大力倡导自主、合
6、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五)必修课程内容的组合和教学实施。必修课程分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学校可以根据必修课程两个系列的目标,组织各个模块的内容,实施教学。(六)关于选修课的设计与教学1、 选修课的设计2、 对学生选课的指导3、 选修课的教学选修课的教学应注意:(1) 认真研究课程目标:(2) 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3) 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4) 努力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二、评价建议(一)评价的基本原则1评价的根本目的足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2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3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4提倡评价主
7、体多元化。5评价应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联系与区别。6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一)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二)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三)各地区、各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有差别的,各学校应该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四)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五)学校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逐步推动语文课程新资源生成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学校之间资源的互补与共享。(六)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