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系列教材中国的传统节日.doc
《校本课程系列教材中国的传统节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系列教材中国的传统节日.doc(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贾罕小学校本课程系列教材-贾罕小学前 言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审美意识、价值观念等,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具有较强的教化功能。深挖传统节日内涵,建设和弘扬好节日文化,创新节日活动形式,发挥传统节
2、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效,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有:除夕、春节、元宵节、立春、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腊八节,解放后国庆节、元旦等也逐渐成为我们的传统节假日。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节日资源的教育功能,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编写了本教材,力图通过课程实施取得教育实效。限于水平,迫于时间,难免粗陋。恳请各位领导、专家、社会有识之士不吝赐教。目录前言开发纲要第一课春节第二课清明节第三课端午节第四课重阳节第五课中秋节第六课国庆节开发纲要为大力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上级有关工
3、作部署,决定在我校学生中广泛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传统节日教育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和培育时代精神。现制订活动计划如下: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突出传统节日文化的核心意蕴,把握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实质,使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学生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二、教育目标通过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培养良好的精神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三、教育内容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
4、秋节和重阳节等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民族传统节日。四、教育形式1、通过访谈,讲故事比赛,经典诗词诵读,征文比赛,主题班会等形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把“传统节日教育”列入校本教材的重要内容,有机地引入校本教材,引入课堂,引入课外活动之中,使潜在的功能变为现实的教育功能。3、利用纪念祠等公共场所及民间大型节庆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有教育意义的社区实践活动。4、通过广播站、班刊、校刊、标语等等平台,加强传统节日教育的舆论宣传工作民族传统节日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重大事件的纪念日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学校应当很好加以
5、利用。我校逐步确定“一节日一教育主题”,使学生受到各种良好的教育。学校要通过入团等有特殊意义的仪式,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等,使育人活动系列化、经常化、制度化、生活化。五、具体措施:1、深入挖掘传统节日和重大事件纪念日的教育资源。对传统节日进行梳理,对其教育功能进行准确定位,如春节感恩、元宵节团圆、清明节缅怀先贤、拓展文明、亲近自然、端午节爱国情怀、中秋节爱家孝亲、重阳节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等。2、确定“一节日一教育主题”。如五四青年节永远跟党走、党的生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建军节向最可爱的人学习、教师节尊师重教、国庆节祖国在我心中。
6、3、通过入团、升旗仪式,以及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名胜古迹、到敬老院义务劳动等,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集体主义、革命传统和国情教育等。六、主要工作1、我们将一年中的传统节日和重大事件纪念日整理出来,使活动时间、内容一目了然,便于开展工作。我们将挖掘传统节日教育资源的工作,努力打造出“一条爱国主线,串起多彩亮点”的系列化主题教育活动。2、重视挖掘工作。深入挖掘节日的教育因素,适时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获得成功体验,达到抒发真情,感恩祖国,奉献社会的目的,形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念。3、突出传统节日。像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元旦、春节、元宵节等节日,是中华民族
7、的传统节日,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把他们继承下来。我们深入挖掘其传统的教育因素、文化内涵,并赋予其新的教育意义。加强传统项目。像“学雷锋活动月”、五四青年节、七一党的生日、十一国庆节等传统教育项目,我们不但继承好原有的教育作用,还要开拓出更宽更广的教育作用。5、加强内引外联。内部通过入团宣誓、升国旗仪式,外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共建、志愿服务活动等,努力拓宽节日教育活动渠道,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集体主义、革命传统和国情教育等。七、使育人活动系列化、经常化、制度化、生活化。1、系列化:对今年的节日进行统一的整理,排成一览表,深入挖掘出一条主线的系列化教育。今年是建国
8、60周年,应该以其为主线,其他的为辅助。2、经常化:提前安排,注重过程,把握时机,加强指导,注意提升。3、制度化: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加强管理,评价总结;表彰奖励,通报批评。4、生活化: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用学生力所能及,还能理解接受的方式组织活动,使学生既受到教育,又能愉悦身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第一课 春 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释义: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起源: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
9、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相关传说:年, 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
10、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晚上来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 习俗:包年饺 守岁 放鞭炮 贴春联 拜年,节假日教育活动设计网络上过春节一、简介 本课是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主题下的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必要的网络环境
11、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发挥“穿针引线”的导向作用,在活动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声、色、光、形并茂的网络资源不仅为学生打开了辽阔的视窗,也使学习过程充满情趣;而迅速便捷的网上学习更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尝试自主探究型教学成为可能。 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
12、年年如此。二、教学目标 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一些重大节日的风俗文化,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关于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查找相关网站的网址;教师把有关资料下载到局域网中进行整理并制作出全新的学习网页;学生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具备利用Internet在网上浏览、收集种类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渲染氛围,导入新课 1、在悠扬的民乐茉莉花中,课件展示一组反映我国传统的民风民俗的画面,请学生欣赏后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动情揭题:从悠悠远古到现代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中华民族形成
13、了许多特有的传统节日、独特的民风民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好吗.(板书课题) 3、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节日,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呢. 点评:悠扬的民乐渲染出古朴清新的氛围,多彩的画面宛如在学生眼前展开了一幅民族风俗的长卷,学生沉睡的记忆被唤醒,对民族风俗文化的亲近、向往之感油然而生。 (二)网络学习,认识春节 1、(课件展示春节的热闹场面)同学们,大家最喜欢的春节到了,让我们一起走入欢快的春节吧!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入教师制作的“春节网” 浏览学习,该网站的主要板快为:美丽传说、缤纷饮食、多彩活动、心情故事) 2、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交流: 讲一
14、讲春节的传说;演一演春节的活动;画一画春节的景象;谈一谈春节的经历;3、春节是如此多姿多彩,你知道,人们最希望的过年方式是什么吗.出示教材内容“猜猜看”,请学生自由竞猜。 4、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读网上“心情故事”中的到外公外婆家过春节,谈谈感受。 5、请学生再进行“猜猜看”活动,师动情总结:合家团聚仍是人们过年的首选。(配乐常回家看看) 注意: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网上搜索水平及语文阅读水平有限,应在课前精选相关资料,自建了板快分明、富有童趣、便于阅读的虚拟网站。学生如鱼得水般畅游在网络世界,领略着春节丰富的民风民俗。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交流,更使课堂高潮迭起,充满了春节欢
15、快热烈的气息。 (三)了解其它传统节日 1、教师提供以下网址,请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一个传统节日自由浏览: .nationculture./ .chinesefolklore./ 2、选择同一内容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小组,作展示准备。 3、各小组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示汇报。 点评:对于其它的传统节日,本课教学仅要求学生有所了解。所以,我们提供了一些相关网址,让学生直接上因特网浏览学习,广泛涉猎我国的民风民俗,学生收获颇为丰盛。而小组协作学习使学生不仅共享了各自的学习成果,也弥补了个体学习的空白和缺漏。 (四)课外延伸,编辑小报 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利用多种途径搜集有关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在教师指导下办一期
16、电脑小报。第二课 清 明 节时间:公历四月四六日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 释义: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
17、的食品习俗: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缅怀先烈 珍爱幸福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节假日教育活动设计一、活动目的: 通过清明节的主题教育,让同学们了解清明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另外还通过这次班会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一些习俗,清明节的历史由来。通过这次主题教育,还让学生来缅怀先烈,知道自己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二、活动时间:4月2日三:活动地点:各班级四、活
18、动过程:(一:)1.利用交流的形式让同学们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和清明节的习俗。 (1)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 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发达和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古人有描写清明扫墓的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寻夫小曲也有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别家坟上飘白纸,
19、我家坟上冷清清。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些诗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情景和氛围。 (2)祭扫烈士墓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纪念碑,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形式。 (二)利用影片欣赏的形式让同学们体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1.小组内交流班会体会。 2.指名让学生体会,及时表扬说得好的同学。 3.引申:第三课 端 午 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释义: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
20、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 来源: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著名爱国诗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
21、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习俗: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
22、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榕枝: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榕枝,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校本 课程 系列 教材 中国 传统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