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17大作业现代文学.doc
《江南大学17大作业现代文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南大学17大作业现代文学.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考试大作业考试科目:中国当代文学一、大作业题目容:一名词解释1 茶馆戏老舍是人民艺术家和文艺界的劳动模。茶馆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的经典之作。戏剧运用侧面透露的表现方法,以裕泰茶馆为典型环境,以茶馆的变迁和一些小人物悲剧命运来表现时代的主题。戏剧采用了人物展览式的结构,塑造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群像,反映了清朝末年至国民党统治时期近五十年的历史变迁,深刻表现了埋葬三个时代的主题。2 寻根小说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
2、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从作家选取的某个地域做为切入文化层面基点的角度来分析,可以把寻根文学划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个大围。代表作家有、承志、少功等。3双百方针所谓双百方针是指建国后毛主席在与文艺界各人士会谈后提出的百花齐放、百花争鸣
3、的方针。至于此方针的提出对于促进当时文艺繁荣的贡献暂且不谈,时至今日更多的是带有阴谋论色彩的揣测毛主席是否曾有意引蛇出洞,以双百方针诱出一大批在其眼中看来明显带有所谓反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延及事后爆发的文化大革命。4. 文化散文所谓的文化大散文兴起的标志大约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出版罢。顾名思义或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来定位,似乎文化散文是对某种文化或文明的反思。二简答题20分1. 朦胧诗对传统现实主义诗歌有哪些突破?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朦胧诗,指以舒婷、顾城等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为代表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对人的自我价
4、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险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朦胧诗的重要特征是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2. 概括90年代散文创作的四种主要
5、类型,并分析其审美意义。90年代散文创作的四种类型分别是:以余秋雨、存葆、周涛、鲍鹏山、王小波为代表的文化大散文;以季羡林、金克木、黄裳、乐黛云等为代表的学者散文;以海男、素素、立勤、周佩红、小蕙、玫、翟、铁凝、残雪、向黎、何向阳、蔚文、燕玲、唐敏、叶梦、徐小斌、徐坤、染、林白、残雪、虹影、孟晖、园、向黎、楚楚、路也等为主要阵容的女性写作;以永康、朱千华、青、雷平阳、盛慧、宗玉、周蓬桦、马力、马叙、献平、黄海、习习、阿贝尔、淡舟、右额天心、蓝、玄武、雪松、高维生、汉荣、生全、傅菲、洪金、宋晓杰、周闻道、傻傻、汗漫、柳宗宣、季栋梁、齐明达等为主的新散文写作。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选择散文这一文体
6、来表情达意,他们或以文人性的情趣见长,或以现代人的睿智通达取胜;有的面向社会历史,有的走向自我心灵。无论是走进历史,还是直面现实,抑或回归自然,都以散文的方式表达了这些知识分子的文化关怀。从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90年代散文家人的意识、自我意识的充分觉醒,看到了这些散文作家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上肯定着人的尊贵地位,肯定人的丰富需求,同时进入对人的前途、命运的本质的深入思考,这就为以抒写心曲、思考人生为特色的散文文体的流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这些作家告别了以往散文创作过于直白的政治功利目标,而是致力于新的表现领域和抒写方式,并以此作为散文新的审美标准,终于使90年代散文以更为轻松的格调、优雅的
7、步态、深刻的人生思考走近读者,从而实现了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精神对接,构成90年代散文兴盛的基础。作家主体审美意识的改变,使得90年代散文愈加表现出表现自我的自觉性,进而获得对世界、对人生的全新认知,这符合散文自身审美原则的整合与调节的规律,而且中国90年代社会思想活跃、丰富,它一改80年代思想改革与保守,开放与二元对立模式,明显地呈现民间性、多元化的特征,其涵和格局表现在创作中,就是散文创作所涉及的立意和主题,以及写作的基本立场和倾向发生了很大的偏转,特别是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诸多散文作家的创作已明显收缩为一个局部的边缘的现象,个人化的趋势日益清晰地显露出来,当然文以载道的传统,以及社会因
8、素对于作家的影响,使90年代的散文创作必然出现这样一种多元化的态势,这个时期的创作,或者富有哲理和人道精神,或者婉转抒情、或者倾向于个体心的倾诉,或注重文体的创造与革新,甚至是一些大众消费的散文也应运而生。因此散文的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其中,老一代的博大、中年一代的厚重、年轻一代的锐利,使当下散文创作呈现着三代同堂的繁荣局面。他们为我们散文的创作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给我们当前的散文创作提供了有意的启示。三论述题60分结合建国30年与80、90年代的小说作品的比较,论述新时期以来小说在题材、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出现了怎样的演化趋势?并请说说你对这种演化趋势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有理
9、有据。题材方面一、文革题材小说研究的兴起什么是文革题材小说,学界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明确定义。很多研究者几乎都不对文革题材小说进行界定,文革题材小说似乎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命题。文革小说的三种情况。为方便讨论,本文所说文革题材小说大体上等同于许子东所说的文革小说。新时期文革题材小说出现伊始,可以说关于它的研究就应运而生了。心武的班主任一发表,全国读者来信不断,围绕班主任的座谈纪要和评论也随之而来。卢新华的伤痕一发表,大有全国读者泪流成河之势,伤痕及其他短篇小说和评论选也随之出现。古华的芙蓉镇和莫应丰的将军吟刚一出版,芙蓉镇评论选集和将军吟评论选集就紧跟而来。戴厚英的人啊!人一问世,关于人道主义问题的论
10、争便蜂拥而起。可以说,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前期,关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评论意味着新时期的文革题材小说研究已经发生。1983年开展的清理精神污染运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革题材小说的创作和研究。随着政治环境的宽松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知青小说、寻根小说和先锋小说蓬勃发展。由于知青小说、寻根小说和先锋小说中有不少以书写文革中的人和事为主,所以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革题材小说的创作和研究又活跃起来。从文革结束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伤痕小说、反思小说、知青小说、寻根小说和先锋小说的兴衰与当时文艺政策的或松或紧呈正比关系,与之相随的文革题材小说研究大致上也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叶永烈、
11、胡月伟、师东兵、林青山等人的文革传记、文革纪实和文革秘闻也在那个时候同步出现。这些文革题材作品小说在反思文革的同时也不乏消费娱乐的倾向,它们同知青小说、寻根小说和先锋小说中的文革叙事,可视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革叙事的四重向度。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革题材小说作品大量涌现,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当时国兴起的文革研究密切相关。1986年文革发动20周年之时,知识界对文革的言说持续升温。邵燕祥倡议建立文革学。1巴金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让人们牢记文革,以防文革再来。2针对巴金的提议,附议者不少,但也不乏怀疑者。总的来说,那时人们呼唤研究文化大革命浪潮的到来。今天看来,一批早期的文革研究著作、文革口
12、述著作就产生于那个时比如金春明、王年一、周明、骥才等人的书籍。几乎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开始呼吁进行文革文学研究。1988年11月10日,文学自由谈开拓文学编辑部主持召开了文学与文革座谈会。钟山1989年2期刊登了凯雄、贺绍俊文革文学:一段值得重新研究的文学史一文。随着全国经济政治形势的紧,1989年夏季前后至南方讲话1992年1月1日到2月21日,文革研究受到限制,文革文学研究题材小说创作及研究也走向低潮。其实,早在1988年12月10日中宣部、新闻出版署发布了关于出版文化大革命图书问题的若干规定,这种趋势似乎就已经注定。可以说,从1989年夏季前后到1992年南方讲话这段时间,既是文革题材小说
13、创作及研究的蛰伏期,又是文革题材小说创作及研究的突围期。从中也可以看出,文革文学研究和文革题材小说的创作和研究伴随着文革研究的兴衰而呈现出上下起伏的状态,这与政治经济形势和文艺政策的变化遥相呼应。1992年南方讲话后,这种局面得到改观。值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出版之际,文艺争鸣1993年第2期开辟了研究文革文学一本书和一个话的专栏从那时起,文革文学日益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文革题材小说及其研究也重新抬头。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消费主义盛行,人们似乎忘却了文革。1996年文革发动30周年之际,港澳台地区和海外掀起了一股文革热,其中两个文革论成为当时争论最激烈的话题,而国关于
14、文革的话题则比较低调。二、宏观考察、记忆与历史及扣问思想意义宏观地考察文革题材小说的发展轨迹和阶段特征,是文革题材小说研究论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早在1982年,阎纲读韦君宜洗礼中总结五年来的文学创作时认为,文革题材小说从写作态度上、故事追求上和情感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逐渐提高的过程。作为新时期十年文学主潮的主流话语,季红真的文明与愚昧的冲突和雷达的民族灵魂的发现和重铸也很大程度上适用于第一个十年的文革题材小说研究。江认为,20世纪90年代前期的文革题材发生了视角:由政治视角到文化视角反思:由极左路线到国民性弱点表现方式:由凸现到隐现和心境:由激昂到冷静四个方面的转变。邹忠民则指出当文革题材创作存
15、在着把文革作为背景处理、多写特殊人物和亲历者的文革遭遇、多写文革风云人物或高层的秘闻三种不良倾向,文革题材长篇小说创作薄弱,有待提升。志忠认为,狂欢追问和救赎成为世纪之交文题材小说的重要特征。慧娟指出,多重化的叙事焦点、多样化的叙事视角和题材容的多元化标志着21世纪初文革题材小说的叙事发生了转变。景兰认为,受害者的施害逻辑与自审和戏说与解构成为21世纪前后文革题材小说的新动向。王、周睿说,从文化、哲学和生命等角度展现人在文革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追求超越一般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学意蕴,是21世纪文革题材小说的新特质。周景雷认为,21世纪隶属于成长小说的新伤痕主义小说较之伤痕文学呈现出强大的亲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南 大学 17 作业 现代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