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doc
《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doc(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高效、集约、均衡、永续发展的美好江苏目录I#序言第一篇 条件与基础 4第一章 自然条件 4第一节自然状况 4第二节综合评价 6第二章 经济社会状况 7第一节基本状况 7第二节综合评价 8第三节存在问题 810第二篇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第三章 指导思想 10第一节空间开发理念 10第二节主体功能区类型 12第四章 规划目标 14第一节主要目标 14第二节空间开发战略格局 16第三篇 主体功能区 20第五章 主体功能区划分 20第六章 优化开发区域 23第一节 功能定位 23第二节 发展方向 23第七章 重点开发区域 26第一节 功能定位 26第二节 发展方向 26第八章
2、农产品主产区 29第一节 功能定位 29第二节 发展方向 29第九章 禁止开发区域 31第一节 功能定位 31第二节 管制原则 31第三节 近期任务 32第四篇 区域政策与绩效评价 34第十章 区域政策 34第一节 财政政策 34第二节投资政策 35第三节产业政策 36第四节土地政策 38第五节环境政策 39第六节人口政策 41第七节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 42第十一章绩效评价 43第五篇 规划实施 45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 45第一节省级人民政府职责 45第二节市县级人民政府的职责 48第三节监测评估与公众参与 49附件 1主体功能区名录 51附件 2点状重点开发区域 53附件 3其他限制开发区域
3、农产品主产区) 55附件 4禁止开发区域名录表 57附件 5附图 694江苏气候宜人、平原广阔、土地肥沃、 物产丰富, 千百 年来承载着鱼米之乡的盛誉,是无数人为之向往的梦里水 乡。在 10.67 万平方公里的江苏大地上,江河湖海交汇,自 然禀赋优越,是我国最具开发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富庶宝地。 为了让美丽富饶的江苏大地经济更繁荣、 社会更和谐、 区域 更协调、 人民更富裕、 环境更优美, 必须推进形成主体功能 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国家国土空间开发的重大战略 部署,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也是江苏全面建 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 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保 障。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
4、 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 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 经济布局、 国土利用、 环境保护和城镇化格局, 将国土空间 划分为优化开发、 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 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 开发方向和开发强度, 实施区域开 发政策,规范空间开发行为, 促进人口、 经济、 资源环境的 空间均衡和协调发展。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就是要提高城镇化地区的开发密 度,促进经济和人口的集中集聚, 增强集约开发能力; 就是 要优化建设、 农业和生态三大空间结构, 有效落实开发与保 护并重的要求,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就是要合理配置公共 服务资源, 促进形成基本公共服
5、务均等化, 缩小地区间公共 服务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 就是要制定并实施差别化的区 域政策,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 增强区域协调发展与管 理能力。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2011-2020 年)(以下简称 本规划) 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依据、 科学开发国土 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 是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 基 础性和约束性规划。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开展全国主体 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 2006? 85 号)、 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 ( 国发 , 2007? 21 号),依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 2010-2020 年)和江苏省“十一五” 、“
6、十二五”规划纲要 ,并参考 相关规划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范围为全省陆地、 内水和海域 空间。本规划总体上以省辖市城区和县 (市、 区)作为主体 功能区的划分单元。 本规划推进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 时间是 2020 年,规划任务是更长远的,实施中将根据形势 变化和评估结果实时调整修订。海洋既是目前我省资源开发、 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也 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 鉴于海域空间在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特殊性, 省有关部门将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并作为本规划的重和本规划编制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要组成部分,另行颁布实施。2第一篇 条件与基础江苏自然条件优越, 区位优势明显, 开发历史悠久, 发
7、展基础雄厚, 是我国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 长期以来的工业 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使江苏的国土空间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 变化。构建高效、集约、均衡、永续发展的美好江苏,要全 面认识国土空间的自然条件、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第一章 自然条件江苏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区, 是我国三 大平原之一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季分明, 地 势平坦, 水土资源丰富, 自然灾害少, 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承 载能力强、 开发适宜性高、 人居环境优的区域 (图 1、图 2)。第一节 自然状况地形地貌。 平原广阔,平原面积占陆域国土空间的 68.8%,主要由苏南平原、江淮平原、黄淮平原和东部滨海 平原组成,
8、江河湖泊密布, 水面面积占 16.9, 平原和水面 面积比重均居全国各省区之首。 低山丘陵环绕, 集中在西南 和北部地区,面积占 14.3%,主要有老山山脉、宁镇山脉、 茅山山脉、宜溧山脉和云台山脉等(图3、图 4)。气候特征。 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以淮河 灌溉总渠一线为界, 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北属暖温带 湿润季风气候, 具有南北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和农业生产的适 宜性。水热同期,雨量适中,降水较为丰富,年均降水量 1000 毫米左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60%(图 5、图 6)。水资源。 水资源比较丰富,全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 量 266.3 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 138.7 亿
9、立方米,水资源 总量 321.6 亿立方米;具有通过工程措施利用长江、 淮河和 沂沭泗河过境水资源的条件,长江过境水量为9114 亿立方米,还拥有太湖、洪泽湖和京杭大运河等主要水体。土地资源。 全省陆域国土面积 10.67 万平方公里, 占全 国的 1.1。2010 年,建设用地面积为 2.16 万平方公里, 农 用地面积 6.59 万平方公里, 分别占全省的 20.2和 61.8; 未利用地面积(含水面)占 18.0%;后备土地资源丰富,尚 未围垦的海域滩涂资源达 5000 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四分 之一。植被。 由北向南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落叶 常绿阔叶混交林及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
10、地带性植被类型, 并拥有多样的海岸湿地植物资源。但森林资源总量不足, 2010 年森林覆盖率为 15.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图 7)。其他资源。 有近 954 公里的海岸线和 1175 公里长江岸 线。海洋资源富集, 综合指数居全国第四位。 生态资源和自 然景观资源丰富, 拥有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重点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遗迹等灾害。 我省自然灾害种类较多,但总体上发生级别不 高,具有区域性、季节性和阶段性特征。以气候、 海洋和地 质灾害为主, 台风、连阴雨、 冰雹等气候灾害和风暴潮等海 洋灾害时有发生, 部分地区有地面塌陷、 地面沉降、 滑坡崩 塌等地质灾害。第二节 综合评价相对均
11、质性。 除北部边缘、西南边缘地势较高外,大 部分的地区属于冲积平原, 山地面积比重最大的县 (市、区) 也仅为 23.6%。与全国其他区域相比, 降水时空分布相对均 衡,全省一半以上的县(市、区)水面面积比例超过10%。高承载性。 滨江临海,水气环境容量大,自净能力强; 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突发性恶性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低, 人居环境优良; 可开发的土地面积大, 可利用的水资源充沛, 适宜建港的海岸线和长江岸线资源丰富, 集聚人口和产业的 能力较强, 是高强度、 大规模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的优良地 区(图 8)。局部脆弱性。 全省受保护国土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 25%,局部地区生态系统较为敏感,
12、具有不同程度的生态脆 弱性,特别是易受洪涝、 滑坡、 沉降等灾害影响的地区易损 性较强(图 9、图 10)。第二章 经济社会状况江苏经济社会较为发达, 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程 度较高的省份, 2010 年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的目 标。第一节 基本状况区位。 位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心区域,我国大陆东部沿 海中部,长江、淮河下游, 东濒黄海, 与上海、 浙江、安徽、 山东接壤,地理位置优越。人口。 2010 年,全省常住人口 7869 万人,人口密度 737 人/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5倍,居各省区之首, 城镇化率达 60.6%(图 11)。经济。 2010 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3、41425 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52840 元。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保持高速 增长,年均增速达 1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 个百分点(图 12)。交通。2010年,高速公路网通车总里程突破 4000 公里, 二级以上公路密度居全国第一;铁路营业里程1907 公里;建成沿海沿江深水港群, 拥有长江下游深水航道和连云港港 15 万吨级航道,港口万吨级泊位和吞吐量位列全国第一; 拥有南京禄口、 无锡硕放、徐州观音等 9 个空港; 南京、 徐 州、连云港是全国性综合运输枢纽(图 13)。第二节 综合评价区位显要。 我国 “两横三纵 ”城市化战略格局中的沿海、 长江、陇海三条重要轴线贯穿全省,绝
14、大部分区域是长江、 陇海与沿海的交汇区域, 是以上海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产出率高。 产业基础雄厚,技术水平高,配套能力强。 综合交通体系完备, 运输网络高效便捷, 利用国内外两种市 场和两种资源的能力较强; 综合开发成本低、 效益高, 劳动 生产率和地均产出率均位于全国前列。发展潜力大。 科教资源丰富,人口素质较高。社会和 谐稳定, 市场环境优良, 创新创业创优的发展氛围浓厚; 水 土气等主要自然资源匹配度高, 集聚要素资源能力强, 发展 大规模高密度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潜力大。第三节 存在问题优越的自然禀赋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独 特的条件,
15、 造就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但也要清醒地 看到, 为保证 “两个率先” 宏伟目标的实现和永续发展的需 要,国土空间开发还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一 是人多地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较快,对空间需求较大, 建设用地增长较快, 土地开发强度较高, 河湖水域存在无序 开发占用现象, 水面面积有所减少; 二是空间结构不够合理, 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 部分城市建设空间扩张过快, 土地利 用效率还不够高; 三是生态环境改善任务艰巨, 经济发展方 式转变相对滞后, 排污总量较大, 流域性水污染问题尚未根 本解决, 区域性灰霾污染呈加重趋势; 四是人口分布与经济 布局在空间上不够协调, 区域间
16、和城乡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 较大。7第二篇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未来一段时期, 我省工业化和城镇化继续快速推进, 空 间结构持续调整优化。 这一时期, 科学的国土空间开发导向 极为重要, 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 树立正 确的开发理念和开发原则。第三章 指导思想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要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 十八 大精神, 紧紧围绕富民强省和 “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 以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依据, 以人口、 经济、资源环境在空间 上的合理均衡分布为要求, 明确空间开发的战略格局, 调整 开发方向,创新开发方式,规范开发秩序,提
17、高开发效率, 构建高效、集约、均衡、 永续的美好江苏,为率先基本实现 现代化提供空间安排和空间支撑。第一节 空间开发理念科学开发国土空间,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必须调整和 更新开发理念, 坚持节约优先、 保护优先、 自然恢复为主的 方针。主体功能理念。 根据自然条件的适宜性和资源环境的 承载力,确定空间主体功能。主体功能分为开发建设功能、8农业生产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在空间开发的过程中,要突 出主体功能,也要兼顾其他功能的发展。空间均衡理念。 要促进经济、人口和资源环境三大要 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匹配。 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好的地区, 以开 发建设功能为主,应提供更多的工业和服务产品,集聚更多 的人
18、口;其他地区主要承担农业生产和生态服务功能, 以提 供农业产品和生态产品为主, 减少农业人口,降低人口密度。 促进人口分布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在空间上的均衡布局,缩小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空间结构理念。空间结构是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在空 间上的反映,每个主体功能区都要合理配置建设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以开发建设功能为主的区域, 建设空间比 例相对较大,以农业生产和生态服务功能为主的区域,农业空间和生态空 间比例较大。必 须把空间结构 调整作为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 的重要内涵,国 土空间开发的 着力点应放到调整和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上。工业品份额增加 开发集约度和优先序增加要素集聚
19、农业或旅游等开发生态保护使用内容和强度限制增加 生态品份额增加专栏1空间均衡的要素集聚与财富转移关系9生态补偿理念。 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宜 人气候是人类生活的共同需要, 是空间开发中不可或缺的重 要组成部分。要对以生态服务功能为主的区域加大转移支付 力度, 维系生态平衡, 实现这些区域的永续保护, 提高生态 文明建设水平。第二节 主体功能区类型 根据国家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 按开发方式, 将 全省国土空间分为优化开发、 重点开发、 限制开发和禁止开 发四类区域; 按开发内容, 分为城镇化地区、 农产品主产区 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按行政层级,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
20、 以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为依据, 以 紧凑型开发、 开敞型保护为基本导向, 以不同区域的资源环 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为评价标准。城镇化地区、 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 是以提 供主体产品的类型为基准划分的。 城镇化地区是以提供工业 品和服务产品为主的地区, 也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 农产 品主产区是以提供农产品为主的地区, 也提供生态产品、 服 务产品和部分工业品; 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以提供生态产品为 主的地区,也提供一定的农产品、服务产品和工业品。优化开发区域是经济比较发达, 人口较为密集, 开发强 度较高、 资源环境问题凸显, 应该优化进行工业、 服务业和城镇开发的城
21、镇化地区重点开发区域是具有一定经济基础、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 应该重点 进行工业、服务业和城镇开发的城镇化地区。限制开发区域分为两类: 一类是农产品主产区,即耕地 较多、农业发展条件较好,尽管也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但从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出发,必须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 力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 城镇化开发的地区;一类是重点生态功能区, 即生态系统脆 弱或生态功能重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 不具备大规模 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条件,必须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 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 化开发的地
22、区。禁止开发区域是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 护区域,以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禁止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并点状分布于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之内的生态保护地区。第四章 规划目标第一节 主要目标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 2020 年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 形成的总体要求, 结合我省 “两个率先” 战略目标实现的需 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目标是:到 2020 年,全省 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国土空间格局,经济布局更加集 中,资源利用更加高效, 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开发秩序更加 规范,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等, 基本实现人口分布与 经济布局、资源环境相协调,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国土
23、空间开发格局清晰。 形成以优化开发区域和重 点开发区域为主体的经济建设布局, 推进人口适度集聚, 集 中全省 95%以上的经济总量和 80%以上的人口;形成以限 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为主体的农业与生态布局。 空间结构得到优化。 全省开发强度控制在 22%以 内,建设空间控制在 2.22 万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工矿空间 控制在 0.82 万平方公里以内,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减少到 0.90 万平方公里;农业空间为 6.88 万平方公里,基本农田 不低于 4.22 万平方公里 (6323 万亩);保护生态空间, 生态 红线区域占全省国土面积 20%,江河湖泊等水面面积不减 少,保持在 16.9%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主体 功能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