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ppt宋代决策机制与文官制度.ppt
《教学ppt宋代决策机制与文官制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ppt宋代决策机制与文官制度.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二、元丰改制(1080-1082)三、地方行政制度第三讲、宋代决策机制与文官制度1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封勋考户度金仓礼祠主膳兵职驾库刑都比门工屯虞水政事堂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 1、中枢体制唐前期的三省制:决策与执行唐前期的三省制:决策与执行唐前期的三省制:决策与执行唐前期的三省制:决策与执行2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 1、中枢体制尚书省唐唐唐唐长长长长安安安安城城城城与与与与三三三三省省省省位位位位置置置置示示示示意意意意图图图图3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 1、中枢体制中书门下之印宰宰相相文文彦彦博博押押字
2、字4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 1、中枢体制神宗正史职官志:中中中中书门书门下下下下在朝堂西在朝堂西在朝堂西在朝堂西,榜曰“中书”,为宰相治事之所,印文行敕曰“中书门下”。尚书、中书令、侍中、丞郎以上带同平章事,并为宰相,而参知政事为之贰,与与与与枢密院枢密院枢密院枢密院通通通通谓谓之之之之执执政政政政。又有中又有中又有中又有中书书省、省、省、省、门门下省者下省者下省者下省者,存其名,列皇城外,两存其名,列皇城外,两存其名,列皇城外,两存其名,列皇城外,两庑庑官舍各数楹。官舍各数楹。官舍各数楹。官舍各数楹。中书省但掌册文、覆奏、考帐。门下省主乘舆八宝、朝会位版、流外较考,诸司附奏挟名而已
3、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一七二府:中书门下(中书)二府:中书门下(中书)二府:中书门下(中书)二府:中书门下(中书)+枢密院枢密院枢密院枢密院5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 1、中枢体制 历唐、五代至北宋前期,枢密院的职能从内廷宣传诏命、掌机内廷宣传诏命、掌机内廷宣传诏命、掌机内廷宣传诏命、掌机要要要要,进而备顾问、参谋议备顾问、参谋议备顾问、参谋议备顾问、参谋议,到外朝掌军政外朝掌军政外朝掌军政外朝掌军政其人选,从宦官独占,经历文吏、文士与武吏、武将的杂糅竞进,到文臣独揽,其间人群之升降、荣辱,适为社会变迁之反照。李全德从宦官到文臣:唐宋时期枢密院职能演变与长官人选,唐研究11卷(2005)
4、侧近性侧近性”减弱的过程减弱的过程6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 1、中枢体制北北北北宋宋宋宋东东东东京京京京宫宫宫宫城城城城示示示示意意意意图图图图中书门下枢密院福宁殿皇帝寝宫7中书门下枢密院简称中书,正副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行政机构。办公处设在禁中,亦称政事堂。国家的最高军政机构。长官常由文臣担任:“文臣知枢密”。宰相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侍中副宰相参知政事枢密使、知枢密院事 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 执政执政宰宰 执执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 1、中枢体制8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 1、中枢体制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
5、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三司使)掌邦国财用之大计,总盐铁、度支、户部之事,以经天下财赋而均其出入焉。宋史卷一六二职官二 三司盐铁度支户部掌天下山泽之货,掌天下山泽之货,关关市、河渠、军器之事,市、河渠、军器之事,以资邦国之用以资邦国之用。掌天下财赋之数,每岁均其有无,制其出入,掌天下财赋之数,每岁均其有无,制其出入,以计邦国之用以计邦国之用。掌天下户口税赋之籍,榷酒、工作、衣储之掌天下户口税赋之籍,榷酒、工作、衣储之事,事,以供邦国之用以供邦国之用。9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三司使同平章事侍中参知政事枢密使枢密副使财政民政军政皇帝御前会议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
6、职 1、中枢体制依事系任为原则的机构分立。在管辖权限之内,决策、执行一体化。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宋史范镇传10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 1、中枢体制123A、晨6点左右:皇帝在垂拱殿(前殿)听政,宰臣、枢密使、三司、开封府、审刑院及以下群臣以次升殿奏事。B、辰时(7-9am)以后:入宫稍食,然后退至崇政殿(后殿)继续接见百司群臣,处理政务,一般到中午。C、延和殿再坐,复有内臣、近职、诸路走马承受奏事,或阅馆阁新书,仓库衣粮器物之式。D、夜则传侍读、侍讲学士询问政事,或至夜分还宫。11 所谓宰辅宣召、侍从论思、经筵留身、翰苑夜对、二史直前、群臣召归
7、百官转对轮对、监司帅守见辞、三馆封章、小臣特引、臣民扣匦、太学生伏阙、外臣附驿、京局发马递铺,盖无一日而不可对,无一人而不可言。魏了翁鹤山集卷十八应诏封事 臣窃以祖宗以来,躬决万务,凡于赏罚任使,必与两府大臣于外朝公议,或有内批指挥,皆是出于宸衷。韩琦上仁宗论干求内降乞降诏止绝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 1、中枢体制12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 1、中枢体制内制内制内制内制【文书,职任文书,职任文书,职任文书,职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制诰学士院掌制、诰、赦、敕、国书及宫禁所用之文词。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之五。外制外制外制外制【文书,职任文书
8、职任文书,职任文书,职任】:中书舍人或他官知制诰:中书舍人或他官知制诰:中书舍人或他官知制诰:中书舍人或他官知制诰主行命词,与学士对掌内外制。宋史卷一六一职官一两制:备顾问、起草诏令两制:备顾问、起草诏令两制:备顾问、起草诏令两制:备顾问、起草诏令翰林学士院(玉堂、禁林、銮坡、瀛洲)13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 1、中枢体制孙孙洙洙:楼楼头头尚尚有有三三通通鼓鼓,何何须须抵抵死死催催人人去去。上上马马苦苦匆匆匆匆,琵琵琶琶曲曲未未终终。回回头头凝凝望望处处,那那更更帘帘纤纤雨雨。漫漫道道玉玉为为堂堂,玉玉堂堂今今夜夜长长。14 自建隆以来,未尝罪一言者,纵有薄责,旋即超升。许以风闻,
9、自建隆以来,未尝罪一言者,纵有薄责,旋即超升。许以风闻,而无官长;风采所系,不问尊卑。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而无官长;风采所系,不问尊卑。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故仁宗之世,议者讥宰相但奉行台谏风旨而已。庙,则宰相待罪。故仁宗之世,议者讥宰相但奉行台谏风旨而已。圣人深意,流俗岂知?台谏固未必皆贤,所言亦未必皆是,然须养圣人深意,流俗岂知?台谏固未必皆贤,所言亦未必皆是,然须养其锐气,而借之重权者,岂徒然哉?将以折奸臣之萌,而救内重之其锐气,而借之重权者,岂徒然哉?将以折奸臣之萌,而救内重之弊也。弊也。苏轼苏轼上皇帝书上皇帝书宋之立宋之立宋之立宋之立国,国,国,国,元元
10、元元气气气气在在在在台谏台谏台谏台谏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 1、中枢体制监 察15御史台谏院/官 其或诏令不允,官曹涉私,措置失宜,刑赏踰制,诛求无节,冤滥未伸,并仰谏官奏论,宪臣弹举。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之五一台谏合一的本质,是谏官体系的功能逐渐转型,其最基本动力,就是中枢决策体制从三省制到中书门下体制的变化谏官脱离了其赖以存在的决策机制,从而也就失去了其监察所赖以进行的信息来源,故不得不在职能上向御史靠拢。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 1、中枢体制监察监察监察监察议政议政议政议政司法司法司法司法(诏狱)(诏狱)(诏狱)(诏狱)台谏合一台谏合一台谏合一台谏合一1617一、北宋前期的
11、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 1、中枢体制唐唐初初台台谏谏内内外外之之别别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 2、设官分职 龙图阁龙图阁直直学学士士、刑部郎中刑部郎中、知江知江宁宁府包拯府包拯為右司郎中為右司郎中、权、权知知开开封府封府。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四。卷一八四。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18 其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官官官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职职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差遣差遣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阶阶、有勋勋、有爵爵爵爵。故仕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时人语曰:“宁登瀛登瀛登瀛登瀛,不为卿;宁抱抱抱抱
12、椠椠,不为监。”虚名不足以砥砺天下若此。宋史职官志总序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 2、设官分职19 唐代前期的设官分职唐代前期的设官分职散官散官:本品本品职事官职事官勋官勋官代表品阶、身份、资格的称号(大夫、郎)。从一品至从九品下阶,共29阶。从一品曰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曰特进,从二品曰光禄大夫,从九品下曰将仕郎。有具体职守的官员。包括三省六部、寺监、州县以及十六卫、折冲府的官员。授予作战有功人员。自上柱国至武骑尉,共12转。木兰辞: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 2、设官分职20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 2、设官分职北宋前期的“官”(正官、本官,階官、
13、寄祿官)沿用唐代三省六部等职事官称唐代三省六部等职事官称唐代三省六部等职事官称唐代三省六部等职事官称组成的阶官系统。朝官,常参官,中高级官员 京官,地位较选人清高的低级文官统称“京朝官”,不一定在京任职 幕职州县官(选人),低级文官,四等七阶反映的是身份级别,不一定任职于地方州县官官官官以寓禄秩、叙位著以寓禄秩、叙位著以寓禄秩、叙位著以寓禄秩、叙位著 龙图阁龙图阁直直学学士士、刑部郎中刑部郎中、知江知江宁宁府包拯為府包拯為右司郎中右司郎中、权、权知知开开封府封府。21差遣名称中,常带有判、知、权、管勾(管干)、提举、监、使等字样,如判户部事、提点刑狱、知州事,等等;也有一些差遣职任不带此类字样
14、如县令、主簿等。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 2、设官分职别为别为别为别为差遣差遣差遣差遣以治内外之事以治内外之事以治内外之事以治内外之事差遣: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真正决定官员实权及升迁前景。故士大夫“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龙图阁龙图阁直直学学士士、刑部郎中刑部郎中、知江知江宁宁府府包拯為右司郎中包拯為右司郎中、权权知知开开封府封府。22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 2、设官分职职职职职以待文学之选以待文学之选以待文学之选以待文学之选職名:殿学士、待制,阁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職名:殿学士、待制,阁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職名:殿学士、待制,阁学士、直学
15、士、待制、直阁職名:殿学士、待制,阁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學士之職,資望極峻,無吏守、無職掌,惟出入侍從,備顧問而巳。宋史卷一六二职官二 館閣(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職:館閣(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職:館閣(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職:館閣(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職:学士、监修、校勘、校理、检讨学士、监修、校勘、校理、检讨学士、监修、校勘、校理、检讨学士、监修、校勘、校理、检讨 清望的标志,而不一定实有所掌。阶官者,积岁月可至,而职名者,人主所以待天下阶官者,积岁月可至,而职名者,人主所以待天下英俊,一时甄拔之权,苟非其人,终身莫得而至也。英俊,一时甄拔之权,苟非其人,
16、终身莫得而至也。汪藻汪藻浮溪集浮溪集卷二卷二23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 2、设官分职其它附加性官銜:保留前朝舊制,很少實際意義。(宋史職官志九、十)散官,文武各為29階:二、三分正從,四九品分正從上下勳官,12轉(上柱國至武騎尉)檢校官,19階(太師至水部員外郎)兼憲銜,5等(兼御史大夫至監察御史),多為武臣所加爵,王公侯伯子男(王、公又細分),共5等12級食邑,14等,萬戶至二百戶食實封,7級(百戶至千戶),通常大寫(壹佰戶)功臣,賜大臣、皇親、將士,不同稱謂與組合賜,劍履上殿、詔書不名紫金魚袋、緋銀魚袋24一、北宋前期的中枢体制与设官分职 2、设官分职熙宁三年欧阳修熙宁三年欧阳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ppt 宋代 决策 机制 文官 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