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规划文本.docx
《县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规划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规划文本.docx(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县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规划文本目录第一篇总则第一章总则1第一条规划范围1第二条规划目的1第三条规划依据1第四条规划理念2第五条规划原则2第六条规划期限3第七条技术支撑3第二篇发展基础第二章宏观环境3第八条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战略机遇4第九条消费结构升级推动文化旅游消费需求大幅增加4第十条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为文化旅游业提供发展机遇4第三章资源现状4第十一条资源特征5第十二条资源分布5第十三条资源评价5第四章文化产业、事业现状5第十四条文化产业现状6第十五条文化事业现状6第十六条存在问题6第三篇目标与战略第五章指导思想、目标与战略7第十七条指导思想7第十八条形象定位7第十九条发展目标8第二十条发展战
2、略10第四篇试验篇第六章试验的方向10第二十一条创造未来文化遗产10第二十二条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11第七章试验的重点11第二十四条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12第二十五条自然生态的保护、修复和提升12第八章试验的载体13第二十六条“四大计划”13第二十七条中华民族根亲圣地精神家园建树计划13第二十八条陈楚故城复建计划15第二十九条“水城”龙湖回归自然计划16第三十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计划18第五篇发展篇第九章文化产业19第三十一条发展思路20第三十二条培育和引进文化产业市场主体20第三十三条建设文化产业园20第三十四条重点发展三大类文化产业21第三十五条创新传统文化23第三十六
3、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23第十章旅游产业23第三十七条发展思路23第三十八条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24第三十九条旅游产品体系26第四十条旅游品牌培育27第四十一条旅游要素产业27第四十二条积极构建旅游形象系统28第四十三条旅游营销推广28第四十四条强化旅游服务质量管理29第十一章旅游商品生产经营业29第四十五条高起点策划旅游商品开发29第四十六条培育和引进旅游商品生产企业29第四十七条创新旅游商品内容和形式30第四十八条实施旅游商品品牌战略30第四十九条加强旅游商品的营销推介30第五十条规范旅游商品市场31第十二章文化旅游关联产业31第五十一条发展思路31第五十二条与农业的融合发展31第五十三条与工业
4、的融合发展32第十三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32第五十五条构建“灵活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33第五十六条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33第五十七条创新公共文化产品服务方式33第五十八条实施伏羲文化全民普及工程33第五十九条实施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工程34第六十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4第十四章重点项目规划34第六十一条项目规划标准34第六十二条近期重点项目(2009-2010)35第六十三条中远期重点项目(2011-2020)39第六篇改革篇第十五章文化管理体制改革41第六十四条创新文化管理体制41第六十五条成立“县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42第六十六条成立“县文化旅游发展总公司”42第十六章文
5、化事业单位改革42第六十七条科学界定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职能.42第六十八条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42第六十九条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43第十七章相关领域配套改革43第七十条改革政府管理部门相关权限43第七H一条改革劳动人事制度43第七十二条改革收入分配制度43第七十三条加大相关文化领域执法力度44第七篇保障篇第十八章保障措施44第七十四条加强组织领导44第七十五条建议省政府扩大试验区部分管理权限44第七十六条改革财税政策45第七十七条完善产业政策45第七十八条优化投融资体系46第七十九条推进人才队伍建设46第八篇附则第十九章法律效力47第八十条规划构成47第八十一条规划批准47第
6、八十二条规划解释48第八十三条规划修改48第八十四条规划适用48第八十五条规划生效48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河南观和旅游文化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二Oo九年六月第一篇总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范围县所辖区域,包括6镇13乡,总面积1406.6平方公里。第二条规划目的为县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为建设文化强省积累新的经验,寻求新的突破。第三条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3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4 .旅游规划通则
7、GB/T18971-2003)5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6 .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7 .河南省文物保护法实施办法(1988)8 .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9 .河南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10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立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实验区的通知豫文(2008)195号11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豫发200810号)12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见(2008年8月)13 .徐光春、郭庚茂同志在全省文化改革发展试
8、验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12月)14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15 .县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16 .国家及河南省其它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第四条规划理念1 .资源保护优先2 .创造未来文化遗产3 .由“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4 .文化、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第五条规划原则1 .市场导向原则2 .项目驱动原则3 .循序渐进原则4 .协调发展原则第六条规划期限为加快推进县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建设,将规划确定为近、中、远三期。近期:2009-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5年第七条技术支撑为保证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科学性、准确性,本规划采用了先进的科
9、学技术手段:1 .卫星遥感技术2 .低空航拍技术第二篇发展基础第二章宏观环境第八条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战略机遇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政策,以及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使文化旅游业成为我国扩大内需和拉动消费的战略性产业,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第九条消费结构升级推动文化旅游消费需求大幅增加我国人均GDP正接近3000美元,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正由实物消费为主转向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消费结构正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和娱乐型转变,文化旅游消费需求急剧增加。第十条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为文化旅游业提供发展机遇我省正进入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
10、调整加速期。在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和河南“旅游立省”战略实施过程中,一、二、三次产业比重将发生较大变化:农业、工业比重将相对降低,以文化旅游业为带动的服务业比重将快速增加。文化旅游业正进入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第三章资源现状第十一条资源特征1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种类多样。2 .以太昊伏羲陵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构成旅游资源的主体。3 .自然旅游资源以龙湖、湿地为主,生态环境良好。4 .太昊陵朝祖庙会、伏羲先天八卦、中华姓氏文化、泥泥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第十二条资源分布全县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县城及其附近地区。以太昊陵、龙湖和陈楚故城为中心呈圈层状分布。县域南部、西北部和东北部
11、有少量分布。第十三条资源评价文化旅游资源品质优良、品位较高。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相得益彰,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相辉映。资源多数处于未开发或初级开发状态,开发潜力大。第四章文化产业、事业现状第十四条文化产业现状文化旅游综合收入由2006年的8.67亿元上升到2008的15.1亿元,占全县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IL7%上升到2008年的17.6%。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2007年太昊陵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8年龙湖、弦歌台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08年顺利通过“中国旅游强县”验收。第十五条文化事业现状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豫剧团、电影公司、电影院、影剧院、汉
12、墓保管所各1个,19个乡镇文化站,13个村级文化大院。文化事业单位在编工作人员共320人。因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不足,大部分在编工作人员难以履行其工作职责。豫剧团、电影公司、电影院和影剧院常年处于亏损状况。乡村文化活动开展有待提高。第十六条存在问题1 .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是制约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2 .资源保护不力,开发性破坏较严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3 .文化旅游产业体系不完善,资源优势没有转变成产业优势。4 .公共物品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够充分,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第三篇目标与战略第五章指导思想、目标与战略第十七条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
13、为指导,紧紧抓住河南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旅游立省战略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历史机遇,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先导,以“凝聚中国本源文化一一伏羲文化资源优势,彰显伏羲文化个性,打造全国知名的中华人祖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主线,坚持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相一致;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相协调,实现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全省文化发展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第十八条形象定位县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主题形象定位是:羲皇故都,水城第十九条发展目标1 .总体目标以中国本源文化伏羲文化发展为切入点和核心,保护好现有文化遗产,创造未来文化遗产,促进县城由“功能
14、城市”向“文化城市”的转变;以传统文化的产业化为发展方向,实现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通过文化发展,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终推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形成。2 .分期目标(1)近期目标(20092010年)文化管理体制基本理顺,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相关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有重大突破。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价值提升取得明显成效。太昊伏羲陵区内建设完工,“太昊伏羲陵文化生态保护区”基本建成;龙湖生态保护良好,龙湖修复稳步进行。“羲皇故都,水城”主题形象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羲皇故都太昊伏羲陵朝祖祭祀游、“水城”龙湖自然生态游和“万姓同根”
15、中华姓氏寻根游三大主打品牌知名度迅速提升。旅游产业布局合理,要素基本配套,形成主导产品和产业体系。“旅游立县”战略取得明显成效。本期末,文化旅游综合收入24亿元,占GDP比重21.6%,旅游从业人员达到2万人,带动就业8万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大幅增加(年均增长15%以上),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功能完备,管理到位。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有较大改善,精神文明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2)中期目标(20112015年)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价值提升范围进一步扩大,太昊伏羲陵修复性项目基本完成;龙湖回归自然目标基本实现;陈楚故城复建主体工程完工。“羲皇故都,
16、水城”主题形象海内外华人圈知名,“三大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旅游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年均增长20%以o成为区域性旅游中心,全省旅游新格局中的重要支撑。文化旅游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凸显,成为豫东地区经济新高地。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成功。(3)远期目标(2016-2025年)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价值提升力度更大,龙湖原清淤填湖占地全部清理,拆迁、绿化任务完成。文化旅游产品、产业发展向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扩展,区域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获得更大程度满足。实现由“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的转变。“中华民族根亲圣
17、地精神家园”的地位确立。第二十条发展战略以“四大计划”为主要试验载体,重点实施以下四大发展战略:1 .“旅游立县”战略2 .大项目带动战略3 .差异化发展战略4 .产业联动战略第四篇试验篇第六章试验的方向第二十一条创造未来文化遗产以现有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基础和前提,将创造未来文化遗产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指导思想,避免旅游产品的一般化、景区建设的同质化,围绕中华人祖文化主题,以继承和创新的精神,不断推出新的原创性文化精品。第二十二条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突破传统“功能城市”的发展模式,通过保护和发掘县文化遗产中蕴藏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和谐共处的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提升市民的总体文化素
18、质,形成和谐积极的文化氛围,将县城建设成为一个特色鲜明的“文化城市”。第二十三条产业融合发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时尚相结合,通过文化创新和资源整合,使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文化产品并形成产业。以文化旅游产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相结合,通过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激活传统农业和与旅游相关的工业的发展。通过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体的服务业的发展,使以农业为主、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弥补工业化之不足,推动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创新发展,为全省其它地区发展做出示范。第七章试验的重点第二十四条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将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作为试验区建设
19、的重点,发挥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中华民族根亲圣地精神家园。保护和弘扬太昊伏羲文化,确立太昊伏羲中华人祖地位;保护和传承先天八卦、“活化石”泥泥狗、“原始巫舞”担经挑、“伏羲女娟创世神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好这些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表现形式和内容,促进其社会化、产业化发展;以陈楚故城的复建和陈胡公墓的扩建为载体,发挥“中华姓氏根、陈姓祖庭地”的优势,做响姓氏寻根游,以姓氏文化吸引世界各地华人、陈姓子孙来此旅游或投资兴业,推动旅游的国际化发展。第二十五条自然生态的保护、修复和提升将龙湖的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划定龙湖保护区,保证龙湖优质自然生态不受破坏。禁止民宅、宾馆、饭店、鱼塘等蚕食湖面
20、严禁向湖中倾倒生活垃圾、排放生活污水;对过去建造的破坏龙湖整体水域和自然生态的民宅、机关办公楼、宾馆饭店逐步实施搬迁或拆除,取土还湖或建设成绿地;按照河南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52030)的要求,建设龙湖湿地公园,加强对龙湖湿地的保护,保持龙湖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好生物的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第八章试验的载体第二十六条“四大计划”试验的载体包括“羲皇故都”中华民族根亲圣地精神家园建树计划、陈楚故城复建计划、“水城”龙湖回归自然计划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计划等“四大计划”。这四个计划分别通过法律政策回归,实现形态、生态的回归,进而达到特色品牌价值的回归。第二十七条中华民族根
21、亲圣地精神家园建树计划根据1988年平粮台古城遗址、1996年太昊伏羲陵庙分别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法规要求,以太昊伏羲陵875亩地域范围保护、修复、复建为核心,以太昊伏羲陵整体保护和综合开发项目和平粮台古城博物馆项目建设为主要载体,经过两个阶段的精心建设,不断巩固“羲皇故都中华民族根亲圣地精神家园”的地位,实现太昊伏羲陵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的全面回归。1.第一阶段(20092010):保护、复建、修复项目全面展开期(1)保护类项目在内城区与外城区,除维持午朝门、西仪门等历史上的主体建筑和古建外,不允许其它建筑物出现,保持朝祖的肃穆。在陵后空地(原药厂占地)
22、广植松柏,不建其它建筑,外城北部东西敞开,东西相连,疏通香客人流。(2)复建类项目恢复东三观一台。恢复画卦台、先天图等古建,拆除画卦台现有围墙,透视八卦柏。、恢复白龟池。(3)修复型项目拆除午朝门前左右配房。更换西四观屋顶黄色琉璃瓦为汉式灰瓦。(4)创意型项目策划海峡两岸同祭人祖伏羲,扩大两岸人员交流,促进祖国早日和平统一。在太昊陵外城西南隅,建“中华姓氏博物馆”和“中华万姓同根园”,经过此处,将玉带河与蔡河连通起来。在太昊伏羲陵广场前(原白天鹅宾馆工程所在地),建“女娟岛”,举办相亲庙会,开发女性文化旅游产品。(5)其它规范祭祀礼仪,进一步提高太昊陵朝祖祭祀规格,扩大其国内外影响力。2.第
23、二阶段(2011-2013):保护、修复项目推进期(1)保护类项目在县南二环路平粮台古城遗址,建造“平粮台古城博物馆”。(2)修复类项目缩小东华门、西华门、西四观建筑规模,使其与太昊陵主体建筑相匹配。本期末开始逐步恢复太昊陵周围护城河,将护城河与蔡河连接起来。第二十八条陈楚故城复建计划按照1987年“陈楚故城”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法规要求,以陈楚故城复建项目为载体,通过古城建筑形态、古城历史风貌的恢复,经过两个阶段的努力,逐步恢复城墙、四门、整治及疏通四个内湖,复建城内重要人文景点、古街巷,以及进行原生态的绿化等,复建一座内涵丰富、特色突出的历史古城,实现陈楚故城历史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改革 发展 试验区 规划 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