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代表在墙报捐赠仪式上的发言(2篇).docx
《校友代表在墙报捐赠仪式上的发言(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友代表在墙报捐赠仪式上的发言(2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校友代表在XX墙报捐赠仪式上的发言(2篇)目录1 .校友代表在XX墙报捐赠仪式上的发言22 .校友会会长在“xx”研究生支教团慰问座谈会暨校友捐资助3 仪式上的发言13校友代表在XX墙报捐赠仪式上的发言正当中文系XX级X班的同学和老师举行毕业四十周年纪念活动之际,XXX同学给了大家一个惊喜,他宣布:他至今仍收藏着当年我们班XX墙报的原件和大部分存稿。这个消息令大家异常兴奋。这太令人吃惊了!这怎么可能!原以为已经随着岁月逝去的东西,竟能够非常完整地重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供已鬓发染霜的我们回顾、品味,它们是活生生的青春回忆和历史见证!XX墙报是我们班级曾经吹响的号角,是我们班级曾经倾心的创造,是当
2、年一个创作群体追梦的记忆。我和XXX都是当年XX的编者,虽然我知道从墙上揭下来的XX原件和大部分存稿大学毕业后存放在他那里,但此后我们一个在北京一个在XX,彼此见面交谈的机会并不多,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对这堆当年墙报的存留之物也渐渐淡忘,以为它们不可避免地在四十年如此漫长的岁月中湮灭殆尽。没想到XXX同学居然能相当完整地保存至今,硬是将一堆墙报的原件和旧稿收藏成了见证华东师大中文系黄金岁月的难得的“历史文物”。一、XX墙报的时代背景正像XX同学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对XX年代中文系的文学氛围所描述的,“华东师大中文系,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代文学追梦者的热土”,“是思想者和创作者的伊甸园,也是青春与浪
3、漫的乐土”。我们正是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告别旧时代开启新时期,带着反思和觉醒,带着激情和梦想,吟唱着自己的诗和歌,讲述着自己的故事的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文史楼哥特式建筑奏鸣的是这片热土上教书育人的老师与如饥似渴的学子的思想与心灵撞击的神圣交响曲!文史楼的壁报上是学生们心灵的抒写和思想的创造,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尊崇个性,追求自由,寻求突破于是便有了八十年代中文系学生特有的时代特征:思考、探索和创造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诗,讲自己想讲的故事,于是便诞生了具有时代特点的“夏雨诗人”“作家群和学者群等,这是中文系人才培养之骄傲(引文摘自我们的八十年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校友回忆录)如果我说
4、中文系XX级学生都是怀着文学梦进入这所大学的,可能并不显得夸张。新时期的勃勃生机催生了浓厚的文学氛围,无论是在高校里还是社会上都是如此。但与当时在校的xx、xx8、XX级学兄学姐相比,我们XX级不仅有着年龄上非同一般的差异、阅历和思想的差距,甚至还有身份的差距虽然都是中文系的学生,但不少学兄学姐已在公开出版的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在他们中间已涌现出一批很受关注的诗人、小说家和评论家。进入大学后,我们是以“仰视”和“敬慕”的态度面对那些已颇有名气的学兄学姐的。XX同学有这样的回忆:“刚进校门,我们就从河东食堂通道外的板报上认识了很多中文系历史系的名人,他们的文章和他们的字迹一样有力,那时,你不得不
5、被这些力透纸背的文字震撼板报前总是挤满了人,我被席卷,自然进入了抄录的行列。“(引文摘自XX)我们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既“臣服于这样的文学氛围,同时又受到它的激励而敢想敢干。那时候的我们是幸福的,在所处的华东师大中文系文学氛围和已初显新时期特征的文学作品的刺激下,在老师们和学兄学姐们的呵护和鼓励下,我们表现得很有进取心,头脑里不断涌现新颖的想法,并且敢于马上就以颇具个性化的方式去尝试。朱桦和郑洁所提到的“壁报和“板报”,正是我们从学兄学姐那里继承过来、适合我们文学表达的便捷平台。二、XX墙报的由来入校不久,我们班就有同学提出以板报或墙报的方式办一个班刊。于是就有了取名“雏形”的小型板报。但X
6、X空间太小,只能抄写几首创作诗和数量有限的短文、短评,无法满足班里同学展示自己文学习作的需要。我们班从19xx年XX月开始酝酿一种规模较大的墙报,班里决定由我和XXX负责。“XX”这个名字取自法国XX世纪后期新印象主义XX画派,当时我喜欢将绘画方面的术语用于文学表达。我在美术杂志上见过画家修拉、西涅克的作品,那种用色点组成的形象和画面给人很深的印象。我记得当时还特地查阅了XX艺术分册里的相关条目。当然,将我们的墙报命名为“XX”,只是从其字面的含义出发,使这个术语具有了适合我们的别样意义。我和XXX、朱桦商量之后,墙报的名字就定了下来。XX的规模照搬当时我们看到的文史楼一层走廊里中文系和历史系
7、墙报的样子,这样就能提供远比雏形开阔的文学习作展示空间。XX墙报从决定要办到第一期上墙也就一个月的时间。这个“创刊号刊出我们班十四位同学的诗歌、小说、散文和评论。准备期间,我和XXX分头约稿,稿子到手之后,他负责编排,我担任美工。XX第一期并没有贴在文史楼一层的走廊里,而是贴在文史楼三层XXX教室的东墙上。据XX同学回忆,那时我们在XXX教室上王光祖老师的写作课,X老师说到一些话题,她还回头看看贴在那里的XX。她记得有一次X老师在课上评点了她的作业以“春光”为题的散文,说写法蒙太奇、首尾诗歌呼应很有特色;刚下课,XXX训同学就以XX墙报的名义向她要稿了。XX级X班不少同学都经历过类似的约稿、要
8、稿和催稿,“XX”实在是求“稿若渴。在我的记忆中,由于XXX教室在大教室XXX隔壁,那里的大班课下课时,走廊里总是聚集了很多学生,经常有人走进来看我们的墙报。我们作为刚进校不久的XX级新生,在教室里贴出了一张长度超过四米、宽度超过一米、报头和装饰齐备的墙报,不可能不引起学兄学姐和同年级别的班同学的注意。XX第一期有由我执笔的“编者的话”,也算是“开宗明义“,表明我们的动机和目标:我们的墙报取“XX”为名,并不是追随一种过时的艺术流派。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表现手法,还是十分幼稚的;我们反映的社会,反映的自然是极有限的,极不全面的,犹如一个个不同的色斑,即“点”。但我们觉得,成功的形象,成功的作品,
9、总是建立在这样不同色泽、不显眼的点的基础上的。为了艺术上的成功,我们应该不间断地去“XX”,要像刊头的青铜时代(罗丹的雕塑)一样具有新生的力。这篇“宣言”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人们对XX墙报的关注度。其中“十分幼稚”、“极有限”和“极不全面”等用语似乎是在示弱。XXX同学认为,当时学长们已在正规刊物上公开发表诗文,我们只能经营自己的小菜园子;由于是不同代的人,我们在这篇“宣言”中说自己“十分幼稚”等等并非谦词,而是正视阅历上、思想上的差距,很真实地体现了当时的认识和站位。我们的“幼稚”引来冷嘲热讽是意料之中的,但我们从学兄学姐那里听到的更多是热诚的鼓励。他们说:既然已走出这一步就不要退缩,他们建议
10、我们将墙报贴到一层走廊里,让更多的人看到它,在广泛的交流中,甚至在激烈的争论中不断提升和磨练自己。于是,从XX第二期开始,我们XX级X班的墙报就贴到了文史楼一层靠近西门的走廊里。三、在“诚恳与自信”中成长XX第一期是中文系XX级的第一张墙报,对XX级2班而言是引导了一种班风,对其他班热心创作的群体也是一种激励,而且很快就得到了响应。XX第二期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因为我们需要对人们的关切和热议作出积极的回应。第二期也有一篇“编者的话”,题目是“让你的信念成为你的甲胄”:法国画家XX认为“诚恳与自信”是最好的铭言,我觉得这句铭言同样适合于我们。上一次“XX”,外界反映较好,色彩斑斓,这是给人的总的印
11、象。我们有了一个开端,可以说这就是成绩。赞赏成绩之余,平心静气品味一下果实也是必要的。我个人感到,大家敢于写想要写的东西,题材比较广泛,表现手法力求新颖,这些都是可喜的。但不足之处也是很多的,像有的文章有些“虚”,往往侧重了理念的表现,而忽视了具体的能够说服人的事例,有的在文字上欠推敲,等等。诚恳与自信是统一体,缺乏诚恳,自信会进而成为浮夸;缺乏自信,你的劳动就容易半途而废。既然起程了,就坚持下去让我们多点自信吧。附带说一句,我觉得在我们的文学园地里,缺少点辛辣的东西。“总是与文学的其他形式携手并进的”讽刺艺术在这儿竟遭到冷遇,真是遗憾得很。以诚恳的态度观察生活时,还要常常用柯罗的这两段话来激
12、励自己:“既不盲从,也不固执。要有自己的信念。与其当别人的传声筒,不如什么也不干。”“你的信念应当成为您的甲胄,它驱使您一往直前,不知难而退。”同一期还刊出读者()的来信,对第一期XX给予热情洋溢的肯定:当我读着第一期XX时,自己仿佛走进一座庭园,园内盛开着千姿百态的鲜花,争奇斗艳,琳琅满目。XX,XX真是绚丽多彩!你听,心灵的雕塑高亢地唱着对青春活力颂扬的赞歌。“心灵微颤,与我相对的是他的雄姿;我感受了血液的涌流,在他强劲的肌肤,起伏的胸,绷紧的臂,蕴藏了吞并全宇宙的力!”读了这首诗,不觉会发出由衷的赞叹:青春的火焰啊,你闪光吧!百花园里的花,实在是美极了!真是丰富多彩啊!有感情浓烈的小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校友 代表 墙报 捐赠 仪式 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