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龙海市城市总体规划.ppt
《漳州市龙海市城市总体规划.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漳州市龙海市城市总体规划.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漳州市漳州市龙龙海市城市海市城市总总体体规规划划 紫泥镇调研成果 目录紫泥镇概况A紫泥镇各村调研分析B紫泥镇交通调研分析C紫泥镇旅游资源和产业现状D紫泥镇基本概要紫泥镇位于福建省龙海市东北部,地处九龙江入海口,东邻厦门经济特区,北接漳州台商投资区,西南紧靠龙海市区,与漳州中银开发区隔水相望。紫泥镇辖紫泥、下楼、溪乾、世甲、锦田、南书、西良、安山、城内、溪洲、溪霞、新洋、仁和、金定、巽玉等15个行政村及1个镇办农场;全镇有耕地3.3万亩,水面5.38万亩,滩涂2.8万亩。行政区类别行政区类别 乡镇人人口口5.8万人所属地区所属地区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方方言言闽南语下辖地区下辖地区紫泥村、溪墘村、下
2、楼村等气候条气候条件件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政府驻地政府驻地紫泥村火车站火车站漳州站地理位置地理位置龙海市东北部车牌代车牌代码码闽E行政区划代行政区划代码码35068111035068111016个地图位置卫星地图位置建制沿革紫泥镇宋属龙溪县永宁乡海洋上里。清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据清乾隆龙溪县志载,紫泥“昔称三洲,乌礁、紫泥、许茂也,按紫泥与乌礁相连,昔日犹隔一小港,今则合而为一矣。”解放后原称龙海县海鹰人民公社,1958年更名紫泥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乡,1992年改为镇。紫泥镇辖紫泥、下楼、溪乾、世甲、锦田、南书、西良、安山、城内、溪洲、溪霞、新洋、仁和、金定、巽玉等15个行政村及1个镇办
3、农场;全镇有耕地3.3万亩,水面5.38万亩,滩涂2.8万亩。地理环境地形地貌紫泥属典型河口冲积洲,地势平坦低洼,成土田质为近代河流冲物及海积物,发育着乌泥田,部分为灰泥田,岛上土地肥沃,农业种植条件特别好。有高产田3.3万亩,是龙海产粮区之一。镇内港道纵横,河网交织,又处于九龙江咸淡水交汇处,水质较好,水产养殖得天独厚,海堤线总长55.6公里,有可利用淡水水面1.5万亩,浅海滩涂4万亩,水产养殖和近海捕捞业较发达。浒茂岛东端的甘文海滩上有3千亩红树林,是福建省省现存少量红树林湿地保护区域之一。气候紫泥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热充足,温度适宜,终年无霜,一年多熟。年平均气温2121.5,降
4、雨量13501370毫米。主要自然灾害为台风和大潮,台风年平均3.5次,每年610月为台风季节,雨量集中在雨季和台风季节。各村调研分析金定村金定村金定村地处九龙江下游北港南岸,浒茂岛末端。东邻紫泥军垦农场,西接仁和村,南与巽玉村毗邻,北靠九龙江北港。全村总面积2.2平方公里,总户数280户人口4800人。其中岸头340户1293人,顶寮270户1024人,下寮350户1315人,新寮320户1168人。政区沿革 金定村始创于清乾隆初年间,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浒茂保。民国28年12月属第六区乐群乡金定前、金定后两保。民国36年属浒茂乡金定保。新中国成立初为第四区金定乡。1955年属城内区。1956年
5、3月属平宁区金定乡。1958年属海鹰公社。1959年3月属紫泥公社金定大队,辖有金定、仁和、合兴、会魁、巽玉自然村。1962年与巽玉、仁和、合兴、会魁分离,独立成为一个大队。1984年为紫泥乡金定村。1992年为紫泥镇金定村,分为新寮、下寮、顶寮、岸头四个角落,有16个村民小组。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金定村以农业为主,全村有3000多亩耕地,以养鸭业辅之。1998年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实施,全村3000多亩水田及河塘均改为鱼塘养鱼、养虾、养鸭并举。现有鱼塘3000亩,每年产鱼虾300万斤;养鸭100万头,每年总产值为80
6、00万元;外出做工600人;村里两座机砖厂,每年创下产值850万元。锦财食品公司每年加工金定鸭咸蛋、双黄蛋200万粒,主要销往日本,年创产值150万元。村内建有金定农贸市场,村民在村内开食杂店30家,杂修店11家,饮食店5家,理发店6家。2005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6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105元。全村普及电力供应。2000年全村用上自来水,告别饮用河道水年代。全村电视机普及率99%,电话约1000部,手机约800部,农用运输车30辆,小轿车、小面的10辆,有80%以上的村民住上小洋楼。2004年建村水泥路宽4米、长3公里,投资80万元。2004年起该村至石码镇4部公交车投入营运,每20分钟一
7、个班次。有2部客车直通漳州,每日往返6个班次。巽玉村巽玉村位于浒茂岛东南部尾端,九龙江入海口,东邻甘文农场,西邻仁和村,南依九龙江中港,北邻金定村。全村总面积1.333平方公里,共545户2182人。一、政区沿革 巽玉村在明嘉靖年间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浒茂社。清乾隆年间属二十八都浒茂保巽玉社。民国28年为龙溪县第六区乐群乡巽玉保。民国36年属浒茂乡巽玉保。建国初期与仁和村、会魁村、合兴村和金定村合并为龙溪县第四区金定乡。1956年属龙溪县平宁区金定乡,合作化时为金定高级合作社所辖。1958年9月属海鹰公社金定耕作区。1959年3月属紫泥公社金定大队。1961年与金定大队拆开,为紫泥公社巽玉大队。1
8、969年与仁和大队合并为仁和大队。1981年与仁和大队拆开为紫泥公社巽玉大队。1984年为紫泥乡巽玉村。1992年为紫泥镇巽玉村。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全村以农业为主,渔业及其它业为辅。耕地面积1209亩,原主要种植水稻、甘蔗,1992年实行双田制(口粮田、责任田)后,逐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2000年进行坪南围农业结构调整后,拓展五坪围、万石围、沛芝围,主要改为种植、养殖,有莲藕、水稻、香蕉、鱼虾池等。村股份企业有1家机砖厂、7家水产育苗场、5家水产加工场,常年搞建筑13队,季节性下海捕文昌鱼船只200艘。经营本地河沙2场,种植蘑菇5万平方米,全村三分之一的农户从事水产养殖,年向外承包种养殖面
9、积3500亩左右。全村社会总产值由体制下放前的150万元增至2005年的750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4600元。仁和村仁和村位于九龙江北港出海口处,浒茂岛东部。东邻金定村,西北邻新洋村的草洪社与金峨社,南邻九龙江、巽玉村及甘文业开发区。全村总面积20平方公里。全村共有830户,3379人,其中仁和社410户1671人,会魁社250户1050人,合兴社170户659人。政区沿革 仁和村在明嘉靖年间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浒茂社。清乾隆年间属二十八都浒茂保。民国28年12月属龙溪县第六区乐群乡仁和保。民国36年属浒茂乡仁和保。1950年与巽玉、会魁、合兴和金定合并为龙溪县第四区金定乡。1956年为龙溪县
10、平宁区金定乡。1958年撤区并乡属城内乡,9月属海鹰公社金定耕作区。1959年3月属紫泥公社金定大队。1961年从金定大队拆出成立仁和大队。1969年与巽玉村合并为仁和大队。1981年与巽玉分开仍为仁和大队。1984年为紫泥乡仁和村。1992年为紫泥镇仁和村,辖仁和、会魁、合兴3个社。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以农业为主,农业耕地面积2240亩,其中水田2140亩,鱼塘100亩。2000年以前以种植水稻为主,2000年以后综合开发,70%水田改为养殖对虾。在本村开店有30家,做流动生意10家;新办机砖厂2家,肉制品厂2家,从事运输有汽车、农用车30部,水上机砖运输船10只;种植蘑菇15万平方
11、米,养金定鸭10万只,劳动力转移400多人,劳务输出国外有10人。2005年全村社会总产值790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1200万元,工业总产值为240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4000元。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普及率达90%,电话普及率达90%,有手机300部,电脑110台,大多数人以电、液化气或煤为烹饪燃料,100%农户饮用北引自来水。1995年建乡镇水泥公路,经城内、石码与省道连接。2000年全村群众自己投资建设环社水泥道路,宽4米、长2公里,并在村道、社道上装照明路灯。村内有医疗所4所,6名工作人员。有一所小学,1966年将原会魁小学、仁和小学合并为仁和小学;2005年列为省级建设项目,总
12、投资100万元,建成一座三层1000平方米教学楼,设有六个班级,学生250人,教师16人。还有2所幼儿园,学生60人。新洋村新洋村,位于紫泥镇浒茂岛中部。东与仁和村接壤,西邻溪洲村,西南部毗邻溪霞村,南邻九龙江中港,北邻九龙江北港与角美镇蔡店村隔江相望。全村总面积为5万平方公里,有1440户5360人,其中新洋500户1920人,吉贝220户840人,草洪380户1300人,金峨头200户780人,关武刀140户520人。政区沿革 新洋村于清乾隆年间建社。民国28年属龙溪县乐群乡新洋保、桃源保。民国36年属龙溪县浒茂乡新洋保。新中国初期属龙溪县第四区新桃洪乡。1952年属第四区新洋乡。1956
13、年属平宁区金定乡新洋高级社。1958年9月属海鹰公社新洋耕作区。1959年3月属紫泥公社新洋大队。1984年为紫泥乡新洋村。1992年为紫泥镇新洋村,由新洋、吉贝、草洪、金峨头、关武刀5个自然村组成。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以农业为主,养殖、食用菌栽培辅之。农业耕地面积3420亩,主要种植水稻、香蕉等作物。养殖业主要是养鱼、虾及鸭等,养殖面积900亩。食用菌栽培主要有蘑菇、草菇,种植面积达22万平方米,产值1320万元,并配有蘑菇加工场2家。建有机砖厂3个,年产4566多万块,产值867万元。农用车、拖拉机45辆。村民在村内开店24间,出外务工400多人。2005年全村社会总产值20346
14、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095元。1985年集体投入3万元建设农贸市场,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共建有60多间店铺。全村所辖5个自然村均铺设水泥路,实现村道贯通。2003年建村主干道1条,宽6米,长1.5公里,投资30余万元,与镇道相连接。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普及率99%,通讯设备普及率达98%,能源供应主要以电、液化气为主。村民均饮用自来水。村里有小学1所,名为新洋小学,占地面积6670平方米,建筑面积2270平方米,建有教学楼2座、办公楼1座,共有14个班,学生400多人,教师18人。配备有电脑12台。还有幼儿园5所分布在全村各社。有医疗诊所及卫生室4所,工作人员6
15、名。溪霞村溪霞村位于浒茂岛,东与新洋村相连,西与城内村接壤,南临九龙江中港海堤,北紧靠镇道。全村3.2平方公里,共有741户3066人。一、政区沿革 溪霞村在明朝时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浒茂社,清朝时属浒茂保。民国28年属乐群乡溪霞保。民国36年属浒茂乡溪霞保。1950年与溪洲村合并,属第四区溪洲乡(乡驻地在下溪社)。1955年属城内区溪洲乡。1956年属平宁区城内乡。1958年4月属城内乡,9月属海鹰公社溪洲耕作区。1959年属紫泥公社溪洲大队。1981年与溪洲大队分开,成立溪霞大队。1984年为紫泥乡溪霞村。1992年为紫泥镇溪霞村,辖下溪社、下溪港两个自然村;下溪社分头厝、中厝、尾厝三个角落,
16、下溪港分南州、五间、三角、连厝、大地后、大埕六个角落,共分为15个村民小组。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耕地面积1800亩。原以种植水稻为主,近年来调整种植结构,已有1200亩水田改为鱼池,养殖对虾等水产品,年创产值1400多万元。1984年兴建第一座机砖厂,现发展到4座,总面积达90亩,年产量砖3000多万块,产值150多万元,解决常年近300名男女就业。种植蘑菇20万平方米,全年总产值约12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800元。村民在村内开店40家。出国劳务(以色列、新加坡等国)20人,出外经商30多人。有农用车20辆,东风车5辆,小轿车10辆。2005年全村社会总产值9000万元,村民人均纯
17、收入4200元。村民全部用上自来水,大多数人以电、液化气为烹饪燃料,电视机普及率100%,电话普及率为95%。全村已有65%村民建起楼房。1994年筹集10多万元,兴建一座老人活动中心。1997年筹集资金近60万元兴建溪霞直通镇道水泥路,路宽8米,长400多米,近年又兴建一条3公里的环村道。1998年筹集70万元兴建溪霞小学三层教学楼一幢,学校占地面积约4.5亩,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共有6个年级8个班,学生200人,教师13人。有卫生诊所4所。溪洲村溪洲村原名北溪头围仔社,位于浒茂洲。东邻新洋村,西接城内村,南连溪霞村,北隔九龙江北港面对角美镇流传村。全村总面积8.1平方公里,共784户
18、3108人。政区沿革 溪洲村在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浒茂社。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浒茂保。民国28年属第六区乐群乡溪洲保和过港后保。民国36年乐群、敬业合并为浒茂乡,属浒茂乡溪洲保。1952年属第四区溪洲乡。1955年属城内区。1956年3月属平宁区城内乡溪洲高级合作社。1958年属海鹰公社溪洲耕作区。1959年属紫泥公社溪洲大队。1981年溪洲大队分拆为溪洲、溪霞两个大队。1984年为紫泥乡溪洲村。1992年为紫泥镇溪洲村,辖溪洲、洲魏、北头3个自然村,分公路、过埭、西头、中央、新村、东头、官地、过港等角落。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溪洲村
19、为浒茂洲的政治中心(浒茂乡公所所在地)、经济中心(新加坡华侨聚居地)和文化中心(采蘩学校创始地和浒茂财贸中学所在地)。全村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1980亩,其中改为虾池250亩。经营小杂店12家,机砖厂3家,汽车、拖拉机40辆。出国劳务14人。蘑菇、草菇种植面积为3万平方米,产量80万斤,产值240万元。东升电子厂在溪洲公路创办东升电子分厂,有工人150人。2005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08亿元,村民年均人收入3600元。全村普及电力供应,饮用自来水,电视普及率99%,电话普及率90%,村民主要以电和液化汽为烹饪燃料。1999年由华侨曹秀平捐资57万元为溪洲小学新建一座三层教学楼,占地面积4800
2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设有7个班级,学生260人,教师11人。有医疗诊所4家。2002年在西头桥头兴建老年人凉亭1座,为老年人乘凉休息场所。2005年由华侨林志良、陈文慧捐资修建西头庵前公路桥一座。城内村城内村位于浒茂岛西部,东邻溪洲村,西邻安山村,南邻九龙江,北临北港与角美镇流传村相望。全村总面积22平方公里,有1390户5438人。为镇政府驻地,有公路经安山村至石码。政区沿革 城内村在明嘉靖年间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浒茂社。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浒茂保。民国28年属龙溪县第六区。民国36年属浒茂乡。1952年属第四区城内乡。1955年属城内区。1956年3月城内区
21、并入平宁区,属平宁区城内乡。1958年4月撤区并乡,属城内乡,9月属海鹰公社。1959年3月属紫泥公社城内大队。1984年为紫泥乡城内村。1992年为紫泥镇城内村,分为庵前、过港、过刈、港尾、钱厝、南社、东社7个角落。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以农业为主,农业耕地面积2850亩。1999年以前以种植水稻为主,在农业结构调整后,现有水田1300亩,鱼塘800亩,种植高优经济作物650亩。有滩涂面积1200亩,其中蛏埕600多亩,蚵埕500多亩。村内驻有镇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有卫生保健院、信用社、供销社、食品站、粮站、中心小学和浒茂中学等。沿街开店60家,做流动生意8家。村民集资创建机砖厂1家,
22、咸水茹加工场3家。从事运输车辆15辆,农用车35部,水上机砖运输船2艘。种植蘑菇27万平方米,有一定规模养猪场5家,年存栏1500只。养鸭4万只。劳务输出国外100多人,到省内外经商、务工550人。2005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4000万元,农业产值5000万元。村民年均纯收入4300元。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机普及率达97%,电话普及率95%;有手机650部,电脑150台,摩托车260部。1998年投入100多万元建设宽3米、长2公里左右的水泥路村道,使村道全面实现路面水泥化。规划新村建设点1个,于2000年着手规划,并配套建设宽24米的水泥路面。有城内中心小学1所,建有教
23、学楼1座三层,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学生407人,教师40人。幼儿园4所,学生110人。村内有医疗所4个。安山村安山村位于浒茂岛上游,东与城内村毗邻,西与角美镇沙洲村隔江相望,南与西良村一桥相连,北与角美镇玉江村隔江相对。全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有972户4270人。一、政区沿革 清朝时属龙溪县二十八都浒茂保。民国28年12月属第六区乐群乡桃源保。民国36年属浒茂乡安山保。1952年属龙溪县第四区安山乡。1955年属城内区安山乡。1956年属平宁区城内乡。1958年4月撤区并乡属城内乡,9月属海鹰公社。1959年3月属紫泥公社安山大队。1984年为紫泥乡安山村。1992年为紫泥镇安山村,辖
24、岐西、安山2个自然村。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安山村是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历来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1972年起开始栽培食用菌蘑菇、草菇、木耳,其中蘑菇种植面积为25万平方米,年产700万斤,产值2000万元,成为本村主要经济收入。近年来,又发展蔬菜、枝豆、毛豆、香蕉、仙人球等多种经济作物,其中香蕉种植200亩,产量80万斤,产值40万元。农业总产值1亿元,人均纯收入3000元。专业养鸡户18家,鸭铺16家;有机砖厂2家,年产砖40万块,产值20万元;壳灰厂1家,产量10万斤,产值200万元;蚵肉加工厂3家,产量45万斤,产值45万元;纸铂加工厂10家;运输业有货车20辆,客车1辆,还有拖拉机
25、外出务工1000人,劳务输出国外20人。1968年村里安装高压电源,为龙海第一家用电村;2000年首家进行电网改造,普及电力供应,实现生产、生活电气化。1979年建落差式自来水塔,1986年改为“压力式”净水塔;2001年正式接通市自来水公司供水网。1992年架通程控电话,现普及率达98%。电视普及率99%。1983年建村道水泥路1.3公里,1995年、1996年建达标堤2.5公里、码坝15条、防洪潮闸8处、引水闸1座、抽水站8处。1957年设立保健站,1958年成立合作医疗,1969年建卫生保健站配套赤脚医生和卫生员,现有3个中西医疗诊所。1929年初在进士康孟侯祖厝设立复式班的初级小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漳州市 龙海市 城市 总体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