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笔记沙莲香主编高长丰制作.doc
《社会心理学笔记沙莲香主编高长丰制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笔记沙莲香主编高长丰制作.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长丰祝大家身体健康、学习进步、万事如意!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学科特点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现象属于心理现象,也属于社会现象。人的心理由于人的存在状态分为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就群体心理而言,又可以拓展成为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社会心理更多的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横断面;民族心理更多的表现社会生活的纵向,带有社会记忆性质,在社会生活的深层起作用。2文明是社会的内核社会心理,不论是愉快的幸福的还是痛苦的不幸的,都要给予解读,需要看它在各种约束条件或支持条件下的内在情况。这种条件性,从今日的社会条件看,重要的是制度对人对事的安排和制度人格化;从文化条件看,重要的是传统文化中人性理念的某种丢失和某种盲点。有较多的研
2、究看到中国社会的关系本位对中国人心理行为的规定。关系本位和关系中心是国人社会心理区别于西方个人中心的要点。费孝通所说的“差序格局”是说,中国社会的“关系”是分等级的。左右这个差序格局的规则归根结底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规则、传统伦理规定。3社会心理与人性理念中的“善”从现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正负优劣美丑种种表现看,有一个“关系”端点上的东西已经我们丢失的差不多了,就是“善”。在人际、群际、人与环境、心态与生态的关系处理上,以善为端、用善心相会,用善言、善行相待,在当前不少地方金钱横行、道德衰败的年月,显得格外重要,社会心理学的责任格外重要。4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3、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5早期群体心理研究的第一人是西费尔,他于1893年出版集合心理学,以集合心理学观点研究群众,认为群众是“原始社会的原生质”。但有影响的是1895年法国社会学家勒朋发表的群众心理学。他所说的群众是集群状态下的情绪性集合心理。群众是一批无意识者,是情绪现象。勒朋笔下的群众表现为四种特征:(1)失个性或恃众性,当一个人独居之时,对其本能冲动不免有所抑制,而一旦形成合群时,则扰攘之中,无人负其责;(2)传染性,是情绪或行为趋于同一方向;(3)被诱性,暗示默喻可以使众不言而动、感而遂通;(4)极端性,对于所受暗示有立即施行之倾向而无怀疑之念,常趋于极端。6麦独孤认为,本能是“支持
4、人们身心活动并且灌输人们行为的本源”。麦独孤的本能理论直接影响了弗洛伊德的性本能、自我本能,再后来发展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的理论。7冯特认为,心理学有两大部门,即实验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8奥尔波特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是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开先河者。9勒温的集团动力学研究把相互依存原理用于社会心理学研究,揭示了集团行为、士气、意见、领导风格等的变化特征及条件,不仅推动了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也开辟了组织心理学和产业心理学的领域。10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1)、影响社会心理状态在不同国家大致相同的时期里,或者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里。多数民众共有的心态
5、是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社会心理状态就不同。富人和穷人的需求和追求、情绪与情趣、关心和关注的问题等等是不一样的。不同社会生活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心理状态,都是一种社会现实,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事实。因此,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以及均衡发展是必要的,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2)、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文化和社会两种因素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作用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文化因素包含互有关联的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社会心理伴随社会发展,在已有的基础上愈益突破“心理社会或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学框架。了解这种联系和区别对于理解社会心理现象是必要的。第二章 研究方法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1)、直接观察
6、很难发现规律人类的行为是极其复杂的,观察人的行为既受到观察对象本身的动机、情绪、态度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又要被来自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等外部因素所制约,同时还与观察者的主观因素有密切的相关。所以单纯靠简单的观察或许可以积累许多事实资料,解释一些社会现象,但要证明某种假设,发现某种规律,从而形成理论是相当困难的。(2)、无关变量不易控制在进行社会心理学实验时,实验对象的兴趣、动机等中介变量也常常影响实验结果。霍桑效应就是由于实验中被试动机作用导致实验结果失真的例子。(3)、期待效应这里的期待效应主要是指实验的主试对实验的期待作用,罗森塔尔效应就是由于实验中的主试对实验结果产生片面期待作用所导致的。既
7、不让被试了解自己所参与的实验,也不让主试了解所进行的试验,被称为“双盲实验”。(4)、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由于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极其复杂,依靠测量工具将他们完全量化绝非易事,尤其是涉及动机、态度情境等影响大、不太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时,一些测量工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都不十分理想。另外,心理测量的方式主要是采用自我陈述法,即由被试对量表或问卷中的题目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回答,这样回答的结果不仅受量表或问卷本身及被试与主试互动等多种因素的印象,还要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1)、确定课题(2)、查阅文献(3)、研究设计(4)、分析结果(5)、作出结论(6)、撰写报告3研究可以
8、分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4定量研究设计的一般特点(1)、对变量的控制,主要包括对变量进行操作定义;对无关变量进行有效控制;调查对象的选取;避免成熟、练习等因素的影响(2)、控制调查或测量工具的误差(3)、合理使用统计分析方法以及对结果正确解释5实验设计的因素被试、主试、自变量、因变量、实验组、控制组6实验的基本设计(1)、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实验设计RO1XO2RO3_O4(2)、实验组控制组后侧实验设计RXO1R_O2(3)所罗门四组设计RO1XO2RO3_O4RXO5R_O6如果O2 O4,且O5 O6,即无论有无前测,实验组结果都大于控制组,则更有把握证明实验处理的效果
9、这个设计将“有无前测”作为变量,因而可以比较有无前测与实验处理之间的交互作用。7问卷设计的原则(1)、理解性原则(2)、准确性原则(3)、客观性原则(4)、选择排他性原则8参与性观察所谓参与性观察,就是研究者深入到被观察者中间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在团体中建立各种关系进行直接观察。具有下列特征者都是参与性观察:开放式的、研究者作为被观察的团体的成员之一的、个案的深度访谈、直接观察9随机取样的原理随机取样是指总体中的每一个单元被抽中的概率是相等的。由于随机取样使每个个体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因而有相当大的可能性是样本和总体有相同的结构,或者具有最大的可能性使总体的某些特征在样本中得以表现。所以说,随
10、机抽样可以保证样本代表总体。10随机抽样的方法(1)、简单随机抽样(2)、分层随机抽样(3)、阶段抽样11非随机抽样(1)、最大差异抽样(2)、典型个案抽样(3)、同质抽样12信度与效度信度是指测量的一致性程度;效度是测量结果的有效性程度。信度是效度的前提。信度高,效度不一定高;信度低,效度一定低。效度有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之分。内部效度是指实验变量被精确控制的程度;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被用于实验之外的情境的程度。第三章 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涵义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里关系等一切方面。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
11、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2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研究发现,情感上的“亲疏”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关系中的两个最基本的维度3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克认为社会互动关系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1)、共享(2)、权威排序(3)、对等互惠(4)、市场定价与费斯克的理论关系密切的是克拉克与米尔斯的观点。它们区分了两种不同的人际关系:交换关系与共享关系。前者强调礼尚往来,讲究平衡与对等;后者关心对方的幸福,讲究需求法则,而且不期望对方作出对等的回报。交换关系注重公平:帮助对方后希望对方立即有所回报;如果没有即时回报,会产生被剥削的感觉;关注对方对于双方关系做了什么贡献;一般不会
12、因为能够帮助对方而感到心情愉快。共享关系注重对对方的需求:帮助对方后,并不希望对方立即汇报;如果没有得到回报,也不会产生被剥削的感觉;不会很在意对方对于双方关系做了什么贡献;会因为能够帮助对方而感到心情愉快。4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1)、既有关系与交往关系:既有关系是指在某一时间点上两人关系中经由社会既定或认可的一些连带而形成的交往基础。例如,同乡、同事、校友等属于既有关系。交往关系则是在某一时间点上两人实际交往的状态。(2)、情感关系、工具关系与混合关系:情感关系通常存在于家人、亲密朋友之间,是一种长久的、稳定的关系。他可以满足个人在关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求。工具关系通
13、常存在于陌生人之间,是一种短暂的、不稳定的关系。人们与他人建立工具关系的目的是以这种关系作为获得其他目标的手段。例如店员与顾客、公交司机与乘客之间的关系就属于工具性关系。在工具性关系中,人们通常按照“公平法则”交往。混合型的关系介于情感性关系与工具性关系之间,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关系,但是并不是很深厚,没有达到可以随意表现出真诚的行为的地步。一般来说,亲戚、邻居、师生、同学等关系就属于混合性关系。(3)、家人关系、熟人关系和生人关系:杨国枢认为,根据亲疏远近,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三类,即家人关系、熟人关系和生人关系。在家人关系中,双方要讲责任,不太在意对方的回报;在熟人关系中,双方要讲人
14、情;在生人关系中,双方都要讲利害。(4)、核心区域、可靠区域及有效区域:核心区域有一个人的家庭成员构成,包括亲近的族亲与姻亲,这是一个人亲属网络的中心。可靠区域由一个人的好朋友组成。核心区域与可靠区域之间爱你的界限并非很严格,因为对一些人来说,最可靠的朋友可能比亲戚还亲近,从而加入核心区域。有效区域有一般亲友组成,包括的人数较多,在吸收新成员方面也更加开放。5人际关系的测量(1)、社会测量法社会测量法有美国学者莫雷诺于20世纪30年代最先创立的。他从群体的角度,定量的了解整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每个成员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社会测量法的基本方法就是向群体成员提出问题,请他们对其他成员进行选择
15、成员之间相互选择的情况,反映了他们之间的心里联系或心理距离。肯定的选择代表心理上的接纳,否定的选择代表心理上的排斥。其具体程序包括六个步骤:第一步,确定测量目的。比如在群体中谁最受欢迎、谁最孤立、谁最受排斥,群体内部有没有自发形成的小团体,群体的凝聚力如何。但是在一次测量中,我们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因此,测量值钱应该明确测量的目的,找出测量要收集的关键信息是什么。第二步,确定变量关系。如果想测量群体内部人际关系的状况,我们可以问“你目前与那些人关系最好?”“你觉得和那些人较难相处?”如果想了解群体成员在人际关系上的期望或倾向,可以问“你愿意和谁在一起,首先是谁?其次是谁?第三是谁?”第三步,确
16、定选择方法。根据测量目的和群体大小等因素,确定问题的具体问法。例如,问题1:列出你最愿意和他们在一起工作的三位同伴,第一是,第二是,第三是;问题2,你愿意与那些人在一起工作?问题三,你与每一位群体成员在一起工作的愿意程度如何?请对每一个人用5点量表尺度打分,最愿意的打5分,最不愿意的打1分,以此类推。问题1要求给出确定的人数和顺序,问题2 则对人数和顺序都没有要求,问题3要求进行等级评定。在实际使用时,问题1比较适合于人数在30-40人的较大群体,问题2和问题3既可以用于大群体,也可以用于小群体。第四步,编制测量问卷。第五步,实施测量。第六步,测量结果的统计处理。(2)、人际交往类型测验测量个
17、体人际交往的主动性、支配性、规范性、开放性等方面的表现,从而确定一个人的交往类型。(3)、不良交往行为的自我测量所谓不良交往行为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最不受欢迎的行为,例如过分自我中心,只对自己的事情感兴趣,不理会别人的感受和反应;态度偏激,言辞激烈;言语单调,态度漠然;言语过多,总是抢话说,不倾听别人的话等等。进行不良交往行为的自我测量,可以让个体知晓自己的人际交往习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人际交往。6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相貌、正确的交往、相似性与互补性研究发现,人们对于美貌的人,有一个很强的刻板印象,即“美就是好”。对于相貌美的标准,人们通常有大体一致的看
18、法。但是,也存在着文化的差别。存在所谓的不良交往行为,相应的,也就存在良好的交往行为,例如,能够主动替别人着想,倾听别人的谈话,热情帮助他人等等。正面的互动,如有好的问候、友善的帮助等等可以促成人际吸引。在交往的过程中可以产生交情。研究发现,交往本身就可以产生人际吸引,这是因为交往可以满足人们的一些基本心理需求。首先交往可以帮助人们掌握外部世界,其次,交往可以使人找到联系感和归属感;此外,熟悉本身可以增进喜欢与我们接触及交往越频繁的人,越容易成为我们的朋友,这就是所谓的“曝光效应”。对他人赞美。表现出喜欢是增进人际吸引的有效途径。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比较喜欢那些对他们有正面评价而非负面评价的
19、人。当然,尽管人们喜欢听赞美,但是却不喜欢别有用心的赞美,如果人们对赞美者的动机有怀疑,就反而可能产生厌恶。相对而言,用行动表现出来的喜欢,如友善的对待,要比口头的赞美更容易产生人际吸引。在研究赞美与人际吸引的关系时,心理学家还发现了一种“得失效应”。它表明,决定对赞美着的喜欢程度的,不只是赞美的总量,还有赞美的变化量。当人们开始交往时,个人特质也是影响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一是真诚,这时保证两人的交往能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二是两人的相似性,包括态度上的相似性、行为偏好的相似性、价值观的相似性、个人建构(即个人形成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的相似性等。为什么相似性会导致吸引呢?至
20、少有三个方面原因。第一,人们愿意与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即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似性使人们更加容易相互理解,有共同语言。第二,相似的人可以为我们的信仰和态度提供支持,是我们感觉到我们自己不是孤立无助的,甚至感到自己的态度和信念是正确的。第三,人们以为与我们自己相似的人会喜欢自己。因为人们倾向于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因此就想当然的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觉得他们也会喜欢自己,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一些研究发现,性格的互补也可能产生吸引。例如依赖性较强的人可能会吸引抚育性较强的人,害羞的人可能会吸引外向的人。7关系的发展在人际关系中,相互吸引只是关系发展的一部分。关系的发展,还要取决于人们的
21、交往行为与交往动机。交往行为包括工具性的交换和情感性的交流,前者如互通有无、相互帮助,后者如自我表露与内心交流、情感支持以及相互陪伴等。(1)、社会交流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流的过程,人们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交换,是一种准经济交易:当你与他人交往时,你希望获取一定的收益,作为回报,也准备给予他人某些东西,他人也是如此。这种理论假定交换中的个体都是自利的,人们试图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且是自己的成本最小化。这样关系中的每个个体都会评估自己和他人在贡献和收益两方面的相对大小。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投入获得了大致相等的回报,他们就会认为这种社会关系是公平的。有学者指出,公平性的关系是比较稳
22、定和愉快的关系,当关系中存在不公平时,双方都可能感到不舒服,产生恢复公平的动机。(2)、自我表露所谓自我表露就是我们常说的“敞开心扉”,即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适当的自我表露可以增加他人对你的喜欢。当然自我表露也必须注意分寸,过分的表露会让人不舒服。一般来说,表露的范围和深度是随着关系的发展而逐步增加的,对于不同的关系对象,在不同的关系发展阶段,自我表露的广度和深度明显不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关系多么亲密,人们都可能存在不愿意暴露的领域,这就是所谓的“隐私”问题。隐私权是一种得到社会认可的个人控制自己的私人信息、限制他人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观察或了解的合法权利
23、3)、关系的发展勒温格等人认为,关系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是单向注意阶段,双方没有互动;第二是表面接触阶段,双方有初步的、浅层的互动,但还没有互相卷入,也就是没有走进彼此的私我领域。一般的翻番交往就停留在这一阶段;第三阶段是相互卷入阶段,双方向对方开放自我,分享信息和感情,这是友谊发展的阶段。阿特曼等人提出社会渗透理论,他们认为人际交往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交往的广度,即交往和交换的范围。二是交往的深度,即交往的密切水平。阿特曼等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在定向阶段,人们往往会选择性的注意某些人,会进行初步的沟通,谈谈无关紧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心理学 笔记 沙莲香 主编 长丰 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