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
《粤教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6.1 怎样认识力1教学目标l 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现象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单位牛顿,对1N的力形成感性认识。知道力的三要素。l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身边常见事例的分析来认识力,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探究热情和思索兴趣。2教材说明本节课的主要容有:通过生活事例,认识力的普遍性,归纳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活动、实验,感知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三要素有关。本节课的编写思路:总体上按照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
2、象的顺序编排。首先通过图片展示、学生列举一些来自生活、生产、自然界中用力的事例,让学生对力的普遍性有一个感性的认知。然后通过活动1,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力的作用效果,进一步加深对力的认识,了解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接着利用图片,通过介绍一些力的大小让学生学习力的单位,并对1N的力形成感性认识。在认识了力的作用效果的根底上,通过活动2,学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最后通过活动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力的三要素。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力的作用效果比拟具体、直观,是学生感知力的途径,同时,也是探究物体间相互作用,认识力的三要素的根底,因而研究力的作用效果既
3、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3教学建议力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教材强调了从力的作用效果去认识力、感受力,从而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因而,围绕力的作用效果这个中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做好本节课的三个活动,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同时,让学生根据所熟知的生活中的事实,列举相关实例,充分利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也是上好本节课的重要方面。4. 教学设计:多媒体设备力可以让学生首先观察教科书上的图片,也可以播放与图片容一样或相似的生活和自然界中一些用力事例的视频,如马拉车,人推车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素材,同时也隐含有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力能够产生作用效果等信息,这样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感悟和理解力。这里的图片
4、视频只是个引子,是抛砖引玉的砖,目的是启发学生观察思考生活中用力的事例。在学生读图后,可以设计一个学生讨论交流活动,让学生列举力的实例,并填写在课本第2页下面相应的空白处。在学生感悟到力的存在的根底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力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那么你是怎样知道这些事例中物体受到了力的,或者说,你是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力的呢?让学生明确物体是否受力可以从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判断。如果学生对上面提出的问题不很明确,答复不出,教师可以予以引导:我们之所以能判断出物体受不受力,肯定是因为物体受力时和不受力时产生的效果不同,那么力对物体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由此引出力的作用效果局部容的教学。这个框题的目
5、的是让学生更多、更充分地感受力的存在,感悟力的普遍性,重要的是学生的观察、思考,是学生从力的角度来审视他们习以为常的许多现象。因此,学生列举的事例要尽量丰富一些,让学生的交流讨论更充分一些,让学生的感悟过程更充分一些,教师不要过早对力作定义式的判断和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对于活动1,教材利用图片作了明确的展示,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阅读图6-2、6-3及相关问题和课文容,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多列举有关的实例,然后进展全班汇报交流,使学生明确图6-2及类似实例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图6-3及类似实例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对于想一想中你是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的这个
6、问题,可以作为对力的作用效果局部教学的总结,使学生明确我们常常是通过力对物体所产生的作用效果来判断物体是否受力的。如果具备多媒体播放条件,教师可以查找一些有趣的动画片,如猫和老鼠中打网球或其他类似的片段,所选择的片段要能够比拟典型而且夸地显示力的作用效果。播放后让学生分析:哪些地方有力?你是根据什么现象判断物体受到了力?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稳固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而且能够很好地活泼课堂气氛。任何力都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受力物体,施力物体。一段容,如果有教师直接讲出,虽然学生不难明白,但学生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会比拟浅薄。建议在前面力的作用效果局部完成以后,以学生讨论辨析的方式进展。如可以提出问题
7、我们前面讨论了许多力的现象,既然都是用了力,它们之间应该有一些共同特点。这些力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学生经过讨论、交流、辨析,一般可能会提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必须有两个物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观点,教师可在此根底上引导学生分析两个物体的地位是否一样,得出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的概念。这样做由于概念是学生自己经历归纳过程得到的,理解会更深刻。由于课标要求不强调力的定义,教材也没有明文呈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传统教材都有的力的定义,教师对此可以不予介绍。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如果教师认为学生可以比拟容易地承受这个定义,也可予以介绍,这样可能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但要注意一定不要在此过
8、多分析纠缠,点到为止即可,以免形成不必要的难点。由于力的概念比拟抽象,本节要在形象化上下功夫,让学生通过感受、感悟来领会力,明白任何力都离不开物体而存在,有力必有两个物体,其中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等观点。对于力的单位局部的教学,教师可以从学生列举的实例中说明力有大小,然后引出力的单位牛顿,并说明这是为纪念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而命名的,再让学生阅读图6-4,对1N的力有多大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牛顿这个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用到过,比拟陌生,教师如果感到此处较薄弱,可以再选几个学生比拟熟悉的力,告知其大小,用更丰富的例子帮助学生对力的单位牛顿形成较准确的感性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
9、用是相互的这局部容并不难理解,学生有很充分的认识根底。但直接由教师讲解那么显得枯燥单调,为此教材设计了活动2,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感受和领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活动2中的推手 的游戏,可能很多学生都玩过,课堂上一定要让两位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进展演示,并进展现场分析。为了深化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认识,可以在上面分析的根底上再让学生列举能够说明力的相互作用的事例并进展分析,如:用脚踢球,脚会感到疼;用头顶球,头也感觉到受很大的压力;走路时要用脚向后蹬地;游泳时,人的手和脚要向后划水;火箭升空时,向下喷出高温高压的火焰等等。也可以在课堂上补充一些简单的小实验,例如手用力拍桌子站在墙壁前用力推墙壁等等
10、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这些事实中所包含的共同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三要素活动3的目的是让学生探究影响力的效果的因素,可以选取学生代表亲自实验并向全班同学汇报探究过程和结果,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力的三要素。为了深化学生对力的三要素的认识和理解,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列举并分析能说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实例,可以将对图6-8的讨论穿插其中。 6.3重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计算重力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讲解重垂线和重心,培养学生尊重
11、物理事实,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设计例如 一导入新课 实验一:教师将小球放在手中,松开手,请同学们观察松开手以后小球如何运动?它的运动状态变了没有?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 教师进展实验,反复几次,然后请同学答复上述问题 小球下落,它的速度越来越快,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小球受到了力的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答复出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实验二:教师向上抛出一个小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情况 教师进展实验,反复几次,请同学表达观察到的现象 提问:为什么小球在抛出以后运动的速度越来越慢,为什么小球会改变运动方向? 在学生答复的根
12、底上指出:以上现象都说明小球受到了一个向下的力,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抛出小球以后、小球向上运动,速度越来越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向下运动,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这个力我们叫它重力 二新课教学 1重力的方向 教师:放在讲桌上的粉笔盒、板擦,同学们课桌上放的书、铅笔盒,以及桌子、椅子,包括我们自己在受不受重力? 学生都受到重力 教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 学生是地球 教师在地面附近有没有不受重力的物体? 学生没有 教师请同学们看一下,在铁架台的横杆上用线挂着几个物体,有重锤、有砝码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刚
13、刚我们看到的小球自由落下的方向,一致不一致? 学生这些方向都是一样的 我们把这个方向叫竖直向下,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的大小 日常生活经历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小的,这里有两个金属球,一个大一个小,我们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这两个金属球放在手心感觉一下 请一位同学到前边来拿起金属球 教师这两个金属球哪个质量大? 学生大金属球 教师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哪个金属球的重力大? 学生大球 教师金属球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是什么关系? 学生质量越大的金属球,它的重力也越大 教师答复的很对,但这只是一个定性的结论,下面我们定量的研究这个问题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下,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
14、弹簧秤来测量,把大小两个金属球用胶条固定两根小线,并挂在两个弹簧秤上大金属球弹簧秤示数大,挂小金属球的弹簧秤示数小,弹簧秤的读数就等于物体的重力我们每个同学的课桌上有一个弹簧秤和3个100g的钩码,请同学们分别测出100g、200g、300g的钩码所受的重力,并计算出重力跟质量的比值,把测量值和计算结果填在教材P96的表格中下面开场实验 实验过程中教师在同学中巡视,进展指导,了解实验情况,实验完毕后请同学说出自己测出的三次重力值和物体的重力与它的质量的比值,将学生测得的值写在黑板上由于弹簧秤不十分准确以及测量中不可防止的误差,计算出的比值不会正好等于9.8Nkg应要求学生实事的说出自己的测量值
15、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值不准确的原因大量的实验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历都告诉我们,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 请同学考虑一下g=9.8N/kg,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这个结论如果学生一时说不出,教师应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逐步进展引导 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质量计算出物体的重力,也可以重力求出物体的质 量但计算中要注意质量的单位用千克,计算出重力的单位是牛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质量是450g的物体重力是多少? 学生练
16、习,教师巡视,练习完毕后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将学生答复容写在黑板上,最后形成正确解题过程的板书 例题 质量是450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求 G? 解 答 物体受到的重力是4.41N 4重心 请同学们把直尺、钢笔、铅笔放在手指上并且让它们能静止不动 学生进展小实验,实验完毕后教师提问 是不是随便怎么放,直尺、钢笔等物品都可以在手指上静止不动 不是,对每一样东西总是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点正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点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 教师:刚刚实验中同学们是否注意到,直尺重心的位置与钢笔、圆
17、珠笔等物体重心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没注意的同学可以再试一下 学生直尺重心的位置正好在中间的位置,钢笔、圆珠笔就不在中间 教师同学们观察的很好,这说明物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 外形规那么,密度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球心、圆心、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 现在同学们的课桌上都有两块不规那么的纸板,大家能不能想一个方法,迅速、准确的找到它重心的位置 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引导大家利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这一物理规律,利用几何中两条 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的数学规律归纳出用吊线法来确定不规那么物体重心的位置 6.4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一、教学目标:1、知道滑动磨擦和滚动磨擦的概念;知道
18、磨擦产生的原因。2、能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影响磨擦力的大小的两个有关因素。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科学探究活动的根本要素的认识,激活学生对末知世界探索的兴趣,并从成功的喜悦中增加学习的自信心。4、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增大和减小磨擦的方法;通过对磨擦利弊分析,使学生对事物的两重性有具体认识,有助于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教学器具:斜面木板、小车、小木块、砝码、毛巾、棉布、测力计。多媒体设备及有关课件,每桌同学2支铅笔或园筷子。三、教学过程:1课题引入:同学们对照教材图6-33,提出问题。引入生活中实例。2引入新课:这些现象都和磨擦有关。学生自学教材,认识滑动磨擦与滚动磨擦。演
19、示一:拉动一样质量的小木块与小木车。演示二:拉动同一木块,上面加砝码与不加砝码。 教师:提问通过刚刚的实验可知,不同情况下的磨擦力是否一样?学生答复引导学生展开猜测:磨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估计学生涉及的因素:物体重力,外表光滑与粗糙,接触面积的大小,运动的速度。实验探究:提示学生用控制变量法,把握实验条件A在同一木板外表分别拉动小木块与加了砝码木块。得出:磨擦力大小与压力有关。找一学生将木块用大小不同的力压在黑板上,拉动木块。教师:此实验进一步验证了磨擦力大小与压力有关。B用同一木块,在木板、棉布、毛巾外表分别拉动。得出:外表越粗糙,磨擦力越大。C将同一木块,平放、侧放、竖放各拉动一次。
20、得出:磨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无关。3结论总结:引导学生通过以上实验探究活动,得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有关因素。板书: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外表的粗糙程度及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学生将结论填入教材19页绿框4摩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学生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举例说明哪些实例的摩擦对我们有用,哪些摩擦对我们无用。现实生活中如何解决问题的。提示从摩擦的有关因素考虑教师总结:学生提出观点以后,教师做概括总结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少有害摩擦的方法学生实验:同桌学生将文具盒平放在桌面,用手平推。然后将两文具盒叠放,重复。A增大有益摩擦:可采取增大压力或增加外表粗糙程
21、度。如:自行车刹车,轮胎花纹,用力抓紧物体等。学生实验将文具盒平放在桌面,平推。将两支铅笔垫于文具盒下,重复实验。B减少有害磨擦:可采取滚动代替滑动,加润滑剂。如滚动轴承、活动局部加润滑油等。指出:摩擦与许多事物一样,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两重性,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对待生活。5课堂小结:通过教室多媒体课件展示,使学生对摩擦的整体知识构造有更进一步的整合与理解。6布置作业。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课题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课时总2 课时课型:新授调整意见第1 课时设计思想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许多杠杆工具谈起,通过学生主动观察、分析、猜测、探究,从而得到杠杆概念及其平衡条件。教学要表达从生活走向物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粤教沪版八 年级 物理 下册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