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研究综述.doc
《红与黑研究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与黑研究综述.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写 作 训 练文 献 综 述前言: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小说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作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奠基之作,自问世以来,就一直是广大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研究和关注的焦点,被誉为西方的“红学”。它在中国更是受到优待,“红与黑在中国的命运,大约算得上是个奇迹了。半个世纪的沉沉浮浮,居然没有湮灭,反倒向着更热闹的方向去”。1学者们已经对这部小说展开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讨论。本文通过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等渠道搜集了近五年来关于红与黑研究的文献资料,发现目前对红与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于连的形象研究、主题和人物的比较研究两大块。此外,也出现不少有关司汤达与红与黑联系的研究、红与黑汉译研究等。本文对近五年来红与黑研究的
2、概况进行了归纳并整理,以为今后论文的写作提供参考。主体部分:1 人物研究1.1 于连形象研究于连索雷尔作为红与黑的主人公,因其性格的矛盾性和多重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一艺术典型一直在红与黑研究领域中经久不衰。早期对于连的分析评价主要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偏重阶级分析。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于连的形象才有了极大的转变,视为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政治色彩减弱,评价也趋于客观,他的悲剧性命运也引发人们的思考。2近年来研究方法和角度越来越多,于连的形象也成了万花筒。不少学者从人性角度、性格角度、情感角度等来深入分析于连的形象。在从于连的人物形象看人性的弱点中,何顺莉从人性的角度集中选取了于连身上崇
3、拜金钱、虚伪、崇尚权力和地位这三个人性弱点进行探讨,指出“需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是人无穷无尽的欲望”。而同样是对人性的探讨,陈玲在发现人性的闪光点论中于连形象的现实意义一文中却对于连大加赞赏,认为他单纯善良,有才华有理想有尊严,不服输,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而奋斗终身。的确,于连身上确实有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但如此无限放大其身上的闪光点,赞美之词泛滥,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他不会为了钱而低头哈腰任人使唤,他不会卑躬屈膝,更不会为了金钱而丧失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这只是于连前期在市长家做家庭教师时的性格特征,作者忽略了于连在封建复辟势力卷土重来下,为了追求金钱、权力和地位,逐渐变成一个
4、与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一个封建贵族阶级的忠实奴仆。于连的一生是“反抗妥协反抗”矛盾交替的,我们应该辩证全面地来分析于连这个形象。“他的写 作 训 练文 献 综 述内心经常在自由与禁锢、禁欲与放纵、自尊与自卑、虚伪与正直、反抗与妥协、雄心与野心中不断徘徊”,“他的这种迷惑与痛苦,展现的正是人类面临的诸多物质诱惑时所面对的心灵困境”,刘颂新的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这篇论文更客观地概括了于连矛盾而真实、复杂而生动的性格特点,并指出于连的形象不仅限于那个时代,那个人物,更应看到他的普遍意义,看到他给现代人带来的的启示和意义。邓轶嘉在中于连形象浅析中也提出于连作为一个典型的圆形人物,充分体现了
5、天使与魔鬼两面共存的真实人性,“于连不仅代表了在复辟时期法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且代表了整个人类,表现了人类共有的奋斗与生命体验,具有丰富的历史意蕴和艺术魅力”。从单独地剖析于连的优缺点,到辩证地分析他形象的矛盾性,从单纯地讨论于连的形象特点,到将其普遍化,探索其形象的新价值和社会意义,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对于连的研究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在性格层面的分析上,不同于传统的分析法,不少学者运用西方心理学理论对于连进行新的解析。魏苗苗和房存在想象性身份幻灭与自我的回归对中于连形象的拉康式解读中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尤其是镜像阶段的深远影响对于连进行解读,认为“于连在镜像阶段形成的理想
6、自我将于连性格进行了自我异化,在自我迷恋的同时又加深了误认,从而必然导致想象性身份的幻灭,最终在镜子破碎时失去依照,而不得不真实地重新看待自己,实现自我的回归”。张焱的浅论中于连的“俄狄甫斯情结”一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角度,讨论了于连性格中的“俄狄甫斯情结”的成因及其表现,用新的视角揭示于连悲剧人生产生的原因。在从荣格原型理论角度剖析于连的性格中,于珺从荣格的原型理论角度出发,利用“人格面具”以及“阿尼玛”两个原型对于连的性格进行分析,认为“于连就像是戴着人格面具,与真实内心的斗争从未停息过,而他对德瑞那夫人的感情也正是阿尼玛原型在夫人身上的投射”。这些全新的角度给于连形象的研究注入了一股新
7、的力量。还有不少学者从情感角度来分析,常见的是对于连的两段爱情进行分析。而在从不同角度看于连的形象特点一文中,李诗还从亲情、友情甚至大自然的角度对于连进行了别样的解读。他认为于连性格中的精明、自私和冷漠的一面源于他的父亲,善良和热情的一面又源于不是父亲胜似父亲的老军医,而好友富凯和大自然则是于连的避风港。这独特的视角更全面地阐述了于连形象的成因。1.2 女性人物研究除了于连这一经典形象,也有不少学者将目标对准了红与黑中的女性人物。不同于以前瑞那夫人和马特儿只被作为于连的“附属品”,停留于单薄的爱写 作 训 练文 献 综 述情角色上,近年来不少学者更多地将其作为独立的个体来研究。杨莉在论中特瑞那
8、夫人的女性主体意识中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全面分析了瑞那夫人的女性主体意识在爱情的引导下从缺失到萌芽的过程,肯定了女性认知自我,追求独立的积极意义,同时也看到了其在时代因素下的主体意识的局限性,对当代女性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相对瑞那夫人,马特儿小姐的解读以前更多地被印上傲慢虚荣、张扬任性的偏见。司汤达就曾在论中评论马特儿“这就是在巴黎某些青年女子身上可以见到的脑袋里的爱情。一个年青的女孩子还能有什么更具决定性的行动呢?对呀,这个巴黎少女将并无爱情而就跟人跑了,唯一就是为的从自信有一种巨大的热情而得到乐趣”。而论中马特儿小姐的具有时代感的叛逆色彩一文则独出机杼,宋雪认为她是个“有着高贵身份和中世纪
9、骑士性格的少女”,她惊世骇俗的追求爱情的方式、对社会常态的挑战正反映出她不满复辟王朝下贵族社会的平庸,不愿苟安现状,敢于抗争,敢于追求激情和个性自由的精神。这种对“世纪儿”的研究对于如今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也有着深刻的意义。深入对红与黑中女性人物的解读,拓宽了文学研究领域中女性文学研究的道路,也具有反思男性文化和促进现代女性主体意识崛起、引导女性敢于独立和追求自我的意义和内涵。综上所述,可以明显地发现对红与黑的人物形象研究更侧重于于连的形象解读。不同学者从各个侧面对于连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打破了仅仅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的研究格局。另外也涌现出一些针对瑞纳夫人和马特儿的研究学者,但内容还
10、有待深入。资料搜集过程中,可以发现还有很多学者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红与黑中的人物进行深入解剖,具体将在比较研究一节中展开论述。此外,对于其他人物解读较少,或许我们也能另辟蹊径,以其他人物为对象进行研究,以更全方位地解读红与黑。针对这点,司汤达本人就曾提出“我吁请你们片刻也不要放过这两个人物:德瑞那先生和瓦列诺先生。这两个人物足以代表法国1825年之际富裕者中半数人的肖像”。3从整体的红与黑人物形象研究现状来看,学者们不再局限于从社会因素来分析人物,还从人物自身的性格、心理等内部因素着手分析,分析更为细致,也体现了对“自我”的探求。此外,除了探究文学意义,研究者们还积极探索其现实意义,加深了研究
11、的内涵。2 比较研究在红与黑相关研究资料整理、归纳过程中,可以发现,除了对人物形象研究占较大比例外,比较研究也占了很大的份额,重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主题比较研究,另一类是人物比较研究。此外,比较研究也不像早期传统的纯比写 作 训 练文 献 综 述较,而是借助比较的形式来为自己的观点做出强有力的证明,突出对比的深层意义。2.1 主题比较研究纵观近年来红与黑与其他作品的主题比较研究,最大的特点莫过于丰富的视角。总的来说,奋斗主题是比较集中的一项,如魏玮在其论文中使用平行贯通研究法,比较分析红与黑、高老头、人生等作品中的“外省来的年轻人”形象,指出其超越历史和社会局限的普遍存在性,并深刻地指出“
12、外省来的年轻人的性格和命运证明了个体奋斗和历史环境之间深刻的关联,他们在先天与后天的矛盾中获得奋斗的动力,又在个人与社会的、个人与群体的矛盾中走向悲剧”,引发人们对个人选择、个人奋斗与社会历史境遇通常存在的悖论的思考。“年轻人的悲剧呼吁着人们缔造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同时也告诫未来的年轻人,在个人奋斗中,只有把自我本体和抗争人自身异化的任务结合起来,才能避免个体的悲剧,保证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研究者立题新颖。楼菁晶在联结社会的价值观从与的区别谈起一文中,从社会价值观的角度对奥斯汀笔下的英国社会和司汤达笔下的法国社会进行比较,并联系中国当前国情,指出“经历了大跨度的变革与发
13、展后,人们的价值追求似乎正在渐渐迷失方向,经济利益取代了社会主义理想,金钱至上腐蚀着社会肌体,官商联盟瓜分着社会资源,道德缺失损坏者社会风气。尤其是贫富差距、仇官仇富等深层次矛盾则渐渐消解着社会的稳定,民间高贵或荣誉的概念在消逝,人们对于成功的定义大多以金钱为标准或与金钱挂钩,是非的标准变得模糊”。作者最后提出构建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所需的共同的价值认同的重要性,“不论财富观也好,执政观也好,或是道德观也好,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和构筑”,“合力倡导被社会公众认可的价值认同,使其担起塑造社会价值观的角色,这或许也是中国真正进入世界强国之林最核心的价值连接环节”,颇有针砭时弊之效。赵光平在利益冲突的外
14、化和父子冲突比较中,从父子冲突的独特角度,揭示了同样的行为之下所隐含的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作者指出两部作品的父子冲突的表现形式都是暴力行为,但本质上都是利益冲突。“东西方的利益冲突又有不同的特征:红楼梦是个人利益与家族利益之间的冲突;红与黑是个人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作者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只以这两部作品中的个例得出这么宽泛的结论,未免有些武断。另外还有学者从幸福观入手,展开论述,“人生和红与黑这两部在不同环境、不同时空下产生的经典作品, 以其主人公相似的情感经历和奋斗历程, 对幸福作了全新的阐释,并孕育和丰富了幸福的内涵, 即幸福源于一种正确的认识、写 作 训 练文 献 综 述一种真实的
15、情感、一种自然的状态和一种自由平和的心境”。42.2 人物比较研究首先,于连形象作为红与黑研究的重点,自然也是比较研究的重头戏。这些年对于于连形象普遍定位为青年奋斗者形象,对应地,也出现了许多将于连与其他奋斗者或青年野心家进行比较的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国内的如路遥笔下的高加林、老舍笔下的祥子等,国外的如杰克伦敦笔下的马丁伊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等;或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进行比较,如拿破仑。学者们通过对他们相似出身、经历或结局的比较,指出超越历史和社会局限的普遍存在性和深刻意义。在熊念双的存在主义哲学视野下于连与祥子形象比较研究一文中,创新地从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的视角,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对
16、这两部小说的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进行比较分析,重新展示了两个典型人物的形象。“祥子和于连形象的同,具体表现在二者都处在荒诞的世界中、与他人之间都是对立的关系及对自我的坚持、在荒诞的世界中两个人物都进行了自由选择”,“祥子和于连形象的异,具体表现为祥子没有对世界和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而于连则为世界和自己的选择承担了责任”。作者将这两位人物跨越时空,摒弃国籍做一番比较,目的就在于对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人道主义关怀,引发读者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间的关系,个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并指出虽然两个个人奋斗者的结局是失败,但是他们不屈不烧的精神,为梦想而拼搏的斗志给当代的奋斗青年们以积极的启示。此外,也
17、有别的学者从爱情角度进行对比。如刘彩云在于连与方鸿渐爱情观比较研究一文中以两人的爱情观为比较点,解析了致使两位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除了分析影响爱情的客观社会原因外,作者还从主人公主观的对待社会的态度进行解读,得出“主人公对社会规则的不遵守造成了个人和社会的矛盾,而这些矛盾也正是他们爱情悲剧的致命原因”的结论。虽然此观点也带着作者的主观意识,但也不无道理,也给当代青年的爱情之路以借鉴。此外,人物比较研究还涉及到红与黑中的女性人物,一般以她们的悲剧性为共同点展开。在相似的悲剧之爱、中的女性形象中,杨海荣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分析了司汤达的红与黑与路遥的人生中塑造的女性形象,透过她们在形象上的相似
18、性,认识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者塑造出的相似的悲剧女性形象。他认为雷纳夫人和巧珍都向往纯洁的爱情,而她们在个人理想永远大于爱情的于连与高加林的身上并未得到,她们所获得的爱情并不是完美的,而是带有瑕疵的。然而在爱人危难时,二人却都表现出最完美的“大爱”。马特儿与黄亚萍都拥有良好出身,都敢于追求理想的爱情,写 作 训 练文 献 综 述但最终她们的爱都失落了,只如昙花一现。“她们因爱情而走向一起,也因爱情为各自主人公生命的轨迹画上浓重的一笔,成为相似的悲剧之爱”。在知网搜索中,我发现红与黑中的女性人物与其他人物的比较研究数量较少,相对瑞那夫人,有关马特儿的更是鲜有,可供研究者作为今后考究的方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研究 综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