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示范基地实施方案.doc
《红高粱示范基地实施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高粱示范基地实施方案.doc(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有机高粱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第一章 项目概况1.1项目名称:四川省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有机高粱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1.2项目主管部门: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3项目建设单位: 泸州红高粱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住所 法定代表人:郭咏梅 公司类型注册资本泸州红高粱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由深交所上市公司、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与当地政府泸州市江阳区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局)共同出资成立。成立公司目的:为推行“国有大型控股公司+地方政府”模式,探索“公司+政府”协同推动城乡统筹的路子,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尝试;在示范区核心区域作为业主,按照公
2、司化运作的原则,实施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的四川省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川办函【2011】16号相关项目。1.4建设地点: 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弥陀镇1.5建设规模:建设有机高粱标准化示范基地3200亩及其田间工程、设施设备配置,配套仓储中心和种子包装中心。3200亩基地中,种子基地500亩,大棚育苗基地200亩,有机高粱种植基地2500亩;田间设施包括:大棚育苗基地200亩配套设施,2000亩基地喷灌设施(覆盖 2700亩);田间工程包括:新建渠道10KM,蓄水池4口,耕作道路20KM;仓储设施1000:包括仓库500、冷冻库300、包装室200,另建晒场2500。1.6投资概算:
3、项目总投资2980.18 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用2593.97万元,项目建设其他费用161.21万元,土地流转资金186.24万元,项目基本预备费38.76万元。1.7资金筹措及来源:项目总投资2980.18万元,其中专项资金2000万元, 自筹配套980.18万元。1.8项目建设期限:3年1.9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建成后,实现有机高粱种植2700亩,亩产250kg,新增产值183.6万元,节本增收189万元;良种繁育基地(500亩)与常规生产商品高粱比较新增产值 114万元;项目建设后提高复种指数,可实现每亩增收3000元,3200亩可新增产值960万元,共计项目区每年可新增总产值1
4、263万元。项目建设带动农户960户,通过流转土地、种植劳务收入、一般劳务收入等,户平可增收8140元,共计增收781万元。合计项目区新增农业种植业总产值1263万元,并带动农户增收781万元,总计新增收入2044万元。同时,项目实施后,通过土地整理、集雨节灌和现代农耕技术示范,可有效解决项目区10000余人、8000多头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促进项目区多熟制规范化种植技术的推广和耕地复种指数提高,促进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发展,加快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带动农民增收。项目建成后,带动全市有机高粱种植,并有效保证泸州老窖高端酒原粮需求,对促进泸州“名酒名园名镇名村
5、建设和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起到有效的推进作用。1.10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建成后,项目区耕地质量提高一个等级,达到中等偏上或高肥力水平;项目区有机高粱年新增生产能力达到30kg/亩,亩均节约成本20元;共建设有机高粱示范基地3200亩,新增灌面2700亩,改善灌面500亩。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5,肥料利率提高5%。第二章 建设背景与编制依据2.1项目由来酒以城名、城以酒兴,白酒业是泸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泸州酿酒历史悠久,始于秦汉(根据泸州地区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考察,泸州酿酒的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在泸州博物馆陈列有两只汉代专供饮宴的陶质角杯),兴于唐宋,成于明清(据史
6、志考证,清光绪五年,泸州可考的酒窖,年产量超过10吨),盛于当代。早在宋熙宁年间,泸州即为全国年商税额达十万贯以上的26个城市之一,而酒税则占其1/3之多。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留传下来的“泸州老窖窖池”,距今已有连续生产437年的历史,是酒类行业唯一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有“中国第一窖”之称。泸州气候、土壤、水质等自然条件孕育了用于酿酒的高粱和小麦,及酿制优质白酒所需的众多微生物种群,加上数千年酿酒技术积淀和锤炼了雄厚的技术人才队伍,“天人合一”造就了“泸酒”的霸气。早在上世纪50年代轻工部编辑出版国内首部浓香型曲酒酿造技术专著泸州老窖大曲酒,后成为全国浓
7、香型白酒评价标准。泸州是国内唯一同时拥有“浓香鼻祖”泸州老窖和“酱香典范”古蔺郎酒两朵“中国名酒”之花的城市。联合国粮农与教科文组织的专家考察后认为:“泸州是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蒸馏酒的城市,是中国白酒不可复制的酿酒生态区。”泸州老窖传统酿造技艺、泸州大曲明代窖池分别列入国家非物资、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获得“泸州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泸酒起家、兴旺,离不开泸州产糯高粱,这是因为千百年来自然界的优选、品种进化而产生了泸州优质糯高粱酿酒专用品种,它助推泸酒享誉中华。在传统酿造技艺中,“泸州酒”原产地地理标志的获得更与泸州产糯高粱息息相关,泸州浓香型白酒和酱香型酒的独特风格,是泸州酒和其它地方
8、白酒(名酒)的典型区别之一。这些特点的形成,与泸州气候、土壤(微生物种群)、酿酒原料、酿酒技术、技术人才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其中,泸州糯红高粱功不可没,是酿造泸州美酒不可替代的原料。泸州市的气候、土壤等生态条件适宜种植高粱。20世纪80年代,随着酒业迅速发展,泸州满山遍野都是高粱。后因多种原因,高粱面积逐年减少。高粱种植面积由1985年的28.5万亩急剧下降至2007年的5.89万亩,总产由6.27万吨减少到1.13万吨。2007年以来,泸州市委、市政府连续四年制定出台关于加快酒类产业发展的意见,同时将加快酿酒高粱基地建设,纳入目标考核,落实扶持资金,全市高粱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至20
9、09年,全市高粱种植面积达到30.49万亩,其中杂交高粱推广10万亩,蓄留再生高粱5.73万亩,总产达到9.5万吨,面积、总产、单产分别比2007年增加4.18倍、7.4倍、0.6倍。2010年,全市高粱种植面积达到42万亩,其中建设高粱标准化生产基地30万亩。2007年,全市白酒产量48万千升,销售收入101.9亿元,到2009年,全市白酒产量增至84.5万千升,占当年全省白酒总产量155.96万千升的54.2%,销售收入上升到252.2亿元,白酒销售收入比2006年翻两番,创税利54.4亿元,销售收入三年增长近1.5倍。全市规模以上酒类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6.1亿元,占酒业、能源、化工、
10、机械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56.9%,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52.3%。但是,随着泸州酒业发展,泸州高粱产业发展暴露了一些问题,制约高粱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中低产田土比例过大,农田水利设施滞后,农产品与高粱价格的年度间异常波动,产业化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高粱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在常规高粱良种繁育方面,育成品种数少、滞后于杂交高粱品种选育;高粱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常规良种提纯、换代工作较薄弱,很不适应高粱产业新形势发展。 2.1.1良好的发展机遇省级城乡统筹试点区。继成都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四川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试点。泸州市江阳区作为
11、省级城乡统筹分类试点区,将为本项目的发展带来更多政策优惠和发展机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l0年,江阳区被省政府认定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为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水平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泸州处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近些年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积累了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国家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将为泸州经济
12、跨越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加快重点区域发展。泸州是成渝经济区的腹地,国家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推进长三角、泛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发展以及四川省建设川南经济次高地等重大区域政策为本项目率先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拓展了更大空间。2.1.2市场前景广阔泸州浓香型白酒和酱香型酒分别具有“窖香浓郁、绵甜爽净、香味协调、酒体醇厚、后味长”和“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醇厚净爽、回味悠长”的独特风格,是泸州酒和其它地方白酒(名酒)的典型区别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酒与健康的追求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对高端白酒数量需求的刚性增长十分明显,以高粱为主要原料,利用传统技艺固态发酵酿造的优质、高端粮食酒倍受青睐。各名
13、牌酒厂为增强产品竞争力、提升品牌,对优质糯高粱的需求日益旺盛。泸州市现有大小酒类企业703户,规模以上企业92户,获得国家工业生产许可证企业321户,酿酒窖池24000余口。在当前酿酒工艺技术条件下,“泸州老窖”用2.5-2.6kg高粱酿出1升白酒,“郎酒”用2.2kg高粱酿出1升白酒。以2009年全市白酒产量达到84.5万千升推算,若1/4的白酒用高粱为原料、传统工艺固态发酵酿造,21万千升白酒(以粮酒比2.51计算)需要高粱52.5万吨。加上宜宾和贵州的一些酒厂来泸州市收购一部分高粱,预计高粱年总需求量在55-60万吨,泸州市现高粱总产量仅9.5万吨,缺口很大。即使到2015年全市高粱种植
14、面积达到75万亩(常规高粱占1/3,杂交高粱面积占2/3),蓄留再生高粱达到25万亩,可提供高粱35万吨,仍仅占酿酒高粱需求量的60%左右。而随着酒业进一步快速发展,高粱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大力发展优质高粱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2.1.3增产潜力巨大农作物品种增产潜力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良种潜力。目前,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培育的常规高粱新品种“泸州红”比原“青壳洋高粱”可增产5%以上;杂交糯高粱“泸糯8号”、“泸糯10号”、“泸宁糯1号”等,经多年多地种植,正季亩产可达到400-500kg,适宜区蓄留再生高粱亩产可达到300kg以上,两季亩产可高达到700-800kg,高产田块可
15、超吨粮。但目前我市杂交糯高粱推广面积较少,2009年推广面积仅占高粱种植面积的1/3(10万亩)。规划杂交糯高粱推广面积至少达到种植面积的50%,将有6万吨左右生产潜力;二是良制潜力,在适宜区推广高粱/再生高粱耕作制度,由目前的6万亩发展到25万亩,将有5万余吨生产潜力;三是推广良种、改进育苗方式,合理密植、科学用肥、病虫综防等高产创建集成技术,确保良种良制增产增收潜力发挥。2.1.4增收效益显著近年,高粱价格逐年攀升,种植效益逐步提高。2009年,全市高粱平均亩产311kg,市场销售价格4.4元-6.9元/kg,若按平均5.65元/kg计算,高粱每亩产值1757.15元;全市玉米平均亩产30
16、5kg,市场销售价格1.7元/kg,每亩产值518.5元,种高粱比种玉米每亩增加产值1238.65元,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2.1.5高粱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泸州市酿酒专用高粱产业基地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在指导思想上,主要围绕泸州酒业发展,以市场导向、科技支撑、龙头带动、专合社联接等思路和机制,做大做强高粱产业,使之成为泸州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成为“中国白酒金三角”酿酒专用高粱产业基地建设的核心地带。规划的基本原则:以沱江、长江流域和赤水河流域为重点,成片种植;规划区域涉及泸州市的四县三区70个乡镇617个村,突出相对集中的原则。推广实施良种、良法、良制配套,提高单产;创新运作
17、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全市酿酒专用高粱正季种植面积75万亩,蓄留再生高粱25万亩,2015年全市酿酒专用高粱产业基地为100万亩,实现常规糯高粱亩产300kg,杂交糯高粱两季亩产700-800kg,总产达到35万吨,总产值21.93亿元的发展目标。最终把泸州建成中国酿酒专用高粱研发、制种、生产、交易中心。泸州市2011-2015年酿酒专用高粱种植面积规划详见表。表2-1 泸州市2011-2015年各区县高粱种植面积规划表(万亩) 项 目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泸州市2011年常规高粱4335.54.54731杂交高粱2232.52.52216再生高粱1
18、31.321.51.50.4/8合计7.36.389.58.56.49552012年常规高粱4345.553.5631杂交高粱333.53.533.53.523再生高粱222.52.521/12合计981011.51089.5662013年常规高粱43.54.54.54.54530杂交高粱43.54.54.54.54530再生高粱2.82.5332.51.2/15合计10.89.5121211.59.210752014年常规高粱43.54.54.54.54530杂交高粱54.56.55.55.55.55.538再生高粱3.534441.5/20合计12.5111514141110.58820
19、15年常规高粱434333525杂交高粱668788750再生高粱4.34.25542.5/25合计14.313.217151513.5121002.2项目区基本情况2.2.1区位条件泸州市位于四川南部,长江上游,地处云、贵、川、渝四省结合部。中国白酒金三角孕育了贵州茅台、宜宾五粮液、泸州老窖、古蔺郎酒四朵中国名酒奇葩,泸州独占其二,堪称“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地带。泸州自西汉设郡以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凭借两江舟楫之利,历来就是川滇黔渝结合部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素有“腰缠万贯下泸州”之说,为川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当代泸州,公路四通八达,为西南出海通道之一;铁路与国网相连;
20、航空可达国内部分大城市;为四川长江出川第一港,水运通江达海。是四川唯一联络云、贵、渝、川结合部的交通枢纽,处成渝经济圈核心区域。其川滇黔滇结合部的区域性中心大城市格局正在逐渐形成。2.2.2自然条件泸州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带,由北向南呈浅丘、深丘、低山地貌。2009年,全市耕地面积310.4万亩,粮食总产208.5万吨,人均占有粮食420kg。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季湿热,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全市年平均气温17.6-18.1,大于或等于10的有效积温5531-5789,年日照时数1086-1184小时,年雨量786-1179,无霜期357-302天。土壤以
21、紫色母岩风化发育的紫色上为主,土质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种植优质高粱的最佳区域,是四川粮食主产区,双季稻最适宜区,有“川南粮仓”美誉和南北水果“荟萃”的优裕农业生态。2.2.3社会经济发展概况酿酒、能源、化工、机械等产业是推动泸州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714.8亿元,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8.8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03.7亿元,增长26.6%,其中工业增加值377.2亿元,增长28.9%;第三产业增加值202.3亿元,增长7.3%。2011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是15.2:56.5:28.3。泸州酿酒工业历史悠久,以盛产国家级名酒“泸州老窖酒”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粱 示范 基地 实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