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docx
《西方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西方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纪元法分类)以及各个阶段主要的建筑现象与理论0. 公元前 8 世纪 - 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时期雅典卫城总平面、帕提农神庙、三种柱式(注意与古罗马柱式的区别)特点:一、 : 平面构成为 1:1.618 或 1: 2 的矩形,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这样的造型结构,使得古希腊建筑更具艺术感。二:柱式的定型。共有四种柱式: 1. 陶立克柱式, 2. 爱奥尼克柱式, 3. 科林斯式柱式, 4. 女郎雕像柱式。三:建筑的双面披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的手法。古希腊建筑中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装饰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装饰艺术。四:由
2、平民进步的艺术趣味而产生的崇尚人体美与数的和谐。五:建筑与装饰均雕刻化。希腊的建筑与希腊雕刻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1、 4-15 世纪:古罗马时期(拜占庭)特点,一、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二、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三、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
3、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四、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代表: 圣索非亚大教堂、罗马万神庙(巴西利卡形式、柱式、帆拱技术、拜占庭建筑特点)2、 10-12 世纪:罗马式建筑为代表(罗马风建筑、 罗曼建筑、 似罗马建筑):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是 10 世纪晚期到12 世纪初欧洲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券、拱而得名。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对后来的哥特式建筑影响很大。罗马式建筑承袭初期基督教建筑,采用古罗马建筑的一些传统做法如半圆拱、十字拱等,有时也用简化的古典柱式和细部装饰。经过长期的演变,逐
4、渐用拱顶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结构屋顶,对罗马的拱券技术不断进行试验和发展,采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顶的横椎力,后来又逐渐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顶。平面仍为拉丁十字。出于向圣像、圣物膜拜的需要,在东端增设若干小礼拜室,平面形式渐趋复杂。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 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 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代表:德国沃尔姆斯大教堂、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1欢迎下载精品文档3、 11
5、至 15 世纪:以哥特式建筑为代表(一)结构特点框架式骨架券作拱顶承重构件,其余填充维护部分减薄,使拱顶减轻;独立的飞扶壁在中厅十字拱的起脚处抵住其侧推力,和骨架券共同组成框架式结构,侧廊拱顶高度降低,使中厅高侧窗加大;使用二圆心的尖拱、尖券、侧推力减小,使不同跨度拱可一样高。(二)内部特点中厅一般不宽但很长,两侧支柱的间距不大,形成自入口导向祭坛的强烈动势。中厅高度很高,两侧束柱柱头弱化消退,垂直线控制室内划分,尖尖的拱券在拱顶相交,如同自地下生长出来的挺拔枝杆,形成很强的向上升腾的动势。两个动势体现对神的崇敬和对天国向往的暗示。(三)外部特点外部的扶壁、塔、墙面都是垂直向上的垂直划分,全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 建筑 发展 历史 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