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概论方一新主编笔记.doc
《训诂学概论方一新主编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诂学概论方一新主编笔记.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训 诂 学 概 论 笔 记第一章 训诂和训诂学第一节 什么是训诂1训诂:训诂又叫训故、训古、诂训,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作动词用时,指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用时,指对古语所作的解释。P2第二节 训诂的起源2产生训诂的原因:主要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语言发展变化了,后人读前人的作品,已经有语言上的障碍而不能通晓,需要有人来疏通解释。于是,训诂就应运而生了。P4第三节 什么是训诂学3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训诂实践和理论的一门学科,是对训诂知识的理性认识和系统把握,用以指导训诂实践,使之规范化、条理化、科学化。P7第四节 训诂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4造字假借:是指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借用同音字
2、来表示。如“汝”,本来是河流名,借作第二人称代词。P95用字假借:一般称之为通假,是指本来有这个字而不用,借用了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如借“草”为“艸”。P96文字学: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性质、体系以及文字形、音、义关系的学科,汉字表意文字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古代文字学的特殊地位以及和训诂学之间的密切关系。P107形训:形训是传统的训诂方式之一,指通过分析文字的形体构造来解释字义。P118语义学:指对自然语言中词语意义的研究,源自于西方语言学家。语义学分为哲学语义学、历史语义学和结构语义学等。1893年,法国学者M布雷阿尔第一次使用“语义学”这个名称。P129训诂学与语义学的关系
3、训诂学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因此,训诂学和语义学特别是历史语义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研究的重点是语义。但训诂学并不等同于语义学,因为和属于纯语言学的语义学相比,训诂学涉及到的范围要宽广得多,包括了分析句意、章旨、语法、修辞等等。另外,正如王力所指出的那样,训诂学和语义学在研究方法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P1310词汇学: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部门,传统上把词汇学分成三个分支,即:研究词汇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的,叫历史词汇学;研究某个时期的词汇系统的,叫描写词汇学;研究语言词汇的一般理论的,叫普通词汇学。P1311训诂学和词汇学为什么不能混而同之?这是因为:1)训诂学和词汇学研究的
4、对象及范围不同。训诂学以古代的训诂实践、理论为研究对象,涉及到的内容除了词义问题外,还包括文字音韵、句读、语法、修辞以及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等,面比较广;词汇学只研究词的构造、词汇的发展、构成及其规范。2)训诂学和词汇学研究的侧重不同。传统训诂学的重点在于具体词义的考释,而现代词汇学着重理论模式的建立,两者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3)训诂学研究的理论和成果,无疑对汉语词汇学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另一方面,作为新时期的训诂学研究,也应该积极吸收现代词汇学研究的方法、理论,以便在理论性、科学性方面更进一步,使训诂学这一传统学科发出新的活力。P1412词源学:也叫语源学,是研究词的形式和意义来源
5、的学科。P1413词典学:词典学是专门研究词典编纂的学科,其任务是搜集许多词项,并对它进行分类、比较和注释。P1514训诂学、语义学和词汇学三者之间的关系:1)训诂学和语义学、词汇学不能合而为一,这是因为,这三者在研究的范围还是各有侧重,三者的研究方法也不必完全划一,这三者可以成为相互交叉的、关系密切的、然而又是各自独立的学科,三者在它们的发展中互相促进,相辅相成。2)在语言学领域里,训诂学应当与汉语词汇学和语义学衔接,训诂学理论建设应当大量借鉴词汇学和语义学的已有成果,而从训诂学中开掘、概括出的理论原理,也必然是对汉语词汇学和语义学的充实,甚至使这两门学科现有的体系发生重要的变化。3)训诂学
6、就其时代特点及其既定任务来说,与汉语历史词汇学和历史语义学又是不能等同的。P1515互文:就是一种修辞现象,它是指上下相对的两句或同一句的前后两部分参互见义,以使行文简洁而富有变化。也称互言、互辞、互文见异。P19第二章 训诂学的功用16系统学习训诂学有什么功用?P251)指导古文学习。2)指导古文献校理。3)指导辞书编纂。第一节 指导古文学习第二节 指导古文献校理17“信、达、雅”:由近代学者严复提出。“信”指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原文旨意;“达”指语言顺畅,文意贯通;“雅”指文辞典雅优美,富有原文情趣。P3818杨伯峻是如何证明列子是魏晋人伪作的?P41主要是从以下几点:1)天瑞篇有“数十年
7、来”的话,这是先秦两汉时所没有的,而和后代如世说新语的“有苍生来”相似。2)天瑞篇有“舞仁义”、仲尼篇有“为若舞”,“舞仁义”的“舞”是玩弄的意思,“为若舞”的“舞”是戏弄、欺侮的意思,“舞”的这两义都不见于先秦。3)“都”作副词用,如黄帝篇:“心凝神释,骨肉都融。”是魏晋以来的常见用法。4)说符篇:“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所以”的连词用法,先秦所无。5)说符篇有“不如君言”的话,“不如”是“不像”义,而先秦“不如”则是“不及”义,两者不同。此外,像“放意”、“婚宦”等词都是汉以后才见的词,列子中也出现了。19徐复从哪些方面论证了孔雀东南飞是写定于东晋,而不是汉末作品?P
8、41答:从两方面作了论证:一是诗中有些特殊的与当时时代有关系的词,可供人们进行探索。如“胜贵”一词,为晋代特殊词语,意即名位显贵或名位显贵之人。但诗中出现了:“君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又如诗中出现了三例“逼迫”,即“逼迫有阿母”、“逼迫兼弟兄”、“同是被逼迫”,这也是晋人惯用的一个词。二是诗中有较多的语言事实,可以从汉语史的角度鉴别它们年代。如作者考证说,诗云“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中的“兰家女”,晋代张湛列子注中有“凡人物不知生出者谓之兰也”的注语,这既解决了“序云刘氏,此云兰家”的矛盾,又证实了诗的写作年代,因为“兰”的这种用法,正是晋代民间口语。P42第三节 指导辞书编纂20训诂学和
9、辞书编纂关系十分密切,这是因为:1)辞书的编纂,需要在体例和方法上参考前人的训诂专书和注释书。2)语文辞书的释词方法,仍然没有越出古代语文辞书的范围。3)学习训诂学,可以指导辞书编纂,以进一步提高语文辞书的质量。P4321从训诂学角度看,汉语辞书(以汉语大词典、辞源为例)编纂中还有什么不足之处?P441)词条或义项失收。2)释义不确。3)源流失考。22辞海、汉语大词典中有些词未收的原因:1)一种可能是资料摘录者取证时不够仔细,把它们给漏了。2)还有一种可能则是取证虽然看到了,但并没有意识到是词,未加摘录。P4423大型语文辞书(以辞海、汉语大词典为例)误释的原因:1)把僻义当作常用义来理解。2
10、把古义当作今义来理解。3)把形近义异的词语视作同义词。4)把异形同义词误解为不同词语。5)误解词语结构。6)随文作释。P4624溯源:是指把词或义出现的年代尽可能地往前推,最好能找到其原始出处。P49第三章 训诂著作(上)古书注解第一节 两汉时期25“章句”:“章句”是东汉学者给古书作注的名称,是通过分章析句来注解古书的一种著作体。除了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P5726“注”:“注”是东汉学者给古书作注的名称,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从称“传”转而称“注”,“注”后来成为古书注解的通称,使用最为广泛。如孟子注、楚辞注等等。P5727“传”:“传”是古代学者给古书作注的名称。“传”是相
11、对“经”而言的注解术语。在秦汉之际,把儒家的六部著作诗、书、礼、易、春秋、乐称为“经”,把解释经的书称为“传”,如毛传就是对毛诗的解释。P5828“传”、“章句”、“注”:都是古代学者给古书作注的名称。“传”是相对“经”而言的注解术语。如毛诗故训传就是对毛诗的解释。而“章句”和“注”都是东汉学者给古书作注的名称,因此如孟子章句也可称为孟子注。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从“传”转而称“注”,“注”后来成为注解的通称,使用最为广泛。P57-5829毛传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P581)解释字词。2)串讲句意。3)说明语法修辞。4)引据典实。30毛传的不足之处:P611)一类是受时代的局限,对诗意有所
12、曲解。如周南。关雎是一首赞美爱情的千古绝唱,却成了作者的说教。2)另一类则是注解不确,如周南。卷耳:“采采,事采之也。”“采采”应是形容茂盛的样子,形容词,毛氏当动词来理解,不正确。31从毛诗笺来看,郑玄大致做了哪几个方面的工作?P62一是申发毛传。大凡毛传已有说,但语焉不详、其意隐晦之处,郑玄常常申明阐发之。二是补充毛传。毛传注释、说解比较简略,常有阙略未注之处,郑玄每每补充注明之。三是商订毛传。毛传已有说,而笺意不同,就提出自己的看法,以表示和毛氏的理解不一样。32郑玄补充说明毛传具体有哪些?P621)说明章旨2)串讲句意3)解释词义4)指明假借5)阐明语法6)校正文字错误。33郑笺存在的
13、缺点:P64首先是思想认识方面的。大概是受诗序和毛传的影响,郑玄也常常把国风中的爱情诗篇往宫廷贵族身上比附,在毛传的基础上加以推阐发挥。其次,部分注释也有可商酌之处。如郑风。出其东门:“虽则如云,匪我思存。”郑笺以“此如云者,皆非我思存也”作解,不正确,“思存”应是同义连文,就是思念,“存”也是“思”的意思。再次,部分笺语繁复冗长,不够简洁。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隋时期34“义疏”:名称源于六朝佛教徒解释佛典,指会通古书义理,加以阐释发挥。这类著作阐释详尽,文字冗长,重义理而轻训诂,对唐宋以后的经疏有一定的影响。P6535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的特色:P66首先,春秋经传集解在阐明春秋、左传的体例方面下
14、了很大的功夫。其次,杜注在不少地方附带阐明了古代礼仪制度。再次,杜预注春秋、左传,重视词义训释。36以左传为例,从训诂的角度看,杜注的特点有:1)是揭明古义。杜氏注意对词义的阐释,左传注中对一些古义的揭示常常有可取之处。如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杜注曰:“毙,踣也。” “踣”是倒下的意思,引申指失败、垮台。杜氏是对的。2)是以晋人语言解释古语。如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杜注:“余,身也。”“身”是魏晋人习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3)是有语法观念。杜氏常在注中对一些语法现象作出解释,如隐公元年:“尔有母遗,繄我独无!”杜注:“繄,语助。”也就是今
15、天说的语气词。P6737杜注的不足之处:1)有些注解拘泥于字形。2)有些注解不准确。第三节 唐代38“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是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疏”不仅解释古书的征文,也解释古书的注文。“疏”也称“正义”,意思是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后来都用来泛指注解。P6839五经疏:是唐太宗命孔颖达主持编写的,五经疏也称五经正义,是分别对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和左传等五部经书的注解。P6840.“史记三大家”:指的是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朝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它们合称“史记三大家”。P6841“五臣”:五臣指的是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他们都是唐开元年间的
16、人,应当时工部侍郎吕延祚之召而为文选作注。P6942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五经正义当中的一种)约而言之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阐明、维护杜注。孔颖达为杜预春秋左传集解作疏,认准了杜氏注左传的正统地位,遵循“疏不破注”的原则,为之阐明疏通;在他人注解与杜注有分歧时,处处维护杜注。二是补充杜注。杜预集解有许多地方或阙略未注,或语焉未详,孔颖达对其补充词语注释、说明语法修辞、考明古制。三此外,孔疏还有校正文字、说明句读等内容。P6943就阐明杜注而言,孔颖达做的工作是:1)指明杜注的训诂根据。2)申明、阐释杜氏的注解。P6944就维护杜注而言,孔颖达做的工作是:1)大凡杜注和前人说法不同的,孔氏就自觉
17、地站在杜注一边。2)杜注有误的地方,孔疏也每每为之作解,甚至曲为之说。P6945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存在的问题:1)不加分析地维护标注。2)疏证文字较为冗长,常有烦琐征引之处,开后代繁注之先河。P60第四节 宋代46.十三经注疏:指唐朝时孔颖达的五经疏(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左传的注解)、贾公彥的周礼疏仪礼疏、徐彥的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的春秋谷梁传疏,北宋的邢昺的论语、孝经和尔雅三种疏,南宋孙奭的孟子疏,它们一齐组成了十三经注疏。P7047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的代表作之一,指的是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基本上是朱氏自己的见解,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则多引二
18、程、程门弟子及他人之说,称“集注”。后人合称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P724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注解的特点:P721)注释不主一家,常引不同解释。唐人作疏,惯于宗奉一家之说,未免拘泥,朱注则不同:于前代学者中征引马融、郑玄、赵岐、陆德明等人解释,于当代学者中征引二程、程门弟子及他人解释,征引十分广泛。2)注释时释词、串讲、评点相结合,错落有致。释词加串讲,是东汉经师已有的传统,朱注中很常见。同时评点之风盛行于宋。3)汉末以来,为注解注音的很少,但集注注明音读,为读者提供了方便。49在治学态度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不迷信原文。主要表现为敢于怀疑原文,这种精神无疑是可贵的,
19、另外不是一味的尊经,这比起汉唐注疏来说,这显然进步多了。二是不强作解人。对于前人不同的注解,作者用“未详”、“未详孰是”、“未知孰是”来说明,体现了集注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P7450.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不足之处:1)引二程及其弟子或自己借题发挥的地方随处可见,喋喋不休,令人心烦。2)注音释义,时有可商处。3)注音时沿袭了前人提出的“叶韵”说,主张临时改变韵字的读音,以求韵脚和谐,而不明白古今语音的演变,是十分错误的。P74第五节 元明时期51“直解”:是用当时口语来诠释经书的著作体,元明两朝都有,如元朝许衡的大学直解、明朝张居正的书经直解。P7552.胡三省资治通鉴注的特点:1)校勘都能列举证
20、据,令人信服,还常常连带校正了相关典籍的错误,还进而探讨了致误的原因。这样的校勘,不仅知其然,而且能够知其所以然,很见功力。2)胡氏注通鉴征引极广博。全书的注解中,除了用诸如说文、释名、玉篇等字书和大量史乘外,举凡先秦经书、汉代乐府、晋人法帖、六朝杂著、唐宋诗文、汉唐旧注等等,无不在征引之例。3)胡氏通鉴注在字词的注音、释义上仍然下了很大功夫,颇具特色,尤其是考释词语,作者或博采众家之说,间下已意;或探讨成词之由,说明词语使用时间。4)作者还喜欢用当时的语言来印证古语,注语中常见“今人言”、“今谓之”一类的话,这种把古今语言贯通起来的做法,是历代训诂学家的一个好传统,在通鉴注中得到了发扬光大。
21、P7653从文献学的角度看,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所做的工作包括:1)揭示原书体例。2)找出语句出处。3)考察制度演变。4)校正文字错误。P7654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资治通鉴注做了这样几项工作:1)是注明读音。2)是说明文字。3)是解释名物。4)是考释词语。P77第六节 清代55孙诒让墨子闲诂所做的工作:P79首先是校文字。墨子一书用字古奥,讹误衍脱之处比比皆是,难以卒读,孙氏比较诸家之说,择善而从。其次是明句读。墨子艰深难读,有不少地方该在哪里断都难以判定,每逢这类场合,孙氏总是用“句”表示该字下应点断。再次是正训诂。包括说明用字问题、诠释实词词义、说明虚词用法。56孙诒让墨子闲诂校字条例,包括:
22、1)据字体演变之例校。2)据音讹之例校。3)据上下文意校。4)据对应文例校。5)据古书用词例校。6)据文字通假例校。P7957孙诒让墨子闲诂的特色:1)闲诂善于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来考求词义,突破字形的束缚。2)常常引用周礼来印证墨子闲诂。P8058孙诒让墨子闲诂体现出了清代学者治学的哪些特点?P811)实事求是,不强作解人。闲诂无论是校释字词,还是推考制度,大都能做到言而有征,不为凿空之词,遇到证据不足的地方,则付阙如。2)不迷信盲从,唯真理是从。闲诂在校释中大量征引前辈、时贤的意见,这种征引不是随意拿来,而是经过抉择、比较的,善者从之,不善者正之。第四章 训诂著作(中)语文辞书第一节 尔雅和
23、广雅59我国古代著名的六部字典辞书:稍早一些的尔雅,汉代的方言、说文、释名,六朝的广雅、玉篇。P8360尔雅具有以下几个优点:P85第一,它是我国训诂史上第一部词典,有十分清楚的分类篇目和完整的编纂体系,采用了直训、义界、辨析同义词等多种释词方法。它首创的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辞书影响很大。第二,汇集了先秦典籍中大量的古词古义,是阅读、研究先秦以来古籍的重要参考书。第三,比较注意辨析同义词,开汉代经师辨析词义的先河。第四,除了实词外,尔雅也收了一些虚词。说明编者初步具有了语法观念。第五,尔雅汇集解释了不少有关宫室器物、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方面的词汇,有助于我们了解先民在自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训诂学 概论 一新 主编 笔记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