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ppt
《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ppt(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广东药学院食品科学学院广东药学院食品科学学院食品微生物学课件E-mail:z_c_ 手机手机:18924921189郑郑 传传 进进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u食品的腐败变质食品的腐败变质 u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的基本条件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的基本条件 u食品腐败变质的机理食品腐败变质的机理 u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u各类食品的腐败变质各类食品的腐败变质 u食品保藏技术食品保藏技术本章内容本章内容食品的腐败变质食品的腐败变质(food spoilage)(food spoilage),是指食品,是指食品受到以受到以微生物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微生物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造成
2、其原有造成其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养价值和和商品价值商品价值的过程的过程。食品的腐败变质食品的腐败变质一、食品的基质特性一、食品的基质特性食品是微生物的良好天然培养基。食品是微生物的良好天然培养基。食品中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造成的败坏称为食品中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造成的败坏称为腐腐败,败,食品中碳水化合物或脂肪被微生物分解产酸食品中碳水化合物或脂肪被微生物分解产酸而败坏称为而败坏称为酸败酸败。第一节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基本条件第一节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基本条件1.1.食品的营养成分食品的营养成分 根据食品根据食品pHpH值范围
3、可将食品划分为两大类:值范围可将食品划分为两大类:非酸性食品:非酸性食品:凡是凡是pHpH值在值在4.54.5以上以上者的食品者的食品(动物性食品和大多数蔬菜)(动物性食品和大多数蔬菜)。酸性食品:酸性食品:凡是凡是pHpH值在值在4.54.5以下以下者的食品(水者的食品(水果和少数蔬菜)果和少数蔬菜)。如如动物食品动物食品的的pHpH值一般在值一般在5 57 7之间之间,蔬菜蔬菜pHpH值在值在5 56 6之间,它们一般为之间,它们一般为非酸性食品;水果非酸性食品;水果的的pHpH值在值在2 25 5之间,一般为之间,一般为酸性食品酸性食品。2.2.食品的氢离子浓度食品的氢离子浓度 不同食品
4、原料的不同食品原料的pHpH值值 绝大多数细菌生长的最适绝大多数细菌生长的最适pH6.5-7.5pH6.5-7.5,非酸非酸性食品是适合于多数细菌生长。性食品是适合于多数细菌生长。酵母生长的最适酵母生长的最适pHpH是是4.0-5.84.0-5.8;霉菌生长的;霉菌生长的最适最适pH3.8-6.0pH3.8-6.0。酸性食品则主要适合于酵母、酸性食品则主要适合于酵母、霉菌和少数耐酸细菌的生长。霉菌和少数耐酸细菌的生长。在低渗透压的食品中绝大多数微生物都能够生在低渗透压的食品中绝大多数微生物都能够生长。长。在高渗透压的食品中,多数霉菌和少数酵母能在高渗透压的食品中,多数霉菌和少数酵母能够生长够生
5、长,绝大多数细菌不能在较高渗透压的食品绝大多数细菌不能在较高渗透压的食品中生长,只有中生长,只有少数细菌(盐杆菌属、肠膜明串珠少数细菌(盐杆菌属、肠膜明串珠菌)菌)能在高渗环境中生长。能在高渗环境中生长。3.3.食品的渗透压食品的渗透压食品中的水分含量决定了生长的微生物种类。食品中的水分含量决定了生长的微生物种类。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繁殖取决于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繁殖取决于水分活度水分活度(A Aw w,也称水活性)。也称水活性)。4.4.食品的水分食品的水分 表表 食品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生长的最低食品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生长的最低AwAw值范围值范围食品的食品的AwAw值在值在0.600.60以下
6、微生物不能生长。以下,微生物不能生长。一般认为食品一般认为食品AwAw值在值在0.640.64以下,是食品安全贮以下,是食品安全贮藏的防霉含水量。藏的防霉含水量。微生物类群微生物类群 最低最低AwAw值范围值范围微生物类群微生物类群最低最低AwAw值值大多数细菌大多数细菌0.990.990.900.90嗜盐性细菌嗜盐性细菌0.750.75大多数酵母菌大多数酵母菌 0.940.940.880.88耐高渗酵母耐高渗酵母0.600.60大多数霉菌大多数霉菌0.940.940.730.73干性霉菌干性霉菌0.650.651.1.温度温度二、食品的环境条件二、食品的环境条件低温对微生物生长不利,但低温
7、微生物在低温对微生物生长不利,但低温微生物在55以下或更低的温度也能生长,是引起以下或更低的温度也能生长,是引起冷藏、冷冻食冷藏、冷冻食品变质的主要微生物。品变质的主要微生物。P277P277表表9-59-5 -10-10可抑制所有腐败细菌生长,可抑制所有腐败细菌生长,-12-12可可抑制多数霉菌生长,抑制多数霉菌生长,-15-15可抑制多数酵母生长,可抑制多数酵母生长,-18-18可抑制所有霉菌和酵母菌生长。可抑制所有霉菌和酵母菌生长。低温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低温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高于温度高于4545时对大多数微生物生长不利。时对大多数微生物生长不利。高于高于4545以上温度条件下进行代
8、谢活动的微生物以上温度条件下进行代谢活动的微生物称为高温微生物,高温微生物造成的食品变质主要称为高温微生物,高温微生物造成的食品变质主要是是酸败,酸败,引起糖类的分解而产酸。引起糖类的分解而产酸。高温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高温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2.气体气体 有氧的环境中,由有氧的环境中,由需氧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质需氧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质速度快;速度快;在缺在缺O O2 2条件下,条件下,由厌氧或兼性厌氧微生物由厌氧或兼性厌氧微生物如酵母和少数细菌引起的食品变质速度较慢如酵母和少数细菌引起的食品变质速度较慢。食品贮藏时在含有高浓度食品贮藏时在含有高浓度COCO2 2的环境中可防止好氧性的环境中
9、可防止好氧性微生物细菌和霉菌所引起的食品变质微生物细菌和霉菌所引起的食品变质。3.3.湿度湿度 空气中相对湿度超过空气中相对湿度超过70%70%,富含蛋白质的鱼、富含蛋白质的鱼、肉、蛋、豆类制品等食品在这种环境中存放,则肉、蛋、豆类制品等食品在这种环境中存放,则很快会发黏、发霉、变色、变味,甚至发臭。很快会发黏、发霉、变色、变味,甚至发臭。1 1、分解蛋白质类食品的微生物、分解蛋白质类食品的微生物 细菌细菌:芽孢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假单孢:芽孢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假单孢菌属、变形杆菌属、链球菌属菌属、变形杆菌属、链球菌属霉菌霉菌:青霉属、毛霉、曲霉、木霉、根霉:青霉属、毛霉、曲霉、木霉
10、根霉酵母菌对蛋白质分解能力弱。酵母菌对蛋白质分解能力弱。三、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种类三、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种类 单糖和双糖单糖和双糖:绝大多数细菌:绝大多数细菌分解淀粉分解淀粉:芽孢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的一些:芽孢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的一些种。种。分解纤维素分解纤维素:芽孢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和八:芽孢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和八叠球菌属的某些种。叠球菌属的某些种。分解果胶分解果胶:芽孢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和欧文:芽孢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和欧文氏芽孢杆菌属的某些种氏芽孢杆菌属的某些种2 2、分解碳水化合物类食品的微生物、分解碳水化合物类食品的微生物分解碳水化合物的细菌分解碳
11、水化合物的细菌 绝大多数霉菌绝大多数霉菌能分解糖和淀粉能力能分解糖和淀粉能力分解纤维素:青霉属、曲霉属、木霉属中分解纤维素:青霉属、曲霉属、木霉属中的一些种。的一些种。分解果胶:曲霉属、毛霉属、蜡叶芽枝霉。分解果胶:曲霉属、毛霉属、蜡叶芽枝霉。只有只有少数酵母少数酵母能分解淀粉、多糖、果胶。能分解淀粉、多糖、果胶。分解碳水化合物的霉菌和酵母分解碳水化合物的霉菌和酵母3 3、分解脂肪类食品的微生物、分解脂肪类食品的微生物细菌:假单孢菌属、无色杆菌属、黄杆菌属、细菌:假单孢菌属、无色杆菌属、黄杆菌属、产碱杆菌和芽孢杆菌属中的许多中。产碱杆菌和芽孢杆菌属中的许多中。荧光假单孢菌荧光假单孢菌分解脂肪能
12、力特别强。分解脂肪能力特别强。霉菌:曲霉属、白地霉、代氏根霉、娄地青霉。霉菌:曲霉属、白地霉、代氏根霉、娄地青霉。酵母:解脂假丝酵母。酵母:解脂假丝酵母。一、食品中蛋白质的分解一、食品中蛋白质的分解多肽 氨基酸 氨十胺十硫化氢等 微生物蛋白酶 肽酶 脱羧基作用 或组织蛋白酶 脱氨基、脱硫等作用 食物中蛋白质 第二节食品腐败变质的机理第二节食品腐败变质的机理食品中蛋白质的变质主要是食品中蛋白质的变质主要是腐败。腐败。挥发性和特异的恶臭味挥发性和特异的恶臭味 颜色变化颜色变化 组织变软、变黏组织变软、变黏 挥发性盐基总氮上升挥发性盐基总氮上升 蛋白质食品变质的主要特征蛋白质食品变质的主要特征二、食
13、品中脂肪的分解二、食品中脂肪的分解 食品中脂肪的变质主要是食品中脂肪的变质主要是酸败。酸败。化学过程:化学过程:油脂自身氧化:不饱和脂肪酸油脂自身氧化: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物过氧化物醛、酮醛、酮 脂肪水解脂肪水解 食物中脂肪食物中脂肪脂肪酸脂肪酸 十十 甘油甘油 十十 其它产物其它产物食品中脂肪的变质主要特征食品中脂肪的变质主要特征过氧化值上升过氧化值上升 酸度上升酸度上升 羰基(醛酮)反应阳性羰基(醛酮)反应阳性 特有的特有的“哈喇哈喇”味味 肉、鱼类食品脂肪的超期氧化变黄肉、鱼类食品脂肪的超期氧化变黄 鱼类的鱼类的“油烧油烧”现象现象三、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三、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分解 食品
14、中碳水化合物的变质主要是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变质主要是酸败或酵解酸败或酵解。化学过程:化学过程:碳水化合物类食品变质的主要特征:碳水化合物类食品变质的主要特征:酸度升高酸度升高 产气,稍带有甜味、醇类气味产气,稍带有甜味、醇类气味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有机酸有机酸 +酒精酒精+气体等气体等 分解糖类的微生物分解糖类的微生物 色泽色泽:微生物自身代谢;发生化学反应微生物自身代谢;发生化学反应气味气味:氨、三甲胺、硫化氢、粪臭素氨、三甲胺、硫化氢、粪臭素口味口味:酸味、苦味酸味、苦味组织状态组织状态:变形、软化;肌肉松弛、发黏;结块等变形、软化;肌肉松弛、发黏;结块等第三节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第三节食品
15、腐败变质的鉴定 一、感官鉴定:一、感官鉴定:视觉、嗅觉、味觉、触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 指肉、鱼类样品浸液在弱碱性条件下能与水蒸指肉、鱼类样品浸液在弱碱性条件下能与水蒸气一起气一起蒸馏出来的总氮量蒸馏出来的总氮量。蒸馏法、微量扩散法蒸馏法、微量扩散法二、化学鉴定二、化学鉴定扩散皿(康威皿)扩散皿(康威皿)鱼类变质:鱼类变质:30mg/100g30mg/100g1 1、挥发性盐基总氮(、挥发性盐基总氮(TVBNTVBN):):2 2、三甲胺、三甲胺 季胺类含氮物质经微生物还原产生。初季胺类含氮物质经微生物还原产生。初期腐败时期腐败时4-6 mg/100g4-6 mg/100g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
16、法圆形滤纸色谱法圆形滤纸色谱法鱼贝类食品被细菌分泌和组氨酸脱羧酶鱼贝类食品被细菌分泌和组氨酸脱羧酶脱羧生成组胺而发生腐败变质。脱羧生成组胺而发生腐败变质。4-10 mg/100g4-10 mg/100g3 3、组胺、组胺K K值值2020,绝对新鲜;,绝对新鲜;K K值值4040,腐败鱼早期腐败。,腐败鱼早期腐败。4 4、K K值值HPLCHPLC法测定法测定5 5、p p的变化的变化6 6、过氧化值(油脂鉴定、过氧化值(油脂鉴定 )7 7、羰基价(油脂鉴定)、羰基价(油脂鉴定)是是1 1千克样品中过氧化物的毫摩尔数。千克样品中过氧化物的毫摩尔数。用于说明样品是否因已被氧化而变质。用于说明样品
17、是否因已被氧化而变质。1kg1kg样品中各种醛物质的量,样品中各种醛物质的量,mmol/kgmmol/kg多呈多呈V V字形变化字形变化 浸出物量、浸出液电导度、折光率浸出物量、浸出液电导度、折光率、冰点、冰点、粘度粘度 三、物理指标三、物理指标四、微生物检验四、微生物检验 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最近似数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最近似数(MPN)(MPN)第四节食品腐败变质的危害第四节食品腐败变质的危害 产生厌恶感产生厌恶感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引起食物中毒或潜在的危害引起食物中毒或潜在的危害一、乳及乳制品的腐败变质一、乳及乳制品的腐败变质乳房中的正常菌群:乳房中的正常菌群:小球菌属小球菌
18、属和和链球菌属链球菌属。10102 2/mL/mL 人畜共患致病菌:结核分枝杆菌、炭疽杆菌、人畜共患致病菌:结核分枝杆菌、炭疽杆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沙门氏菌等。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沙门氏菌等。第五节各类食品的腐败变质第五节各类食品的腐败变质 1 1、乳中微生物的来源、乳中微生物的来源(1 1)乳房内的微生物)乳房内的微生物 挤乳过程中微生物的污染挤乳过程中微生物的污染 挤乳后的微生物污染挤乳后的微生物污染 (2 2)环境中的微生物)环境中的微生物 不同的挤奶条件对牛奶污染程度的比较不同的挤奶条件对牛奶污染程度的比较2 2、鲜乳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鲜乳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细菌细菌 产
19、乳酸细菌:链球菌属、乳杆菌属产乳酸细菌:链球菌属、乳杆菌属 使鲜乳发酵产酸产气的细菌:大肠菌群使鲜乳发酵产酸产气的细菌:大肠菌群胨化细菌: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胨化细菌: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分解柠檬酸盐而使鲜乳呈碱性的细菌:粪产碱分解柠檬酸盐而使鲜乳呈碱性的细菌:粪产碱菌、粘乳产碱菌菌、粘乳产碱菌 脂肪分解菌:假单胞菌属、无色杆菌属、黄杆脂肪分解菌:假单胞菌属、无色杆菌属、黄杆菌属、产碱杆菌属等菌属、产碱杆菌属等 酵母菌和霉菌酵母菌和霉菌 红酵母、假丝酵母红酵母、假丝酵母 、青霉、曲霉等、青霉、曲霉等乳所特有的菌群交替现象:乳所特有的菌群交替现象:(1 1)抑制期()抑制期(2 2)乳链球菌
20、期)乳链球菌期 (3 3)乳杆菌期)乳杆菌期 (4 4)真菌期)真菌期 (5 5)腐败期)腐败期 鲜乳中微生物活动曲线鲜乳中微生物活动曲线3.3.乳液的腐败变质过程乳液的腐败变质过程产酸、凝固:产酸、凝固:沉淀、凝块为沉淀、凝块为乳白色,乳清为淡黄绿色乳白色,乳清为淡黄绿色 异味:异味:酸味、腐败味、味苦酸味、腐败味、味苦 产气:产气:发泡发泡4.4.鲜乳的变质现象鲜乳的变质现象 二、肉类的腐败变质二、肉类的腐败变质腐生性微生物:腐生性微生物:污染肉品,使肉类发生腐败变质。污染肉品,使肉类发生腐败变质。细菌、酵母菌、霉菌细菌、酵母菌、霉菌 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造成食物中毒造成食物中毒 如沙
21、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分枝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分枝杆菌和炭疽芽孢杆菌等。杆菌和炭疽芽孢杆菌等。1.1.肉类中的微生物肉类中的微生物 细菌:需氧的细菌:需氧的G G菌菌如蜡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如蜡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等;菌和巨大芽孢杆菌等;需氧需氧G G菌菌如假单胞菌属、如假单胞菌属、无色杆菌属、黄色杆菌属、埃希氏杆菌属等;无色杆菌属、黄色杆菌属、埃希氏杆菌属等;厌厌氧氧G G菌菌如腐败芽孢杆菌及产气荚膜梭菌。如腐败芽孢杆菌及产气荚膜梭菌。酵母菌:酵母菌:假丝酵母属、丝孢酵母属、红酵母属假丝酵母属、丝孢酵母属、红酵母属。霉菌:霉菌:曲霉属、毛霉属、根霉属和青
22、霉属等。曲霉属、毛霉属、根霉属和青霉属等。鲜肉变质过程中,细菌呈现菌群交替现象,鲜肉变质过程中,细菌呈现菌群交替现象,即为:即为:(1 1)需氧菌繁殖期:)需氧菌繁殖期:表层出现各种球菌、表层出现各种球菌、继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枯草杆菌。继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枯草杆菌。(2 2)兼性厌氧繁殖期)兼性厌氧繁殖期:中层可见产气荚膜:中层可见产气荚膜杆菌杆菌(3 3)厌氧菌繁殖期:)厌氧菌繁殖期:深层腐败杆菌。深层腐败杆菌。2.2.鲜肉变质过程鲜肉变质过程 发粘发粘 肉表面出现发粘、拉丝等现象;肉表面出现发粘、拉丝等现象;机理机理 菌落本身,蛋白分解产物。菌落本身,蛋白分解产物。变色变色 微生物
23、产生的色素微生物产生的色素 微生物代谢物,如硫化氢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微生物代谢物,如硫化氢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H H2 2S SHb)Hb)呈暗绿色呈暗绿色 肉类腐败变质时,往往在肉的表面产生明显的肉类腐败变质时,往往在肉的表面产生明显的感官变化,常见的有:感官变化,常见的有:3.3.肉类变质现象肉类变质现象 霉斑霉斑 霉菌在肉表面生长形成霉斑,如白色霉斑;黑霉菌在肉表面生长形成霉斑,如白色霉斑;黑色斑点。色斑点。异味异味 酸味、臭味、哈喇味;酸味、臭味、哈喇味;机理机理 微生物分解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生物分解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产生各种胺类、硫化氢、吲哚、酸类、酮类等等产生各种胺
24、类、硫化氢、吲哚、酸类、酮类等物质物质 。三、三、鱼类的腐败变质鱼类的腐败变质体表、消化道内、鱼鳃体表、消化道内、鱼鳃都有一定量的水系环都有一定量的水系环境中的微生物存在。境中的微生物存在。捕捞后污染捕捞后污染的微生物的微生物主要有:假单孢菌属、无色杆菌属、黄杆菌属、主要有:假单孢菌属、无色杆菌属、黄杆菌属、莫拉氏杆菌属和弧菌属。莫拉氏杆菌属和弧菌属。淡水中的鱼还有产碱杆菌、短杆菌属等。淡水中的鱼还有产碱杆菌、短杆菌属等。1.1.鱼类微生物的来源鱼类微生物的来源(1)(1)鱼体表呈现浑浊并失去光泽;鱼体表呈现浑浊并失去光泽;(2)(2)表皮组织由坚硬变为疏松;表皮组织由坚硬变为疏松;(3)(3
25、)鱼鳞脱落,眼球下陷;鱼鳞脱落,眼球下陷;(4)(4)腹部膨胀,有恶臭味。腹部膨胀,有恶臭味。2.2.鲜鱼的变质过程鲜鱼的变质过程 四、鲜蛋的腐败变质四、鲜蛋的腐败变质产蛋前的染菌、产蛋时的污染、产蛋后的污产蛋前的染菌、产蛋时的污染、产蛋后的污染。染。常见的细菌常见的细菌:假单胞菌属、变形杆菌属、产碱:假单胞菌属、变形杆菌属、产碱杆菌属、埃希氏菌属等。杆菌属、埃希氏菌属等。常见的霉菌常见的霉菌:枝孢霉属、侧孢霉属,青霉属、:枝孢霉属、侧孢霉属,青霉属、毛霉属等。毛霉属等。鲜蛋偶然能检出球拟酵母。鲜蛋偶然能检出球拟酵母。病原菌,如病原菌,如沙门氏菌、金黄色球菌沙门氏菌、金黄色球菌。1.1.鲜蛋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食品 微生物学 腐败 变质 及其 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