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pptx
《室间隔缺损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室间隔缺损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ppt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室间隔缺损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约占所有先心病的20-40%,应用心彩超筛查新生儿发病率约为1.5-3.5,单独或合并其他畸形存在。分型:室上嵴室上嵴膜周部膜周部 VSDVSD(PmVSDPmVSD)占占60%-70%60%-70%干下干下VSDVSD肌部肌部 VSDVSD调节束调节束(肺动脉下型,双动脉下型)肌小梁流出道流入道PmVSD手术方式1.外科手术1954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C.WaltonLillehei等利用交叉循环方法对1岁患儿进行了首例心内直视下VSD修补术。2.经皮心导管介入封堵术:l1988年 L
2、ockJE等首次应用Rashkind双面伞经导管介入治疗VSD。通过经皮穿刺股静脉(或颈静脉)和股动脉,将封堵器经输送鞘管置入室间隔缺损处。PmVSD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VSD术后患儿死亡的首要原因。心内科介入治疗术后引起CAVB的几率约为1-4%(AmplatzerpmVSD封堵器).心内传导束的解剖传导束与PmVSD的关系传导束一般走形于VSD的后下方,病理学研究显示传导束与缺损边缘的距离为1-5mm(平均2mm)。介入封堵视野-右室面心外科手术视野-右心房面VSD封堵术引起传导阻滞RA=右房,RV=右室,LV=左室,TV=三尖瓣,MV=二尖瓣,AO=主动脉,MS=膜部室
3、间隔,BB=房室束,LBB=左束支封堵引起组织水肿或直接压迫是引起术中及术后房室传导阻滞的主要原因。传导束(BB,LBB)在膜部间隔和肌部间隔之间,形成类似三明治的结构。外科手术对传导束的损伤主要损伤包括:1.局部出血。2.组织坏死 3.缝线损伤RB=右束支,LBB=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与手术操作本身有明确相关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ompleteatrial-ventricularblock,CAVB)即III度AVB心电图特点:房室分离:P-P间期和R-R间期各有其固定节律,P波与QRS波无关。逸搏心律:心房率大于心室率,心室节律为交界性或心室自身节律。QRS波形态:阻滞部位在希氏束以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室间隔 缺损 术后 完全性 房室传导阻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