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冯至20年代的叙事诗.docx
《浅谈冯至20年代的叙事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冯至20年代的叙事诗.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谈冯至20年代的叙事诗摘要:冯至创作于20年代的四首叙事诗,为其赢得了极高的评价,本文试图摆脱前辈学者常常论及的哲理性内涵,而通过对这四首诗的分析,重点阐述其独特的悲剧性和与西方悲剧迥然不同的抒情意味。关键词:冯至叙事诗悲剧意味抒情性1923年,冯至创作了叙事诗吹箫人的故事,随后他又创作了帷幔(1924)、蚕马(1925)、寺门之前(1926)。后又将这四首诗收入了昨日之歌。这四首叙事诗,在当时的文坛显得有些突兀,甚至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奇迹。朱自清先生非常欣赏它们,将前三首收入他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赞冯至的叙事诗“堪称独步二王瑶先生也认为,在冯至早期的诗作中,“长篇
2、目叙事诗尤称独步”。现在让我们一同品味这四首诗歌中的悲剧意味:一、吹箫人的故事写的是一部爱与美的悲剧一个健壮俊美的青年,长年累月的在一座高山上独自吹箫,“忘却山外的人间”。然而爱神敲开了他的心扉,于是,他“奔向喧杂的人间”,找到了心目中的女郎。“流浪无归的青年/哪能娶豪门的娇女”,爱情受到了世俗的阻挠。女郎一病不起。洞箫告诉青年:“我能医治人间的重病,因为在我的腔子里,蕴藏着你的精灵。”于是他“把洞箫劈作两半,煮成一碗药汤二女郎病愈了,父母也同意了他们的婚事。而青年却因思念自己的洞箫而重病不起,“缕缕的箫的余音/引他们向着深山逃亡。”失去了美的爱就如失去了精神的空壳,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拯救生命
3、的同时却在削弱生命的意义。二、帷幔讲述的则是一出命运的悲剧一个少女无意中听到未婚夫是一个丑陋愚蠢的男子毅然走入尼庵中,情愿在尼庵里消灭她的青春”。若干年后,“远远来了一对青年兄妹”,妹妹诉少尼,深情的哥哥“只因为一个未婚妻遗弃了他,他便抱定了永久不婚的志愿”。少尼死寂的心被这意外的话撩起,“她取出一张红色的绸幔”,先在帷幔中央绣上了一朵白莲,象征她洁白无暇的一生;又绣上了象征爱情的比目鱼、相思鸟终于把帷幔绣成了极乐的世界:然而,在那左方的一角,她却留下了空白。少女自以为不会为当初的选择后悔,命运却告诉她,她所遗弃的那个男子也许就是眼前这个俊美多情的青年。只是一个“也许”,就让她痛彻心肺地后悔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20 年代 叙事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