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深度贫困村的蝶变之路.docx
《一个深度贫困村的蝶变之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深度贫困村的蝶变之路.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个深度贫困村的蝶变之路在黔北播州西部的莽莽大山深处,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落团结村,因其有一条堪称“天渠”的人工水渠一一“大发渠”而声名远播。这是由当时的村支书黄大发带领村民历时36年,在悬崖峭壁上凭借原始古老的工具开凿出总长近10公里的“生命之渠”,彻底改变了这里“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的窘境。然而,这里由于远离城市、交通不便、自然环境较差等原因,村民的整体生活水平还很低。2016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5000元,贫困发生率为31.8%,是典型的省级深度贫困村。近年来,在党中央脱贫攻坚政策支持和大发精神感召下,当地党组织带领村民苦干实干,社会各界纷纷对团结村倾力相助,由此按下了
2、团结村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快进键。2019年末,团结村以人均可支配收入10875元、贫困发生率为零的骄人成绩顺利出列,小康实现程度达99.32乐实现了“破茧成蝶”的华丽蜕变。面对巍巍青山,听着潺潺流水,我们陷入沉思: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团结村发生巨变?一、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团结村位于播州区平正优佬族乡北部,全村总面积46.2平方公里,海拔高度5801725米,辖39个村民组1540户543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7户1765人,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不足3300元,常年外出务工2560人,属省级一类贫困村。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时与村民亲切交谈,他十分关心村民特别
3、是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盛赞这里的精准脱贫是有成效的,并勉励大家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黄大发从电视上看到这个消息后,内心非常激动,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关心花茂村就是关心我们大家,自己以前为团结村出了一点力,如今,还要为团结村再做四件事,即修饮水站、维修小桥、硬化通村路、向花茂村学习建设新农村。只要有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支持,我们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2017年,黄大发同志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当地干部群众深受鼓舞,更增强了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二、干群一心,决战脱贫为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平正乡党委将团结村党
4、支部改设党总支,黄大发任名誉书记,选派曾获得“全省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称号的王朝海同志担任总支书记。王朝海走马上任后,首先就对团结村的扶贫工作进行了研判,决定以发展产业为抓手,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利用落差800米的立体气候优势,精心规划“三块地”:在海拔1300米以上的地里主要种植方竹笋,在海拔8001300米主要种植中药材,在海拔580-800米的地里主要发展“稻+”、经果林等产业。坚持长短结合、以短养长,重点发展脆红李和方竹笋2个长效产业,培育发展优质辣椒、有机高粱、生态水稻和林下养殖等多个短效产业。村民以前大多是种植传统的玉米、红薯、马铃薯等农作物,一下子改种新品种,一些人就不乐意了。如漫
5、坎组的李贵财,两个孩子都在外地上学,虽然他家土地多,但他就是不愿改种新作物。王朝海叫上黄老支书一起到他家帮他算账、做思想工作,前前后后做了不下十次思想工作,李贵财终于想通了,地里种上了方竹笋、瓜篓、脆红李等,瓜篓当年就见了成效,乐得他逢人就说黄书记、王书记是大家的致富领路人。2016年以来,团结村发展脆红李、方竹笋5500亩,中药材(瓜篓)450亩,养蜂业从500桶发展到100O余桶,生猪从1800头发展到8300头,肉牛从600头发展到2500头,受益贫困人口达2379人,年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三、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27日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动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个 深度 贫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