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管理规定.doc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管理规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管理规定.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交通运输部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管理规定的决定(交通运输部令2016年第84号)交通运输部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管理规定的决定已于2016年12月8日经第29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部长李小鹏 2016年12月13日交通运输部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15年第6号)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十二条修改为:“中国籍船舶防治污染设施、设备和器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并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通过型式和使用性能检验。” 二、将第二十八条第二款修改为:“船舶沉没的,其所有人、经营人或者管理人
2、应当及时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船舶燃油、污染危害性货物以及其他污染物的性质、数量、种类及装载位置等情况,采取或者委托有能力的单位采取污染监视和控制措施,并在必要的时候采取抽出、打捞等措施。” 三、将第三十四条第(二)项修改为“(二)污染清除作业单位不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范从事污染清除作业的。”并删除第(三)项。 本决定自2016年12月13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管理规定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正,重新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管理规定(2011年1月27日交通运输部发布 根据2013年12月24日交通运输部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污染海洋
3、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管理规定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14年9月5日交通运输部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管理规定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根据2015年5月12日交通运输部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管理规定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根据2016年12月13日交通运输部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管理规定的决定第四次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控制、减轻、消除船舶污染事故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损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加入的有关国际
4、条约,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适用本规定。 船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外发生污染事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污染的,其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也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应急处置”是指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船舶污染事故时,为控制、减轻、消除船舶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而采取的响应行动;“应急防备”是指为应急处置的有效开展而预先采取的相关准备工作。 第三条交通运输部主管全国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工作。 国家海事管理机构负责统一实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
5、处置工作。 沿海各级海事管理机构依照各自职责负责具体实施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工作。 第四条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工作应当遵循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责任共担的原则。第二章应急能力建设和应急预案第五条国家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应当根据全国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需要,由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实施。 沿海省级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应当根据国家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和本地实际情况,由沿海
6、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公布实施。 沿海市级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应当根据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和本地实际情况,由沿海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并公布实施。 编制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应当对污染风险和应急防备需求进行评估,合理规划应急力量建设布局。 沿海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积极协助、配合相关地方人民政府完成应急能力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六条交通运输部、沿海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相应的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建立健全船舶污染事故应
7、急防备和应急反应机制,建立专业应急队伍,建设船舶污染应急专用设施、设备和器材储备库。 第七条沿海各级海事管理机构应当根据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需要,会同海洋主管部门建立健全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监测、监视机制,加强对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监测、监视。 港口、码头、装卸站以及从事船舶修造的单位应当配备与其装卸货物种类和吞吐能力或者修造船舶能力相适应的污染监视设施和污染物接收设施,并使其处于良好状态。 第八条港口、码头、装卸站以及从事船舶修造、打捞、拆解等作业活动的单位应当按照交通运输部的要求制定有关安全营运和防治污染的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有关防治船舶及其有关
8、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规范和标准,配备必须的防治污染设备和器材,确保防治污染设备和器材符合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要求。 第九条港口、码头、装卸站以及从事船舶修造、打捞、拆解等作业活动的单位应当编写报告,评价其具备的船舶污染防治能力是否与其装卸货物种类、吞吐能力或者船舶修造、打捞、拆解活动所必需的污染监视监测能力、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理能力以及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相适应。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依法开展港口、码头、装卸站的验收工作时应当对评价报告进行审查,确认其具备与其所从事的作业相应的船舶污染防治能力。第十条交通运输部应当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国家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
9、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专项应急预案。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专项应急预案,制定省级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预案。 沿海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所在地省级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应急预案,制定市级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预案。 交通运输部、沿海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定期组织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应急预案的演练。 第十一条中国籍船舶所有人、经营人、管理人应当按照国家海事管理机构制定的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制定或者修订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应急预案,并报海事管理机构
10、批准。 港口、码头、装卸站的经营人以及有关作业单位应当制定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应急预案,并报海事管理机构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船舶以及有关作业单位应当按照制定的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根据演练情况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按照实际需要和情势变化,适时修订应急预案,并对应急预案的演练情况、评估结果和修订情况如实记录。 第十二条中国籍船舶防治污染设施、设备和器材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并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通过型式和使用性能检验。第三章船舶污染清除单位第十三条船舶污染清除单位是指具备相应污染清除能力,为船舶提供污染事故应急防备和应急处置服务的单位。 根据服务区域和污染清除能力的不同,船
11、舶污染清除单位的能力等级由高到低分为四级,其中: (一)一级单位能够在我国管辖海域为船舶提供溢油和其它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泄漏污染事故应急服务; (二)二级单位能够在距岸20海里以内的我国管辖海域为船舶提供溢油和其它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泄漏污染事故应急服务; (三)三级单位能够在港区水域为船舶提供溢油应急服务; (四)四级单位能够在港区水域内的一个作业区、独立码头附近水域为船舶提供溢油应急服务。 第十四条从事船舶污染清除的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并接受海事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 (一)应急清污能力符合船舶污染清除单位应急清污能力要求(见附件)的规定; (二)制定的污染清除作业方案符合防治船舶及
12、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的要求; (三)污染物处理方案符合国家有关防治污染规定。 第十五条船舶污染清除单位应当将下列情况向社会公布,并报送服务区域所在地的海事管理机构: (一)本单位的污染清除能力符合船舶污染清除单位应急清污能力要求相应能力等级和服务区域的报告; (二)污染清除作业方案; (三)污染物处理方案; (四)船舶污染清除设施、设备、器材和应急人员情况; (五)船舶污染清除协议的签订和履行情况以及参与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情况。 船舶污染清除单位的污染清除能力和服务区域发生变更的,应当及时将变更情况向社会公布,并报送服务区域所在地的海事管理机构。第四章船舶污染清除协议的签订第十六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船舶 污染 海洋环境 应急 防备 处置 管理 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