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论文.doc
《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论文.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朱彬 电话:13931079764 磁县来村中学 2012年4月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 磁县来村中学:朱彬 电话:13931079764摘要:21世纪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一带新人。英语教学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教师们转变教育观念,深入学习并领悟先进的教育理念,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关键词:转变教育观念、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学以致用能力、英语课堂教学21世纪,创新意识的培养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并被认为是开发智力,激发创
2、造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已经摆在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甚至有人说,一代没有创新精神的人,是不可能建设出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创新的社会。那么,如何适应时代需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现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谈谈自己的看法。一 转变教育观念,是创新教育的前提。转变教育观念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有着具体的内涵。广大教师不仅要接受新的教育观念,还需要进一步地感悟,把它转化为教学行为。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看,应包括以下几点:1、学生学习的性质应由接受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造性。2、传统教育中知识的学习
3、是教育追求的目的,而在创新教育中知识由目的因素变为过程因素或手段因素,知识不再是教育追求的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3、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科技知识,培养人文精神。4、在教法上,不仅要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为出发点,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二 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创新教育的保证。 情感是启迪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只有教师的爱,才能使学生领悟,教师讲的道理,学生才愿意听,教师指出缺点,学生才愿意改正,教师的帮助学生才乐于接受。也就是说师生在心灵深处得到了交流,情与理得到了结合,师生心心相应,步入一个内心相融的精神世界,产
4、生心理共鸣,学生就拥有教师的感受和体验,就可移情于理,以情悟理,形成情感化的认识。情感参与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如果老师课上精神饱满、乐观向上、寄情于生、寓教于乐、寓情于教就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课堂教学在民主和蔼、耐心、真诚之中进行,要尊重和关爱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 1994. 88)。对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要虚心听取。实践也证明:在和谐、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敢想、敢说。这种情景交融、师生互促的情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了“土壤”和“养分”。现代情境教学理论认为,情感与情意相伴,触景生情。在教学中,本人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利用实物、图片、挂图、幻灯、录像
5、电影、电视、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等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和软件,使教学生动形象,使学生直接理解外语、用外语思维,并使教学过程程序化,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课文中常遇到表达亲情、友情的问候语,宽容、理解的答谢语,尊重、体谅的征询语。我们可通过这些日常用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动力,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参与对话活动,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上交流与沟通,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三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是创新教育的动力。1多进行情景对话,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锻炼机会。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英语教学过程就是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教师的工作重点要从单纯一研究教材转向研究学生。教师不仅要教育学
6、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而且引导学生在交际中培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使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设计对话情景,力求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对话和交际,从而启发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如学完七年级上册的Unit3 This is my sister.Section A之后,我分别让学生扮演Dave, Lin Hai , Dave s mother , grandparents sister and brother.来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人,Dave: This is my mother. Mom, this is Lin Hai.Lin Hai: Nice to meet y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生 素质 综合 评价 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