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标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挑战与展望.docx
《碳中和目标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挑战与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碳中和目标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挑战与展望.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42登第8期中国电机工程学报Vo1.42No.8Apr.20.20222KO62022年4月20日PtuCeaJi峪OnheCSEE02022ChinSoc.forEIe.Eng,DOIs10.13334,j.O258-8OI3.pwee.22O408-2806-13中国分类号:TM715文版标识码:A碳中和目标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挑战与展望张智刚1.康重庆2(1.国家电网有限公诃,北京西城区100031:2.电力系统及大型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国家建点实验空(清华大学电机系),北京市海淀区I(XXKM)Cha1.1.engesandProspectsforConstructingtheNe
2、w-typePowerSystemTowardsaCarbonNeutra1.ityFutureZHANGZhigang1.KANGChongqing-(1.Sta1.eGridCuipora1.iunofCu.XKrbe1.峪DIMIxr1.Beijing!(XX)31.Chnui:2.Sta1.eKey1.abca1.mc11)andformingacwycPoJasystemisthekeycoachievingtheUirg式ofCafbonneuirahiy.Transitingfromafossi1.-fue1.-dominatcdsystemtoHckun-cncrgj-domi
3、natcdsMcm.thePOwrsMcmfacesmukip1.ccha1.1.engesNndCvOIWi(ninc1.udingnewPoWCrbii1.aemechanism*CCwnPkXsecurityPmWCmMandcom斌HaCadOnprincip1.e5.TheMXa1.!(Miax1.ka1.ureUf1.benew1.ypepowvrsy1.emvrerevea1.edfromtheaspectsinc1.udingStn1.C1.Ure.m*ogy.techno1.ogyax1.mechanism.T1.CVo1.U1.iOnpathofncwtycPowCrsyr
4、tcwwusa1.soana1.yzed.Fi1.ia1.1.y.IhCdeve1.opmentsuggestions(IndProSPEsfortheCOnNIrUEOnofnew-typePOwCrsystemwereputforward.KEYWORDS:new-typepoweryMcm:c;Irb(WIPCnki”;catbonItcutra1.i1.y:renewab1.eenergy:1.uw-cartx)nIrsfisi1.i(N)摘要:构建以清沽低碳能源为主体的能观供应体系.出设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犍用ft.电力系统从化石健海k好转殳为清洁能源主导.间临新型平衡体
5、系、复杂安全机灵,成本筑导机M等多于挑战与变革.读文从结构*形态、技术、机刖4个方面分析新型电力泰统的内浙9特征:分析研判新型电力系拽演化路径I通后,针对新51电力泵统构建提出发厩建议与展取.关S!词:新型电力系统:tt*T:碟中和:然傥漫:低碳转型Ii-第目,国/白热科学Af1.IHCi21M110B)电阳公“111II4CO-X3W50(IOX1.00).ProjectSUFPctiedbyNi1.icna1.NMara1.SciciKeFoocdaiknofChirusr11O52IK7O2);SvkoreM1.dTcdmoJosyPrcpxtNSuicGridCigMionI-MKi-
6、M)2(I99WA-OIMKIi.0引言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宽彻落实我国能源安全新战略、实现43(O”碳中和气候应对目标的H1.大需要.目前,我国能源相关二制化碳排放房每年约100亿吨,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IB,我国煤炭消费约占全球总消费里的一半,约占我国能源总消费的57%,电力作为我国煤炭消货与碳排放占比出大的单一行业,碳排放占比超过40%川.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I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繇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页疏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胞,二辄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伯,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3月习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提出构
7、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战略,指出要莉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2021年10月,国务院卬发2030的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构建钻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济浩电力资源大施国优化配河”.因此,大力发展新能源,在新能源安全可求的杵代基础匕传统能源逐步退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电力脱碳,推动能源清i转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田之路.大力发展以风旎、太阳能为代表的新旎源电力,促进而比例UJ再生能源并网消纳,将成为我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当务之急.在过去的20年间,我国实现了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技术的跖越式发展。搬至2021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容量:均突破3亿
8、千瓦,装机规模均居世界首位.但风光发电盘占比仅约10%现有电力系统结构形态与体制机制难以支掾更高比例的新能源并网消纳。预计到2030年,我国风光总装机容量将超过12亿千此,装机占比突般50%,发电量占比将墙长到25%以上;到2060年,风光发电仪占比预计进一步提升到约60%x,未来40年,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实现燃电从主体电源向保障电源的题大转变,统筹发展与安全,保障电力持续可靠供应,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引导绿色能源消费,提升终渊电气化率是推动能源消费模式转型、实现能效提升与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多依序投资和出口拉动,高能耗产业发展过快,一次能源消费总懵持
9、续增加,2020年达49.8亿吨标准煤。尽管我国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向消沽能源转型发展,但能源转化和利用效率偏低,较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2020年电能占能源终相消悌比由仅为27%左右。近年来,能源消费环节枳极砌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的清沽电能件代技术,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惚料电池、分布式能源、微电网等技术,显著提升了能源终端电气化水平,支撑工业、交通等领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为实现碳达峥碳中和目标,到2030年电能占能源终端消费比重需达40%左右,到2060年提升至70%右四.未来40年,提而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实现再电气化,构建以电为核心的清洁能源体系.将迎来巨大的机期与创新.
10、能源电力的生产、传输、消费方式面临根本性变革,新型电力系统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钦睨代能源体系的关犍支撑技术.得益干我国近10年来特高压交直流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全国交口流互联的坚强智能电网格局初步形成,新能源的集中式开发、烧模化利用已成为实现我国能源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此外,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海上风电和陆上分布式风光等资源建藏巨大储靛,仅海上风电可开发资源就超过5亿千瓦,预计到20X)年有望开发I亿千瓦,同时,随着电能为代技术的推广,诸如电动汽车、空网热泵、分布式储能等用户侧灵活可调资源的聚合汇总,负荷侧的角色将从被动转为主动.构建新蟹电力系统将圾现广域集中式与局部分布式发电并举的形态结
11、构.源-网-荷-储协同的统筹运行与平衡机制,电碳协同的新型市场机制与治理模式。新里电力系统JXIE.演义进入了国际的“无人区”,亟待攻克“卡脖子”重大基础理论与关键核心技术的.踪上所述,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既面临巨大的挑战与变革,同时又迎来绝佳的机遇与创新.本文首先研究电力系统他干新能就比例不断提高而面临的新型平衡体系、境杂安全机理成本疏导机制等多重挑战与变革:在此基础上,从结构、形态、技术、机制4个方面分析新型电力系统的内涵与特征;然后,分析研判新型电力系统演化路径,以低碳电力技术创新为驱动力,以电力体制改革为推手,逐步实现可再牛.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明确燃电保容战质的压能石定位,统筹能源经济
12、安全与碳取持节奏。最后,计对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提出发展建议与展型.1新型电力系统的挑战与变革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立足我国能源资源嗯赋的蝙本国情,(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欣的普代范础上。解决好新能源与传统能源、新能源与电网之间的矛盾,夯实电力系统稳定基础,需要从供给、消费、技术和机制各方面不断推动转型发展面临新型平衡体系、豆杂安全机理、成本疏S机制等多重挑战与变革,总结如图1所示.图ISfi型电力系蜕的挑战与变革FkICha1.1.engesandChanReSofncwypcpowersyMcm1.1新型平衡体系)系统平衡机理显著转变.在现阶段我国以燥电为主导的电力系统,电力电m平
13、衡以及发电充裕度以确定性思路为主,依托“源陵简动”的平衡模式保障电力供需平衡,Ur再生能源出力仅作为电力系统的补充。随希新能源占比的不断提高.新型电力系统的电源结构将Ih可捽连续出力的煤电装机占主导向强不确定性弱可控性的新能源发电装机占主存行变m.电力系统供需双侧均面临就不确定性,可再生能源与灵活负荷将承推一部分电力电量平衡的责任。电力电量平衡机理将向概率化、多区域、多主体的源网荷储用同的平衡帙式转变,此外,电力电最平衡在不同时间尺度将凸显不同矛盾,呈现弃电与缺电风嗫并存的特点.长时间尺度凸显电吊不平衡,新能源电做分布与负荷需求存在季节性不匹配,亟需加强跨省跨区互联,打造大范困资源优化配置平台
14、转向电、犯、热、气跨能源平衡:短时间尺度凸显电力不平衡,通过火电“退而不拆”,预留足期的可靠电力容麻,保障电力供应安全可能.2)灵活性平衡体系基需构建.随苻新能源占比的不断提而,电力系统不仅需要保障电力电量平衡,还需要具的充裕的灵活调节性以应时新能源发电的强随机性与波动性I九受限F“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察献特征,我国一自面临灵活调节电源不足的局面,在西北部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水电、抽蓄等快速调节电源严重眠乏,部分煤电机组冬季因承担供热负荷需“以热定电”运行冏节旎力进一步下降.现有电力系统结构形态与平衡机制难以支控更高比例的新能源并网消纳,幽需构建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平衡体系.一是传统
15、火电机组需要实现从“主要能源供应者”向“灵活性资源提供者”的找变:二是加快推进包括抽着、储能、气电、光热电站、煤电灵活性改造等灵活调节资源也设:三是通过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提升多元用户互动能力,聚会海量的分布式可挖资源,挖掘用户侧灵活调节潜力:四是以坚强智能电河为枢纽平台.以网网荷储互动与多能互补为支捏构建多时空尺度的电力灵活性供需Y-衡体系,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的新能源消纳能力网*3电力调度机制强化低碳,我国电力调度经历了“三公调度”、“经济调度”、“节能调度”等方式的演变,“三公调度”以“公平性”为目标.在确保各类设备发电完成率均匀性的原则下制定发电计划.“般济两度”以“羟济性”为目标,以成本
16、等微增率为原则制定发电计划,考虑了两度中“显性”的生产与运营成本.“节能调度”则以“节能性”为目标,优先调度可再生电源,并按火电机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中低到而依次调用。“三公调度”和“经济调度”分别假重于调度的“公平性”和“经济性”.没有考虑电能生产对于环境、资源的巨大外部性。“节能调度尽管将能源资源的消耗纳入发电计划决策之中,(H.没有考虑对于各类低微电源的调度向SS,面向碳中和目标,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引入低碳目标,考虑经济-安全-s色的综合效益.计及源-网-储备环节的低碳要素.构建新型、科学、高效的“低碳电力调度”方式U3.12复杂安全机理1)电网运行方式I的复杂,现阶段我国以煤电为主导的
17、电力系统,由于负荷变化相对有规律,整个电力系统的调度运行方式与电网潮流分布相对固定,在电力系统安全分析时,只需选取不同季节的典型运行工况,但是针对新型电力系统,一方面由于新能源出力与安杂随机气象因素的强相关性,另一方面由于新能源与新型负荷海1.分布式并网的特点,电网调度运行方式与潮流分布将呈现随机化与多元化特点U明电网不仅仅承担电能传输的作用,而旦将更多地承担电能互济、备用共享的职能。此外,电动汽车、分布式储能、僭求响应在密求网不断普及,将使得电力系统源荷界限模劭化.形成电力产消拧,局部配电网将会发生潮流反转,向主网但送功率,使得电网安全运行分析进一步宓杂化U,2)安全稳定问题不断加剧.1.看
18、新能源大Jft替代常规电淞,意味着电力系统中电力电子装备将不断增加,电力系统惯量持续下降,电力系统动态特性招发生深刻变化.支掠电网安全稳定的传统同质化大容量加找设备H益柿缺.电网的安全枪定问题加剧U儿例如:电力电子装备过流耐受能力比同步发电机差,易发生故障连锁脱网:系统惯状下降符宜接影响系统故障时的领率响应特性,进而影响系统频率枪定能力1间:电力电子设备对电网动态无功主动支掠能力弱.且新能源发电逐级升压接入电网,与主网的电气距离是常规机犯的23倍,系统电压支撑与调节能力急剧F降:新能源的控制方式与电力电子设符的电磁哲态过程对同步电机转子运动产生深刻影响,动地稳定问题更为复杂间.3)系统控制理论
19、曳特创新.随着新能源占比的不断提高,新能源通过电力电子设备并网.电网呈现交直流混联态势,涌现多样化的电力电子接口新型负荷与储悭设i,新型电力系统的源-网-荷-储全环节都将呈现高度电力电子化的趋势U1.电力电子奘置具有低惯性、烟抗扰性和多时间尺度响应特性,密致电力系统的新态特性与电乐枪定难以用现有的经典理论解铎与分析,电力系统呈现多失稳愎式耦合的复杂特性,引入了宽频振荡等新形态桢定问题U曳此外,电力电子装置具有海量、碎片化、分布式的井网特点,但同时具有快速响应能力,控制策略多样化,迫切需要构建适应高比例电力电子化形态的电力系统稳定分析新理论与协同控制新技术.1.3成本琉导机制1)能源价格机制必须
20、完善,能源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批保持能源K期桧定充足供给始终是一个必须高度由视的武大战略向SS.让市场在资源配汽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需要时价格进行改革以便给市场传递正确信号,新型电力系统的新能源占比较高,新能源普遍具有近零的低运行成本,导致电力系统具彳j低边际成本的特点,同时,由于新能源存在间歇性与不确定性的特点,需要更高的调翔、备用、容量等衢求,I月支电力系统具有更高的系统成本特性,面对低边际成本和诲系统成本的冲突,迫切需要革新能源价格机制,通过建立容球市场、增加辅助服务收益等合理途径疏导高系统成本,反映电力能源资源在不同时间空间的文实供需价值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不同品种能源价格联
21、动机制,协调考虑能源价格舛性、油价和电价调整对通货膨帐影响、与弃风弃光有关的产业规划和激励机制问题,促进能源与电力行业全面、步调、可持续发展,2)电力市场建设亟衢深入,自2015年中发9号文发布后,我国进入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各地纷纷发力建设电力市场目曲虽然各行己建立电力中长期市场,部分省份电力现货市场即格正式运行,但目前的市场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一.跨区跨省交易机制尚不完善,导致省向省内市场衔接差,在在省间市场壁泉,短时电力交易仅能在省内市场组织,难以充分发挥落区跨省联网对于新能源的消纳作用,导致电力资源优化的范曲较小:其二,缺乏适应新型电力系统沛型的市场机制,对新型电力系统中重耍的成员,
22、包括风光等新能源、储能等新型市场主体洪乏适应的市场机制与交易细则,难以充分激励新蟹市场主体参与市场.导致电力资源优化的广度有取:其三,缺乏支持就因荷储互动的市场机制,原以支撑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发输配用各个环节的市场主体灵活参与市场,包括分布式新能源、电动汽车、虚拟电厂、负荷聚集商在内的多种市场主体难以接入电力系统参与优化,导致电力资源优化的深度不足(出网。3)电碳祸合价值曳特佗掘.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除能源的生产成本外.其环境价值也变得更为重要.,具体的,新能源发电兼具低生产成本特性与高环境价值:而以煤电、气电为代表的传统能源,其生产成本适中,但环境价伯较低.新型电力系统的市场机制应统筹考虑不
23、同能源的生产成本与环境价值,通过冏整价格机制、增加补贴税费、建立单独市场(如绿电市场),以实现市场经济运行与节能减排碳中和的多电目标网.2021年9月7日,我国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正式启动后的首次交易完成,来自北京、江苏、辽宁等17个省份的259家市场主体达成7935亿千瓦时的电交易,预计可战排二氧化碳60718万吨.后续,绿电交易还将与我国绿证市场、碳市场等有序衔接,协同推动能源绿色转里,目前,我国新能源装机世界排名第一,未来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市场和碳市场。随芾绿电交易的推进,市场规模预计将有大幅增长.2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内涵应对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的挑战与变革,需要立足国情,以低碳电力技术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和 目标 构建 新型 电力系统 挑战 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