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规矩颂讲记于凌波居士讲述.doc
《八识规矩颂讲记于凌波居士讲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识规矩颂讲记于凌波居士讲述.doc(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word八识规矩颂讲记 于凌波居士讲述.txt不要为旧的悲伤而浪费新的眼泪!现在干什么事都要有经验的,除了老婆。没有100分的另一半,只有50分的两个人。八识规矩颂讲记 于凌波居士讲述 八识规矩颂,是唐代玄奘大师所造。这是玄奘大师于翻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后,对于唯识学中的 八识 ,提纲携领所作出的总结。全部颂文,七言一句共四十八句,四句一颂分为十二颂,每三颂为一组,计四组。即前五识颂,第六识颂,第七识颂,第八识颂。八识的行相、业用、性别、识量、所缘、相应等,全包括在颂文之中。八识规矩颂讲记于凌波居士 讲述第一讲 解释颂题第二讲 唯识大意第三讲 八识心王第四讲 六位心所第五讲 种子、四分第六讲
2、九缘生识第七讲 三境、三量第八讲 修行五位第九讲 前五识颂第十讲 第六识颂第十一讲 第七识颂第十二讲 第八识颂第一讲 解释经题一 识者心之别名八识规矩颂,是唐代玄奘大师所造。这是玄奘大师于翻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后,对于唯识学中的八识,提纲携领所作出的总结。全部颂文,七言一句共四十八句,四句一颂分为十二颂,每三颂为一组,计四组。即前五识颂,第六识颂,第七识颂,第八识颂。八识的行相、业用、性别、识量、所缘、相应等,全包括在颂文之中。唯颂文辞约理着,言简义丰,每一颂中都有许多佛学专有名词,若不详加讲解,一般人很难了解。因此,乃有八识规矩颂讲座的开设。八识规矩颂这五个字颂题,重点在八识二字,尤其是这个
3、识字,要特别加以诠释。识是什么? 曰:识者心之别名。因此、识就是心。在唯识学上称识而不称心,只是一种方便,因为心与识是一体两面的东西。 上说:云何识蕴,谓于所缘,了别为性,亦名心,能采集故。亦名意,意所摄故。这样看来,心、意、识三者,也全是一样东西了。那么,或有人问:心又是什么呢? 依照佛经上说,心是我们精神作用的主体。原来依照佛教的教义,所谓宇宙 (物质世间,我人赖以生存的环) 和人生 (有情世间,我人的生命体) ,不是神 (大梵天或上帝)所创造,不是无因而生,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存在的。照佛经上说,构成宇宙和人生的质料有五类,叫做色、受、想、行、识。这在佛经上叫做五蕴。蕴是积聚的意思
4、积聚许多同一性质、同一系列的事物或心理活动,把它归成一类,就叫做蕴。世界上所有的物质现象、和我人的心识活动,可以归纳成五类,就是前面所说的五蕴。由五蕴的因缘和合,而有有情世间有情识、情见的众生,和器世间我人所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的生起和存在。兹再分释五蕴如下:一、色蕴: 色蕴的色,是物质的意思 (不是颜色、美色的色) ,组成色蕴的容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其实真正所指的不是地、水、火、风四种实物,指的是坚湿、暖、动四种物性。由此四种物性,构成宇宙万物,也包括着我们物质性的 身体在,此即所谓色身。二、受蕴: 受蕴是我人感官接触外境所生起的感受。此感受,有使我人愉快的乐受,有使我人不愉快的苦受,
5、和既无愉快亦无不愉快的舍受。其实这就是感情作用。三、想蕴: 想蕴是知觉作用,也就是我人的感觉器官接触外境,心识上生起分别、认识的作用。这在现代心理学上,相当于知,由知而形成概念。四、行蕴: 行蕴是我人的意志活动,这是心识中思心所的作用。思心所作了决定,由身 (动作) 和口 (语言) 去执行,这就是身行、语行、意行。行就是行为,也称为造作,行为的后果就是业身、语、意三种业。五、识蕴: 佛经上说,识蕴是于所缘境了别为性。事实上就是我人认识作用的主体,也就是心识。在小乘佛教时代,只说六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识,大乘佛教发展为八识。就是在六识之后,发展出末那识、阿赖耶识。这在唯识学上称为八
6、识心王,也就是八识规矩颂中八识二字的来源。佛经上说,我人的身心,是由五蕴组合而成的,即所谓;五蕴假合之身。五蕴又称名色,色是物质的组合,名是精神的组合,如下表所示: 色物质组合物色 受 想 精神组合心名 行 识五蕴是构成宇宙万有的质料 (包括物质世界和各类有情一切生命体) ,识蕴是主观的能认识的主体,色、受、想、行四蕴是客观的所认识的物件,如下表所示: 识主观的能认识的主体我 色 受 客观的所认识的物件我所 想 行识者心之别名,识就是心,亦名月意,也就是我人精神活动的主体。二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以正圆,矩以正方,所以古人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规与矩,本来是木匠正方圆的工具,引申出来的意思,有
7、轨、法则的意义。所以八识规矩,表示八识行相,各具境、量、性、界的不同,有其规矩井然而不可杂乱者,于此,先抄录出全部颂文,再依次解释颂题:八识规矩颂唐三藏法师玄奘造【前五识颂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第六识颂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第七识颂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
8、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第八识颂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争。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十二首颂文,如上所录,于此先解释颂题如下:一、八识: 识者心之别名,是我人精神作用的主体。在唯识学上,把识分析为八种,即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个识。眼、耳、鼻、舌、身是五种感觉器官,合称前五识; 意识称为第六识,是我
9、人心理活动的的综合中心; 末那识称第七识,是有情自我意识的中心,阿赖耶识称第八识。它含藏万法种子,是生起宇宙万法的本源。二、规矩: 规矩是规或法则,这八个识,在众生位上,它们的行相、业用、境、量、性、界,固然有其规矩法则,即是在修行证果位上,也有其规矩法则,所以称八识规矩。三、颂: 颂是一种文字体栽,含有赞美的意思,印度梵语称为伽陀,义译为偈。颂的形式似诗而不用韵,通常四句一首,用四、五、六、七字均可,若意思未表达完,可以继续下去。佛经中用颂,目的在便于记忆。本颂用的是七字一句。四、唐: 朝代名,西元六一八年建国,传十九帝,西元九零六年为后梁所灭。盛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国威伸于
10、全世界,现在世界各大城市都有唐人街的存在,是以唐人代表中国人的意思。五、三藏: 佛经结集,有经、律、论三藏,合称大藏经。即佛陀所说的法称之为经,佛陀为僧团所订的戒律称之为律,后世佛弟子注释佛经、或依据佛经而发挥其义者,称之为论。七、法师: 法者轨则,师者教人以道,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指通达佛法,又能引导众生修行之人。三藏法师,指精通经、律、论三藏之法师。若仅通经或律,称为经师、律师。造论阐扬经义者,称论师。法师是一个很尊贵的名词,经律中广载,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具足以下十种条件,称为法师。这十种条件是:一者五官端正,二者六根圆备,三者出身望族,四者品德善良,五者守持戒律,六者通研三藏,七者威
11、仪具足,八者胜辩言词,九者声音美好,十者忍辱知足。 卷八十一中,对此有更详尽的说明。不过这个名词现在已通俗化了,变成泛称出家众的名称了。八、玄奘: 我国最有名的三藏法师,曾到印度求法,下一节再详予介绍。九、造: 造是着作的意思,如各种论典,均称某某造三 历史上伟大的译经家玄奘大师玄奘三藏,偃师人,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 (西元六零零) ,俗家纬,有兄长捷先在净土寺出家,师于十三岁时亦随兄出家,就慧景听 ,就严法师受 。武德元年,与兄同入长安,未几赴,就道基、宝迁二师学 、 ,武德五年受具戒,再入长安,时有法常、僧辩二大德俱讲 ,师又就听之,以诸师各异宗途,圣典亦有隐诲,不知适从,乃欲西行天竺以明
12、之,表请不许,师不为屈,乃就止蕃人学西域书语,于贞观三年私发长安,西行求法。师经出玉门关,涉八百里流沙,途中失水,师誓西行一步而死,不愿东退一步而生,历经艰险,抵达高昌国,高昌国王麴文泰崇信佛法,于师礼供殊厚,派遗车马侍从,送师西行,经阿耆尼等国,度葱岭,至素叶城,谒突厥叶护可汗,再度铁门西行,于贞观七年始抵印度。他曾到过乔赏弥、阿瑜陀、舍卫城诸国,后来到中不竺那烂陀寺,依护法论师弟子戒贤 (时已逾百岁), 学 及十支论奥义,前后为时五年,复从杖林山胜军论师学 及瑜伽、因明之学。然后巡礼圣迹,遍历天竺诸国,参访各地论师,之后再返那烂陀寺。以其和会中观、瑜伽二宗所造之 三千颂呈戒贤论师,戒贤称善
13、时戒日王致书戒贤,请差大德四人,善大小外之学者,与乌荼国小乘论师辩论。奘亦受是命,以 一千六百颂一破得乌荼国小乘论师之 ,由是声誉益着。贞观十五年,戒日王于曲女城设大会,与会者有十八国王,大小乘僧三千余人,婆罗门及外道亦数千人。奘师受请登宝床为论主,以有名之 论文,阐扬大乘,破斥异说。大会十八日,无能破之者,戒日王宣布论主获胜,与会者共尊之为大乘天大乘的圣人。奘师于贞观十九年初,奘师回至长安,道俗出城相迎者数十万。二月谒太宗皇帝于洛,太宗迎慰甚厚。奘师由天竺请回经典六百余部,谒于长安弘福寺从事翻译,先后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以法相唯识一宗的经论为主。如于贞观二十二年译出 百
14、卷,以后络续译出 、 、 、 、 、 等。奘师译 时,本欲将十家释论各别全译,后以弟子窥基之请,糅集十家释论成为一部,其间异议纷纭之处,悉折中于护法之说,这就是中国唯识宗的基本典籍 。奘师之学,由窥基继之而加以发扬,开创了我国法相唯识一宗。 ,是奘师译得上千卷唯识经后,于八识作一提纲携领之作。奘师一生译而不作,他除了一部 流传下来外,在天竺所写的 , , ,可惜都未译成汉文,梵文本已失传,而今流传下来的,就只有这 十二首颂文了。附记: 相关名相表解一、四大、五蕴: 四大具称四大种,为宇宙间物质的基本因素,大者普遍义,种者因义。 五蕴,为构成器世间与有情世间的质料,蕴者积聚义。我人的身心,前者是
15、四大(色蕴)的组合,后者是受、想、行、识四蕴的组合,即所谓五蕴和合的生命体。 地以坚为性 四大种 水以湿为性 火以暖为性 风以动为性 色蕴色为质碍义为四大组合物质色 受蕴领纳一苦乐感受 五蕴 想蕴摄取表像形成概念精神作用心 行蕴造作意志行为 识蕴了别认识作用二、十二处、十八界: 五蕴是精神和物质的组合,事实只是色、心二法。物质是色法,色法粗显易解,所以归纳为一色蕴而诠释之; 受、想、行、识四蕴是心法,心法冥漠难彰,所以开为四蕴以诠释之。但众生根器不一,迷悟程度不等,有人迷于心而不昧于物,故佛陀为之五蕴; 开心法为四,合色法为一。有人昧于色而不昧于心,佛陀复为之说十二处合心法为一个半,开心法为十
16、个半。亦有对色、心二法俱不了解者,佛陀复为之说十八界开色法为十个半,开心法为七个半。其实这全是由色、心二法开展出来的。十二处、十八界如下表所示:第二讲 唯识大意一 唯识学统 ,是诠释八识的颂文。八识,是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因此,要学习 ,必先对唯识学有所了解,不然,根本不知道诠释八识的意义何在。于此先把唯识学的大意作一概述,并且先自唯识学的学统作一介绍。唯识学、是法相宗的宗义。而中国的法相宗,是源自印度的瑜伽行学派而建立的。原来印度的大乘佛教,以中观学派与瑜伽行学派为二大主流。中观学派,是西元二、三世纪间龙树菩萨所建立的。佛灭度后七百年,南印度龙树菩萨出世,当时凡夫外道、执着于我法实有,小乘有部
17、执着于我空法有。执常执断,计一计异,是一个邪说充斥的时代。龙树广造论典,揭示诸法性空之义,破诸邪执,大成佛教空宗。此宗是依龙树的中观论一书而建立的,后世称之为中观学派。此后二百年,中观学派的学说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主流。但龙树提倡的空观,是以缘起性空,诸法无自性立论,并非徒持空见,妄计一切皆空。唯傅至后世,则流为恶取空,于世俗谛,不施设有; 于胜义谛,真理亦无。此谓之恶取空,亦谓之空。佛灭后九百年顷,无着、世亲二大菩萨出世,当时印度的思想界,一方面是中观学派的空一切皆空的恶取空,一方面是小乘外道的有我法实有或我空法有。空或实有,皆是邪执,因此无着世亲二菩萨,资于小乘之实有,鉴于大乘之空,揭示大乘
18、有义,大成大乘有宗。有宗之有,破斥我法二执,故不同小乘之有; 遮遣恶取空见,以矫治大乘空。故此有是真空妙有,唯识中道。大乘有宗,是依据弥勒菩萨的 、 、 、 、 等五部大论而建立的。据说兜率天弥勒院的弥勒菩萨,曾降临中印度阿瑜陀国,在瑜遮那讲堂,为无着说五部大论。事实上,弥勒菩萨并不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或者是世间另有一位弥勒之人。或谓五部大论可能是无着所作,托以弥勒菩萨之名以示矜重。无着以 为本论,又造 、 、 、 等论典,演说瑜伽教理,故后世之为瑜伽行学派。世亲是无着的异母弟,约在西元第五世纪初年出生。他初在小乘有部出家,修学小乘。他欲深究有部教理,曾到有部根据地伽湿弥罗城,精研有部教理四年
19、后来着造 一书,为中国俱舍宗所依的论典。世亲在北印度弘扬小乘,无着悯之,托以疾病,诱其来见,为之具说大乘要义。世亲闻兄教诲,自小乘转入大乘,继承无着的学说,广造论典,大成法相唯识宗义。世亲在唯识学方面的着作,主要者有 、 、 、 、 等。其中尤以 一书,为唯识学理论的基础。世亲之后,十大论师相继出世,各为 造释论,阐扬此派学说。十大论师中,以护法的贡献最着。护法的弟子戒贤,在中印度佛学中心那烂陀寺,弘扬唯识。西元七世间,玄奘大师西行求法,从戒贤学唯识五年。回国之后,广译有宗经论。奘师曾把十大论师各造的 释论携回国,欲各别翻译,后以弟子窥基之请,以护法的释论为主依,糅合十家之说,综合而成 。窥
20、基继承奘师之学,造 、 、 , 等着述,大成我国法相唯识一宗。窥基之后,代有传人,窥基的弟子慧沼,造 、 ; 慧沼的弟子智周,造 、 及 。智周的 成唯识论演秘,与窥基的 , 及慧沼的 ,合称为唯识三疏为研究 必读之书。智周的弟子如理,又作 、 ,容则流于琐细。此宗成立之后,百余年间,学习者甚众,宗风颇盛。唯后来华严及禅宗兴起,且如理之后,后继无人,此宗就逐渐衰微了。到唐武宗会昌法难兴起,此宗一脉相传的论疏多被焚毁,此宗就逐渐失传了。明季末年,普泰、明昱、德清、智旭诸师,及王肯堂、王诸居士,曾从事研究,唯以重要注疏散佚,所得成果有限。未几清兵入关,研究风气也就中断了。到了清季末年,石棣仁山创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规矩 颂讲记 凌波 居士 讲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