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4部分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草案稿.doc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4部分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草案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4部分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草案稿.doc(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GB/T16886.4/ISO 10993-4:2017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实施-发布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4部分: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medical devices -Part 4: Selection of tests for interactions with blood(ISO 10993-4: 2017 IDT)(草案稿)GB/T 16886.4/ISO 10993-4:2017代替GB/T 16886.4-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ICS 11.040.01C 301目录1 范围 (1)2 规范性引
2、用文件 (1)3 术语与定义 (1) 4 缩略语 (2)5 与血液接触器械的类型 (3)5.1 非接触器械 (3)5.2 外部接入器械 (3)5.3 植入器械 (3)6 血液相互作用特性 (4)6.1 总则 (4)6.2 试验和血液相互作用类别 (6)6.3 试验类型 (7)附录A(资料性附录) 心血管器械和假体的临床前评价(10)附录B(资料性附录) 实验室试验:原理、科学依据和说明 (12)附录C(资料性附录) 医疗器械及其成分的溶血性能评价(16)文献目录 (20)IGB/T 16886.4XXXX/ISO 10993-4:2017前 言GB/T 1688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由下列部分
3、组成:第1部分: 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 第2部分: 动物福利要求; 第3部分: 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试验; 第4部分: 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 第5部分: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第6部分: 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 第7部分: 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 第9部分: 潜在降解产物定性与定量构架; 第10部分: 刺激与皮肤致敏试验; 第11部分: 全身毒性试验; 第12部分: 样品制备与参照材料; 第13部分:聚合物医疗器械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 第14部分:陶瓷降解产物定性与定量; 第15部分:金属与合金降解产物定性与定量; 第16部分:降解产物与可沥滤物毒代动力学研究设计; 第17部分:
4、可沥滤物允许限量的建立; 第18部分:材料化学表征; 第19部分:材料物理化学、形态学和表面特性表征; 第20部分:医疗器械免疫毒理学试验原则和方法。本部分为GB/T16886的第4部分。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代替GB/T 16886.4-200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4部分: 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与GB/T16886.4-2003相比主要修订内容如下:a)修订了部分术语,增加了新的术语与定义;b)表1和表2已经整合到一个新的表1中,其中重新组织试验类型和表头,以强调并包括材料和机械介导的溶血测试以及用于评估血栓形成风险的体外和体内测试;c)表3和表4已经
5、合并成一个新的表2,简要列出了建议的和最常见的测试;d)修改附录B,仅涵盖用于评估血液相互作用的最常用的测试实践;e)增加附录C,以涵盖体内血栓形成和测试方法的主题;f)修改原附录C为附录D,增加包括有关机械诱导的溶血的附加信息;g)增加附录E,涵盖补体试验和最佳测试方法;h)增加附录F和G,分别被用于提供用于评估与血液相互作用的较不常用的检测方法,以及不推荐用于医疗器械血液相互作用的临床前评估的试验。其中许多方法以前列入附件B;本部分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10993-4:2017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4部分: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与本部分中规范性引用的国际文件有一致性对应关系的我
6、国文件如下:GB/T 16886.1201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ISO 10993-1:2009,IDT); GB/T 16886.122005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2部分:样品制备与参照样品(ISO 10993-12:2002,IDT)。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部分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本部分由全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 山东省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III引 言医疗器械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方法的选择和设计宜考虑器械设计、材料、临床有效性、使用
7、环境和风险受益情况,这些具体要求的水平只能包括在产品标准中。GB/T16886本部分的原始出处是美国国家心、肺、血液研究工作组报告14第9和第10章:血液/材料相互作用指南。该报告目前已进行了修订15。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4部分: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1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医疗器械与血液相互作用评价的通用要求。本部分规定了: a) 按照ISO 10993-1规定的预期用途和接触时间对接触血液的医疗器械进行分类; b) 器械与血液相互作用基本评价原则; c) 根据具体器械分类,结合试验基本原理和科学依据选择给定试验的原则。由于受器械与血液相互作用方面的认识以及试验的准确度所限,不能规定详细的试验要
8、求,因而本部分只是对生物学评价进行概括性的描述,不对具体器械提供试验方法指南。本部分的变化并不表明根据之前的版本进行试验是无效的。对具有安全临床使用史的上市器械,不推荐按照本次修订进行附加的试验。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ISO 10993-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 1 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medical devices Part 1: Evaluation and testing
9、within a risk management process)ISO 10993-12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2部分:样品制备与参照样品(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medical devices - Part 12: Sample preparation and reference materials)ISO/TR 10993-20 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 第20部分:医疗器械的免疫毒理学试验原理和方法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medical devices. Part 20:Principles and methods for immuno
10、toxicology testing of medical devices3 术语和定义ISO 10993-1和ISO 10993-12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抗凝剂 anticoagulant一种阻止或延缓血液凝固的制剂。举例:肝素、乙二胺四乙酸(EDTA)、枸橼酸钠。 3.2血液器械相互作用 blood/device interaction 血液或血液成分与器械间的相互作用。3.3 凝血 coagulation凝集(凝血)因子级联活化作用所致的现象。注:体内或体外接触器械之后,可测定凝血级联因子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3.4补体系统 complement system
11、先天免疫系统的一部分,由30多种特定的血浆蛋白质组成,包括与可促进血栓形成相关的酶、辅助因子和细胞受体。注1:补体成分产生的效应分子,可能与炎症、吞噬作用和细胞溶解现象有关。本文件不包括与免疫毒性、超敏反应和过敏毒素产生相关的补体激活。(见ISO/TR 10993-20)注2:本文件关注的补体激活促进和加速医疗器械表面的溶血、血小板、白细胞活化和血栓形成。(另见附录E补体激活)。3.5直接血液接触 direct blood contact用于当器械或器械材料与血液或血液成分物理接触时的术语。3.6 栓塞embolization 血流中携带的血液栓子或外来物可停留并导致下游血液流动阻塞的过程。3
12、7 半体内测试系统 ex vivo test system试验系统用术语。该系统是从人体或试验动物体直接将血液引入一个置于体外的试验容器中。 注1: 如果使用动物模型, 血液可直接返回动物体内(循环), 或收集至试管内进行评价(单向通过)。这两种情况下试验容器位于体外。3.8 血液学 haematology对血液方面的研究,包含血细胞和血浆成分定量测定。3.9 红细胞比容 haematocrit给定样品中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3.10 溶血 haemolysis血红蛋白从破裂或通过部分受损但完整的细胞膜的红细胞释出。3.11血液相容性 haemocompatible与血液接触的器械或器械
13、材料不会引起任何明显临床意义的不良反应如血栓、溶血(3.10)、血小板、白细胞,补体激活和/或其他血液相关的不良事件。3.12间接血液接触 indirect blood contact与患者血路的一个点接触,或作为进入血管系统通路的器械。举例:药物或胃肠外营养液输送装置。3.13合法上市的对照器械 legally-marketed comparator device,LMCD在类似设计、材料和临床使用的试验器械的体外或体内安全评价中,已被批准的或长期确认的、已确认为安全的医疗器械作为参照对照。注1:合法上市的对照器械可能有必要与测试器械进行监管注册的地区相同。3.14 非血液接触 non-bl
14、ood-contact器械或材料与病人机体接触,器械或潜在浸提出的物质与血液没有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性质。3.15 胶体渗透压 colloidal osmotic pressure蛋白质或其他大分子量物质对血浆渗透活性的总体影响。3.16血小板 platelet存在于血液中的无核细胞体,通过粘附表面、释放因子,和/或聚集成止血栓子促进血栓形成过程。3.17 血小板粘附 platelet adherent 倾向于允许或促进血小板(3.16)附着到其表面的材料或器械。 注1:由于其表面性质,血液接触时常常表征为相对于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和/或LMCD。 注2:血小板粘附不一定意味着血小板活化,即表面上的
15、血小板可能被激活或不被激活。3.18 凝血酶产生thrombin generating 由于其表面性质倾向于促进或显示凝血酶形成增加的材料或器械。 注1:在血液接触时常常表征为相对于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和/或LMCD。3.19 形成血栓的 thrombogenic 由于其表面性质倾向于形成或显示促进血栓形成的材料或器械。 注1:在血液接触时常常表征为相对于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和/或LMCD。3.20 血栓栓塞 thromboembolization 脱落的血栓(3.21)在下游中运送,可能导致后续的血管阻塞或闭塞的过程。3.21 血栓 thrombus 红细胞、聚集的血小板(3.16)、纤维蛋白和
16、其他细胞组分的凝固混合物。3.22 血栓形成 thrombosis 在流动全血中由凝血系统活化和血小板(3.16)引起,在体内、半体内或体外模拟条件下形成血栓(3.21)。 注1:血栓形成也可能发生在血液静止的血管或器械的区域。3.23 全血 whole blood从人类供血或试验动物采集的未分离血液。 注1:血液可能是非抗凝或抗凝的,例如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作为抗凝剂。4 缩略语 B:在旁路途径的激活中通过裂解(通过因子D)产生的因子B的酶促活性片段; -TG:-血栓球蛋白; C4d:经典途径补体激活的C4降解产物; C3a, C5a:从C3和C5裂解出的补体产物; CH-50:溶解50RBC
17、悬浮液所需的补体量; D-Dimer:由D-片段二聚体组成的特异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因子交联纤维蛋白);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FDP: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PA:纤维蛋白肽A; F1.2:从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分裂出的非催化片段(也称为F1 + 2); iC3b:C3b灭活形式,C3子片段; IFU:使用说明书; IVC:下腔静脉; MRI:磁共振成像; 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PF-4:血小板因子4; PRP:富血小板血浆; PT:凝血酶原时间; PTT:部分凝血激活酶时间; SC5b-9:末端途径补体激活产物; SEM :扫描电镜; TAT: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
18、物; TCC:末端补体复合物,又称膜攻击复合物(MAC);通过测量SC5b-9估计; TT:凝血酶时间; TxB2 :血栓素B2。5 与血液接触器械类型(按ISO 10993-1分类)5.1 非血液接触器械 非血液接触器械是不与存在于机体内或返回机体的血液或血液成分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器械。 体外诊断器械和采血管是非血液接触器械的实例。一些器械,例如用于植入物的导引系统,可能包含血液接触和非接触血液的组件。5.2 外部接入器械5.2.1原则这类器械与循环血液接触, 作为通向血管系统的管路。一些器械可以具有不同接触类型(直接和间接)的部件或部分。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5.2.2 与血路间接接触的
19、外部接入器械 血液采集器械; 插管; 细胞贮存器;血液及血制品贮存和输注器械(如管、袋);延长器;血管内导管。5.2.3 与循环血液接触的外部接入器械动脉粥样硬化切除术器械;直接或间接与血液接触的血液监测器械;心肺旁路回路;血液特异性物质吸附器械;供体和治疗性血浆置换器械;体外膜式氧合器;血液透析器/血液过滤器;心血管介入器械;血管内导管(球囊,成像,激光,超声);白细胞滤除器;经皮循环辅助器械; 冠状逆行灌注导管;血管内导丝。 5.3 植入器械植入器械大部分或全部植入血管系统。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瓣膜成形环;动静脉分流器;血液监测仪(可植入的);循环辅助器械(心室辅助器械、人工心脏、动
20、脉内球泵);栓塞器械; 血管内人造血管;植入式除颤器和律转复电极导线;下腔静脉过滤器;血管内药物释放导管;血管内膜式氧合器(人工肺); 机械或组织心脏瓣膜; 起搏器导线;外科合成或组织血管移植物;血管支架。6 血液相互作用特性6.1 总则 重要-由于本标准是一协调性标准,在器械具体特性的基础上可研究制定出合理的原理来证明不同试验类型的选择。例如,在血栓形成试验类型中,血栓形成的体内测试通常为判定器械性能的常用优选方法。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凝血,血小板,血液和补体的组合测试的书面理由,可作为血栓形成试验的替代试验。6.1.1 图1列出了一个判定流程图,可用于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血液相互作用试验。根据
21、测定的主要过程或系统可将血液相互作用分为几类。表1列出了与循环血液接触器械举例和每种器械适用的试验类别。该列表并非全面,应对未列入表中的器械作出合理的判断。医疗器械如已有产品标准,产品标准中的生物学评价要求和试验方法优先于本标准的总则。6.1.2 如有可能,试验应使用适当的模型或系统模拟器械临床使用时的几何形状和与血液接触的条件。模拟参数宜包括适宜的接触时间、温度、灭菌条件、抗凝剂(以及水平;见6.1.12)和血流条件。例如,对有一定几何形状的器械如血管内支架,测试中用到的表面积cm2应考虑到其相对于体外测试系统中液体的体积。对于不确定或复杂几何构造(如作为栓塞剂的PVA颗粒分散体)的器械,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疗器械 生物学 评价 部分 血液 相互作用 试验 选择 草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