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市国家级生态市建设规划.doc
《华阴市国家级生态市建设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阴市国家级生态市建设规划.doc(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华阴市国家级生态市建设规划(2010-2015) 规划说明华阴市省级生态市建设规划(2012-2015年)陕西长风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二一一年十月0华阴市省级生态市建设规划(2012-2015) 规划说明项目名称:华阴市省级生态市建设规划(2012-2015)编制单位: 陕西长风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黄天文 高级工程师 参加编制人员: 侯创团 高级农艺师 陈佐民 工 程 师王 敏 高级工程师 薛 振 工 程 师35目 录前 言41总 则51.1 任务的由来51.2 规划编制范围与规划期51.3 生态市建设的目的和意义51.4 规划编制依据52. 基本情况与趋势分析62.1 自然地理状况62
2、2 社会经济状况72.3 生态环境现状72.4 主要资源状况72.5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趋势分析82.6 生态市建设的优势与制约因素83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103.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103.2 战略定位113.3 规划年限113.4 规划目标114生态功能区划164.1 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意义164.2 生态功能区域划分164.3 生态功能区特征现状和社会经济服务的适宜性164.4 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方向185生态市建设的主要领域和重点任务205.1 生态产业体系建设205.2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体系建设215.3 生态人居体系建设225.4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235.5
3、能力保障体系建设256生态市建设的重点项目287规划实施效益分析与评价287.1 投资经费估算287.2 经费来源分析287.3 效益分析288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308.1 法制保障308.2 组织保障308.3 资金保障308.4 技术保障308.5 社会保障31附 图:1、华阴市项目区域位置图2、华阴市生态功能区划图3、华阴市区域产业布局图前 言生态市是指自然、技术、人文充分融合、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维护,一种生态、高效、和谐的人类聚居新环境。生态市的内涵主要包括:生态市是一个以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
4、社会体制为经济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开放系统。生态市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又要保证经济增长的质量,不以人的自身健康损害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生态市的发展要同城市地域空间的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给人们提供一个污染低、绿化好、舒适的生活环境。生态市具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具有低投入、多产出、高循环、高效运行的生态系统和控制系统。编制生态市建设规划,是创建生态市的基础,华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召开专题会议,精心安排部署,按照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要求,委托陕西长风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及熟悉市情的专家承担编制任务,组织有关部门搜集资料,积极配合,保证规划编
5、制工作顺利进行。为了确保规划编制质量,编制组对华阴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查,参阅大量相关资料。明确生态市规划编制原则,着力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建设目标、任务具体化,工作措施尽可能做到工程化、项目化、时限化,任务分解责任化。华阴生态市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通过对华阴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环境资源的评价,提出了到2015年华阴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制定了生态市建设考核指标,确立了生态市建设三步战略,即近期(到2013年)、中期(到2014年)、远期(到2015年),对每一阶段都明确了建设目标,重点建设领域以及优先实施的重点工程项目。为优化资源配置,理顺区域经济
6、职能分工和协作关系,规划从宏观上提出了生态化空间管制战略和政策导向,将全市划分为四个生态功能区和三个生态功能亚区。即:东部黄土台塬生态功能区,南部秦岭山地生态功能区,山前洪积扇生态功能区和中北部渭河冲积平塬生态功能区;华山风景旅游名胜生态功能亚区,中心城市生态功能亚区和夹槽蓄洪生态功能亚区。规划明确重点建设的五个领域,对每个领域在各个阶段明确了建设目标,重点工程,列出了启动期优先实施的28个,巩固期3个项目。在生态环境建设上,规划从自然保护与生态建设,环境污染与综合整治,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规划,重点对污染控制和资源开发与保护提出了建设目标,列出了优先实施重点建设工程。在生态文
7、化建设上,规划将生态文化建设列入优先发展的领域,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重点列出了优先实施的建设工程。在中心城市建设上,规划对华阴中心城市今后发展进行定位,即最具魅力的风景型旅游城市和山水园林宜居城市,提出中心城市发展规模和建设目标,对城市空间布局,生态系统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列出了近期优先实施的重点工程。规划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将成为华阴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本规划编制过程得到华阴市市委、市人大、市政府以及经济发展局、水务局、国土局、统计局、农业局、建设局等部门大力支持、配合,在此深表谢意
8、 1. 总 则1.1 任务的由来生态市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资源、环境问题已构成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生态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全球的共同行动。面对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与胁迫这一重大挑战,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等重大战略构想,先后印发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等重要文件,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9、思想,预示着全国环保工作将进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阶段,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参与综合决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根据党中央战略部署和渭南市环境保护目标责任的要求,华阴市委、市政府立足打造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的需要,高度重视生态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从2009年开始,以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为契机,全面开展“一城四创”即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旅游示范城市。在得知筹备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信息后,市级领导当即决定创建生态市建设工作,亲自出马,多方争取,将华阴市列入全省生
10、态县(市)名单,成为全省农村环境保护“十百千”工程十县(市)建设单位之一。1.2 规划编制范围与规划期本规划范围为华阴市行政辖区的全部,包括华山风景旅游名胜区,总面积817km2。本规划的基准年为2011年,规划分近期2012-2013年,为生态市建设启动期;中期2013年2014年,为生态市建设重点发展达标期;远期2014年2015年,为生态市建设全面稳定达标期。1.3 生态市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市作为一个区域,是一个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相耦合的综合体。生态市建设,就是通过分析生态市复合系统的运行机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其变化过程,掌握其生态规律和经济
11、规律,不断调控其发展方向,使生态市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走上协调发展和统一优化的道路,实现环境资源永续利用、自然生态持续平衡、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实现区内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由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可知,社会再生产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物质交换过程,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地交织在一起,自然再生产为经济再生产提供物质资源,经济再生产为自然再生产的发展创造条件,只有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协调进行,才能建立起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实现社会整体和谐发展】:在生态市建设过程中,把生态市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有机结合的循环再生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既要研究制约
12、城市发展的各种社会经济因素,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又要研究城市发展的各种生态环境因素,按自然规律办事。结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把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统一协调区域内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关系,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和对策,在生态安全控制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市的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实现产业与技术的更新换代】:生态市建设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通过生态观念创新、生态制度创新和生态技术创新,使城市不断生态化,创造一个新的人工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取得当代与后代公平。【实现发展观念与环境意识转变】:生态市建设过程中,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予
13、盾,调整人的行为,建立环境伦理规范和环境道德观念,正确认识自然环境的规律及其价值,提高人对自然环境的情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实现人口增长的节制稳定、资源的综合永续利用、环境资源价值的量化,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城市建设的生态化。通过生态市建设达标活动,对于加快华阴良性发展步伐,全力建设“绿色华阴,生态华阴,实力华阴,效率华阴,和谐华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1.4 规划编制依据1.4.1 国家和地方环境,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
14、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4.2 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华阴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华阴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1)华阴市环境保护工作十二五规划华阴市城市发展十二五规划华阴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华阴市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华阴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华山风景名胜区十二五规划华阴市统计年鉴(2011年)华阴市相关职能部门资料1.4.3 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规划扬州生态市建设规划通州生态市建设规
15、划廊坊生态市建设规划肥城生态市建设规划周至县生态县建设规划1.4.4 陕西省环保厅关于深入开展生态县(市)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的通知陕西省省级生态县(市)建设指标陕西省省级生态乡镇建设指标陕西省省级生态村创建标准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2. 基本情况与趋势分析2.1 自然地理状况2.1.1 地理位置与面积华阴市位于关中平塬东部,因地处西岳华山之北得名,市境介于北纬3419223440,东径109541101213之间,东临潼关,西接华县,南依秦岭与洛南县毗邻,北隔渭水与大荔县相望。市域南北长34.5公里,东西宽28公里,总面积为817平方公里,约占渭南市的6.22%,归渭南市管
16、辖。2.1.2 地质地貌华阴地势南高北仰中部夹槽,按地形地貌分为秦岭山地、山前洪积扇裙、渭河平塬和黄土台塬四大类。南部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40%,海拔高程6002483.6m,举世闻名的西岳华山位于其中。山前洪积扇占5.6%,海拔450600m,中部平塬占46.4%,海拔329335m;东部黄土台塬占8%,海拔400850m。市境南北分属中朝准地台的汾渭断陷和秦岭地槽的豫西断陷两个构造单元。南部逐步转化为褶皱区,形成太华台拱,出露的岩石以花岗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为主;北部因板块断陷成为地堑盆地;本市地质条件复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地壳活动强烈,成为地震背景区。东部黄土台塬、水地流失较为严重。2.
17、1.3 气候、水文华阴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春季温暖多风,秋季温凉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7,年降雨量682毫米,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本市10年来气温明显偏高,降水偏少,旱象突出。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年平均风速为2.1米/秒。华阴市境内河流发源于秦岭山区,流域面积10km2以上的河流8条,100km2河流4条,主要河流有方山、罗敷、柳叶、长涧、白龙涧、磨沟河等。直接汇入渭河的有方山、罗夫、柳叶、长涧四条支流。2.1.4 土壤种类、分布华阴市土壤共有9大类,14个亚类,23个土属,42个土种。南部山区以棕壤和褐土为主,并有少量淤土。东部塬区以黄土性土为
18、主,黄土质褐土性土、土 娄 土次之,白龙涧一带为淤土。山前洪积扇区全部为淤土。中部平川区土壤种类多达7种,以黄土性土、潮土、土娄 土和草甸土为主,淤土次之,并有少量水稻土和沼泽土。北部库区以淤土为主,有少量草甸土。2.2 社会经济状况2.2.1 行政区划与人口华阴1990年12月撤县设市,2002年撤乡并镇,2011年全市共辖4镇2办5管区,182个行政村,12个居委会,总人口26.88万人,人口密度为390.4人 /km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2。2.2.2 经济发展概况近来年,华阴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11年全市GDP58.31亿元,同比增长15%,其
19、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6.6%,19%和10.7%;三大产业比例由“十五”的10:51:39演进到8:56:36;人均GDP21693元,同比增长47.5%;财政收入12133万元,同比增长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3亿元,同比增长147%;农民人均纯收入3621元,同比增长2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612元,同比增长24.1%。旅游经济加速增长,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成功举办了“927”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活动,2006年华山已列入国家级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地名录,旅游人数达210万人次,社会旅游收入突破9.0亿元。2.2.3 社会事业全市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办学水平不
20、断提高,2008年被评为渭南市首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加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市、镇、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新农合制度稳步实施。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各镇办创建了村文化广场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华阴老腔、迷胡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阴老腔进入上海世博园演出,成为陕西馆一大亮点。2.3 生态环境现状2.3.1 水环境质量现状2011年全市区四条支流段面优于类水体比例为33%,其余段面水体环境质量等级达到类水体标准。水体主要污染物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城区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质优良,达标率100%。但渭河水质污染严重,为劣类水质。2.3.2 空气质量状况201
21、1年全市年空气质量指数好于3级为365天,比例为100%,其中达到1级天数为200天,比例为54.7%,罗敷、桃下及城区冬季采暖期烟尘污染较为严重。华山风景旅游区、山区、农村及城区非采暖期大气质量指数均达到2级以上标准。2.3.3 固体废弃物现状固体废弃物包括城镇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2011年全市年固体废弃物产生总量107.56万吨,其中城市生活垃圾7.3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100.26万吨。当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填埋)率达到71%,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尚未完全有效的无害化处理。工业固体废弃物主要有电厂粉煤灰、钢厂等冶炼废渣、炉渣等。
22、危险废弃物主要有医疗垃圾、废旧电子产品、电池等。对危险废弃物目前采取了焚烧和有偿回收、集中处置等措施。2.3.4 声环境质量现状根据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目前华阴市分为三类噪声标准适用区域。依据2011年华阴市噪声声源构成,影响城市声环境主要噪声源为社会生活噪声,建筑噪声和交通噪声。2011年华阴市功能区噪声:1类区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47.6dB,2类区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51.3 dB,3类区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56.5dB,全市三类区域声环境质量均符合国家标准。2011年市区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52.8dB,符合国家标准。2.3.5 生态质量状况华阴市已划定自然保护区两个(华山风景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华阴市 国家级 生态 建设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