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技大学校园规划及首期建筑设计优胜方案.doc
《南方科技大学校园规划及首期建筑设计优胜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方科技大学校园规划及首期建筑设计优胜方案.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南方科技大学校园规划及首期建筑设计优胜方案原文地址:(转)南方科技大学校园规划及首期建筑设计优胜方案作者:余枫正在筹建的南方科技大学位于深圳南山区西丽大学城片区内。北依羊台山,南隔留仙大道与规划十号路相接。东临长岭皮水库,西侧为规划中的深圳大学新校区。校园占地197.98公顷,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首期建筑面积31.22万平方米。定位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生规模1.5万人,下设理学院、工学院、管理学院、交叉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共5个学院。为了积极推进南方科技大学的筹建工作,按照市政府相关工作要求,我局与南方科技大学筹备办、市工务署共同组成了南方科技大学校园规划及首期建筑设计招标人,负责组织校
2、园规划及首期建筑设计招标工作,7月23日,招标工作正式启动。9月7日和8日,在纪检部门严格监督之下,由香港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亮华飞(Palph Lerner)、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金广君、著名策展人栗宪庭、巴黎-马拉凯堤道建筑学院主任Nasrine Seraji、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孙一民、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副院长朱荣远、香港大学建筑学院讲师朱涛8名专家以及我局、南方科技大学筹备办和深圳市工务署的3方业主代表共同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南方科技大学校园规划及首期建筑设计方案进行了评审。评审委员会委员们详细地听取了16家中外设计机构的方
3、案汇报,就各个规划方案的规划构思、总体布局、实施潜力及建筑概念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审议和缜密地研究。经过专家、业主代表的讨论和投票后,评选出校园规划优胜及备选方案2名:深圳市筑博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的16号方案、深圳市都市实践设计有限公司的4号方案。建筑概念性方案设计优胜及备选共5名:深圳市都市实践设计有限公司的4号方案、奥地利Rpax设计事务所+深圳中外建建筑设计公司联合体的1号方案、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香港Woods Bagot联合体的9号方案、深圳市汤桦建筑师事务所的8号方案、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的3号方案。10月8日,我局组织情况介绍会,向媒体朋友详细介绍了4个优胜方案的设
4、计理念。校园规划优胜方案(16号):大学是城市的一部分,大学是自然的一部分16号方案积极引入外部要素来活跃校园氛围并增加偶然性。由于选址是城市与自然的结合部,所以将城市和自然引入校园规划,于是得到开放和生态两个观念。基于生态理念,采用紧缩策略,压缩建设用地范围,提高建筑密度。总用地减去所有不可建用地,再减去现有山体林地以及预留发展用地后得到本案建设用地,为本案紧凑的布局和壮观的原生自然景观奠定基础。基于开放概念,在校园与城市间建立互动关系,一方面校园内向周边提供文体设施,形成资源分享带,校园的设施按开放性进行划分,形成层状结构。另一方面,学生和教职员需要分享校园周边的城市生活配套,形成资源索取
5、路径,学生和教职工宿舍沿该路经布置。这两种相反的互动关系落实在基地上,拓扑变形以适应地形,获得了本案的基本规划结构。这个结构将城市卷入校园核心形成一个容量巨大的环,其中聚集了大量差异性的空间,安排了多种功能,城市和大学在这里相遇,人工与自然在这里交汇,所有这些挤压在一起的差异,激发出巨大活力,刺激着交流和思维,巨环成为一条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无始无终的学习大街,构成大学开放式教育的核心场域。巨环本身的开放性延长轴方向向北递减,南侧校前区集中了开放性最强的学习和体育设施,便于与城市分享,北侧临近生活区集中布置开放性较弱的学生食堂、学生活动中心,自习室等,便于学生使用。大学的其他主要功能区沿巨环外沿布
6、置,五座学院都将自身的教学设施分为开放与不开放的部分,开放的部分置于巨环上,不开放的教室、研究室、行政办公室等形成每个学院自己的建筑群依环而建。巨环北部两翼为学生宿舍区。这种布局既保证了各部分自身的私密性又通过巨环实现了彼此的便捷连接。巨环向外的辐射结构中学生的生活区居于中间位置,学生既可便捷到达公共性高的学习大街,又可方便到达专用实验楼区和专有体育活动场地以及生态公园,体现了规划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职工宿舍选址偏于一隅,却又与城市联系便捷并可眺望水库景观,保证了教职工生活的便利和独立和品质。交通规划方面,大学的主要入口布置于南侧与市政路对接,南侧另设有两个出入口便于学生和教师出行,南侧出入口
7、可充分利用地铁站。用地西侧设有一校门方便与深圳大学新校区的联系。北侧利用现有道路设置了两个通向二线公路的校门并可接北侧生态公园。校内基本实现人车分流,主要车行系统为外环,主要人行系统为内环,生活区、教学区利用架空步道直接与巨环连接实现人车立体分流。校前区、各学院以及宿舍区周边设置地面停车场或地下车库。校园内鼓励自行车等非机动车,设置自行车专用道以及停放空间。对于生态,规划布局尊重现有生态结构,通过建筑布置和首层架空留出生态通道,保护生态系统的网络结构。采取四节一环保措施。增加土地开发强度和空间使用密度,由于教室和本科宿舍都存在着短时间内大量人流集散问题,建筑不宜过高,所以必须在高容积率和有限的
8、层数间取得最佳平衡。在巨环的屋面布置体育活动场地,既将身体锻炼和智力锻炼相结合,又实现了空间的重叠使用。总平面布局尊重深圳风向特点,采用开放的肌理,改善通风条件。建筑朝向尽可能南向,设置出挑的平台以及屋顶绿化,实现节能。重视污水以及雨水的回收处理利用。采用环保建材,可循环使用材料和本地材料。通过生态规划使校园成为高科技、绿色校园的典范。在景观方面,顺应山体和水体走势形成以自然景观为主导的景观体系,将建筑融于自然之中。以中央山体脉络形成景观主轴,沿山体河流形成设计层次丰富的景观带和景观节点,在建筑周边结合相关活动设计少量简约的人工景观系统,强调景观设计的功能性和参与性。针对现有建筑,建议采用新陈
9、代谢的概念,拆除和利用相结合,并在分期的建设中逐步以新建筑置换改造的旧建筑。建筑概念性方案设计优胜方案第一名(4号):三大策略探索校园新模式什么是校园?这是在做校园规划之前首先要提出的一个问题。那些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外老校园虽然空间拥挤但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经久不衰。而很多建于城市环路以外的新校园虽然广袤齐整,水波漾漾绿草茵茵,但那里的空间却很难让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该方案做了如下的探索。三个关键策略:校园建设要与城市肌理密切结合-尽量利用现已开发的土地和房屋资源(城中村)开建第一批校舍,在有选择的前提下保留改建有意义的现存空间使其能与新的学区交融并进,纹脉相承。同时分期
10、扩建新的设施以期增加新的活力使社区/校区环境不断延续,更加朝气蓬勃。这个校园应该给人有这样一种感觉,她即不同于那种整齐划一乌托邦式的现代主义新校园,也避免了卷入那种矫揉造作翻版欧陆的新复古主义之风。环境适宜,合理分配开发密度-校园的密度是决定未来所有的人是否能在此工作和学习的舒适愉快的重要因素。本校区的密度控制策略是将已有的大片绿地山林加以保护,不做开发。在山林之间的空闲地段,中密度的独立学院向岛屿一样散落在起伏的丘陵里。对本科生的教学生活设施,提出高密度短距离的改造政策,利用现有的城市建筑并加建适量的新建筑以此构成大型教育综合体。高密度的布局有利于本科学生快速便捷的穿梭于不同的教学与生活空间
11、有利于处理各项生活、公共课、食宿等事务。而所有以上事务都可以步行完成。对研究生及教育管理机构,提出高,尖,新和灵活,开放的建构策略。在校园与社区交界的滨河地段建造以高科技,尖端智能为基本结构的新型生态建筑,这组建筑空间设计灵活足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科技形势并能对社会的研究单位,企业个人开放并为高年级、研究生、教授提供便捷的学术空间,同时这个综合体也为科研产品的推广提供了一个场地。为中小型公司创业提供了良好的交流的机会。此地块规划包含研究生和教工的宿舍,和本科生相比他们的生活应该和社会有更紧密而直接的接触和更强实践性。而且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这里将成为校园和社会的边界,如何定义这个边界呢?较之象牙塔
12、的围墙,可以把它定位为城市生活与校园生活元素相互交织的边界。使两者之前产生互动,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激发活力、创造力。这个综合体还包含生活配套与商业服务,教育设施,产业孵化器,行政办公等。编织的形式和空间的通透性正是对此地这种特有的自然和人文风景的呼应。而教学科研综合体建筑形象鲜明独特代表南方科技大学的面向未来的创新精神。混合型教育体制-以上学区密度的分配不仅仅是建筑上的安排而更是为了适应一个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不断发展扩充的各专业学院为发展方向并辅之与教学/科研结合,研发/市场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使南方科技大学从一开始起就能有一个良好的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得到蓬勃的发展。建筑概念性方案设计优胜方案第
13、二名(1号):无界之界来自奥地利维也纳当地设计事务所的建筑师Mr.Pirker Rainer在1号方案中对于城市设计提出一个全新的方式。不同于一般的规划设计,Rpax从8个方面来思考这个项目。在8个方面当中,他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分期开发的始终,在城市设计方面做到城市界面空间品质与应对开发的灵活要求相兼容。主要的方面有聚集,边界,和识别性。Mr.Pirker Rainer认为,在开发的不同阶段也应该保持一个清晰的识别性,这方面是作为构思的起点,也是相当重要的特点。Rpax的1号方案便是从每个校区的可识别性开始的。用一条主要街道把校园片区各个学院连接在一起,采用了非对称、非严谨布局,而各个组团
14、保持新旧共存格局,维持各组团空间界面的完整。规划方案在处理人与自然、街道和建筑关系时,紧紧契合了无界之界的理念。从城市的角度出发,利用界和无界的理念,打破原有校园与校园之间的壁垒,使大学城真正成为多个校园共融的城市。建筑概念性方案设计优胜方案第三名(9号):新的教育机制的产生是最终目标南方科技大学的设计目标是建设一所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大学,是深圳市乃至广东省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思维场所和创新试验基地。这样的学术氛围和行为方式需要新的教育机制、教学空间和校园环境。与此同时,能源紧缺,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少以及处于信息时代知识传播极为快捷等种种现实都迫切要求校园建设的新思维。因此,新的教育机制的产生是最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方 科技大学 校园 规划 首期 建筑设计 优胜 方案
